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目的:探讨宫颈残端癌的临床病理特点,为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苏省肿瘤医院收治的25例宫颈残端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25例宫颈残端癌患者平均年龄为54岁,均有阴道流血症状.均经病理检查确诊,其中鳞癌20例(80%).临床分期Ⅰ期4例(16%)、Ⅱ期13例(52%)、Ⅲ期8例(32%).24例全量放疗,全量放疗后2例接受了残端宫颈切除术,3例接受了同步化疗;另1例术前接受了腔内放疗2次,腔内放疗后行广泛性残端宫颈切除加盆腔淋巴结切除术.5年生存率为56%.结论:宫颈残端癌发病年龄较大,临床表现以阴道流血为主,病理类型以鳞癌多见,治疗以放疗为主,但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相关临床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广泛/次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取样术的296例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按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2009临床分期: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患者3年生存率为96%,5年生存率为87%,总体生存率为87%。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新辅助化疗、脉管内癌栓、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宫旁浸润、盆腔淋巴结转移、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与宫颈鳞癌预后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P=0.003)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26)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ⅠA~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若盆腔淋巴结阳性数目2和(或)宫颈间质浸润深度1/2,预后往往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宫颈绒毛管状腺癌(VGA)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2011年8月至2018年8月诊治的11例VG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11例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8.4岁(32~71岁)。根据宫颈癌FIGO2018分期系统ⅠB1期3例、ⅠB2期3例、ⅠB3期2例、ⅡA1期1例、ⅡB期2例。9例(ⅠB1~ⅡA1)患者行广泛子宫双附件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仅1例存在深肌层浸润1个危险因素;术后4例观察,3例辅助单纯化疗,2例辅助单纯放疗。2例ⅡB期患者均合并宫颈鳞癌,行根治性放疗。随访截止2018年12月,中位随访时间21个月(4~84个月),2例复发,1例死亡。结论单纯宫颈VGA术后病理危险因素少,预后良好,术前CA125升高及合并宫颈鳞癌预后不良。是否可以用相对保守的治疗方法尚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鳞状细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52例行手术治疗的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年龄、临床分期、肿瘤细胞分化程度、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大小、脉管癌栓、术前血清宫颈鳞状上皮抗原(SCC-Ag)水平、治疗前血浆纤维蛋白原(FⅠB)水平及D-二聚体水平9个指标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152例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中20例存在盆腔淋巴结转移(13.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宫颈间质浸润深度、肿瘤直径、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水平及血浆FⅠB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阳性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高于阴性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及血浆FⅠB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脉管癌栓、术前血清SCC-Ag水平及治疗前血浆FⅠB水平是ⅠB~ⅡA期宫颈鳞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前D-二聚体水平与盆腔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例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年龄30~63岁,平均(45.8±10.0)岁。肿瘤最大径2~10 cm,平均(4.29±2.43)cm。ⅠB1期7例,ⅠB2期5例,ⅡA1期2例,ⅡB期4例,ⅢB期1例。其中16例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8(HPV18)感染,1例合并HPV16感染。17例行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其中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9例术后接受放疗,余2例未手术者接受放化疗。1年、2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6%、50.2%、12.6%,1年、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2.8%、54.6%、27.3%。单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ⅡA)、合并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4 cm)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确诊依赖于病理,根治性手术是早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例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年龄30~63岁,平均(45.8±10.0)岁。肿瘤最大径2~10 cm,平均(4.29±2.43)cm。ⅠB1期7例,ⅠB2期5例,ⅡA1期2例,ⅡB期4例,ⅢB期1例。其中16例合并人乳头瘤病毒18(HPV18)感染,1例合并HPV16感染。17例行根治性手术+术后辅助化疗,其中8例接受新辅助化疗,9例术后接受放疗,余2例未手术者接受放化疗。1年、2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8.6%、50.2%、12.6%,1年、2年及5年生存率分别为72.8%、54.6%、27.3%。单因素分析发现临床分期(>ⅡA)、合并淋巴结转移、肿瘤大小(>4 cm)为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宫颈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发病率低,恶性程度高,确诊依赖于病理,根治性手术是早期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案,辅助化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ⅡB~ⅣA期宫颈腺癌患者采用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的生存情况,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从而探讨ⅡB~ⅣA期宫颈腺癌较理想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0年12月于我院接受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治疗的ⅡB~ⅣA期宫颈腺癌患者118例的临床资料,对其生存情况及预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组病例5年总体生存率为47.5%,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2.7%和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分期分层分析: