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对绞窄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1例绞窄性肠梗阻(实验组)和26例单纯性肠梗阻(对照组)的CT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对绞窄性小肠梗阻有价值的CT征象。结果:绞窄性肠梗阻的CT影像改变主要来源于3方面:绞窄肠管,肠系膜及其血管,血性腹水。结论:靶征、同心圆征、肠壁积气、漩涡征、血性腹水、肠壁强化异常为诊断绞窄性肠梗阻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征象。  相似文献   

2.
CT征象预测粘连性小肠梗阻手术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可用以预测粘连性小肠梗阻(ASBO)患者手术时机的特异性CT征象。方法 回顾性分析51例粘连性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和CT影像资料,其中手术组18例,保守治疗组33例,由2名主治医师对所有CT图像进行分析及术前评估。评价指标包括梗阻程度(完全性或不完全性)、移行带、粘连带位置、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小肠粪征、腹腔积液共6种CT征象。统计比较手术组与保守治疗组患者CT征象的差异。结果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粘连性小肠梗阻的6种CT征象中,完全性肠梗阻(P=0.031)、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P=0.031)、小肠粪征(P=0.002)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完全性肠梗阻和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的OR>1,而小肠粪征OR<1。结论 完全性小肠梗阻、肠系膜脂肪密度增高、小肠粪征3个CT征象对于预测ASBO患者手术时机具有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MDCT诊断右心室双出口(DORV)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心血管造影确诊的36例DORV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术前MDCT和超声心动图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MDCT明确诊断34例,误诊2例,诊断正确率为94.44%(34/36),超声心动图诊断正确率为75.00%(27/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对判断室间隔缺损(VSD)与大动脉关系及大动脉位置关系,MDCT正确率均为100%(36/36),超声心动图诊断准确率为80.56%(29/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共合并心内外畸形119处,MDCT与超声心动图对心内畸形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4);MDCT对心外畸形的检出率[98.72%(77/78)]高于超声心动图[69.23%(54/78),P<0.001]。结论 MDCT可准确诊断DORV、准确检出合并畸形,对制定外科手术方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CT预估保守治疗闭襻性肠梗阻效果的效能。方法 回顾性分析95例经CT诊断并接受保守治疗的无肠缺血征象闭襻性肠梗阻患者;以治疗后梗阻症状好转、随访1个月内无进展、碘剂消化道造影或CT证实梗阻缓解为治疗成功,反之为治疗失败,对比其临床资料及CT所见,分析以CT征象预估保守治疗闭襻性肠梗阻成功的效能。结果 保守治疗成功31例(成功组),治疗失败64例(失败组),组间CT所见梗阻程度、肠系膜水肿、积粪征及移行点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积粪征[OR=3.19,95%CI(1.15,8.87),P=0.026]和移行点距离[OR=7.35,95%CI(2.82,31.02),P=0.002]是保守治疗成功的影响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移行点距离预测闭襻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的最佳截断值为9.7 mm。以积粪征、移行点距离(≥ 9.7 mm)预测闭襻性肠梗阻保守治疗成功的敏感度分别为48.39%(15/31)和87.10%(27/31),特异度为75.00%(48/64)和56.25%(36/64);二者联合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5.48%(11/31)、87.50%(56/64)。结论 根据CT所见积粪征和梗阻移行点距离可在一定程度上预估保守治疗闭襻性肠梗阻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MSCT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SCT诊断肺动脉闭锁伴室间隔缺损(PA/VSD)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1例PA/VSD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MSCT检查结果与手术结果对比。结果 PA/VSD A1型23例,A2型17例,B型34例,C型7例。MSCT诊断PA/VSD分型的准确率为93.82%(76/81),高于TTE[59.26%(48/81);χ2=26.95,P<0.01];MSCT诊断粗大主动脉及肺侧支循环动脉(MAPCAs)来源准确率为100%(93/93),高于TTE[51.84%(51/93);χ2=54.25,P<0.01]。MSCT检出心内畸形50处(50/53,94.34%),TTE检出53处(53/53,1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7,P=0.24);MSCT检出心脏-大血管连接异常66处(66/66,100%),TTE检出65处(65/66,98.48%),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检出心外大血管异常106处(106/106,100%),高于TTE[82.08%(87/106);χ2=20.87,P<0.01]。MSCT测量McGoon比值、肺动脉指数、全部新的肺动脉指数与手术所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可准确诊断PA/VSD分型及肺血管发育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吸虫性阑尾炎的CT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并随机选取36例非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观察并比较其CT表现,包括阑尾形态、阑尾石形态和邻近结肠壁是否钙化。结果 血吸虫性阑尾炎与非血吸虫性阑尾炎患者间阑尾增粗、阑尾壁增厚和阑尾周围炎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与非血吸虫阑尾炎相比,血吸虫性阑尾炎的结肠壁钙化和阑尾石呈双轨状更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T平扫加MPR和CPR示阑尾石双轨状和阑尾周围肠壁钙化有助于诊断血吸虫性阑尾炎。  相似文献   

7.
