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背景:伊马替尼耐药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一个主要问题,研究证实白血病细胞可通过与骨髓基质细胞黏附而获得耐药表型,但对于黏附功能缺陷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而言,骨髓基质细胞在伊马替尼耐药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尚不清楚。目的:体外模拟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微环境,探讨其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确诊但未经治疗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共培养构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K562细胞共培养模型。MTT法检测0.2-3.2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8 h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率;将K562细胞暴露于0.5μmol/L伊马替尼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K562细胞凋亡率及CXCR4表达。将0.5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并以Calcein-AM荧光标记的K562细胞接种于基质细胞层培养24 h,去除悬浮细胞,收集黏附的K452细胞通过检测荧光强度计算细胞黏附率。结果与结论:慢性髓细胞白血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减弱了0.2-3.2μmol/L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0.5μmol/L伊马替尼处理72 h,共培养组K562细胞凋亡率显著低于悬浮组(P=0.020)。悬浮组和共培养组伊马替尼作用后K562细胞CXCR4表达阳性率均显著高于作用前(P=0.001)。0.5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 h使K562细胞与骨髓基质细胞的黏附率由(32.18±6.17)%提升至(68.97±11.08)%,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2)。结果表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骨髓基质细胞与K562细胞共培养,能介导对伊马替尼耐药,可能与共培养及伊马替尼诱导K562细胞CXCR4的表达有关,但更多的机制还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槲皮素对慢性髓系白血病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台盼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25μmol/L槲皮素对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细胞株K562R和K562G具有与伊马替尼敏感细胞株K562相似的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且不改变BCR-ABL的表达水平。25μmol/L槲皮素处理24 h后,K562、K562R和K562G细胞的G_2/M期百分比明显增加。槲皮素能使γ-H2AX水平明显增高,且上调JN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槲皮素单药对伊马替尼耐药细胞株具有生长抑制和诱导凋亡作用,使细胞停滞于G_2/M期,其机制可能与上调JNK磷酸化水平导致DNA双链损伤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探讨烟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NAMPT)对K562细胞(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对伊马替尼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在体外合成针对NAMPT基因的小干扰RNA(siRNA),转染K562细胞株。将转染后的K562细胞经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48 h后,采用PI/Calcein染色方法测定细胞存活率;经不同浓度伊马替尼作用48 h后,采用MTS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计算半数抑制浓度(IC50)。未经转染的K562细胞经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3-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NAMPT表达的变化。通过对NCBI GEO中基因表达数据的挖掘分析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探讨NAMPT-siRNA和伊马替尼对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技术,研究NAMPT-siRNA、伊马替尼对NF-κB转录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于K562细胞48 h对NAMPT表达无明显影响。NAMPT-siRNA能够明显抑制K562细胞NAMPT的表达,再经1μmol/L伊马替尼作用后,NAMPT-siRNA干扰组细胞存活率明显降低(P<0.05),提示抑制NAMPT表达能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不同浓度伊马替尼作用后,干扰组IC50值明显降低(P<0.05);拟合增殖曲线在0.01-0.1μmol/L伊马替尼浓度范围内斜率增大,提示在此范围内NAMPT-siRNA与伊马替尼的协同作用最强。基因表达谱分析及Western blot验证结果都显示,NAMPT-siRNA和伊马替尼处理均可下调NF-κB下游因子抗凋亡基因Bcl-2表达水平,两者同时作用时效果更明显。NAMPT-siRNA及伊马替尼均能降低NF-κB转录活性,两者同时作用效果更显著。