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咳和喘是两个不同的病证。咳是指咳嗽,其中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痰声并见,故以咳嗽并称。喘是指喘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为特征。咳和喘皆系肺病,正如《灵枢·本脏》篇说:“肺高则上气,肩息咳。”此处的“上气”、  相似文献   

2.
“喘”字在《内经》中出现四十余次,究其字义,不外有三:一指呼吸急促,二指脉搏搏动急促,三指腹中有气攻冲。在学习、讲授《内经》时,应视“喘”字所出现的不同篇章、不同段落,进行细致的分析推敲,确定其义。1 指呼吸急促 喘,气喘,喘息,即呼吸急促。在《内经》中“喘”字指呼吸急促占大多数,在其所出现的原文中也比较容易鉴别。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肺病者,喘咳逆气。”《素问·通评虚实论》:“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素问·太阴阳明论》:“入六府则身热  相似文献   

3.
“胃不和则卧不安”语出《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历代医家对此理解不一,认为胃气不和就使得睡眠不安(即“不寐”)者,不在少数。临床上许多医者还往往将此语引证为睡眠不安的病机。笔者认为以上观点是值得商榷的。那么《内经》中“胃不和则卧不安”究竟是何意呢?首先,从这句话的语言环境来加以考察。《素问·逆调论篇第三十四》原文记载如下:“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  相似文献   

4.
哮喘病为现代医学中的支气管哮喘和喘息性支气管炎类疾病,是临床上常见但又不易治愈的呼吸系统疾病,所以《临证指南》称哮证为“宿哮”,系“沉痼之病”,《张氏医通·哮》云:“凡哮证见胸凸背驼者,此肺络散,为痼疾,不治”,常反复发作,可逐渐发展成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及其严重并发症。治疗上有一定难度,根据临床体会,内外合治疗效尚好,现介绍如下:1 哮喘夙根非独痰,痰瘀气壅是根本《景岳全书·喘促》云:“喘有夙根,遇寒而发或遇劳即发者,亦名哮喘”,《秘传证治要诀·卷六·哮喘》云:“喘气之病……此为嗽而气喘,或宿有…  相似文献   

5.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现代医学中各种器质性心脏病的合并症之一。临床以呼吸困难、不能平卧、气短、心慌心悸、尿少、下肢水肿和脏器瘀血为特征。属中医“心悸”、“喘证”、“水肿”等范畴。中医虽无“心衰”病名,但对慢性充血性心衰的症候群早有详细描述,如“腹大胫肿,喘咳加重”(《素问·藏气法时论》);“水病下为跗肿大腹,上为喘浮不得卧者,标本俱病”(《素问·水热穴论》);“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素问·通调论》);“心水者,其身重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心下坚大如磐,水饮所做”(《金匮要略·水气篇》)等等。这些症状描述与现代医学中慢性心衰所致的肝郁血、肺郁血、缺氧等症状极为相似,同时也指出本病与心肝肺脾肾诸脏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笔者结合《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论“气分”的30、31、32条原文,依据历代注家观点,对其疑难点进行了相关分析与评述。提出“气分”为一病证名,并对其形成的病机、证候、治方及相关病证鉴别等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掌握“气分”病证对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古近代医家对喘证论述甚多,然而其治疗法则大多依据“在肺为实,在肾为虚”之说,实则治肺,祛邪利气,虚喘治肾,培补摄纳,此谓常法治之,但部分病例用此常法,其症不减,其喘不平。祖国医学认为:“肺朝百脉,主呼吸,调节气机,人之一身皆气血之循环,气非血不和,血非气不运”。各种原因影响肺功能失常,均可使肺气不能推动血液正常循环,而致血液瘀滞,血瘀则肺病益甚,宣肃不能而喘促。唐容川《血证论》:“瘀血乘肺,咳逆喘促鼻起烟煤,口目黑色……若肺实气塞者,不须再补其肺,但去其瘀,使气不阻塞,斯得生矣”。根据这一理论和临床实践,自拟芎麻丹方,以活血化瘀,宣肺平喘治疗喘证25例,取得较好效果,今将临床施治观察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哮喘以呼吸急促,喉间有哮呜声为主证,其发病机理,多由痰气交阻,闭塞气道,肺失肃降之权所致。《证治汇补》说:“哮为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阻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喘。”《诸病源候论》说:“肺主于气,邪乘于肺,肺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由上所引,可知本病的病位在肺,病机主要为痰阻气道,闭塞不通,所以喉间痰鸣,气逆胸闷。其与喘证的区别,喘但气促而无喉间痰呜,哮则既喘促又有痰呜。朱丹溪谓:哮喘“专主于痰”  相似文献   

9.
浅论情志致喘黄丙亮(河南省濮阳县子岸乡卫生院,河南457007)主题词情志/病因学喘证/中医药疗法人有七情六欲,情志也能致病,本文主要论情志致喘,也称气郁伤肺,属喘证实喘中的证型。《素问·经脉别论》说:“有所堕恐,喘出于肝,淫气害脾;有所惊恐,喘出于...  相似文献   

10.
哮喘是一种常见病,难愈病证之一。常常时发时止,缠绵数年,甚至伴随终生。本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喘鸣”、“肩息”、“喘息”等记载。《金匮要略》更提出了“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的具  相似文献   

