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2 毫秒
1.
巨大淋巴结增生症(giant lymph nodehyperplasia,GLNH)是一种少见疾病,1954年始被认识。临床易误诊为异位胸腺瘤、慢性淋巴结炎、肺癌等,现报告1例。 患者男,34岁。无明显诱因咳嗽、胸闷、气短月余,阵发性咳痰,无发冷发热。X线胸片示:右肺门旁及有下肺动脉重叠处见一类圆形团块状阴影,密度均匀,边缘整齐。CT提示:近右肺门下方见一约3cm × 3cmx3 cm大小孤立肿块,分叶不明显,边缘清楚,中心可见两个点状钙化。支气管镜检:未见异常。初诊:右肺肺癌。行开胸探查术,术中见肿物位于近肺门处。术后肿物病理检查报告:巨检:圆形肿物一个,直径5cm,…  相似文献   

2.
染色法对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用1%美蓝染色法对38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术中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SLNB)与腋窝淋巴结清扫(axillary lymph node,lessection ALND)术后的淋巴结转移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患者中成功检测出SLN35例,检出率92.1%,共检出SLN82个,平均2.34个/例,准确性94.3%,假阴性率7.7%。结论术中注射美蓝染色检测乳腺癌SLN经济实用安全性好,可以较准确地预测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3.
欧阳晨思 《江西医药》2012,47(9):825-829
膀胱癌是我国泌尿外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其最常见的转移方式,也是膀胱癌分期的主要指标.根治性膀胱癌切除(RC)和盆腔淋巴结清扫术(PLND)现已成为浸润性膀胱癌一项基本的外科治疗方法,对于降低复发和转移风险,改善患者预后都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和是否有必要扩大清扫等问题上,目前为止还没有形成共识,本文就膀胱癌淋巴结清扫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淋巴转移是乳腺癌的重要传播途径,其播散范围是判断预后的主要指标之一。现将我院自1980年1月~1998年12月乳腺癌的手术资料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76例,均为资料完整、可供分析的女性乳腺癌病人,年龄32~65岁,平均45岁。行根治术26例,占9.4%;改良根治术250例,占90.6%;全组术前均未放疗,术前化疗3例,占1%;术后辅助化疗182例,占66%;其他辅助治疗(包括:放  相似文献   

5.
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及影响因素。方法我们研究了89例行卵巢癌根治术并行腹主动脉旁淋巴结(PAN)和盆腔淋巴结(PLN)清除术的卵巢癌患者。结果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总例数为23例(25.8%)。按临床分期,Ⅰ期转移3例(5.8%),Ⅱ期转移3例(27.3%),Ⅲ期转移12例(60%),Ⅳ期转移5例(83.3%)。临床分期与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间存在相关(P<0.01)。PAN和PLN转移率分别为Ⅰ期3例(5.8%)和0;Ⅱ期3例(23.1%)和1例(9.1%);Ⅲ期10例(50%)和7例(35%);Ⅳ期4例(66.7%)和3例(50%)。PLN转移与PAN转移存在显著相关(P<0.01)。23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中,12例仅有PAN转移,3例仅有PLN转移,8例均有PAN和PLN转移。PAN是发生转移最多的部位:肠系膜下动脉以上15例(16.9%),肠系膜下动脉以下13例(14.6%)。转移至髂总淋巴结为8例(9%)、髂外淋巴结7例(7.9%)、腹股沟浅淋巴结6例(6.7%)、闭孔淋巴结5例(5.6%)。结论卵巢癌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率包括PAN与PLN与临床分期有关,PAN是卵巢癌淋巴结转移的一级淋巴结,PLN转移与PAN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技术在胃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胃镜确诊的胃癌患者49例,术中在胃癌病灶周围浆膜下注射美蓝2 ml,5min后找到并解剖出SLN,术后将SLN及胃癌根治标本送病理检查,计算SLN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准确性、假阴性率及特异性.结果 49例中,成功检出SLN 48例(98.0%),共检出SLN 72个.45例(93.8%) SLN出现在第1站.用SLN状态预测胃周淋巴结转移的敏感性为85.7%,特异性为100.0%,准确率为93.8%;其中,T1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为100.0%,T2期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8.9%、100.0%、95.0%.结论 胃癌SLN情况能较为可靠地反映早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对浅表淋巴结病变的诊断价值,分析浅表淋巴结病变的主要超声特点。方法对我院2009年1月~2011年9月收治的转移性浅表淋巴结组26例、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组31例和淋巴瘤组28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的超声表现,比较3组患者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血流分布和淋巴门髓质部形态。结果淋巴结长径/短径、淋巴结血流分布和淋巴门髓质部形态3组患者之间存在一定差异,P<0.05。结论使用超声能够对浅表淋巴结病变有较好的鉴别价值,值得在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前哨淋巴结示踪定位技术是目前外科学和肿瘤学研究的热点.淋巴结示踪定位技术按示踪剂不同可分为染料法、放射性核素法和荧光法.在普外科领域,前哨淋巴结示踪定位技术已被很好地应用与发展,现就前哨淋巴结示踪剂在普外科领域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的清扫有较多的近期及远期并发症,近几年有学者提出采用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来识别腋窝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并依此进行乳腺癌的分期治疗.通过对58例乳腺癌患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SLNB),以探讨SLNB指导临床腋淋巴结阴性(cN0)乳腺癌腋淋巴结清除范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肺门纵隔淋巴结的合理清扫方式与范围。