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4):539-540
目的探讨两性霉素B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的临床疗效,分析对炎症因子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白血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两组患者均在化疗后根据粒细胞缺乏情况进行抗真菌药物治疗,其中对照组使用米卡芬净,观察组采用两性霉素B。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疗效,观察比较化疗前后的中性粒细胞数、白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64.29%,低于观察组的8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hs-CRP、IL-6水平、中性粒细胞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s-CRP、IL-6水平均提高,中性粒细胞数均减少,且对照组变化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高于观察组,但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滴注两性霉素B治疗白血病化疗后肺部侵袭性真菌感染患儿可有效抗感染、抑菌,提高免疫力,降低炎症因子,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3年7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60例急性ALL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PEG-rhG-CSF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化疗前及化疗3周后绝对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和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化疗后3周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开始时间、持续时间和结束时间,比较两组患儿化疗3周后在白细胞降低发生率、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化疗3周后,两组患者的ANC、WBC水平均较化疗前升高,且观察组患儿的ANC、WBC水平分别为(6.77±4.22)×109/L、(9.17±3.36)×109/L,均明显高于对照组[(6.34±2.34)×109/L、(8.91±3.56)×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在老年急性白血病化疗中的辅助治疗作用.方法 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30例分为A,B组,A组12例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B组18例于化疗结束后第1天开始给予rhG-CSF 150μg/次,1次/d,皮下注射,7d后改为150 μg/次,隔日1次,皮下注射,用药至中性粒细胞绝对值≥2.0×109/L或应用14d后停药.治疗过程中体温>38℃持续48h、有明确体征或影像学证实为深部感染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比较2组化疗后发热持续时间、粒细胞缺乏症持续时间以及深部感染发生率.结果 A,B组化疗后发热和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及深部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化疗同时和化疗后使用rhG-CSF均可降低老年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缺乏症的持续时间;对化疗前伴有白细胞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或上次化疗出现严重感染者,于化疗同时给予rhG-CSF治疗,有缩短化疗后发热和粒细胞减少症持续时间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 PCT)联合C-反应蛋白( CRP)测定在治疗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诊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白血病患儿176例,以化疗后发热患者103例为实验组进行血培养、PCT和CRP测定,并以化疗后无发热患儿73例为对照组进行同种试验,进行相关数据比较。结果103例化疗后发热患儿血培养阳性率5.8%(6/103),同时测定PCT和CRP结果均值分别为(28.4±6.7)ng/ml,(35.7±7.8) mg/L;73例化疗后无发热患儿血培养阳性率1.4%(1/73),其PCT及CRP结果分别为(4.7±1.4)ng/ml,(8.4±3.1)mg/L;两组血培养阳性率、PCT、CRP检测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过对症治疗7天后,实验组PCT、CRP结果为(1.2±0.2)ng/L、(5.4±1.6)mg/L;对照组 PCT、CRP结果为(0.9±1.1)ng/ml、(4.9±1.5)mg/L。结论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易致细菌感染,PCT联合CRP测定结果可以作为治疗感染用药的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对早期诊断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方法 116例发热患儿,其中细菌感染组42例(A组),病毒感染组38例(B组),非感染组36例(C组)。入院后立即检测PCT、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 A组的PCT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均P<0.05);B组及C组间PCT、CR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诊断细菌感染时,血清PCT检测优于CR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是敏感的血清学标志;PCT诊断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时无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8例有炎症或组织损伤患者纳入研究,同时设健康体检者70你还为健康对照组,测定hs-CRP、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率。结果炎症组hs-CRP浓度[(26.2±11.5)mg/L]及中性粒细胞比率(78.5%±4.1%)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hs-CRP浓度(3.2±1.6)mg/L及中性粒细胞比率62.4%±5.8%],hs-CRP浓度与白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89,P<0.05)。