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放射性肺损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5例胸部恶性肿瘤放疗后经多层螺旋CT发现放射性肺损伤病人的资料,分析其CT表现。结果55例均可通过多层螺旋CT明确诊断,其中急性放射性肺炎12例,中间期18例,纤维化期25例。急性放射性肺炎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斑片状、片状密度增高灶或毛玻璃样改变,边界模糊;纤维化期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的纤维条索灶,边界清;中间期表现为照射野范围内同时可见毛玻璃样改变、斑片状实变灶及纤维条索灶。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晰、直观地显示放射性肺损伤的特征表现,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细胞因子预测放射性肺损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放射性肺炎与放射性肺纤维化在肺部疾病的治疗中,安全性和有效性同样重要。肺是胸腔内主要的剂量限制结构器官,放射诱导的肺损伤导致的放射性肺炎和/或肺纤维化显著限制了放疗的总剂量[1]。最初放射诱导的肺损伤被Rubin和Casserat[2]描述为三个主要的放射反应阶段:早期,放射性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术后放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发生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术后乳腺癌患者放疗的照射剂量、化疗周期,同时分析行内分泌治疗、年龄、Karnofsky评分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关系.结果 临床有放射性肺炎症状者11例,占9.4%;有影像学改变的放射性肺炎31例,占26.5%.放射性肺炎与放疗剂量、化疗周期和年龄有关.结论 放射性肺炎是乳腺癌术后放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高龄、高照射剂量、化疗周期增多会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基于肺癌患者胸部定位CT图像进行筛选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的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模型,探讨放射组学在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根治性调强放疗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通过随访影像学资料及临床信息将其进行放射性肺炎分级,并收集其定位CT图像。将全肺作为感兴趣体积进行放射组学特征的提取,分析与发生放射性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及临床、剂量学特征。利用支持向量机进行模型构建, 通过五折验证方式检测模型预测性能。结果 提取出放射组学特征1029个,通过方差分析及LASSO方法共得到与发生放射性肺炎有关的放射组学特征5个。单纯利用放射组学特征构建模型的测试集曲线下面积(AUC)=0.67,利用放射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剂量参数构建模型的测试集AUC=0.71。结论 在通过利用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定位CT图像进行构建的放射组学模型有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的潜能,加入临床及剂量参数后可进一步提高预测效能。  相似文献   

5.
放射性肺炎的CT诊断及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炎的CT诊断价值及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2例放射性肺炎患者胸部CT征象进行评定,并通过临床观察,对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370例胸部肿瘤放疗患者中发生放射性肺炎32例,发生率8.65%oCT诊断较X线敏感,有特征表现.而且对肺炎的不同时期可做出正确判断.对肺炎的发生因素,除放疗技术外,个人体质、吸烟、手术等都有其影响.结论利用CT扫描对胸部放疗患者进行随诊观察,可指导临床医师及时调整放疗方案及合理用药.达到预防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或控制其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诊治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癌患者接受胸部放疗后并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了解其发生的相关因素及诊治情况。方法:选取接受胸部放疗的Ⅱ~Ⅳ期肺癌患者968例,研究照射剂量、面积等14个因素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影响。应用SPSS 13.0进行χ2检验的单因素分析。结果:113例患者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11.7%(113/968)。单因素分析显示,放疗剂量、射野面积、辐照体积V30及合并胸腔积液、肺部感染、有肺慢性疾病病史是放射性肺炎的主要影响因素;肿瘤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性别、合并化疗、糖尿病与放射性肺炎无关。放射性肺炎的治疗除吸氧、支气管扩张剂等一般处理外,抗生素加激素治疗是关键。结论:照射野面积大和剂量高的患者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在肺癌放疗中正确设计放疗靶区,全面了解患者的肺部并发症,可明显减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机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导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根据放射性肺炎发性情况,将217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分为放射性肺炎组和非放射性肺炎组,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及放疗剂量学指标,探讨其相关因素。结果 217例患者中,发生放射性肺炎61例(28.1%),非放射性肺炎156例(71.9%),其中≥60岁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36.7%,显著高于<60岁者,(21.0%,P<0.05)。放射性肺炎与非放射性肺炎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肿瘤位置、是否吸烟、是否化疗、肺部合并症、V35、V40、V45的Vdose以及大体肿瘤体积(GTV)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V5、V10、V13、V15、V20、V25、V30的Vdose以及全肺平均剂量(LMD)、双肺容积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计划的制定中需综合考虑剂量体积、全肺平均剂量以及双肺功能,以降低对肺组织的损伤以及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放射性肺炎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及治疗情况。方法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接受胸部放疗的1793例患者中,共有121例被诊断为放射性肺炎,分析不同原发病种间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根据住院时间以2001年7月1日为界分为两组,比较不同时间段放射性肺炎发病率并分析其原因。