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欧阳华  杨永福 《实用医学杂志》2002,18(11):1207-1208
目的 :研究苯妥英钠治疗癫痫的疗效与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 :以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 199例癫痫患者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结果 :有效控制癫痫发作的血药浓度为 ( 13 1± 6 5 ) μg/ml ,其中 10~ 2 0 μg/ml内的占5 4 2 7%。约 60 %癫痫患者得到有效控制 ,6 5 3%发生中毒。结论 :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苯妥英钠血药浓度与其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偏振免疫仪(TDX)测定苯妥英钠血药浓度。结果:在浓度范围为10~20ug/ml抗癫痫作用较好,药物不良反应少;低于此范围抗癫痫作用差;而高于此范围则增加药物不良反应。结论:苯妥英钠血药浓度与疗效有较好的相关性,其血药浓度监测对指导临床安全、有效地用药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陈春富  郭述苏 《新医学》1998,29(6):289-290
目的:观察负荷量苯妥英对脑卒中后难治性癫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难治性癫患者55例,苯妥英钠首日剂量20mg/(kg·d),第2、3天为10mg/(kg·d),而后改为7mg/(kg·d)。监测血药浓度。随访时间为1~2年,平均15.6月。结果:有效26例,有效率47%。用药后36例脑电性放电次数减少,11例脑电基本节律恢复正常,无慢性中毒反应,7例出现急性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结论:苯妥英钠负荷疗法对脑卒中后难治性癫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4.
氧自由基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春吉  裴凤郁 《新医学》1995,26(3):129-130
本文检测了32例肝硬化PHG患者胃粘膜LPO含量,发现其胃粘膜LPO含量明显增高,并与胃粘膜病变、EV和肝功能障碍程度以及GDBM与否有密切关系。提示,OFR参与肝硬化PHG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5.
血药浓度监测下癫痫的多药改为单药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在血药浓度监测下由多药改为单药治疗癫痫的疗铲。方法 监测30例血药浓度,所有患者均出现1种以上血药浓度不足或过量,经减药或单用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卡马西平。结果 8例发作消失,7例发作减少75%以上,4例减少发作50%以上;6例发作频率无变化,但发作程度减轻;5例发作频率增加,拒绝减药治疗。结论 单药应用效果满意,但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苯妥英钠中毒的临床特点、诊治方法、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对曾误诊的苯妥英钠中毒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头晕、步态不稳5 d入院。患者有癫痫病史,长期规律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和苯妥英钠。根据临床表现和相关医技检查结果入院初步考虑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相应治疗后患者病情无缓解,且出现精神症状。后经头颅MRI等检查,结合血药浓度监测,确诊苯妥英钠中毒,调整治疗方案后病情显著好转,出院。结论苯妥英钠中毒引起的症状多样化,与脑血管病变及脱髓鞘疾病等相似,易误诊。临床上当服用苯妥英钠患者出现共济失调症状,并且排除脑干、前庭系统及小脑等疾病,结合苯妥英钠血药浓度超过正常,可考虑苯妥英钠中毒。  相似文献   

7.
小儿急性中毒性脑病32例临床分析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儿科郭青云,上官明急性中毒性脑病是小儿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表现在重症感染或急性传染病的基础上,骤然出现脑症状,其病情凶险、多变,严重者可致死或致残。现将我科近5年32例急性中毒性脑病分析如下。临...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484例服用卡马西平、苯妥英和苯巴比妥的癫痫病人的血清药物浓度。采用UltraspheieODS(250×4.6mm,5μm)色谱柱,0.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2.5)/甲醇(45:55)为流动相,洗脱经乙酸乙酯提取的血清样品,在254nm处检测药物和内标的峰高,以内标法定量,并对方法的回收率、准确度和精密度进行评价。血药浓度监测结果提示:三种药物在剂量不变时,浓度均波动较大,故动态监测抗癫痫药物的血药浓度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2DE及CDFI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洛阳医专附属医院程贞谦,张洲龙,王克卷,郭文华1985年5月至1992年2月共发现主动脉夹层动脉瘤(AD)32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12例,核磁共振证实8例。32例中男21例,女11例,年龄25-71岁,平均51...  相似文献   