结论在感染性疾病诊断中,hs-CRP比传统检验方法更敏感,结果更稳定,建议将hs-CRP作为常规检验项目随血细胞分析一起检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胱抑素C(Cys C)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检测在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1例为观察组,经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的动脉粥样硬化患者37例为治疗组,同期选取3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选患者均行血清Hcy、Cys C及hs-CRP水平检测,比较三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Hcy、hs-CRP及Cys C水平[(22.16±7.93)μmol/L、(21.01±10.25)mg/L、(1.59±0.47)mg/L]高于对照组[(9.89±3.72)μmol/L,(4.67±1.53)mg/L、(0.72±0.24)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时血清Hcy、hs-CRP、Cys C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血清Hcy、hs-CRP及Cys C水平低于治疗3个月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cy、Cys C及hs-CRP水平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动脉粥样硬化,为治疗效果评价及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婴幼儿患者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 814例患儿进行hs-CRP及血细胞检测,以hs-CRP>5.0 mg/L、WBC>10.0×109/L为阳性界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hs-CRP增高时,WBC、中性粒细胞增高患儿与WBC正常患儿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下降时,WBC增高和正常患儿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增高时,中性粒细胞增高和正常患儿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病情不同时,患儿hs-CRP水平变化不同.对hs-CRP检测结果的解释应密切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动态监测hs-CRP水平变化的临床价值更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联合检测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eC-reactive protein,hs-CRP)对新生儿败血症的早期诊断价值,并探讨血清含量与新生儿败血症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7例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组)、52例局部感染新生儿(局部感染组)和30例非感染新生儿(非感染组),分别采用免疫荧光法和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清中PCT和hs-CRP的含量.结果:败血症组患儿的hs-CRP和PCT血清水平均高于局部感染组患儿以及非感染组患儿(P<0.05),局部感染组患儿的PCT血清水平也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患儿(P<0.05).分别以PCT≥2 ng/mL和hs-CRP≥10 mg/L为阳性标准,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6.42%、60.02%和62.16%、50.07%,联合检测诊断新生儿败血症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是95.62%和71.20%.败血症组患儿血清PCT水平与感染相关的器官衰竭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PCT和hs-CRP的联合检测能够提高对新生儿败血症早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PCT值与新生儿败血症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动态监测PCT水平有助于评估疾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肿瘤患儿化疗后并发败血症3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肿瘤患儿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发生和预后因素。方法:分析35例患儿肿瘤化疗后并发败血症的临床特征。结果:35例患儿中初治和复发患儿并发败血症时病死率高于已完全缓解的患儿(P=0.032);中性粒细胞总数持续减低的败血症患儿病死率高(P=0.002);主要致病菌为大肠埃希菌;革兰阴性菌败血症病死率高(10/16);并发败血症时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明显升高。结论:原发病治疗情况和中性粒细胞总数减低的持续时间与败血症的发生与预后有密切关系。革兰阴性菌败血症仍为肿瘤患儿目前最常见和最凶险的败血症,遇到可疑败血症的患儿应尽早查血培养和CRP并给予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本实验室儿童血清胱抑素C的参考区间.方法 通过比较儿童与成人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比较其参考区间的差异,对儿童血清胱抑素C进行对数转换后进行正态性统计分析,从而建立其参考区间.结果 血清胱抑素C经对数转换后呈近正态分布,1~16岁儿童血清胱抑素C水平:男性(0.86±0.225)mg/L、女性(0.81±0.218)mg/L与青年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男性(0.87±0.192)mg/L、女性(0.83±0.202)mg/L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但与中年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男性(0.93±0.200)mg/L、女性(0.85±0.199)mg/L和老年组的血清胱抑素C水平;男性(1.07±0.216)mg/L、女性(1.00±0.219)mg/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儿童组中,男、女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本实验儿童血清胱抑素C水平的参考区间:0.42~1.30 mg/L(男)、0.38~1.24 mg/L(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患者氯吡格雷抵抗(CR)发生率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将125例确诊为ACS急诊行PCI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B组(n=42):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Bid;C组(n=41):口服阿司匹林100 mg Qd+氯吡格雷75 mg Qd+西洛他唑50 mg Bid。利用全血电阻抗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天的血小板聚集率,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CI前、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计算并比较CR的发生率,观察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出血并发症。结果 B组与C组的CR发生率无显著差异(16.7%vs.14.6%),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35.7%)(P〈0.05);B组和C组PCI术后24 h、PCI术后第7天的hs-CRP水平无显著差异[(12.5±7.4)mg/L vs.(12.8±7.1)mg/L,(9.2±6.8)mg/L vs.(8.5±6.3)mg/L],两组均明显低于A组[(16.7±6.3)mg/L,(11.8±5.4)mg/L,P〈0.05];B组和C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2.4%,2.4%)vs.16.7%](P〈0.05);C组出血率明显高于A组和B组[14.6%vs(.2.4%,2.4%)](P〈0.05)。结论两种强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均明显降低ACS急诊PCI术后患者CR发生率和hs-CRP水平,标准双联抗血小板联合西洛他唑方案的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阿司匹林联合双倍氯吡格雷方案。  相似文献   

13.