MRI诊断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分析MRI征象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 92例肩关节MRI疑诊SAIS患者,以关节镜结果为诊断金标准,比较Ⅲ型肩峰、肱肩间隙狭窄和肩袖撕裂单一征象或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效能。结果 Ⅲ型肩峰、肩峰下间隙变窄、肩袖撕裂和联合征象诊断SAIS的敏感度分别为51.06%(24/47)、72.34%(34/47)、80.85%(38/47)和85.11%(40/47),单一肩袖撕裂诊断敏感度与联合征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68),特异度(64.44%,29/45)低于联合征象(84.44%,38/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1,P=0.008)。结论 MRI可显示SAIS肩袖损伤、肩峰形态和最短肱肩间隙狭窄,根据以上三种征象联合诊断SAIS的效能较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严重程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及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右心室功能,评价MSCT诊断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价值。方法 对53例COPD患者(轻中度组13例、重度组22例及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组18例)和36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肺功能和MSCT检查。记录肺功能和右心室功能参数。比较各组右心室功能差异,分析COPD患者肺功能与右心室功能的相关性。分别绘制右心室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的ROC曲线,评价MSCT在COPD合并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的诊断价值。以预试验确定的右心室SV<48 ml或EF<40%作为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标准,计算诊断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 4组间右心室舒张末容积(EDV)、EDV/体质量指数(BMI)、SV、SV/BMI及E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收缩末容积(ESV)及ESV/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OPD患者右心室SV/BMI、EF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r=0.321、0.296,P=0.019、0.03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r=0.305、0.280,P=0.026、0.043)及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r=0.457、0.351,P=0.001、0.001)均呈正相关。分别绘制右心室EF、SV ROC曲线,AUC分别为0.973、0.930(P均<0.001),MSCT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的敏感度分别为77.77%、77.77%,特异度分别为98.59%、88.63%。结论 COPD患者在未达到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前右心室功能已出现减退,且其肺功能与右心室功能呈正相关。MSCT能早期发现COPD患者右心室功能不全,且对于诊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MSCT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MSCT检查及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胆石性肠梗阻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经手术或临床证实的胆石性肠梗阻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MSCT平扫及增强检查,对图像行MPR、滑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STS-MIP)及CPR,并将影像学表现与手术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所有病例MSCT均表现出肠梗阻征象,其中胆管积气13例、胆囊积气6例、合并肠缺血4例、明确显示胆肠瘘5例;发现异位结石共20枚,15枚位于回肠,5枚位于空肠,其中3例为多发结石;MSCT后处理图像可清晰显示结石大小、数目、位置、梗阻点及周围并发症,与术中所见一致。 