方法: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手术治疗的肺癌患者45例,回顾性分析了其病例资料,分析术前胸部CT和MRI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同时比较系统采样病例胸内各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以及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与单纯采样术的阳性发现率。结果:患者术前CT诊断和术后病理对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结果的一致性进行检验,κ为0.351;MRI诊断一致性检验.κ为0.449,优于CT。距离肺门和肺根部最近的11、10、7、5、4区淋巴结的转移频度最高,距离肺根部较远的9、6、3、2、1区淋巴结的转移频率较低。肺门纵隔淋巴结系统采样40例,阳性发现率为85.0%;单纯采样10例,阳性发现率为60.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8,P〈0.05)。结论:胸部CT和MRI不应作为术前肺癌N分期的唯一检查,应引入进一步的其他诊断技术,以提高对肺门纵隔淋巴结分期的准确性。在肺癌术中应主动清除肺门和纵隔各区淋巴结,特别是围绕肺门或肺根部周围的淋巴结,不能忽略淋巴结转移的现象。系统淋巴结采样术较适合肺癌的根治性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1~2枚前哨淋巴结(SLN)宏转移且行乳房切除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枚SLN宏转移且行乳房切除术同时接受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的123例早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NSLN转移分为未转移组(无NSLN转移,80例)和转移组(有NSLN转移,43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SLN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比较两组随访期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 两组患者脉管浸润比例、肿瘤位置、SLN未转移数、肿瘤直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越大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LN未转移数越多是NSLN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123例患者随访1~108个月,仅转移组中出现2例原发第二恶性肿瘤,2例发生远处转移。两组总生存率相仿(P>0.05),但转移组无病生存率低于未转移组(P<0.05)。结论 肿瘤直径和SLN未转移数是1~2枚SLN宏转移且行乳房切除术的早期乳腺癌患者NSLN转移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进展期中上部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与微转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8月82例接受全胃切除D2根治术的进展期中上部胃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运用免疫组化检测淋巴结微转移,分析脾门淋巴结转移和微转移的临床病理高危因素。结果 82例患者共检及150枚脾门淋巴结,其中18例发生转移(21.9%),常规病理学检测阴性的64例患者中有21例出现微转移(32.8%)。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均显示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横向部位是脾门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而T分期、肿瘤横向部位是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上部进展期胃癌脾门淋巴结转移及微转移发生率较高,Borrmann分型、TNM分期、肿瘤横向部位、T分期是脾门淋巴结总体转移的高危因素,含有以上临床病理特征者建议常规行脾门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3.
郭春光  刘骞  高纪东  裴伟  王翔 《中国医药》2012,7(6):728-729
目的 探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635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病例.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观察各项临床病理特征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 全组女性,年龄21~91岁,平均(50±12)岁.前哨淋巴结转移率19.7%(125/635).平均每例获取(3.8±2.3)枚前哨淋巴结.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与前哨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浸润性导管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75.1%,477/635),并且前哨淋巴结阳性率最高(23.9%,114/477).多因素分析中,腋窝触及淋巴结[OR=7.90,95%可信区间(CI)2.59 ~24.05]、病理类型(OR =7.23,95% CI 2.39 ~21.85)、肿瘤大小(OR =2.42,95%CI 1.14 ~5.14)和脉管瘤栓(OR=10.00,95% CI4.27~23.44)是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腋窝触及淋巴结、病理类型、肿瘤大小和脉管瘤栓是预测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临床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breastcarcinoma)患者50例,对患者采用蓝色染料法检测前哨淋巴结(sentinelnode),并对腋窝淋巴结(axillarynodes)进行清扫,手术结束后将前哨淋巴结(sentinelnode)与腋窝淋巴结(axillarynodes)转移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观察前哨淋巴结的临床特征。结果本组患者中46例成功检测出前哨淋巴结,成功率为92.O%46例患者检测出前哨淋巴结86个,平均每例检测出前哨淋巴结1.9食本组20例患者前哨淋巴结呈阳性,阳性率40.0%;其中假阴性2例,假阴性率为8.7%,无一例假阳性;前哨淋巴结预测腋窝淋巴结(axillarynodes)的敏感性为91.3%。结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采用蓝色染料法不仅经济实用,而且能够较为精确的预测腋窝淋巴结(axillarynodes)的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5.