将中重度放射性肺炎的患者依据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的不同分为2组,一组的使用时间在2个月以下,另一组在2个月以上。结果2001年~2003年放射性肺炎的发病率高于1998年~2001年(P<0.05)。多因素分析,原发病种类、放疗剂量、辅助化疗是对放射性肺炎发生有影响的危险因素。中重度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维持量的使用时间在2个月以上组放射性肺炎的复发率低于使用时间在2个月以下组(P<0.05)。结论原发病种类、放疗剂量、辅助化疗是对放射性肺炎发生有影响的危险因素。中重度放射性肺炎的治疗过程中糖皮质激素的的使用时间应在2个月以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肺癌治疗领域广泛应用,其与放射治疗等传统手段的联合极大地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期。在临床实践中,放射治疗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均可单独引起肺部不良反应,即放射性肺炎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肺炎。放射⁃免疫相关性肺炎是放射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肺癌过程中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目前多被认为是放射性肺炎、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的单独出现或单纯叠加,明确相关性肺炎类型有助于改进患者的治疗决策。本文针对放射性肺炎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性肺炎以及放射⁃免疫相关性肺炎的发生机制、治疗及鉴别诊断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120例接受低分割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3个月内发生放射性肺炎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37例(30.83%)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83例(69.17%)患者未发生放射性肺炎.有肺部疾病史、肿瘤体积≥40 cm3、V20≥12%、患肺最大受照剂量≥54 Gy、有化疗史是影响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非小细胞肺癌低分割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是各项指标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制定放疗计划时需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降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摘 要:[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放疗后放射性肺炎发病相关因素,寻找合理的预测指标。[方法] 对118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随访。处方剂量60~75Gy,以患者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薄层CT了解患者有无放射性肺炎发生,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放射性肺炎相关因素。[结果] 118例患者经治疗后37例出现≥2级的急性放射性肺炎,占31.35%;临床因素中放疗合并化疗、放疗前合并COPD以及有吸烟史对放射性肺炎发生率有显著性影响(P<0.05)。GTV、V5等10项放疗剂量学指标在有无放射性肺炎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这些物理指标分层分析显示,当GTV>135cm、V10>47%、V20>25%、V25>22%、V30>18%、V35>15%或者V40>13%时,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增高(P<0.05)。放疗前合并有COPD、双肺V10>47%,V30>18%和同期放化疗为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伴有肺部慢性疾病的患者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肺部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要严格控制正常组织受量,使V20≤25%,V30≤18%。  相似文献   

12.
10例放射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198 7年 1月~ 1988年 12月放射治疗 2 30例肺癌、乳腺癌患者。其中肺癌 135例 ,乳腺癌 95例。发生放射性肺炎分别为 5 .1% (7/ 135 )、3.1% (3/ 95 )。并胸水患者行全胸移动条野照射 16例 ,发生放射性肺炎 31.2 % (5 / 16 )。而常规照射野占 2 .3% (5 / 2 14)。放射性肺炎的发生与靶区剂量、照射面积为正比关系 ,化疗后再放疗发生率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3.
放射性肺炎既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是胸部肿瘤放疗的剂量限制因素.放射性肺炎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可以用来评价治疗计划的优劣并有效预测放射性肺炎,但是其预测放射性肺损伤的把握度尚欠佳,因此与其他预测因子,如细胞因子联合预测放射性肺炎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4.
胸腔何杰金氏病应用大射野放射治疗,作者回顾检查了患者的胸腔放射反应。皆用钴~(60)治疗。严格选择病人,即以前用过放射治疗、化疗、肺实质有疾患者、或随诊 X 片检查不充分者皆行排除。20例中19例有改变;即13例显示放射性肺炎、6例胸膜肥厚。19例出现放射性纤维化或呼吸量减小。放射性肺炎一般在放射治疗结束后8~12周出现。放射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分析不同放射生物模型的特性,以寻求评价乳腺癌放疗计划合理的放射生物模型.方法 比较预测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和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的NTCP两种模型和TCP四种模型,计算相同DVH数据所得结果的差异;并分析同一模型中,输入DVH数据的形式、参数的选择等对结果的影响.结果 假设全肺平均照射30 Gy剂量时,NTCP-RSM模型预测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32%,NTCP-Lyman模型预测的为54%.以发生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1%为例,NTCP-RSM模型对应的心脏平均照射剂量为28 Gy,而NTCP-Lyman模型对应的为40 Cy.应用LQ-Poisson-TCP模型、Poisson-TCP模型、Logit-TCP模型和Zaider-TCP模型,计算相同DVH数据库的平均TCP分别为21.1%、38.4%、41.0%和80.8%(P=0.000).采用不同栅格大小计算的NTCP/TCP结果差别较小.计算时采用物理剂量或LQED2剂量对NTCP/TCP结果有一定影响,采用物理剂量时的结果稍大.ft.和p值、肿瘤细胞密度、D50值和DVH简化方法对TCP的影响显著(P=0.000).结论 评价和优化乳腺癌放疗计划选择放射生物模型时,以NTCP-Lyman模型计算放射性肺炎和以NTCP-RSM模型计算放射性心脏病死亡率比较合理.TCP模型以LQ-Poisson-TCP模型比较符合临床实际.影响预测结果最大的是模型参数值的选取,选择时需要加以注意.这些模型目前有助于对不同治疗模式进行研究和比较,而不是给出对临床实际结果的精确预测.  相似文献   

16.
