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多分化潜能,但其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移植于急性心肌梗死大鼠中,能否改善近期及远期的心功能,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5-氮胞苷诱导4周后,体外DAPI标记.新西兰兔随机均分3组,假手术组:打开胸腔1 h后缝合胸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冠状动脉结扎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后1 h在梗死周边区用微量注射器分4点注射诱导后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急性心肌梗死组:造模后于相同部位注射等量生理盐水.移植后3 d,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变化.结果与结论: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3 d,4周心脏标本中均发现有DAPI标记的阳性细胞,呈散在分布于瘢痕周边区并沿心肌纤维排列方向走行.移植后3 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无明显差异,心功能没有明显的改善;移植4周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与急性心肌梗死组相比,射血分数明显提高,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3),(69.41±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10.25±0.89),(8.13±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02),(11.24±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0.31)%,(4.30±0.57)%,P<0.001]。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犬心肌梗死模型后,犬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及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杂种犬1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7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6只。①两组犬均进行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取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DAPI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犬心外膜下共注射2×106个DAPI标记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IMDM完全培养基。常规关闭胸腔,继续饲养4周。②于细胞移植术前、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术后4周行血流动力学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及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术后4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对照组1只犬于移植术后第2天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共12只犬,对照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各6只。①移植术后4周移植细胞存活及分化的观察结果: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冰冻切片中可见发出DAPI蓝色荧光染色的细胞核,同一视野下还可看到发绿色荧光的细胞浆。②移植术后4周两组犬心功能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减少(P<0.05~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增加(P<0.05~0.01)。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心肌细胞内存活,并可分化为心肌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犬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4.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大鼠的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BrdU标记。在结扎冠脉后1~2h将细胞直接注射到大鼠心脏梗死边缘区。6周后,采用超声心动图和解剖直测法获得大鼠心功能、心室重构和病理资料。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内径缩短,左室前壁增厚,重量指数减小,长径增加,短轴周长缩短(P<0.05)。组织病理发现细胞移植组心梗区心肌数目增加,胶原形成明显减少,血管周围胶原沉积减少,血管密度上调,并在心梗区见到BrdU阳性细胞。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心梗区定植,促进心肌和血管生成,减少胶原形成,从而延缓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背景:已证实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向类心肌细胞转化,但移植这种经诱导的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更有利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改善,尚有争议.目的:对比观察经5-氮胞苷诱导和末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心肌梗死组织后心功能的变化.方法:开胸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新西兰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分别在心肌梗死组织周边区注射PBS,经5-氮胞苷诱导或未诱导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3 d、4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以评价心功能变化.结果与结论:兔前降支结扎后,心功能明显下降;移植3 d后,各组动物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及射血分数均无显著芹异,说明无论是否在体外经5氮胞苷诱导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短期对兔心功能无明显改善;移植4周后,与注射PBS的动物比较,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降低心肌梗死兔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提高射血分数,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是否经5-氮胞苷诱导对心功能改善程度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心肌梗死后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探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功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5—10在郧阳医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生命科学研究所完成。①21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每组7只。②心肌梗死模型制作3周后,心肌梗死组及干细胞移植组分别在梗死周边区域注射100μL细胞培养基或干细胞悬液,对照组不处理。③4周后心脏超声检测心功能、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等评价心室重塑。处死动物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查梗死区域细胞凋亡情况。 结果:①各组兔心脏超声检测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干细胞移植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56.27&;#177;1.73),(69.41&;#177;3.19)%,P〈0.001]、左室收缩末期内径[0.25&;#177;0.89),(8.13&;#177;0.79)mm,P〈0.001]、左室舒张末期内径[(13.82&;#177;1.02),(11.24&;#177;1.21)mm,P〈0.001]、室壁运动明显改善。②各组细胞凋亡检查结果: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凋亡显著降低[(14.00&;#177;0.31)%,(4.30&;#177;0.57)%.P〈0.001]。 结论:干细胞移植可抑制细胞凋亡,改善心功能,预防心室重塑,具有改善梗死后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动物实验和初期的临床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取代坏死心肌细胞、增加有功能心肌细胞的数量,改善心功能,从而为心肌梗死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目的:观察心肌梗死后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经猪髂前上棘抽取骨髓30mL,培养得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15只猪分为3组,模型组仅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干细胞移植组在造模3h后经冠状动脉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动员组在造模3h后连续5d注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kgd)。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后8周,干细胞动员组、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收缩、舒张末期内径都明显减小,射血分数较心肌梗死前提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干细胞动员组及干细胞移植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较心肌梗死前有上升趋势(P〈0.05);干细胞动员组和干细胞移植组梗死交界区的毛细血管密度均大于模型组(P〈0.05)。提示心肌梗死后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及骨髓动员均能明显改善心功能,但具体效果仍需进一步大样本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8.