结论:伊马替尼可能并非通过调节NAMPT表达影响细胞存活;抑制NAMPT表达能增强K562细胞对伊马替尼的敏感性,可能与抑制NF-κB及其下游因子Bcl-2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ZD6474(Vandetanib)对K562细胞及其衍生的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G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通过逐渐增加药物浓度的方法诱导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G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耐药细胞株中明显变化的分子.WST方法检测伊马替尼和ZD6474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RT-PCR、Western blot和体外Src激酶卣接测定的方法研究ZD6474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 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IC50值为(0.28 4-0.04)μmol/L,而对K562/G细胞的IC50值为(15.80±0.93)μmol/L,K562/G细胞的耐药倍数为56倍,Western blot结果提示其耐药机制与磷酸化Src激酶(p-Src)的表达增强,Bcl-2和磷酸化STAT3(p-STAT3)的表达升高有关.ZD6474呈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K562和K562/G细胞增殖,48 h的IC50值分别为1.61 μmol/L和3.18 μmol/L.ZD6474作用24 h,可以显著诱导细胞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分子机制研究显示,ZD6474显著抑制Src激酶活性,上调Bax/Bcl-2的比例,以及下调p-STAT3表达.结论 ZD6474可以有效抑制伊马替尼耐药的K562/G和亲本K562细胞增殖,诱导凋亡.其机制与ZD6474显著抑制Src激酶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人类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系K562细胞在伊马替尼(Imatinib mesylate)处理前、后的DNA损伤模型,探讨伊马替尼对K562细胞的DNA损伤修复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噻唑蓝(MTT)法确定伊马替尼预处理K562细胞的浓度;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伊马替尼处理后K562细胞BCR/ABL的磷酸化状态,以反映BC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受抑制情况;用彗星实验检测不同浓度过氧化氢(H2O2)诱导的K562细胞、伊马替尼预处理K562细胞的DNA损伤模型;用彗星实验对各组细胞在DNA损伤后的修复进行动态观测.结果 MTT实验结果显示,伊马替尼预处理K562细胞的最佳终浓度为1 μmol/L,作用时间24 h;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该浓度的伊马替尼可有效抑制BCR/ABL融合蛋白第177位酪氨酸激酶磷酸化,密度比为0.100±0.018,与对照组(0.425±0.039)相比,降低了(77.11±5.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57,P<0.05);彗星实验确定了各组细胞DNA损伤模型的建立条件,采用10 μmol/L终浓度的H2O2对K562细胞和伊马替尼预处理后K562细胞进行染毒,H2O2作用温度和时间为4℃、10 min.修复结果显示,经伊马替尼预处理的K562细胞修复时间为120 min,与未处理组修复时间60 min相比,前者DNA损伤修复时间明显延长(F=97.79,P<0.05).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伊马替尼处理前、后的白血病K562细胞的DNA损伤模型,BCR/ABL融合蛋白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能减弱K562细胞的DNA损伤后修复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PANTR1与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对伊马替尼耐药的关系及机制。方法:培养K562对照细胞(Control)及K562伊马替尼耐药细胞(ImR),采用慢病毒转染靶向PANTR1的2种siRNA载体及对照载体于K562-ImR细胞中,分别为ImR-siPA#1、ImR-siPA#2及ImR-siControl细胞;采用CCK-8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伊马替尼半抑制浓度(IC50);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PANTR1、BCR/ABL、MDR、CD44及CD133 mRNA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CR/ABL、多耐药基因1(MDR)、CD44及CD133表达水平。结果:ImR细胞伊马替尼IC50显著高于Control细胞(P<0.01),ImR-siPA#1、ImR-siPA#2细胞伊马替尼IC50显著低于ImR-siControl细胞(P<0.01),但仍显著高于Control细胞(P<0.01);ImR细胞PANTR1、BCR/ABL、MDR、CD44及CD133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Control细胞(P<0.01),ImR-siPA#1、ImR-siPA#2细胞PANTR1、MDR、CD44及CD133 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ImR-siControl细胞(P<0.01),而BCR/ABL mRNA表达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ImR细胞BCR/ABL、MDR、CD44及CD13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ontrol细胞,而ImR-siPA#1、ImR-siPA#2细胞MDR、CD44及CD133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ImR-siControl细胞。结论:LncRNA PANTR1可促进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K562中MDR的表达及其干细胞标志物的表达,介导细胞对伊马替尼耐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联合槲皮素诱导K562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将250 nmol/L的伊马替尼、25μmol/L的槲皮素单药及联合作用于K562细胞,通过细胞计数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250 nmol/L伊马替尼联合25μmol/L槲皮素对K562细胞有明显的协同诱导凋亡作用,两药联合较单药处理能明显协同下调p-BCR/ABL、p-Crkl蛋白的表达。结论:伊马替尼和槲皮素协同诱导K56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主要通过协同抑制BCR/ABL蛋白磷酸化水平,从而抑制下游信号通路的激活,导致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8.