结论 MSCT及图像后处理在胆石性肠梗阻的定位和定性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治疗提供丰富全面的影像学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肺部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fGGN) CT征象与病理结果,探讨CT征象对肺内多发fGG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9例经病理证实的肺内多发肿瘤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的CT及病理资料,每例至少包括2个fGGN,根据结节内是否含有实性成分将其分为纯磨玻璃密度结节(pGGN)和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mGGN),分析结节的形状、大小、内部特征(空气支气管征、空泡征、血管改变)、外部特征(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并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 29例患者共64个结节,其中pGGN 36个,mGGN 28个。两种结节间形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mGGN最大径大于pGGN (P < 0.05)。各种征象中,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 0.05),空气支气管征和空泡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 0.05)。pGGN以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多见(12/36,33.33%);mGGN以浸润性腺癌多见(15/28,53.57%)。结论 观察肺内多发性局灶性磨玻璃结节大小以及分叶、毛刺、胸膜凹陷征及血管改变征象,可判断结节是否具有侵袭性,有助于帮助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儿童梅克尔憩室(MD)索带继发急性肠梗阻超声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MD索带继发急性肠梗阻患儿,观察其临床、超声表现及手术所见。结果 12例中,术前超声初诊仅检出1例扩张MD、漏诊11例,复诊发现其中5例存在空瘪MD、6例仍未能检出;12例均见不同程度肠扩张、肠壁增厚及腹腔积液,肠扩张表现为低位肠梗阻,梗阻点位于脐部-右下腹;8例因探及索带与邻近肠结构形成的“十字交叉征”而准确诊断腹内疝。术中见9例MD与肠系膜间索带、2例MD与肠壁间索带、1例MD与腹壁间索带,均不同程度压迫回肠引发低位肠梗阻。结论 儿童MD索带继发急性肠梗阻的梗阻点多位于脐部-右下腹,常合并肠壁增厚和腹腔积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 T对小肠梗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小肠梗阻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 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利用工作站对C T图像进行多平面重建,将C T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相对照。结果36例小肠梗阻患者均通过多层螺旋C T扫描明确诊断,诊断准确率为100.0%,均表现为小肠扩张、积液和积气;梗阻原因中肠粘连16例,肿瘤性病变5例,炎症性病变5例,腹疝5例,肠套叠3例,粪石2例,病因诊断准确率为94.4%。结论多层螺旋CT结合三维重建能够准确诊断小肠梗阻,并且在确定梗阻病因方面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在阑尾炎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阑尾炎在多层螺旋CT中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14例阑尾炎患者应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以0.75mm薄层行多平面重建(MP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并将其诊断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CT发现8例阑尾增祖、增大,其中2例伴有粪石,2例内见小气泡影,2例伴有局部脂肪间隙模糊;2例回盲部软组织块影伴有小肠低位梗阻;2例盲肠壁增厚,腔内见密度不均的软组织样影,邻近见多个淋巴结;2例仅见周围脂肪间隙模糊。结论多层螺旋CT能更清晰的显示阑尾炎病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对胃肠道克罗恩病(CD)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确诊CD患者的全腹部MSCT平扫及双期增强检查的CT表现,并以20例肠道无异常的受检者作对照.检查前清洁肠道,肌注654-2液10-20mg,分时段口服大剂量2.5%等渗甘露醇溶液充分充盈肠管,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观察.结果 16例CD(病例组)2.13例经结肠镜及病理结果确诊,3例经临床确诊.在16例CD中,CT上均出现病变段肠壁异常强化及病灶节段性分布特点,肠壁增厚15例,黏膜溃疡6例,黏膜鹅卵石征3例,假憩室征2例;肠系膜病变"梳状征"9例,肠系膜淋巴结增生4例;瘘管1例;肿块2例,不全性梗阻2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小肠造影双期增强扫描结合重建技术对胃肠道CD,尤其是小肠CD的诊断、病变分期的判断和临床疗效的评价方面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郭春梅  李亭  王军  何平 《华西医学》2013,(4):544-546