夏菁  陈光辉  刘宏斌  李萍  李严密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5):33-35,I0004
目的:观察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人犬心肌梗死模型后,犬心功能的变化情况。方法:实验于2005—08/2006-03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及解放军总医院实验动物中心完成,选用杂种犬13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7只,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6只。①两组犬均进行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取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进行体外分离培养和DAPI标记,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犬心外膜下共注射2&;#215;10^6个DAPI标记后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照组注射相同体积IMDM完全培养基。常规关闭胸腔,继续饲养4周。②于细胞移植术前、术后4周行超声心动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术后4周行血流动力学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及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术后4周后处死动物取心脏标本观察移植细胞存活及分化情况。结果:对照组1只犬于移植术后第2天死亡,进入结果分析共12只犬,对照组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各6只。①移植术后4周移植细胞存活及分化的观察结果: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组织冰冻切片中可见发出DAPI蓝色荧光染色的细胞核,同一视野下还可看到发绿色荧光的细胞浆。②移植术后4周两组犬心功能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与对照组比较,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左心室舒张末压力、左心室舒张末容积及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减少(P〈0.05~0.01),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收缩末压力、左心室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增加(P〈0.05-0.01)。结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心肌细胞内存活,并可分化为心肌细胞,改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犬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药物治疗和支架置入治疗尚不能修复心肌梗死后已坏死的心肌。目的:观察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对心肌梗死兔新生血管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抽签法将36只大白兔分为假手术组,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结扎兔冠状动脉左室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结果与结论:移植后4周,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绝大部分间充质干细胞表达CD44,极少量细胞表达CD34和CD45。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梗死心肌组织有移植的间充质干细胞存活,超声心动仪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短轴缩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左心室收缩末内径和舒张末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心肌纤维化程度、心肌梗死面积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新生毛细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外周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增加了梗死心肌新生血管密度,改善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 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 g 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 ,28 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 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 < 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 < 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 < 0.05] .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 < 0.05) ,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 < 0.05) .western blot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一致.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延缓心肌梗死大鼠心室重构,同时下调大鼠梗死心脏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6表达,上调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表达.  相似文献   

11.
背景:前期研究发现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受损心肌组织内存活和分化。目的:进一步观察局部注射移植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的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达到一定数量(106)后用BrdU标记。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未行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约1mL直接注射到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的周围;假移植组: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DMEM培养液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后7d,取等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直接注射到梗死心肌的周围;分别于移植前、移植后5周测定大鼠心功能。结果与结论:①移植后5周假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低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高于移植前(P〈0.01);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高于移植前(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低于移植前(P〈0.01)。②移植后5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最大左室收缩末压、左室内压最大(最小)变化速率均高于假移植组(P〈0.01),而左室舒张末压明显低于假移植组(P〈0.01)。结果可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模型大鼠心功能。  相似文献   

12.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寻求理想的细胞类型和有效的移植方式是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培养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DAPI标记后接种于人工脑膜制备细胞人工脑膜复合物。构建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人工脑膜组、细胞脑膜复合物组。移植4周后检测心功能参数,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计算心肌梗死后生存率。结果与结论: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并移植后4周,细胞脑膜复合物组心脏组织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心肌内少量核蓝染的细胞,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得以存活;细胞脑膜复合物组与心肌梗死组和人工脑膜组相比,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Cx43蛋白的表达上调,生存率增加(P〈0.05)。说明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背景:干细胞移植可改善缺血性心肌血供并改善心功能。目的:进一步验证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心肌梗死后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15只健康太湖梅山猪通过冠脉栓塞建立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其中2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后3h,2周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模型组不移植细胞。行心脏超声观察心脏功能各指标的改变;并在不同时间点检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值;在实验终点取大体标本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移植细胞在心肌内定植及分化情况,检测心肌血管密度。结果与结论:心肌梗死3h组与模型组比较,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期内径、左室收缩期内径各项心功能指标及心肌血管密度、不同时间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心肌梗死后2周移植组与模型组相比,心功能指标均有改善,心肌血管密度大于模型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明显高于较移植前(P〈0.05)。