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采艾编》和《采艾编翼》是清代为数不多针灸著作中的佼佼者,由于清政府重药轻针灸,宣称"针刺火灸,终非奉君之所宜",使针灸医学的发展受到很大阻碍,  相似文献   

2.
《采艾编翼》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扬子 《中国针灸》2000,20(12):752-754
通过对《采艾编翼》的考证,发现现存版本有相关篇幅为后人从《医宗金匮》补入,特别是卷三的外科方药。剔除后人补辑的内容,《采艾编翼》是一部上、下两卷的灸法考著,上卷为灸法基础,主要论述经络、腧穴、灸法治测等;下卷为灸法治疗学,主要论述临床各科疾病的灸法治疗。该书有内容简明扼要易学易用、临床经验独特实用、灸药并用相得益彰的学术特点,且具浓郁岭南特色,值得深入研究。其著者和校辑者还有待考证。  相似文献   

3.
《采艾编翼》炮制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冼建春 《中药材》1997,20(10):511-512
《采艾编翼》是一本针灸专著,是针灸宝库中尚未发掘的珍品。该书针灸与方药参半,强调针药并用,并收载许多山野医生的验方。其中炮制方法详细,富有地方特色,但迄今文献尚未有完整的收载和承认。本文通过对该书炮制技术的整理,以加深对岭南地区中药炮制发展概况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4.
叶广祚的《采艾编》是清代岭南重要灸法专著。该书灸法治疗疮疡颇具特色,在痈疽的病因、病机、辨证、诊断和治疗上均有独到见解。从阴阳统领痈疽的分类和病名,认为痈疽虽表现在外,而根本在五脏六腑失调,将痈疽的转归归纳为"五善"、"七恶",诊断上将痈疽细分为27种病症。治疗上以灸法为主,并具有6个特色:(1)灸治宜早,未病先防;(2)所有痈疽,皆宜用灸;(3)隔蒜灸为主,参以刺血;(4)取穴精,壮数少;(5)多用特定穴,尤重五输穴;(6)重视灸后调摄。  相似文献   