褚焱  罗开元  杨嵘 《云南医药》2009,(3):293-295
目的评价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预测腋窝淋巴结(ALN)转移的准确性。方法选择我科2007年6月~2008年12月间收治的女性患者60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条件:(1)原发乳腺单发肿瘤,直径〈5cm。(2)临床体检,腋窝淋巴结无肿大。行肿瘤局部切除,送术中冰冻病检为恶性,予美蓝局部注射后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根据美国SLNB的评判标准进行评价。结果本组60例病人中有54例成功取到SLN,检出率为90%(54/60)。所有病例均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术后病检结果:SLN和ALN均为阳性者18例;SLN阳性,ALN阴性者4例;SLN阴性,ALN阳性1例;其余31例SLN及ALN均为阴性。根据SLNB的评判标准进行评价,准确率为90.7%,假阴性率为5.3%。结论美蓝注射后行SLNB可以反映ALN的状况。SLNB通过微创手术来了解ALN有无转移,创伤小,并发症少,但用于指导ALND时,必须达到很高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SLN)的方法,研究前哨淋巴结活组织检查(SLNB)预测腋窝淋巴结状况的准确性。方法:对16例乳腺癌患者行美蓝染色法检测SLN ,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ALND)后,将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与SLN进行对比,分析SLN检出率。结果:16例患者检测出SLN 13例,成功率81.2 5 % ,检出SLN2 9个,平均每例检出1.812 5个。13例中,6例SLN阳性,阳性率4 6 .15 % ,1例出现假阴性,假阴性率6 .2 5 % ,SLNB预测腋窝淋巴结(ALN)的敏感性为87.1% ,准确率为95 .6 %。结论:SLND可以较准确预测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的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7.
[病例]男,17岁.主因左颈部无痛性肿物发现4个月入院.4个月前发现左颈部一肿物,无疼痛、发热、乏力等不适.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彩超示:左颈部腮腺下方可探及一低回声结节,5.4 cm×4.2 cm×2.6 cm大小,边界清,内回声减低欠均质,未见皮髓质回声及明显血流信号,其周围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内回声尚均质.CT示:左上颈部肿物与周围尚有一定间隙,边缘较清晰.  相似文献   

18.
[病例]男,17岁.主因左颈部无痛性肿物发现4个月入院.4个月前发现左颈部一肿物,无疼痛、发热、乏力等不适.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彩超示:左颈部腮腺下方可探及一低回声结节,5.4 cm×4.2 cm×2.6 cm大小,边界清,内回声减低欠均质,未见皮髓质回声及明显血流信号,其周围可探及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边界清,内回声尚均质.CT示:左上颈部肿物与周围尚有一定间隙,边缘较清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肺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探讨各病理类型、分期、部位肺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合理施行淋巴结廓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通过对1998年10月至2005年3月施行根治性肺癌切除的194例病人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在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肺癌中淋巴结转移频度较高的是第10组36.6%(71/194例)、第11组22.7%(44/194例)和第7组14.4%(28/194例)。不同病理类型肺癌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小细胞未分化癌76.9%(10/13例),腺癌59.3%(51/86例),鳞癌42.5%(37/87例)。T1期、T2期鳞癌和腺癌N0转移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肺上叶癌较下叶癌更容易发生跳跃式纵隔淋巴结转移。肺下叶癌发生纵隔淋巴结转移的机率高于肺上叶。结论 各种肺癌根治术均应常规清除第10、11和7组淋巴结,T1期、T2期腺癌纵隔淋巴结清除的彻底性要高于鳞癌。肺上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注意其跳跃式淋巴结转移的特点。肺下叶癌纵隔淋巴结清除要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姜淮芜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9):2845-2846
在胃癌外科手术中R0切除(即所切除的切缘部分无显微镜下癌细胞残留)是手术追求的目标。多因素愈后分析研究也提示淋巴结转移范围、手术根治范围、淋巴结清除程度等是影响胃癌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重要因素[1]。因此,针对胃癌的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程度已经成为了全世界胃癌外科工作者共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