提示不同时间点心肌微环境对于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及定植的影响,心肌梗死后急性期内局部微环境不利于移植细胞的存活,在瘢痕修复早期行骨髓干细胞移植对骨髓干细胞的分化和定植以及对心功能的改善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背景:很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证实,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室扩张及心室重构,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的:观察单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23例,将入选者分成两组,细胞移植组11例,对照组12例,均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药物洗脱支架置入(PCI)。细胞移植组于支架置入后5d,采集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d的外周血干细胞(CD34+细胞,大约1×10^8),用冠脉造影注射法注入梗死相关血管。细胞移植后随访2年,观察患者心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移植前与随访至6个月时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左室射血分数提高(6.2±0.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少(4.7±2.9)mm,而移植后随访至1年、2年时结果并无明显区别(P〉0.05),未发现细胞移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随访至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下降(0.5±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0.4±0.3)mm,并且逐年恶化。证实经皮经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单次移植6个月时,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减小左室容量,阻止或延缓左室重构,且安全有效,但随访至2年,心功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近来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独特的免疫调节特性,实验拟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梗死心脏炎性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6—11/2007-08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心内科实验室和实验动物中心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SD大鼠由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提取体质量120-150g 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取体质量180—200g雄性SD大鼠,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将模型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仅穿线不接扎血管;PBS溶液注射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PBS液;干细胞移植组:模型制作成功即刻心外膜注射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每组8只。③实验评估:于术后1,28d行心脏超声检测,测量大鼠射血分数、左室短轴缩短率和左室舒张末期直径以评价心脏功能,并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移植细胞存活和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 结果:24只建模成功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术后28d,心脏超声检测显示与注射PBS溶液相比,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射血分数:(30.76±3.39)%,(24.06±4.71)%,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29.33±4.87)%,(23.05±3.94)%,P〈0.05;左室舒张末期直径:(6.45±0.47)mm,(7.81±0.31)mm,P〈0.05]。②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心肌梗死后即刻心外膜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在宿主体内存活。③与注射PBS溶液相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明显降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表达(P〈0.05),同时增加白细胞介素10表达(P〈0.05)?  相似文献   

17.
背景:脂肪源性干细胞作为一种新型的种f细胞,移植后对大鼠一15肌梗死治疗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目的:观察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后对急性心肌梗死人鼠心功能和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SD火鼠脂肪源性干细胞。将SD大鼠分为3组,心肌梗死组、脂肪源性千细胞移植组均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假手术组开胸不结扎。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于心肌梗死后30min心肌内分4点注射脂肪源性干细胞.每点25μL;其他2组分别注射等量的PBS。移植2周后行相应指标观察。结果与结论:心脏彩超结果显示,与心肌梗死组相比,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的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率均上升(P〈0.0S)。马森三色染色结果显示,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纤维渗出率明显低于心肌梗死组(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与心肌梗死组比较,脂肪源性干细胞组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和血管密度均显著上升(P〈0.05-0.01)。实时聚合酶链反应结果表明,脂肪源性干细胞移植组缝隙连接蛋白43mRNA的表达高于心肌梗死组(P〈0.01)。提示脂肪源性千细胞移植不仅可以显著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还可以减少纤维渗出,上调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背景:组织工程化心肌组织在组成结构上类似于心脏组织的三维电偶联网络和肌肉横纹,组织样收缩功能,为病损心肌提供了修复的可能性。目的:观察心肌细胞,胶原复合体移植后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的心功能及电生理变化。方法:将成年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后2组制作心肌梗死动物模型,胸,不结扎冠状动脉。移植组移植心肌细胞与胶原材料复合组织,其他2组不进行移植。而且具有心肌假手术组仅开结果与结论:①左室心功能: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显著增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降低(P〈0.01);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均未见明显增大或降低(P〉0.01)。②左室有效不应期变化: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梗死周边区有效不应期显著缩短(P〈0.01);移植组梗死周边区有效不应期较模型组延长,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Cx43免疫荧光结果: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移植组大鼠缝隙连接蛋白43阳性表达依次呈现阳性,弱阳性,弱阳性。但移植组缝隙连接蛋白43阳性表达高于模型组。结果可见移植的心肌细胞/胶原复合体在组织和结构上形成电偶联网络和收缩偶联,能改善心肌梗死大鼠心室肌的收缩功能及电生理特性。  相似文献   

19.
背景:近期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直接移植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可改善心肌组织内环境,并增强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心功能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取自健康足月分娩产妇脐血.60只健康家兔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随机选5只家兔分别于移植后1,2,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家兔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白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蛋白表达量;荧光显微镜观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P〈0.05),单纯移植组高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改善最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肌组织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显著减低(P〈0.05),且单纯移植组低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最低(P〈0.05).③联合治疗组、单纯移植组治疗后1,2,4周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周边区域,且联合治疗组细胞计数多于单纯移植组(P〈0.05).说明培哚普利联合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动物,能提高移植细胞在心肌组织内存活率,并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抑制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表达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