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7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4):351-354
目的: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丛状层(GCIPL)厚度的变化情况及其与视功能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累及黄斑并接受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注入手术的患者40例,对侧正常眼(4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眼科检查及Cirrus HD OCT检查,测量黄斑区及其各分区域的GCIPL厚度。不同组间的GCIPL厚度比较采用t检验,GCIPL厚度与视力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研究组术后3个月的平均GCIPL厚度为(69.3±17.1)μm,低于对照组的(78.7±9.6)μ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个月平均GCIPL厚度与术后3个月的视力改变呈正相关(r=-0.425,P<0.05)。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后GCIPL厚度变薄,且术后3个月的GCIPL厚度与视力改变存在相关关系,GCIPL厚度的变薄是影响患者视力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单眼弱视儿童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RNFL)和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差异。方法 选取单眼弱视儿童23人,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技术分别检测双眼视盘上方、颞侧、下方、鼻侧4个象限RNFL厚度及RNFL平均厚度,检测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平均厚度和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比较同一受检者弱视眼与非弱视眼的差异。结果 弱视眼视盘颞侧象限RNFL厚度小于非弱视眼(t=-4.671,P=0.000 1),而视盘上方、下方、鼻侧象限RNFL厚度及RNFL平均厚度与非弱视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弱视眼与非弱视眼黄斑中心凹1 mm直径区域的平均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2 3,P=0.935 1);而弱视眼黄斑中心凹最小厚度小于非弱视眼(t=-2.371 0,P=0.026 9)。结论 单眼弱视儿童的弱视眼与非弱视眼在视盘周围RNFL与黄斑的组织结构上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97例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的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参数。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该院收治的97例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不同屈光参差性弱视类型,将弱视患儿分为远视组(n=56)和近视组(n=41)。对患儿两眼进行SD-OCT检查,比较患儿双侧眼睛以及远视组和近视组组间SD-OCT参数(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外环鼻侧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结果:患侧眼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厚于健侧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眼和健侧眼的黄斑中心凹、内环下方、外环鼻侧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内环下方、内环鼻侧、外环上方、外环颞侧、外环下方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均薄于近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远视组和近视组黄斑中心凹、内环上方、内环颞侧、外环鼻侧等黄斑区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单眼屈光参差性弱视患...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3月本院的体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最终将同时患有高血压疾病的COPD患者30例设置为COPD组,将仅患有高血压疾病的患者30例设置为对照组。对所有受试者行详尽的眼科检查和肺功能检查,并使用Topcon3D OCT.2000检测受试者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平均RNFL厚度,观察其与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的相关性。结果:初诊时,COPD组的FEV_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为(66.10±2.2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3.68±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274,P=0.000)。COPD组上方、鼻侧、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方RNFL厚度较对照组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63,P=0.048)。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COPD组患者下方RNFL厚度与FEV_1占预计值百分比呈负相关(r=-0.015,P=0.936)。结论:COPD组上方、鼻侧、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较对照组均无明显变化,且下方RNFL厚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其降低程度与COPD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偏头痛对视神经纤维层(RNFL)及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的影响。方法偏头痛患者44例(88眼)纳入偏头痛组,其中无先兆偏头痛13例,有先兆偏头痛31例;另选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2名(44眼)纳入正常对照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测量两组的平均、上方、鼻侧、下方、颞侧RNFL厚度以及平均、最小、颞上、颞下、上方、鼻上、鼻下、下方的GCC厚度。结果偏头痛组颞侧RNFL及颞下GCC厚度较正常对照组薄(均P<0.05),其余方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正常人相比,偏头痛患者颞侧RNFL及颞下方GCC厚度较薄。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厚度与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的相关性,探讨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结构变化。方法选取未接受弱视治疗的3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的弱视眼作为弱视组,同期性别、年龄匹配的50名正视儿童右眼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OCT)检查患儿黄斑各区及视盘周围各区域RNFL厚度,采用Littmann公式对RNFL厚度进行修正。