背景:慢性髓细胞白血病因为伊马替尼的应用出现了重大转机。但由于伊马替尼的耐药性,应用该药治疗的白血病患者预后较差,特别是对于急变期白血病患者。目的:观察肿瘤干细胞在伊马替尼ST1571耐药的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的表征,阐明白血病细胞系对伊马替尼ST1571耐药的机制。设计:观察性对比实验。单位:河南省肿瘤医院,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材料:选用5周龄BALB/c-nu/nu小鼠30只,雌性,由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提供。ST1571由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足叶乙甙(Vp16)购自德国Bristol-Myers Squibb;抗P-gp购自美国Santa Cruz公司。抗ab1购自美国BD Biosciences公司。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实验于2003-09/2005-11在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完成。经过对K562细胞系长期的足叶乙甙(Vp16)诱导和克隆筛选,建立了一株耐药细胞系K562Np16;利用于细胞高效能将Hoechst 33342荧光染料泵出细胞的特性,采用流式细胞分选方法从K562/Vp16细胞系中分选出一小群细胞,即边缘细胞(SP),称为K562/Vp16 SP细胞,余下部分为K562/Vp16非SP细胞。为了分析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ST1571耐药的机制,分别检测K562,K562/Vp16非SP细胞或K562/Vp16 SP细胞中MDR1,Bcr-Abl和P-gp的表达。另外,按每只BALB/c-nu/nu小鼠1000个K562、K562/Vp16非SP细胞或K562/Vp16 SP细胞的数量分别对其进行腹腔注射。主要观察指标:K562/Vp16非SP细胞或K562/Vp16 SP细胞对ST1571的耐药性和致瘤性。结果:Bcr/Abl和Abl蛋白在K562细胞、K562/Vp16 SP细胞及K562/Vp16非SP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gp在K562细胞中不表达,在K562/Vp16 SP及K562Np16非SP细胞中均高表达且表达水平一致(P>0.05);与K562/Vp16非SP细胞比较,K562/Vp16 SP细胞对伊马替尼的耐药性更强,并且这种抗性几乎不能被多种多药耐药逆转剂逆转;另外,体内外实验显示,K562/Vp16细胞的致瘤性几乎全部来源于K562/Vp16 SP细胞。结论:Bcr/Abl基因的扩增、过度表达和多药耐药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产物P-gp的高表达,也许并不是白血病细胞产生对伊马替尼临床耐药的重要机制;白血病细胞对伊马替尼具有一定的抗性.可能与数量极少的白血病干细胞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类数量极少的干细胞样的肿瘤细胞应当成为有效治疗肿瘤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9.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逆转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研究旨在比较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Imatinib)、尼洛替尼(Nilotinib)对K562/A02细胞多药耐药的逆转作用。用RT-PCR法检测各组mdr-1mRNA、bcr-abl mRNA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P-gp、P210蛋白表达;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内柔红霉素(DNR)的蓄积。结果表明:0.0625μmol/L伊马替尼、5nmol/L尼洛替尼对K562/A02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伊马替尼和尼洛替尼上述剂量单独作用48小时均下调mdr-1mRNA、bcr-abl mRNA、P-gp、P210蛋白的表达,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作用更强。荧光强度检测显示,K562/A02细胞经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单独处理48小时后,其细胞内DNR浓度分别为K562细胞中的7.85%、12.02%。结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具有很好的逆转细胞耐药作用,且尼洛替尼较伊马替尼逆转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0.
伊马替尼是一种ber/abl酪氨酸激酶活性抑制剂^[1]。近年来研究表明,伊马替尼能够选择性地抑制K562细胞的增殖、诱导K652细胞凋亡。临床和实验研究揭示高三尖杉酯碱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明显地抑制K562细胞增殖、诱导K562细胞凋亡。阿糖胞苷是治疗CML的常用药物,对K562细胞的增殖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亦可诱导K562细胞的凋亡。我们在本研究中探索伊马替尼与高三尖杉酯碱或阿糖胞苷联合应用是否有协同和增强抑制K562细胞增殖、影响K562细胞凋亡的作用,以及对ber/ablmRNA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背景:对白血病患儿在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抗凋亡特性的过程中机制的研究目前甚少,多数研究集中在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已建系的基质细胞,而未重视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白血病细胞之间的相瓦作用。 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AO2生长增殖及凋亡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12/2008—08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自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患儿家属对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K562/AO2细胞株由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提供。 方法: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K562/AO2细胞组单独悬浮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融合状态时,加入1×10^8L^-1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2细胞,24h后去除未黏附的K562/AO2细胞。 主要观察指标: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O2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V-FITC法榆测阿霉素对K562/AO2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条件培养下的K562/AO2细胞周期,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愉测不同条件培养下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 结果: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2细胞比较,K562/AO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K562/AO2细胞生长较为缓慢,无明显的对数生长期;早期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处于G0-G1期的K562/AO2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K562/AO2细胞mdr1耐约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体外细胞学实验结局证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K562/AO2细胞耐药与mdr1基因无关,而是通过黏附作用改变K562/AO2细胞周期,进而逃避药物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尿多酸肽(cDA-2)、亚砷酸、CDA_2与亚砷酸联合体外诱导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株凋亡、抑制增殖的作用;探讨CDA-2与亚砷酸联合对诱导K562细胞凋亡及抑制增殖的协同作用。