11.
代赭石可用以治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喘证之作,病位在肺,其本在肾,又与风、寒、热、痰诸邪有关。历代医家治疗喘证,多以宣肺、肃肺、化痰、纳气为基本大法,有表证者解表以宣肺定喘,有热者清肺热以定喘,有寒者温肺散寒以定喘,有痰者化痰以定喘,虚喘者纳气以平喘,这是治之常法。然治喘之药,很少有用代猪石者,近代名家张锡纯独辟区径,临床用代蕉石以治喘,并获佳效,接之临床,颇有灵验,兹举病案以验证之。张锡纯于《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喘息方参括镇气汤条下记录:治一妇人,年三十余,劳心之后兼以伤心,忽喘过大作,迫促异常,其翁知医,以补敛元气之药治之,觉胸…  相似文献   

12.
历史的研究1.历代本草论述《神农本草经》芫花列为下品,别名去水。主治咳逆上气,喉鸣喘,咽肿短气。蛊毒鬼疟。疝瘕,痈肿,杀虫鱼。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芫花又名杜芫、毒鱼、蜀桑(指根)。消胸中痰水,喜唾,水肿。下寒毒,肉毒,疗疥疮,可用毒鱼。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谓:“芫花作杭其义未详。去水言其功,毒鱼言其性,大戟言其似也。俗人因其气恶,呼为头痛花。治水饮痰  相似文献   

13.
中医儿科学自萌芽时期起 ,古代医家就认识到小儿不同于成人 ,有许多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集中表现在体质方面 ,对小儿体质特点的认识 ,成为历代医家研究儿科学的热点问题。体质特点也逐渐成为儿科学不同于成人的核心内容。1 体质认识 ,历代沿革最早准确认识小儿体质特点的当属《内经》 ,在《灵枢·逆顺肥瘦》篇中即明确指出 :“婴儿者 ,其肉脆、血少、气弱”。言其脏腑肌肉、精血津液、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是不成熟、不完善的。此后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多有阐发 ,唐末宋初成书的《颅囱经·病证》篇中指出 :“孩子气脉未调 ,脏腑脆薄 ,腠理开疏…  相似文献   

14.
<正>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本篇举例论述了寒热、水火、营卫、脏气等相互失调所发生的病证,故名《逆调论》。逆调,即失调。高士宗说:“调,调和也。逆调,逆其寒热水火营卫之气,不调和也。寒热逆调,则为烦为痹,水火逆调,则为肉烁,为挛节。营卫逆调,则为肉苛。脏气逆调,则为息喘也。”  相似文献   

15.
喘证是临床上多种疾病表现的一个证候,以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动则更甚为特征。由于本地气候干寒,故发病多在寒冷季节,其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而以邪实正虚夹杂为多见,实喘由肺气塞阻,祛邪利气则愈;而虚喘一般表现为气衰不足以息,久喘及肾,或劳欲伤精,肾之真元虚损,根本不固,不能纳气,逆气上壅为喘,或外邪反复袭肺,肺气上逆为喘。亦遵循“血生于脾,统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根于肾”,既肺肾两脏主血也可病血的观点;例如喘久血虚肺失所养,血液难以盈敷濡肺,则致宣肃失调而血虚喘证。喘证日久不愈,…  相似文献   

16.
前 言 呕吐为中医临床常见病证,其发病本质为胃失和降,气反上逆。多种疾病诸多因素只要影响到胃,迫使胃气上逆时,均可致呕吐发生。呕吐既作,津气两伤,水谷难进。经言“人以水谷为本(《素问·平人气象论)”,又言“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素问·玉机真脏论》)。”因此,及时正确地治疗呕吐证,对于顾护人体正气,促进疾病向愈转归是有临床实际意义的。  相似文献   

17.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邪侵犯人体,除外界因素外,还与内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治疗风湿病不能一味地祛风,应当从整体出发,“有诸内必形诸外”,故历代有“筋痹”、“脉痹”、“肌痹”、“皮痹”、“骨痹”的说法。兹就风湿病与五脏的关系及其辨证思维简述如下。1风湿病与肝的关系《内经》云:“诸筋者,皆属于节”(《素问·五脏生成论》),“膝为筋之府”(《灵枢·经筋》),“肝主身之筋膜”(《素问·痿论》),“肝主筋”(《素问·宣明五气篇》)。筋即筋膜,为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筋和肌…  相似文献   

18.
阎小萍  罗薇 《中国医刊》1999,34(7):46-47
中医之“心痹”病系五脏痹之一。其病证记载始见于《黄帝内经》。如《素问·痹论篇》说:“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暴上气而喘,嗌干善噫,厥气上则恐。”嗣后《难经》、《诸病源候论》、《圣惠方》、《圣济总录》、《医学正传》、《症因脉治》、《证治准绳》等历代...  相似文献   

19.
心衰病为多种心脏病终末阶段,主症可见喘息、少尿水肿、或伴有心悸.《金匮要略》首次提到"心水",从病机到证候与心衰病类似,为类似心衰的病证.同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次论述"喘""肿""悸"三个病证.本文归纳和分析"喘""肿""悸"三个病证中与心衰病有类似的病因病机、病位、证候特点的条文,以及归纳对应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20.
心力衰竭是多种心脏疾病的严重转归。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中“喘无善证”、“大气下陷”等论述与现代心力衰竭相关病证辨治具有相关性;其益气利水、兼顾汗证、注重“治未病”等治法理论对临床辨治心力衰竭相关病证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