小儿热性惊厥血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热性惊厥 (febrileconvulsion,FC)与血钠水平的关系。方法用离子选择电极法检测86例FC患儿和40例发热无惊厥患儿的血钠值。结果血钠水平FC组 (86例 )133.56±2.75mmol/L ,与对照组 (40例 )141.08±2.66mmol/L相比显著降低 (P<0.01) ;多次惊厥组 (28例 )132.28±3.52mmol/L与单次惊厥组 (58例 )133.92±2.08mmol/L比较也显示降低 (P<0.01)。结论FC患儿血钠水平降低 ,血钠浓度越低惊厥的再发率越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6%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联合高容量血液滤过(HVHF)对急性肺损伤(ALI)、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6年8月至2011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重症医学科108例ALI合并AKI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万汶组(68例)和万汶+HVHF组(40例).两组均静脉滴注万汶进行容量复苏,万汶+HVHF组完成72 h HVHF.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乳酸(Lac)、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反映ALI的指标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PA-aDO2)、氧合指数(OI)和反映AKI的指标血清胱抑素C(Cyst C)、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结果 与万汶组比较,万汶+HVHF组治疗72 h血Lac(mmol/L)、hs-CRP(mg/L)、PA-aDO2(mm Hg,1 mm Hg=0.133 kPa)、血Cyst C(mg/L)显著下降(Lac:1.7±0.7比2.7±1.5;hs-CRP:35.8±18.8比99.5±20.4;PAaDO2:115.5±23.1比155.4±27.4;Cyst C:2.06±1.12比3.95±2.06,均P<0.01),OI(mm Hg)、血CCr(ml/min)显著升高(OI:295.2±38.8比239.5±32.7;CCr:108.71±31.33比90.21±30.35,均P<0.01).治疗7d后,万汶+HVHF组病死率显著低于万汶组[10.00%(4/40)比29.41%(20/68),P<0.05].结论 万汶联合HVHF治疗能改善ALI、AKI患者的器官功能,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吕青松 《医学临床研究》2011,28(6):1066-1067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儿科呼吸道疾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220例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进行血清hs-CRP测定.[结果]220例患儿中,细菌感染者72例,hs-CRP为(10.80±8.77) mg/L,肺炎支原体感染者41例,hs-CRP为(5.96±4.36) mg/L,与正常对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不同病因学亚型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动态变化及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ACI患者136例,按照TOAST分型分为5个亚型.用免疫比浊法检测各组患者发病第1、3、5、7、14天的hs-CRP含量,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对其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标准评分.选取4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ACI组hs-CRP含量在发病第1、3、5、7、14天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6±1.31)、(12.57±6.29)、(10.23±4.49)、(7.54±2.33)、(4.25±1.77)mg/L与(2.56±0.86)mg/L,t值分别为7.89、10.26、10.99、13.55、5.97,P均<0.05].在不同病因学亚型组中,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组的血清hs-CRP浓度较其他亚型组高,其次为心源性脑栓塞组;卒中后第3、5天血清hs-CRP含量最高,随后逐渐下降;ACI发病第1、3、5、7、14天血清hs-CRP含量在重度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组显著高于中度和轻度组(F值分别为5.14、4.29、9.23、4.84、3.59,P均<0.05).结论 ACI与hs-CRP密切相关,ACI患者hs-CRP含量可作为判断病情及预后的客观指标,hs-CRP越高,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17.