韦嵩  蒙如闯  张发恩 《癌症进展》2016,14(3):269-271
目的 探讨肺癌放射治疗致放射性肺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放射治疗的肺癌患者95例,以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46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放射性肺炎的患者49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在放疗前后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IL-6的含量;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方法对放射性肺炎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放疗前观察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18.9±l1.2)pg/ml,IL-6的含量为(11.8±4.1)pg/ml;对照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16.2±7.3)pg/ml,IL-6的含量为(10.2±2.2)pg/ml,两组TNF-α与IL-6的含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后观察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38.2±2.3)pg/ml,IL-6的含量为(29.3±3.4)pg/ml,对照组患者TNF-α的含量为(22.3±3.4)pg/ml,IL-6的含量为(17.3±3.5)pg/ml,两组TNF-α与IL-6的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分析可知,放射面积,放射剂量以及TNF-α与IL-6的含量均为放射性肺炎的高危影响因素(P<0.05).结论 在治疗过程中要适当减小放射面积,缩短放射时间,严格控制TNF-α与IL-6的含量以预防肺癌放射治疗所致放射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胸部肿瘤放疗后放射性肺炎的发生因素及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收集、分析1997年4月至1998年8月,接受放疗的肺癌、食管癌、胸腺瘤病人285例,发生放射性肺炎30例病人资料。结果 照射剂量和体积是放射性肺炎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年纪大、合并上感、有慢支肺气肿病人也易发生放射性肺炎,食管癌放疗合并放射性肺炎较文献报道高,其原因与上述因素有关。结论 对胸部肿瘤放疗应根据病人病期、治疗目的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肺功能差的病人不要一味要求高剂量,治疗:抗菌素 激素联合治疗,时间应达3~4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胸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后导致放射性肺损伤的临床、物理因素。方法选取56例接受根治性放疗的食管癌患者密切随访。以患者临床症状、胸部X线片、CT、薄层CT了解患者有无急性放射性肺炎及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对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计划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评价放射性肺损伤。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X线片食管病变长度、处方剂量、肺V_5~V_(25)、肺D_(mean)、食管PTVD_(90)、食管PTVV_(50)及总射野数等11个因素与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相关,且其数值在有无发生急性放射性肺炎两组中有差异;X线片食管病变长度、肺V_5~V_(40)、肺D_(mean)及合并化疗与晚期放射性肺损伤相关,且其数值在有无发生晚期肺损伤的两组患者中亦有差异。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肺V_(25)、总射野数和X线片病变长度为急性放射性肺炎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而肺V_(30)和合并化疗为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急性放射性肺炎与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未见明显相关性。急性放射性肺炎、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对近期生存率未见明显影响。结论食管癌患者肺V_(25)、总射野数及X线片食管病变长度可预测急性放射性肺炎的发生,肺V_(30)和合并化疗为影响晚期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癌放射治疗后并发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了解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自1995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我科收治的793例肺癌病人.采有钴60或直线加速器6-10 MV X线外照射,常规分割,DT4 600 CGY-7 200 CGY/23~36 F.照射野面积大于120 cm2 547例.剂量大于5 000 CGY的680例.结果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13.4%.照射野面积大于120 cm2,剂量大于5 000 CGY的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分别为16.2%和14.6%.结论放射治疗引起的放射损伤应引起高度重视,照射野面积大,剂量高,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20.
乳腺癌术后放疗致放射性肺炎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乳腺癌术后放疗引起放射性肺炎的相关临床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26例术后放疗的乳腺癌,观察放疗的照射野、照射剂量,使用化疗药物的时间、种类,内分泌治疗,患者的年龄和肺部基础病变与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发生放射性肺炎29例,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与照射野、照射剂量和使用化疗药物的时间有关(P<0.05),与化疗药物种类和肺部基础病变也有一定关系.结论 照射野和剂量的增加、放疗前化疗及肺部基础病变均会增加放射性肺炎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