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洪泽县2004—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1年洪泽县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66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18.38/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4—14岁,占全部病例的85.69%,10~1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占全部病例的90.11%;3—5月和12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报告发病高于女性;8年来,小学、幼儿园流行性腮腺炎暴发疫情共计13起,发病225例,占总病例数的39.75%。结论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监测与管理、提高15岁以下人群腮腺炎疫苗接种率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新兴县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点,供今后防治参考。方法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统计方法对新兴县2004~2007年报告的腮腺炎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新兴县2004~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共20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1.15/10万,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病例主要集中在流动人口较多的新城镇、车岗镇等地区,11—1月为高发季节占总发病数47.78%,发病人群主要是9岁以下的儿童,占90.64%,3~13岁儿童无免疫史和免疫史不详占83.73%。结论加强儿童腮腺炎疫苗的接种工作,重点是流动儿童,发生疫情及时采取综合措施,是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龙岩市2009年—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9年—2011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龙岩市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龙岩市2009年—2011年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5 22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3.08/1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月—7月、11月—12月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高峰。病例以15岁以下学生和儿童为主,占报告病例总数的90.32%。结论学校应加强对流行性腮腺炎疫情监测,积极开展15岁以下儿童腮腺炎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尽最大限度保护易感儿童,切实降低腮腺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广西少数民族居住较多的河池市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更好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市下辖11个市县区2004年-2012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市在过去的9年中疫情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共15816例,人群发病率为20.17-81.89/10万,年均发病率为46.85/10万;每年存在2个流行高峰,分别为6月和11月;在校学生病例占总病例的66.57%,0岁~7岁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病例数不断增多,占总病例数的44.30%,到7岁儿童病例数达到一个高峰,占总病例数的10.31%;全市各市县区每年均有病例报告,但以金城江区病例数最多,年均人群发病率为131.96/10万。结论河池市属于广西腮腺炎流行较严重的市,加强儿童及学生腮腺炎疫苗接种仍然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10—2012年南宁市良庆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报告的2010~2012年南宁市良庆区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2010—2012年南宁市良庆区流行性腮腺炎共报告发病数75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3.09/10万,其中2010~2012年报告的病例数分别为:190例、402例、164例,年发病率分别为55.1/10万、116.6/10万、47.57/10万;高发月份为5~7月,病例主要集中在16岁以下儿童占87.04%,男性发病比例多于女性;发病率最高地区是大沙田经济开发区。结论:该城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较国内平均水平高,应进一步加强该城区腮腺炎防控工作力度,在抓好基础免疫的同时积极对大龄儿童推广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MMR)的接种,提高整体人群的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6.
潍坊市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解潍坊市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分析2004~2006年传染病报告系统资料和专报系统收集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调查一览表。结果2004~2006年共报告腮腺炎病例1191例,年平均发病率为4.72/10万,发病率依次为:1.31/10万、4.78/10万、7.82/10万,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全年均有发病,有冬季和春末夏初(4~7月)两个季节高峰,以春末夏初为主;病例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为45岁,病例主要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总病例数的75.98%,15岁以下儿童发病高峰年龄集中在5~12岁,发病率为97.12/10万,占总调查病例数的65.23%;679例监测病例分析显示,有免疫史者61例,无免疫史者151例,免疫史不详者467例,分别占8.98%、22.24%和68.78%。15岁以下儿童病例中有免疫史者占11.32%。结论腮腺炎已成为危害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建议在控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病的同时,应加强腮腺炎的免疫预防工作,规范的开展腮腺炎疫苗的免疫接种,提高人群免疫水平,是减缓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病趋势的关键;依托网络直报系统开展腮腺炎病例监测,及时发现疫情,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疫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2005~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福建省2005~2007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流行病学特征,为实施扩大国家免疫规划控制流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05~2007年福建省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报告系统的流腮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福建省2005~2007年共报告流腮病例1767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6.6600万,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4~7月为流腮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学生和儿童,占报告病例总数的84.65%,5~9岁组发病数最高,计7042例,占发病总数的39.85%。流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起数占全省丙类传染病的70.45%,暴发总病例数的55.45%。暴发地区农村明显高于城市,所有暴发均发生在中小学。结论腮腺炎是有疫苗可预防的传染病,把腮苗纳入儿童免疫规划能有效控制流腮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深圳市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及评价防制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深圳市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结果2007-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5.74/10万.发病高峰在5-7月,占全年总发病数的44.53%;男性年均报告发病率为35.77/10万,女性为17.46/10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学生和儿童发病分别占全部报告发病数的34.79%、45.34%;3-15岁年龄组发病占全部报告发病的79.45%,呈典型的儿童和少年发病高峰。结论宝安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防控应以中小学校学生和幼托及散居儿童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广西山区人口密度较大的浦北县近几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为今后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该县2005~2011年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及儿童麻疹-腮腺炎-风疹疫苗(MMR)的接种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该县过去的7年中共发现流行性腮腺炎364例,尽管全县腮腺炎年均人群发病率为6.04/10万,但2~14岁少儿发病率在(58.20~358.03)/10万,超过广西的腮腺炎人群平均发病率41.20/10万。男女之比为2.03:1。