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中脘、天枢、上巨虚为肠病基本方的古代文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代文献检索,针灸治疗炎症性肠病以足三里、天枢、关元、中脘、上巨虚5穴使用频次最高。根据针灸组方理论,选用中脘、天枢、上巨虚为治疗肠病基本方,通过《中华医典》对3穴的古文献进行全面检索,显示3穴治疗肠病在理论上源远流长,并且笔者以中脘、天枢、上巨虚为基本处方的肠病方经长期临床检验,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中脘穴位于腹上区,邻近肝、胃等重要器官,如果针刺不当,可引起不良后果。笔者从现代表面解剖学观点对中脘穴的位置给以严格的限定,并阐述其局部解剖和指明针刺时应注意之点,以期避免意外。一、中脘穴的位置汇考关于中脘穴的位置,在历代各有关著作里,说法很不一致,为了参考,特汇列如下: 《黄帝内经素问》谓中脘去上脘一寸。《难经》中谓在鸠尾下四寸也。《针灸甲乙经》中说在上脘下一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相似文献   

3.
王桂玲 《北京中医》2003,22(6):45-46
中脘穴 ,出自《针灸甲乙经》 ,属任脉 ,为足阳明胃经的募穴 ,八会穴之一 ,腑之会穴 ,任脉与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经交会穴。别名中管、太仓。《千金方》云 ,中管、承满 ,主胁下坚痛。《千金翼》云 ,中管、建里二穴 ,皆主霍乱肠鸣 ,腹痛胀满。《针灸资生经》云 ,中脘、三阴交 ,治食不化 ;霍乱吐泻 ,须先中脘而后水分可也。《针灸聚英》云 ,便血灸中脘、三里、气海。《针灸大成》云 ,霍乱吐泻 ,中脘、天枢。在临床上 ,中脘穴除常用于主治胃脘痛、腹胀、呕吐、泻泄、纳呆、食不化等证外 ,还广泛应用于呃逆、精神疾病、冻疮、四肢关节疼痛、前…  相似文献   

4.
王彩清 《四川中医》2008,26(5):105-106
根据中脘穴的穴性特点及与相关脏腑在经脉循行上的相互络属关系,探析中脘穴在临床应用中的作用.以其为主穴通过改善脾胃功能,辨证针灸治疗多种疾病,并取得了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5.
上脘、中脘、下脘穴是任脉上位置临近的3个腧穴,皆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上脘穴居上,中脘穴居中,下脘穴居下,三穴都可以治疗脾胃疾病,如胃痛、腹痛、腹胀等,此为三者治疗之普遍性,但在临床应用中,因其腧穴定位及穴性的不同,上脘穴主理气和胃、降逆止呕;中脘穴主升清降浊、补益气血;下脘穴主通畅肠腑、消积化浊,三者的临床应用有所区别。现通过查阅古典医籍、近现代文献汇总比较三者腧穴定位、刺灸方法及功能主治的异同,旨在为临床工作者提供新的理论依据及诊断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脘穴为胃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与任脉之交会穴。具有理气和胃、温中健脾、利湿化痰、消食导滞、理气活血、扶正祛邪等功效,临床应用广泛。笔者查阅近年来有关中脘穴及中脘穴芒针疗法的文献,对其功能、主治、解剖、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进行介绍。认为芒针深刺中脘穴可将体表经气直接引入脏腑,增强气血循环,激发胃气,补益后天之本,进而提升疗效。并指出芒针深刺中脘穴的临床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中医艾灸方法。方法:将6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分别采用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方法(治疗组)及口服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治疗(对照组),统计中医症状积分情况,评估其临床疗效。结果: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方法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临床疗效高于药物对照组(P<0.05)。结论:隔盐压灸中脘穴、至阳穴可以改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症状,达到治疗胃脘痛目的。  相似文献   

8.
马辉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12):1986+1991
目的观察艾灸关元、中脘穴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组采用针刺结合艾灸关元、中脘穴的治疗方案,2个疗程后根据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日常生活能力、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等进行观察,并统计治疗后各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Barthel指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关元、中脘穴结合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偏瘫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现代针灸治疗痤疮的经络腧穴应用及配伍规律,为临床治疗痤疮选穴提供参考。方法选择针灸治疗痤疮的文献报道,收集文献中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并采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挖掘方法提炼穴位、经络配伍方法。结果针灸治疗女性痤疮时多选用关元、气海、中脘穴等;治疗迟发型痤疮多选用大椎、三阴交、曲池穴等;治疗聚合性痤疮多选用大椎、肺俞、丰隆穴等;治疗顽固性痤疮多选用承浆、足三里穴;曲池穴可能是治疗寻常痤疮的特效穴等。结论文献中挖掘出的针灸治疗痤疮选穴合理,所得穴位及经络配伍方法可为现代临床痤疮针灸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十三鬼穴是指十三个治疗神志疾病的经验效穴。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的不断加大,身心疾病渐增,十三鬼穴的临床应用也逐渐重新被重视。为推广十三鬼穴的应用、给精神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案,检索CNKI、万方、维普等主流数据库中近20年来有关十三鬼穴的相关研究及临床应用。分析文献后发现:十三鬼穴源于春秋战国扁鹊,后经孙思邈整理入《千金要方》加以流传;十三鬼穴成熟于明代,但临床创新多集中于现代;十三鬼穴操作具有特殊性;十三鬼穴的现代研究机理及其与现代研究的契合点有待发掘。十三鬼穴治疗精神疾病及一些内科疾病有显著疗效,其临床应用有待进一步拓展,同时对于其机制及大样本多中心的高质量临床研究比较缺乏。  相似文献   