银杏叶提取物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早期糖尿病肾病(DN)患者肾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51例早期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和治疗组(26例),对照组为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EGB.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表达水平,同时观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空腹血糖(FPG)、SCr、BUN、血脂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和治疗组血清hs-CRP从(194.37±34.02)、(191.51±27.15)mg/L分别降至(164.13±32.86)、(134.65±20.47)mg/L,MCP-1从(304.23±38.56)、(299.66±44.07)ng/L分别降至(235.43±28.66)、(165.53±21.96)ng/L.2组各指标治疗前、后比较,P均<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hs-CRP、MCP-1下降更为明显(P均<0.05).结论 银杏叶提取物可能通过减低血清hs-CRP、MCP-1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起到对DN患者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D3)水平变化及补充维生素D治疗对患儿发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20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设为A组,同时选择200例呼吸道感染的非支气管哮喘患儿、200名体检健康儿童分别设为B组与C组。观察比较A、B、C组的血清25-OH-D3水平的差异性;同时将A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n=100)与对照组(n=100)。其中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维生素D治疗。观察比较A、B、C组血清25-OH-D3水平。研究组与对照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血清25-OH-D3水平变化情况,且随访1年,观察比较2组的发作次数、发病严重程度及住院次数。结果A、B、C组血清25-OH-D3水平分别为(20.26±3.75)、(36.98±4.26)、(37.15±4.39)μg/L;A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低于B组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与C组血清25-OH-D3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25-OH-D3水平[(20.07±3.48)μg/L vs.(20.39±3.78)μ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血清25-OH-D3水平为(34.28±4.18)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89±3.6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研究组的发作次数、住院次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01±0.23)次vs.(2.23±0.54)次、(0.32±0.08)次vs.(1.03±0.24)次](P<0.05),发作重度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小于对照组[(0.28±0.06)vs.(0.41±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的血清25-OH-D3水平明显降低,通过补充维生素D治疗,可明显提高患儿血清25-OH-D3水平,减少发作次数与住院次数,减轻发病时疾病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9.
Hu M  Jiang H  Xia M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9):621-623
目的 通过监测急性白血病患儿柔红霉素化疗前后血浆前脑利钠肽(NT-pro-BNP)及心肌酶谱(CK、CKMB)水平变化并进行对照研究,以探讨NT-pro-BNP对柔红霉素引起患儿心肌损伤的敏感程度的评价作用.方法 选取62例确诊急性白血病并接受正规化疗的患儿,根据柔红霉素的累积剂量将其分为三组:A组累积剂量≤60 mg/m2;B组累积剂量60~120 mg/m2;C组累积剂量>120mg/m2.15例患儿应用去甲柔红霉素或米托蒽醌作为替代柔红霉素治疗分为D组.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患儿血浆NT-pro-BNP,用速率法检测心肌酶谱(CK、CKMB).结果 所有人选患儿在应用柔红霉素治疗后NT-pro-BNP水平与未接受柔红霉素化疗时相比明显升高(P=0.000),而应用柔红霉素前后心肌酶谱比较无显著差异(CK,P=0.085;CKMB,P=0.076).柔红霉素累积剂量>60 mg/m2时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P<0.01),当累积剂量>120 mg/m2时CKMB水平开始升高(P<0.05).15例患儿应用去甲氧柔红霉素或米托蒽醌代替柔红霉素治疗后,NT-pro-BNP水平从(239.9±230.0)ng/L降为(137.0±131.9)ng/L(P<0.05).结论 ①NT-pro-BNP能比心肌酶谱早期预测柔红霉素引起心脏不良反应.②选用二至三代蒽环类药物可明显减轻患儿心肌不良反应,改善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20.
王卫民 《综合临床医学》2012,(10):1019-1021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对早期糖尿病肾病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20例(UAER〈20μg/min)、微量白蛋白尿组20例(20—200μg/min)、大量白蛋白尿组20例(UAER〉200μg/min)。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2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清hs—CRP、TNF-α、IL-6浓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浓度为(1.21±O.87)mg/L,TNF-α为(1.27±0.93)ng/L,IL-6为(4.31±1.72)ng/L;正常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为(2.31±1.07)mg/L,TNF-α为(1.95±1.34)ng/L,IL-6为(5.79±1.68)ng/L;微量白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为(3.47±1.25)mg/L,TNF-α为(2.86±1.26)ng/L,IL-6为(7.13±1.57)ng/L;大量蛋白尿组患者的血清hs-CRP浓度为(4.83±1.47)mg/L,TNF-α为(4.03±1.43)ng/L,IL-6为(9.14±2.43)ng/L;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正常白蛋白尿组和微量白蛋白尿组的hs-CRP、TNF-α、IL-6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与正常白蛋白尿组比较,微量白蛋白尿组的hs-CRP、TNF-α、IL-6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量蛋白尿组的hs-CRP、TNF-α、IL-6浓度明显高于微量白蛋白尿组(P均〈0.01)。糖尿病肾病患者hs—CRP、TNF-α、IL-6浓度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随着血清hs-CRP、TNF-α、IL-6浓度的升高,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也随之增高(L值分别为0.67、0.64、0.75,P均〈0.01)。结论hs—CRP、TNF-α、IL-6炎性因子可能参与了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