该县腮腺炎病例全年均有出现,高峰期分别在3—5月和11~12月,5个月的病例占总病例数的65.93%。全县除一个镇无腮腺炎病例报道外,其它15个镇均有病例报道。腮腺炎病例中有29.40%曾经接种过MMR疫苗。结论:该县需进一步加强人学前后儿童MMR的接种及补种工作并提高疫苗接种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2013-2016年靖西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靖西市2013-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2016年靖西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33例,年均发病率为8.84/10万。全年均有病例报告,4~7月为发病高峰,报告病例110例,占47.21%。男性148例,女性85例,男女性别比为1.74∶1;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报告病例207例,占88.84%,其中散居儿童、托幼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报告病例数分别占病例总数的13.30%、35.19%、36.05%、3.86%。结论 15岁以下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重点防控人群,应通过多种形式开展健康教育,提高适龄儿童腮腺炎疫苗基础免疫和加强免疫接种率,并在托幼机构、中小学校中推广2剂腮腺炎疫苗接种,提高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发病情况的分析。方法:对2012年四平市腮腺炎流行病进行临床监测统计,并观察腮腺炎疾病在本市的流行趋势。结果:根据四平市各区县发病情况可见高发地区为伊通县和公市岭市,分别占总病例的32.77%和29.06%,高发职业为学生,共1009例,占总病例的56.62%,其次为学龄前儿童。通过年龄性别调查本市0~20岁为腮腺炎高发年龄,占总病例的94.83%,总体男性发病率较高,为1114例,占总病例的62.5%。经统计4月和5月为腮腺炎高发季节,发病率为全年的40.01%。结论:经对腮腺炎流行病学的研究分析,有的放矢的对高发人群、年龄、区域进行重点的健康教育、防治。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上报、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对腮腺炎疾病的明确认知以及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治疗,从而达到降低本市的腮腺炎发病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2005~2012年合肥市蜀山区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合肥市蜀山区2005-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趋势,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和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对合肥市蜀山区2005-2012年网络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5-2012年合肥市蜀山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患者1 445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8.16/10万.2012年报告发病率最高为38.02/10万,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低为17.60/10万;发病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7月份,呈单峰分布,4月份发病率最高;男女性别比1.80:1;4岁组发病率最高达303.21/10万,25岁以下年龄组人群发病数占总发病人数的84.71%;学生、幼托儿童和散居儿童发病数占总发病数的86.30%;地区分布不均,五里墩街道、笔架山街道和南七街道报告发病率较高.结论 合肥市蜀山区流行性腮腺炎报告发病率总体较高,学龄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城市人口高发,需加强相应人群或领域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入学入托时的查验补种,加强暴发疫情的早期处置和应急接种工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攀枝花市2004—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水平和流行特征,为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准确的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攀枝花市2004—2012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中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攀枝花市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768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6.47/10万;发病高峰分别在1月、3—7月和12月,占全部病例数的71.02%;男女性别比例为1.46:1;发病以3~19岁儿童和青少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8.92%;学生发病最多,且发生2起暴发疫情,占总病例数的64.45%。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发病人群以3—19岁为主,幼儿园、中小学校是流行性腮腺炎事件发生的重要场所,在重点地区重点人群中接种流腮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天津市蓟县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行性腮腺炎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方法对天津市蓟县2006-2010年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天津市蓟县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1 28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31.06/10万;发病高峰在3-7月份,占全部发病例数的61.48%;男女性别比例为1.9∶1;发病以3~19岁儿童、青少年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0.23%,在校学生占70.54%。结论学校和托幼机构,特别是人员密集的城区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流行性腮腺炎疫情防控的重点单位,应进一步推广使用麻腮风三联疫苗,加大对学校、幼儿园等重点机构的防控力度。  相似文献   

15.
陈孝涛 《中国热带医学》2012,12(11):1333-1335
目的 分析临沂市疟疾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临沂市2001~ 2011年的疟疾疫情、发热病人血检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临沂市2001~2011年期间共报告疟疾病例53例,年平均发病率0.047/10万,在2005~2008年间疟疾疫情出现小幅上升,发病率平均为0.092/10万.疟疾病例实验室诊断37例,临床诊断16例;间日疟44例,占83.0%,恶性疟9例,占17.0%;本地感染22例,占41.5%,外地感染31例,占58.5%.病例以20~45岁青壮年农民为主,发病主要集中在7~10月份;发热病例血检阳性率为0.087‰.结论 临沂市2001~2011疟疾发病率保持在较低的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管理,防止输入性继发病例的发生,是今后疟防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兴国县近6年来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流行性腮腺炎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7~2012年兴国县报告的516例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516例腮腺炎病例分布于2007~2012年,年平均发病率12.97/10万,居当地法定报告传染病前列。季节性明显,4~6月高发;病例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生,占52.52%,5~9岁病例占44.19%,男女性别比为2.11∶1;516例病例中有免疫史者仅占32.75%。结论兴国县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仍较高,应加强疾病监测,规范传染病管理,实施科学合理的免疫方案,提高重点人群腮腺炎疫苗接种率,促进人群健康。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制定腮腺炎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广州市2006-2010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及暴发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0年广州市发生流行性腮腺炎2394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57.38/10万,其中2006年报告发病率最高,2007年发病率最低,分别为85.41/10万和45.04/10万。全年均有发病,发病高峰在5-7月,人群主要分布为学生(45%)、幼托儿童(23%)和散居儿童(18%),以5~9岁年龄组的发病数最高(9888例)。男性发病率比女性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腮腺炎暴发疫情共20起,均发生在学校。结论广州市腮腺炎发病率较高,托幼儿童和学生是防控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8.
文海蓉  廖征  彭时辉  张艳霞 《医学动物防制》2012,(10):1098-1099,1103
目的了解南昌市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特征,为今后制订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南昌市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发病趋势进行预测。结果南昌市2011年流行性腮腺炎共报告2 395例,,以学生和幼托儿童为主,病例主要集中在4~8、10~12月份;5~8岁发病最多,共1 155例,占全年报告例数的48.23%。结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有周期性上升趋势,学生、幼托儿童是发病的主要人群,应为今后防控流行性腮腺炎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