10.
苯妥英负荷疗法治疗脑卒中后难治性癫癎5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负荷量苯妥英对脑卒中后难治性癫癎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后难治性癫癎患者55例,苯妥英钠首日剂量20 mg/(kg·d),第2、3天为10 mg/(kg·d),而后改为7 mg/(kg·d).监测血药浓度.随访时间为1~2年,平均15.6月.结果:有效26例,有效率47%.用药后36例脑电癎性放电次数减少,11例脑电基本节律恢复正常,无慢性中毒反应,7例出现急性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结论:苯妥英钠负荷疗法对脑卒中后难治性癫癎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苯妥英钠中毒性脑病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方法对1例在外院多次误诊的慢性苯妥英钠中毒性脑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反复发作性头晕伴视物模糊2年余,加重伴饮水呛咳、言语不清1个月,再次加重伴烦躁、幻视3 d入院。曾在外院多次就诊,诊断为椎动脉供血不足及多发性硬化,经相关治疗后症状逐渐加重并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入我院后经追问病史得知患者有癫痫病史9年并长期不规律口服苯妥英钠,查脑电图示弥漫性慢波,苯妥英钠血药浓度40 mg/L,诊断为慢性苯妥英钠中毒性脑病,立即停用苯妥英钠,改用奥卡西平抗癫痫,同时加强补液、利尿促进药物排泄,2周后头晕及精神症状消失且苯妥英钠血药浓度降至0.5 mg/L,1个月后复查脑电图正常。结论临床接诊以发作性头晕就诊的苯妥英钠不规律口服者应想到中毒性脑病可能,对此类患者应监测血药浓度,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避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2.
药物监测对药物中毒的及时诊断和处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疗药物监测 (TherapeuticDrugMonitoring ,TDM) ,是通过测定患者血液中或其他体液中药物浓度 ,考察药物的疗效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本文报道了应用治疗药物监测诊断药物中毒并及时处置的 3个病例。1 病例资料【例 1】 男 ,3 5岁。有癫病史 10余年 ,为失神小发作。入院前已连续 6年服用苯妥英钠 ,每日 2次 ,每次 0 15g ,此次入院后在进行高压氧治疗时 ,病人突发抽搐 ,昏迷 ,呕吐。给予对症处理 ,病人苏醒后感到头痛 ,头晕 ,困倦 ,表现共济失调。立即取血测苯妥英钠血药浓度 ,结果为 64 …  相似文献   

13.
(二) 药酶抑制作用:某些药物对肝药酶活性有抑制作用,能使另外一些通过药酶代谢的药物代谢速度减慢,血药浓度升高,半衰期延长,从而使药效增强,容易引起中毒。如氯霉素属于较强的药酶抑制药,当与苯妥英钠合用时,则使苯妥英钠代谢缓慢,血药浓度升高,引起眩晕、运动失调、眼球震颤等毒性反应。异菸肼也有较强的抑制肝药酶的作用。用异菸肼治疗伴有癫痫的结核病人,当加服苯妥英钠后,约有10%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其中某些人出现中毒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血液灌流对严重苯妥英钠中毒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苯妥英钠中毒患者29例,分为血液灌流组(18例)和血液未灌流组(11例),在呼吸机控制呼吸情况下右侧颈内静脉置入Swan-Ganz导管于血液灌流前和血液灌流后60、120min测定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用热稀释法测定心排血量(CO),持续心电图监测并计算出心脏指数(CI)。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血液灌流前后测定血中苯妥英钠的浓度。结果 血液灌流后CI、HR、MAP升高非常显著,MPAP、PCWP、CVP无显著变化。与血液未灌流组相比,血液灌流组的血药浓度下降得更快。临床症状的减轻也较快。结论 血液灌流可以加快血中苯妥英钠的清除。  相似文献   