【方法】不同浓度的CDA-2、亚砷酸及二者联合处理K562细胞株,通过MTT比色法检测K562细胞细胞生长率,计算IC50值;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A0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凋亡及形态学变化;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①MTT结果显示,在一定的范围内,K562细胞的生长率存在剂量及时间依赖性降低,CDA-2作用K562细胞24h、48h、72h的IC50值分别为75mg/L、59mg/L和37mg/L,亚砷酸作用K562细胞24h、48h、72h的IC50值分别为11.55μmol/L、6.14gmol/L及5.18μmol/L;②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未加药的对照组相比,二者单药均可促进细胞凋亡,二者联合后凋亡作用更加显著;③流式细胞术显示,cDA-262.5mg/L处理K562细胞24h早期凋亡细胞为(1.77±0.49)%,亚砷酸4umol/L处理K562细胞24h早期凋亡细胞为(1.33±0.58)%,而相同浓度的二者联合用药作用于K562细胞24h早期凋亡细胞为(11.03±0.7)%(P〈0.05),按照预计效应公式得出,两药联合存在协同作用,且协同作用于24h,两药最低浓度联合时已开始,随着两药浓度的增加,协同作用逐渐增大。【结论】CDA-2、亚砷酸单药及二者联合均可抑制K562细胞株增殖并促进凋亡,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目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方法较多,采用不同诱导方法对骨髓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的比例是不同的。目的:比较化学诱导法和共培养法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差异。方法:大鼠全骨髓血细胞分离纯化法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为化学诱导组和共培养组,分别采用加入化学诱导剂β-巯基乙醇和Transwell小室共培养方法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结果与结论:诱导培养1周后从化学诱导和共培养组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出现突起,且呈辐射生长,2周后均可见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细胞。共培养组中第四五天可见星级神经细胞状结构,并形成更多的突起,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为(70.82±2.46)%。而在第六七天化学诱导组中神经细胞形态样细胞形成,并有连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染色阳性率为(52.37±1.83)%。提示细胞微环境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成神经细胞发挥主导作用,且化学诱导法诱导效率低于共培养法。  相似文献   

14.
背景:研究发现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除参与趋化干细胞定向迁移途径,还具有抗凋亡作用。目的:观察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后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浓度H2O2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取最适宜浓度100μmol/L用于实验。不同质量浓度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干预100μmol/L H2O2诱导后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选择0.2mg/L最佳保护质量浓度用于实验。取第3代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不进行任何处理;损伤组在培养液中加入H2O2作用24h;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组于H2O2损伤细胞前6h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AMD3100(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受体CXCR4的阻断剂)组于H2O2细胞损伤前6h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与AMD3100共孵。结果与结论:H2O2能体外模拟缺血缺氧环境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且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与损伤组比较,加入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预处理后细胞凋亡明显减轻(P<0.01),细胞E2F6基因表达增强(P<0.05),E2F1基因表达减少(P<0.05),线粒体细胞色素C转位减少(P<0.05),Caspase-3活性降低(P<0.05),AMD3100可阻断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保护作用。提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可能通过增强E2F6基因,负性调控E2F1基因抑制线粒体损伤导致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白血病患儿在白血病细胞获得耐药、抗凋亡特性的过程中机制的研究目前其少,多数研究集中在正常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已建系的基质细胞,而未重视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自血病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对白血病细胞株K562/AO_2生长增殖及凋亡产生影响的理论假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7-12/2008-08在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实验室完成.材料: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来源于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的30例自血病患儿,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2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8例,患儿家属对实验均签署知情同意书.K562/AO_2细胞株由天津血液病研究所提供.