5.
《采艾编》是清代岭南针灸家叶广祚所作的一部灸法专著,共四卷,首卷为汇引、条例、经脉、采艾考及收录明代医家宁一玉的《析骨分经》等;一卷为十二经穴的释名、主治及诊法;二卷为85种内科、五官科病症的灸法;三卷为小儿科、妇科和外科病症的灸法。其中以疮疡的理论和治疗经验最为丰富,指出灸法治疗痈疽有神效。一、《采艾编》对疮疡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针灸资生经》为南宋时期著名医家王执中精研《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太平圣惠方》与《备急千金要方》等书,采撅旨要,酌论要旨,综合整理书中涉及的针灸内容,并结合其对针灸学的见解和临床经验类编而成。该书通过定腧穴、明禁忌、载验案、重养生及定施灸体位和顺序对灸法的应用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所载灸法实用性强,对后世针灸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围绕承淡安《中国针灸学》所论述的艾炷直接灸法,分析艾炷直接灸具有"热刺激"和"火伤毒素"的灸法本质,因此被承淡安认定为传统的经典灸法。同时分析了承淡安通过艾绒的选择、艾炷大小、多少、松紧等途径,使艾炷直接灸灸量更可控制。总结了承淡安把艾炷直接灸用于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经验。结果表明只有掌握灸法的作用特性和适宜病症的关键病理,才能正确选用艾炷直接灸并操作适宜的施灸方法。承淡安肯定了艾炷直接灸治疗疑难病和传染病的临床效力,优化了艾炷直接灸的具体操作方案,启示我们应更加深入研究灸法,使灸法广传后世、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8.
《备急灸法》又名《备急灸方》,是研究古代急救医学及灸疗学的一部重要文献,该书将许多运用艾灸治疗急性病症的方法汇集在一起,附上多幅图例,用通俗易懂的方式编辑成册,对当今的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总结概括了《备急灸法》论灸法的学术思想,并从急症施灸宜趁早;艾灸方法详实用;艾灸用量宜十足;取穴部位少而精;取穴方法简便行;艾药并用疗效灵等6个方面概括和总结了《备急灸法》的论灸特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采艾编翼》对酒的运用规律。【方法】 收集整理《采艾编翼》运用酒的药方,建立《采艾编翼》酒剂处方数据库,采用频次分析及聚类分析方法对酒剂的运用规律进行数据挖掘。【结果】《采艾编翼》使用酒的处方共计90首,涉及药物149味,食材15种。《采艾编翼》对酒的运用主要有以酒为溶媒(酒剂)、以酒送药(药引)、以酒炮制等方式。运用酒的方剂涉及病证51种;运用酒的处方的高频药物主要有甘草、生姜、茯苓等;将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可得到3类药物组合,即外科治疗痈疽的药物,辟瘟解毒、消肿止痛的药物,及针对湿阻中焦的药物。【结论】《采艾编翼》对酒的运用方法丰富多样;运用酒的方剂配伍灵活,组方严谨,契合岭南地区湿浊为患的病证特点,其运用规律可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已故老中医钟岳琦(1900~1981),山东省安丘县人。1937年毕业于针灸学家承淡安所办无锡中国针灸学校。后悬壶于青岛。1956年参加山东省中医研究班,1957年任山东省中医进修学校针灸教师。1960年调山东中医学院针灸教研室工作。曾任副主任医师。毕生致力于针灸教学、临床医疗和文献研究工作。治学严谨,学风正派,尤倡灸法,经验甚丰。现将其灸法临床经验整理如下。钟老医师遵《内经》针与灸皆有补泻之旨,灸法亦分补泻。临证时善用灸灼,或直接灸,或隔物灸,或艾卷灸。认为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且每优于针法。气血不足者,灸法可补之,经脉陷下者,灸火可起之;经络淤阻者,灸之可通之;中气陷下者,灸之可举之。运用艾炷灸法补者,毋吹其火,须待自灭,即按其穴,以灸火泻者,速吹其火,开其穴令邪气出之。以艾卷灸补者,灸火宜温和,以旋转温和灸法为宜;以艾卷灸泻者,灸火宜明强,以雀啄灸法为妥。临证时凡遇虚实寒热病证,辨证施  相似文献   

11.
郭静  王麟鹏 《辽宁中医杂志》2014,(10):2209-2210
我国首部明清针灸古籍丛书《中华针灸宝库·明清卷-贺普仁临床点评本》(以下简称《中华针灸宝库》)已正式出版。本书资料丰富,规模宏大,在编纂思路上进行了新的尝试,系统整理收录明清针灸古籍,并突出了面向临床的特点,提高了实用性。现将《中华针灸宝库》特点及编纂思路、方法作一介绍,探讨在系统整理古籍同时,从临床视角解读古典文献的研究思路,以期对针灸古籍整理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脐疗治疗痛经方剂的分布概况及特点。方法:收集整理古今文献中以脐疗治疗痛经的复方,建立数据库,通过数据筛选等功能分别对方剂的频次、剂型、药物使用等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方剂146首,涉及用药203味。按发展过程分为明清时代与近现代两个阶段,明清时期27首,占方剂总数18.49%;近现代119首,占81.51%。结论:根据方剂的分布及文献研究,脐疗治疗痛经方剂剂型演变特点为:明清时代以膏、丸、丹剂为主,近现代以散剂、贴剂为主,配制工艺逐渐由纷繁复杂向简单实用转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文献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明清医家治疗瘿病的用药频次、药物组合、药物关联规则等,挖掘治疗瘿病的核心组合及新方剂。方法:检索《中华医典》,查找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相关文献,从中筛选出治疗瘿病的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运用规则分析、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录入的方剂进行组方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筛选出76首明清时期治疗瘿病的方剂,包含中药160味,得到用药频次≥8的中药22味、常用药物组合11组、潜在核心药物组合8组,演化得到新方剂4首。结论:明清医家在治疗瘿病时多运用化痰、理气、散瘀类药物,常配伍清热、健脾燥湿之品,同时注重运用补益类药物以顾护正气。  相似文献   