比较两组各区黄斑厚度及视盘周围各区域RNFL厚度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两组各区黄斑及视盘周围各区域RNFL厚度的相关性。结果两组黄斑各区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校正前后两组视盘周围各区域RNFL厚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黄斑各区厚度与校正后视盘周围各区域RNFL厚度均无相关性(均P>0.05)。弱视组上方RNFL厚度与黄斑中央区厚度呈负相关(P<0.05),下方和鼻侧RNFL厚度与上方、下方、鼻侧、颞侧黄斑厚度均呈正相关(均P<0.05),颞侧RNFL厚度与鼻侧、颞侧黄斑厚度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黄斑厚度和视盘周围RNFL厚度存在相关性,提示其视网膜可能存在异常重构。分析两者相关性或许能应用于弱视的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对开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正常人159例252眼及不同病程开角型青光眼共107例175眼,采用激光偏振光扫描仪(GDxVCC)进行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测量,测量参数包括:RNFL厚度上方平均值、下方平均值、全周平均值、TSNIT标准差、双眼对称性及神经纤维层指数(NFI)。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正常组与青光眼组RNFL厚度及正常组与早期青光眼组RNFL厚度,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早、中、晚期青光眼RNFL厚度,对GDxVCC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进行ROC曲线下面积分析。【结果】GDxVCC测量的正常人全周RNFL厚度为(58&#177;5)μm,青光眼患者全周RNFL厚度为(48&#177;11)μm,较正常人明显变薄(P〈0.001)。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均较正常人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但早期青光眼患者的双眼对称性仍较好,与正常人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随着青光眼的进展,早、中、晚期青光眼患者的全周、上方、下方RNFL厚度明显变薄,TSNIT标准差及双眼对称性明显减低,神经纤维指数明显增高(P〈0.005)。GDxVCC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ROC曲线下面积达到0.743~0.992。【结论】GDxVCC可定性和定量测量RNFL厚度,其各参数诊断青光眼的效能较高,对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测健康对照和早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的视盘及黄斑参数,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9月至2018年8月在我科就诊的早中期POAG患者40例(40眼),其中20~39岁者20例、60~79岁者20例;纳入同期在我科就诊的40名(40眼)健康对照,其中20~39岁者20名、60~79岁者20名。受试者均接受全面的眼科检查,并利用SD-OCT测量所有受试者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pRNFL)厚度、黄斑区平均神经节细胞层联合内丛状层(GCL-IPL)厚度、黄斑区最薄GCL-IPL厚度和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结果 健康对照组和早中期POAG组黄斑区平均GCL-IPL厚度及最薄GCL-IPL厚度均随年龄增长而变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组黄斑区平均整体厚度随着年龄的增长均无明显变化。在健康对照组,年龄因素对pRNFL厚度影响不大,20~39岁者与60~79岁者p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早中期POAG组,20~39岁者和60~79岁者pRNFL平均厚度、上方厚度、下方厚度和颞侧厚度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均变薄,且60~79岁者上述pRNFL厚度与20~39岁者相比更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早中期POAG组pRNFL鼻侧厚度在20~39岁者与60~79岁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健康对照组同年龄者相比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OCT测量的pRNFL厚度与POAG有关,可作为早期诊断POAG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与正常人之间的差异。方法应用增强深部成像的相干光断层扫描(EDI-OCT)仪测量60例(60只眼)POAG患者(POAG组)和60例(60只眼)正常人(对照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组内相关系数(ICC)表示检测者内和检测者间信度分析。结果检测者内的ICC值为0.994~0.999(P<0.001),检测者间的ICC值为0.995~0.998(P<0.001)。黄斑区脉络膜厚度特征为黄斑中心凹下方最厚,鼻侧最薄。POAG组黄斑区各象限脉络膜厚度均明显厚于对照组(t=3.114~4.456,P<0.05)。POAG组和对照组黄斑区象限脉络膜厚度均随年龄增加及眼轴增长而变薄(r=-0.456~-0.520,-0.445~-0.491;P<0.05)。结论 POAG患者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比正常人厚;POAG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增厚与青光眼的发病机制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基于病程分析常用临床指标与视网膜神经厚度的相关性,将有助于对糖尿病视网膜神经退行性病变患者进行早期发现和提前干预。方法回顾性收集因2型糖尿病住院且眼底视网膜情况符合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或非增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92例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依据病程<10年及病程≥10年分为两组,分析所有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RGCL)、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RGCC)厚度与常用基础临床指标[糖尿病肾病相关指标、血压、血脂、血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PVD)]的相关性。结果DM病程≥10年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0.004)、糖尿病肾病(P=0.05)、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0.038)、高血压(P=0.018)的患病率明显高于DM病程<10年者。DM病程<10年时,糖尿病肾病对视网膜神经厚度的影响主要表现为RNFL、RGCC厚度增加;而在DM病程≥10年者,血压(高压)升高同时伴随RNFL、RGCL、RGCC厚度变薄(P=0.006、P=0.005、P=0.004),血压(低压)升高同时伴随RNFL、RGCL厚度变薄(P=0.011、P=0.023),三酰甘油升高亦同时伴随RNFL、RGCL、RGCC厚度变薄(P=0.036、P=0.001、P=0.002)。结论以糖尿病为代表的慢性基础性疾病的长期存在,病程、血压、肾病、三酰甘油是导致患者视网膜神经厚度变薄的明显促进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