方法: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设立2组:K562/AO_2细胞组单独悬浮培养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_2细胞:K562/AO_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贴壁呈融合状态时,加入1×10~8 L~(-1)处于对数生长期的K562/AO_2细胞,24 h后去除未黏附的K562/AO_2细胞.主要观察指标: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K562/AO_2细胞生长的影响,AnnexinV-FITC法检测阿霉素对K562/AO_2细胞凋亡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测定不同条件培养下的K562/AO_2细胞周期,Taqman-MGB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条件培养下耐药基因mdr1的表达.结果:与单独悬浮培养的K562/AO_2细胞比较,K562/AO_2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组的K562/AO_2细胞生长较为缓慢,无明显的对数生长期;早期凋亡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处于G0-G1期的K562/AO_2细胞明显增多,S期细胞减少;K562/AO_2细胞mdr1耐药基因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外细胞学实验结局证实,白血病患儿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的K562/AO_2细胞耐药与mdr1基因无关,而是通过黏附作用改变K562/AO_2细胞周期,进而逃避药物的促凋亡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在骨修复和重建过程中,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细胞是主要功能细胞,二者存在着密切的功能联系。目的:通过骨髓基质细胞一成骨细胞共育体系的建立,观察共育体系中两种细胞之间的功能影响及生物学特点。方法:原代分离人骨髓基质细胞和人成骨细胞,将2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共育环境中共同培养,建立人骨髓基质细胞一成骨细胞共育体系。分别采用MTT、丫啶橙染色、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等方法初步评价共育体系中两种细胞增殖、凋亡及功能改变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复合培养体系中,骨髓基质细胞一成骨细胞共育体系能够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与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同时抑制骨髓基质细胞的凋亡,促进骨髓基质细胞的趋化聚集。结果提示在复合培养体系中,骨髓基质细胞能够加速成骨细胞的增殖及成骨活性,另外成骨细胞也可减少骨髓基质细胞的凋亡,并加强其成骨性分化的作用。两者之间具有较为紧密的影响和功能联系。  相似文献   

17.
谢鹏  张仲文 《中国临床康复》2012,(14):2509-2514
背景:至今尚无一种细胞能完全满足组织工程对种子细胞的要求。目的:探讨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共培养的可行性。方法:酶消化分离法获得兔软骨细胞,使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筛选的方法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细胞浓度为3×108L-1的第2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随机分为3组,共培养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软骨细胞按2:1比例混匀;实验组:取同代同浓度的软骨细胞(浓度与共培养细胞的终浓度相同);对照组:取低浓度软骨细胞1×108L-1(与共培养组中软骨细胞终浓度相同)。结果与结论:共培养组、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平均群体倍增时间分别为3,7,8d;共培养组共培养细胞增殖比其他2组明显增快(P〈0.05);糖胺多糖水平明显多于其他2组(P〈0.05);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软骨细胞共培养未见明显排异反应,提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同种异体软骨细胞为种子细胞共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促进软骨细胞的增殖和细胞外基质合成,缩短软骨细胞培养时间和减少传代次数,同时软骨细胞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的定向转化,节省大量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抑癌基因SARI(suppressor of AP-1 regu1atexi by IFN)在慢性髓系白血病(CML)中表达调控可能的分子机制,收集了46名CML患者和40名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样品,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2组人群~eSAIU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在体外以CML细胞株I(562为研究模型,使用BCR.ABL抑制剂ST1571(imatinib)处理K562细胞,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聃耐基因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ML患者外周血中SAR1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2组间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01)。使用ST1571(2.5μmo1/L)处理K562细胞24小时后SARI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未处理K562细胞,两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结论:CML患者外周血SARImRNA表达水平降低可能与该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联,而且融R,基因表达下调与BCR-ABL抑制作用有关。本研究为CML患者基因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9.
背景:聚乳酸乙醇酸与不同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的报道较多,但探讨其与猕猴骨髓基质细胞生物相容性的研究极少。目的:观察猕猴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其与支架材料聚乳酸乙醇酸在体外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将经流式细胞检测证实的第2代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支架材料联合培养,以单独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作为对照。结果与结论: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共培养4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CD29阳性的骨髓基质细胞黏附包绕在聚乳酸乙醇酸纤维表面,形成长的细胞链。扫描电镜下可见骨髓基质细胞于聚乳酸乙醇酸上贴附良好,且有较多细长的突起从骨髓基质细胞伸出,沿材料伸展。骨髓基质细胞在聚乳酸乙醇酸浸出液中培养72h,骨髓基质细胞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培养7d,其形态、细胞活力、细胞增殖指数与对照组亦无明显差异。提示猕猴骨髓基质细胞与聚乳酸乙醇酸支架材料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