15.
苯妥英钠系广谱抗癫痫药 ,临床常因用药过量或个体差异引起毒性反应。其急性中毒报道较多 ,而慢性毒性反应常易忽略。现将我科近 4年收治的16例苯妥英钠慢性中毒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癫痫患者 16例 ,男 9例 ,女 7例。年龄 3~ 4 8岁 ,其中 16岁以下 8例 ;18~ 4 8岁 8例。病程 1~ 19年 ,均口服苯妥英钠治疗。以常规剂量治疗 9例 ,疗程 1~ 19年 ;因不同原因剂量加 1倍治疗 7例 ,疗程 1个月~ 2年。1 2 临床表现 眼球震颤 16例 ;共济失调 10例 ;周围神经损害 10例 ;精神欣快 8例 ;锥体束征 7例 ;齿龈增生 5例 ;药…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流变学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慢性肺心病急性期患者血流变学观察四川乐山市中医院(614000)邓晓琴,余琴,林红,高建如,但世铮对68例慢性肺原性心脏病(CPHD)急性期患者进行较全面的血流变学指标观察,发现CPHD急性期患者存在着显著的血流变异常。材料和方法1.CPHD组CPH...  相似文献   

17.
<正> 作者报告2例因服苯妥英钠引起的抑郁,并讨论其发病机理。例1:58岁、女,因上矢状窦血栓致颅内出血做左侧开颅术。术后出现强直阵挛性癫痫,右侧轻瘫,需服苯妥英钠300mg,每日2次,血药浓度达15.3μ/ml,症状控制,经1月增强理疗,生活能自理出院。1月后随访,患者诉食欲减退、疲倦、悲观,受检时不断流泪;乃转往精神病院会诊。于服抗抑郁药前,测苯妥英钠血浓度高达34.8μg/ml,将苯妥英钠减为300mg 每日1次,血药浓度降至6μg/ml,患者抑郁症状迅速消失。后每日服,400mg 及500mg 交替,血药浓度稳定在15.8μg/  相似文献   

18.
得乐冲剂治疗非溃疡性消化不良及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衡阳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张,曾明新,张明亮,何德湘衡阳医学院微生物学教研室徐惠芳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on-UlcerDyspepsia,NUD)是一种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群 ̄[1],包括慢性胃炎、十二指肠...  相似文献   

19.
Holter监测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律失常的疗效衡阳医学院附属怀化医院(418000)吴中松1,6-二磷酸果糖(FDP)是一种具有调节糖代谢酶活性的药物,它对恢复和改善细胞代谢,特别是对改善心肌细胞病变、治疗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较为理想。我院自1...  相似文献   

20.
目的:新山地明给药后,个体间吸收变异相当明显,血药浓度监测管理对减少急性排斥反应发生及降低肝肾毒性十分重要。比较传统的服药前血药浓度(谷值)、服药后2h血药浓度(峰值)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01/2006-04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首次同种异体尸肾移植的受者60例,均知情同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服药前血药浓度组和服药后2h血药浓度组,各30例。两组患者肾移植后前3个月均接受新山地明5~7mg/(kg·d)、霉酚酸酯1.0~1.5g/d和皮质激素三联治疗。采用荧光偏振法测定患者新山地明服药前和服药后2h血药浓度,比较服药前血药浓度与服药后2h血药浓度监测方法预测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肝毒性、肾毒性)的有效性。结果:60例患者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60例患者在术后3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3.3%(8/6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3%(17/60),肝毒性发生率为20.0%(12/60),肾毒性发生率为8.3%(5/60)。②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与非急性排斥反应时服药前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8);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时服药后2h血药浓度显著低于非急性排斥反应时服药后2h血药浓度(P<0.01)。③发生肝肾毒性1周内的服药前血药浓度与未发生时服药前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5);发生肝肾毒性1周内的服药后2h血药浓度显著高于肝肾毒性未发生时(P<0.01)。结论:在肾移植术后早期,与服药前血药浓度相比,服药后2h血药浓度能更敏感的反映急性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