14.
邵素菊  秦小永 《中国针灸》2007,27(9):709-711
目的:整理《普济方》有关针灸内容,为后学学习古代针灸文献提供参考。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普济方》为蓝本,整理《普济方》中有关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取穴等内容。结论:《普济方》收集大量针灸文献,择各家之所长,汇历代之精华,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性和临床实用价值,为针灸文献的保存、考证、校勘等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5.
古代中风病针灸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较全面地探讨了清代及清代以前 2 0 1部针灸及综合医籍中有关针灸治疗中风病方面的文献 ,对其用穴规律及刺灸法进行了初步研究。可知 :古代医家治疗本病取穴 ,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取穴为主 ,配以全身取穴。病机取穴极少 ,多对症取穴。在刺灸法上 ,多采用艾炷灸 ,说明古人非常重视艾灸法 ,对于补泻法涉及较少。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阅读明清时期相关医学著作中有关刺络泻血疗法的部分以及参考CNKI中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探索明清时期各大医家在刺络泻血工具、刺络泻血部位、出血量、适应证、禁忌证等方面的特色。通过大量文献研究发现,明清时期刺络泻血疗法的总结相对欠缺。本文主要对明清时期刺络泻血疗法进行系统的总结和概述,认为明清时期各医家在刺络泻血疗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各有其特色,为后世刺络泻血疗法的临床应用和发展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整理古今文献中灸法治疗卵巢早衰(POF)的应用情况,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现代文献通过计算机检索,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古籍文献检索范围以《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录》《中医文献学》推荐妇科相关文献及针灸文献为主,从用穴归经、灸法等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最终获得现代文献23篇,古籍11部。灸疗部位现代文献主要集中在腰骶、背部、下腹部以及下肢,古籍文献主要集中在全腹部,下肢、骶部、上肢;涉及到的经脉现代文献主要在任脉、督脉、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古籍中文献中有足三阴经、足三阳、任脉、督脉、手少阴、手阳明,研究发现现代文献用穴范围明显少于古代,且现代取穴阳经偏多,而古籍中阴经反而偏多。 结论灸法合并其他治疗POF疗效显著,但艾灸在其中的作用机制不明,缺少作为单一干预的临床研究证据,基础研究有限。  相似文献   

18.
赵寿毛 《中国针灸》2007,27(12):935-938
赵缉庵为近代山西名医,祖传中医世家,其学术思想和针灸手法有独到之处,为针灸学的承前启后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贡献有:注重医德,德高望重,首倡"滥传针灸之罪";著书立说,弘扬国学;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创新针具;重视治神,调整阴阳,力倡神、形兼治;导气住痛,针推并用,首创"金针、指针相互为用";继承古代医家和古代针灸方法,首创无痛进针,针灸与按摩相结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整理明清时期中医古籍文献,进一步探讨失眠的病名、病因病机以及治疗用药。从失眠病证的中医认识沿革来看,起于先秦两汉时期,发展于宋金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许多明清医家吸取前人医学经验,结合个人临证实践,编写大量医学著作,其中对失眠病证的认识也更加系统化、完善化。  相似文献   

20.
The evidence provided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s highly focused now.Different from medicine studies,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has its unique clinical research management.Our study named "Good clinical practice for clinical research manage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search" started since 2012, and was supported by two national funds.The work group is composed of experts from different fields.It is proposed to standardize the management, design, implement, report, publication, researcher rights protection, and ethics in the clinical practice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After more than 15 times revising work and 5 worldwide consultations, we have drafted the protocol of "Good clinical practice for clinical research management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We hope that our work can improve the research qualit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