11.
赵京生 《针刺研究》2007,32(6):411-418
基于简帛医书和《内经》,归纳阳经与五官及其病候的联系,结合《甲乙经》分析阳经及其络脉经筋的五官病候与治疗用穴关系,重在记载形式有所变化的病候,从中探讨经脉病候与腧穴主治的关系,认为经脉病候应视作腧穴主治的一种(早期)形式,腧穴主治形式实由经脉病候形式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12.
Li LJ 《中国针灸》2010,30(10):856-857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灸"中气法"取穴、刺法经验、治疗原理及治疗中风、不寐等病症的临床经验。该法针灸处方共选用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气海等7个腧穴为主,配合严格的操作手法和针刺深度,适用于临床多种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金元医家窦汉卿为透穴刺法初创者已为学界共识,本文从《窦太师针经》入手梳理元明清时期多个针灸文本的透穴内容,探讨透穴刺法的体例、应用腧穴及基本要素、主治病症特点等,尝试从技术哲学角度辨析其与透刺法之关系.发现《窦太师针经》28例"透、向"体例之透穴刺法的规范和数量足以为后世模范,为元明清透穴刺法的源头文献,此后针灸文本基...  相似文献   

14.
日本接受中国文化历时千数百年,通过引入、保存了中国大量医学文献,其中包括中国佚书以及日本抄本与研究稿本等珍贵文献。如早期编辑的《医心方》《万安方》等稿本著作,收载了大量中国唐宋时期的医书内容,为研究中国古典医籍保留了重要文献;另有《明堂经》等中国散佚医书抄本,其后传回中国刊行,弥补了相关文献的缺失。江户中后期汉方医学者热心研究中国古典医籍,其中考证派学者森立之撰述数部百万字巨帙,皆以稿本留存,故以其系列著作《攷注》为例,探讨江户时期稿本医书的传存及价值。  相似文献   

15.
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ong J  Chen JX  Zhang ZQ  Liu CS  Pan Y  Zheng J  Yao H 《中国针灸》2011,31(8):697-701
目的:评价针刺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试验方:法,将118例单纯性肥胖症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76例)和安慰针对照组(42例),另纳入健康对照组30例.针刺组及安慰针对照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控制饮食,取腹部(中脘、中极等)及四肢(梁丘、足三里等)相应穴位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后体质量指数(BMI)、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葡萄糖、肌酐、尿素氮、尿酸及不良反应症状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后针刺组BMI低于安慰针对照组(P<0.01).代谢指标中针刺组血清总胆固醇、葡萄糖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1),两组患者余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良反应评分治疗后针刺组饥饿感分值较安慰针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可降低单纯性肥胖症患者BMI,并相应降低其血清总胆固醇及葡萄糖,患者针刺治疗后未出现乏力、厌食及腹泻等不良反应,针刺是治疗单纯性肥胖症安全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足三里与中脘配伍电针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0)、胃泌素(GAS)的影响,来探讨单穴或多穴配伍治疗对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差异。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足三里组、中脘组、足三里配中脘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 ml/100 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0、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NO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GA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中脘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足三里配中脘组与这两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足三里、中脘两穴配伍对胃黏膜损伤修复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7.
Tianshu (ST 25), Zhongwan ( CV 12), Qihai (CV 6), Zusanli ( ST 36) and etc were selected to treat chronic diarrhea. The curative effect between ginger moxibustion and acupuncture was compared. The effective rate of two groups was respectively 93% and 82%.  相似文献   

18.
《韩诗外传》是西汉初年解《诗经》四家之中韩婴一派的著作,保留了汉初的大量语言材料。其中第三卷"人主之疾"一章,以"痿、蹶、逆、胀、满、支、膈、肓、烦、喘、痺、风"这十二种疾病来比喻君王治国的十二种过失。以医药喻政事得失,古已有之,但以不同疾病分喻不同的治国理政失当之处,却比较少见,为后世留下了独特的语言材料,亦可反观当时人们对这十二种疾病的理解。结合传世文献及出土文献研究,试析、补正《韩诗外传》"人主之疾"中的"十二疾",既可校订《韩诗外传》"十二疾"的文字,又可考释这十二种病名在当时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穴位贴敷组(穴贴组)58例,针刺组50例.穴贴组以中药制膏贴敷中脘、关元、气海等穴;针刺组采用单纯针刺中极、关元、气海等穴.3个疗程结束后观察疗效.结果:穴贴组总有效率为84.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0%,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组体重、体质指数、腰围、臀围比较,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无差别;腰臀比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临床症状积分比较,2组治疗后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单纯性肥胖不仅疗效确切,而且穴位贴敷使用方便,无疼痛及毒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20.
Huang LC  Pan WY 《中国针灸》2011,31(10):883-886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与电针治疗单纯性肥胖的临床疗效,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成本-效果分析,评价其经济学效益.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电针组,每组30例.两组均选取中脘、天枢、大横、水分、气海、关元、足三里、阿是穴为主穴,穴位埋线组采用埋线法,每周治疗1次,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电针组采用电针疗法,每周治疗3次,4周为一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两组总有效率、肥胖指标和成本.结果:①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0%(27/30),电针组为86.7%(26/30),两组疗效相当(P>0.05);②两组肥胖指标比较:两组治疗后体质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臀围、腰臀比值均明显降低(均P<0.05),且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③成本效果分析示穴位埋线组医疗总成本为61500元,人均成本为2050元,电针组总成本117210元,人均成本为3907元,穴位埋线组平均每人比电针组少支出1857元.结论:穴位埋线治疗单纯性肥胖疗效确切,治疗成本较低,具有较好的经济学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