目的探讨胃肠道穿孔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0年3月-2011年3月18例经手术证实为胃肠道穿孔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回顾性分析了胃肠道穿孔及穿孔部位的MSCT表现。结果18例患者中,MSCT明确诊断穿孔17例,对穿孔部位准确定位11例。其中术后诊断胃穿孔4例、十二指肠球部穿孔9例、小肠穿孔3例、结肠穿孔1例、阑尾穿孔1例。MSCT表现有腹腔游离气体,肠壁周围局限性积气、腹腔积液及肠袢积液、肠壁增厚、肠腔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条纹征)。结论MSCT有利于显示腹腔游离气体、胃肠道穿孔部位及其肠壁周围的变化情况,对胃肠道穿孔术前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有较明显的优势,可为临床提供更多有价值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累及消化道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经临床确诊为SLE累及消化道患者,均接受CT平扫,其中15例接受增强扫描,记录病变累及消化道的具体部位、肠壁厚度、CT征象及伴随表现。结果 SLE累及胃8例,十二指肠2例,空肠9例,回肠9例,升结肠9例,横结肠1例,降结肠6例,乙状结肠8例,直肠8例。15例CT表现为肠壁肿胀增厚,12例可见"同心圆征",11例见"靶征",肠腔扩张伴积气、积液13例,其中4例肠道假性梗阻;肠系膜"梳征"或"栅栏样"改变11例,肠系膜脂肪间隙模糊9例。伴随征象包括腹腔及盆腔积液15例,胸腔积液12例,心包积液3例,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例,脾大3例,5例存在泌尿系病变(输尿管炎性狭窄、膀胱壁增厚、双肾或输尿管积水等),肠脂垂炎3例。结论 SLE累及消化道典型CT表现为消化道壁及肠系膜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SMA)血栓栓塞(SMAT)的MS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8例急性SMAT患者临床资料及MSCT表现,所有患者均行MSCT平扫、动脉期和静脉期增强扫描,所得图像进行三维重组。结果28例患者中单纯SMAT20例,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继发血栓栓塞5例,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上动脉假腔继发血栓栓塞3例。MSCT平扫SMA内密度增高22例,等密度6例。增强扫描及CTA显示SMA中度狭窄6例、重度狭窄4例、闭塞18例。14例肠壁增厚伴强化异常,8例肠管扩张、肠壁变薄且不强化,6例肠壁厚度及强化程度无变化。另外,肠系膜缆绳征(5例),肠壁积气、门静脉一肠系膜上静脉积气(2例),麻痹性肠梗阻(5例),腹腔各液(5例),Riolan动脉弓扩张(5例)。结论MSCT增强扫描及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快速准确诊断SMAT并判断肠缺血程度,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CT和常规胃肠道造影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收集52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胃肠道造影、CT、血管造影及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胃肠道造影和CT影像特征,并与手术和病理学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52例小肠原发恶性肿瘤中腺癌19例,恶性间质瘤10例,恶性淋巴瘤23例。常规胃肠道造影主要表现为肠管狭窄、充盈缺损、管壁僵硬、黏膜破坏及环状皱襞消失、肠梗阻、肠套叠及溃疡形成等,41例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32例。CT检查20例,主要表现为局部肠壁增厚、小肠肿块、肠管狭窄、肠梗阻、肠套叠等,均得到了准确定位,肯定肿瘤诊断18例。肠系膜上动脉造影3例,均明确了出血的部位,但术前均误诊为血管畸形。结论 CT对小肠原发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并能提供有关肿瘤局部浸润、淋巴结远处转移以及并发症等影像学信息,常规胃肠道造影与CT检查相结合有助于制订出更为恰当的治疗计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对气管、主支气管腔内少见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经病理证实的气管、主支气管腔内少见肿瘤的MSCT MPR图像.所有图像均由2位放射科医师观察记录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肿瘤相邻管壁的厚度.结果 ①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良性肿瘤16例,13例边缘光滑且不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另3例边缘不规整且不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平均厚度2.45 mm.②7例气管主支气管腔内恶性肿瘤,边缘不光滑且伴有相邻气管、主支气管壁的增厚,平均厚度5.83 mm.结论 MSCT MPR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肿瘤的大小、形态、范围及其与气管、主支气管管壁的关系,有助于气管、主支气管腔内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