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ⅡB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48.3%和6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B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22.2%和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组织学分级分层分析:单纯放疗组与同步放化疗组5年生存率G1分别为42.9%和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2分别为33.3%和55.2%,G3分别为18.2%和5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分析均提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及治疗方法是影响ⅡB~ⅣA期宫颈腺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ⅡB~ⅣA期宫颈腺癌单纯放疗与同步放化疗相比,同步放化疗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对ⅢB期及组织学分级G2、G3的患者,能够提高5年生存率。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肿瘤最大径线及治疗方法是影响ⅡB~ⅣA期宫颈腺癌预后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方法对2004年11月—2013年7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ⅠA~ⅡB期宫颈鳞癌29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 296例宫颈鳞癌患者中,ⅠA期33例,ⅠB期143例,ⅡA期61例,ⅡB期59例;平均每例切除淋巴结27个,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0.27%(60/296),其中19例因分别行左、右侧淋巴结整片切除,未能区分淋巴结部位,其余41例淋巴结转移中,闭孔淋巴结最多受累(58.54%,24/41),其次分别是髂外淋巴结(51.22%,21/41)、髂内淋巴结(31.15%,14/41)、髂总淋巴结(26.83%,11/41)和腹股沟深淋巴结(9.76%,4/41)。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病理分级、肿瘤直径、淋巴脉管间质浸润(LVSI)、宫颈间质浸润深度、子宫浸润及宫旁浸润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脉管内癌栓(P=0.000)、宫颈间质浸润深度(P=0.003)及宫旁浸润(P=0.029)是影响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在ⅠA~ⅡB期宫颈鳞癌中,最易受累的淋巴结是闭孔淋巴结,其次是髂外淋巴结。LVSI、宫旁浸润及宫颈间质浸润深度是ⅠA~ⅡB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显著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前对于宫颈腺癌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无定论。宫颈原位腺癌可采用全子宫切除、宫颈锥形切除或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对ⅠA1期宫颈腺癌以往多采用广泛性子宫切除,现主张采用全子宫切除术,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也可考虑宫颈锥形切除术。对ⅠA2~ⅡA期宫颈腺癌首选广泛性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需接受辅助性放化疗。对ⅡB~ⅣA期宫颈腺癌首选根治性放疗联合顺铂周疗的同步放化疗,紫杉醇联合顺铂可用于放疗前后的新辅助化疗及巩固化疗。ⅣB期宫颈腺癌宜采用个体化治疗,紫杉醇联合卡铂或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均可使用。局部晚期或巨块型宫颈腺癌无论手术或放疗难度均大,新辅助化疗可以缩小肿瘤以利于手术或放疗,但能否改善生存尚有争议。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宫颈腺癌,可采用盆腔脏器廓清术、全盆腔放疗或铂类为基础的姑息性化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宫颈微偏腺癌(MD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MDA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结合文献讨论.结果:以阴道排大量稀薄黏液为主要症状.病理特征:肿瘤组织学分化良好,腺体浸润深达宫颈间质深层,易侵犯脉管且伴有特殊的间质反应.确诊时ⅡB期患者占50%,28.57%的患者手术时已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28.57%的患者手术切缘阳性,预后不良.16例中14例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及淋巴结切除术,另2例因个人原因未手术.结论:对于有临床症状者宜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早期筛查,若需活检宜深取宫颈组织,必要时锥切.MDA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及腺体浸润较深、易侵犯脉管伴特殊间质反应等病理学特征.治疗上根治性手术辅助放疗、化疗可能是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have provided an insight into the behavior of sutures in the environment of fluids. It has been shown that friction could both increase or decrease with lubrication, depending upon the nature of the application. In tests on straight sutures, lubricants have generally led to an increase in friction. This was found in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as well as in another study which measured friction in sutures soaked in serum. These results are explained on the basis that higher friction is expected to arise if the lubricant formed a multilayer film between the sliding surfaces. In this instance, the resistance to shear flow by the lubricant becomes the governing factor. On the other hand, if only a small amount of lubricant, such as a monolayer film, is present between surfaces, as expected within the structure of a snugged surgical knot, the lubricant may play the role of decreasing adhesion and, thus, friction.  相似文献   

17.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Qian J  Shi Y  Chen X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0,35(11):667-669
目的 探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和病量资料。结果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患者的主要症状为盆腔包块、腹胀、腹痛、异常阴道流血和流液。病理类型为子宫内膜样癌14例,透明细胞癌2例,腺棘癌2例,浆液性腺癌1例,混合性卵巢上皮性癌6例,镜下均可见良性的异位子宫内膜向恶性移行的证据。临床分期为Ⅰ14例,Ⅱ期7例,Ⅲ期3例,Ⅳ期1例。治疗方法均采用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患者5年生存率达77.7%。结论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恶性变的确切发生率难以估计,该病的治疗以肿瘤细胞减灭术+化学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8.
Results of treatment of cancer of the brea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