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2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行性期的临床和实验室检察特点,着重阐述了在急变期时髓外脏器受累的特殊表现。骨髓外受累可分下列类形: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软组织肿块,溶骨性病变,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本组27例中8例是以骨髓外症状为急变期的首发症状,此时尚无血液学症状,骨髓中原始粒+早幼粒细胞<50%。由于骨髓外脏器的受累,使慢粒急变期的临床表现更加多样化,这些髓外脏器的改变,患者由慢性期进入加速期或急变期的信号。本文对慢粒的治疗和死亡原因,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
报告19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包括2例慢粒急淋变)用VDCP方案治疗的结果:总CR率68.4%,PR率10.5%;初治患者CR率78.5%,PR率7.7%;达CR所需疗程平均为1.08个,明显短于VT(M)P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细胞系K562及慢粒患者中尝试基于DNA水平的bcr/abl融合基因检测方法。方法:以Waller的“L—T DNA PCR”方法为基础,并针对其引物位置设计的缺陷,改进设计了一套DNA—PCR引物,分别提取K562细胞及慢粒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DNA,进行bcr/abl融合基因扩增,并对扩增片段进行序列测定。结果:运用DNA—PCR方法成功地扩增出了K562细胞及2名CML患者外周血基因组的bcr/abl融合基因片段,随后进行的片段测序进一步明确了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结论:DNA—PCR提供了一种基于基因组DNA水平的新检测手段,结合测序能鉴定融合基因的断裂位点,若结合定量PCR的方法则能监测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还能检测患者经化疗后的残留微小病灶。  相似文献   

4.
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急变期12例,经用HA方案(三尖杉酯碱4mg/d×7d,阿糖胞苷200mg/d×7d)。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4例,无效3例。结果表明:HA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期患者有确切疗效,且副作用小,其远期疗效及缓解率尚需继续观察。  相似文献   

5.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简称慢粒)为我国常见白血病类型之一。据1973年上海、天津、山东、武汉等地13100例白血病的统计,慢粒仅次于急粒和急淋,居第三位;而慢粒急变又为终末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发生率约占60~70%,也是慢粒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为了提高对慢粒急  相似文献   

6.
<正> 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浅表淋巴结肿大者不少见,国内报告发生率为48.5%。本文统计慢粒组114例,淋巴结肿大者55例(48.2%);慢粒急变组31例,淋巴结肿大者22例(70.9%),两组相差显著(p<0.05)。据本组观察,具有临床意义的淋巴结肿大最小为2×2厘米,以此作为淋巴结明显肿大的最低标准,统计结果,慢粒组淋巴结肿大者占5.3%;慢粒急变组占12.9%,两组相差非常显著(p<0.01),由此可见慢粒淋巴  相似文献   

7.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简称慢粒急变)为慢粒终末期的主要表现,治疗效果差,死亡率高。因此延长和控制慢粒急变是当前治疗中的主要研究课题。本文对我院收治的52例慢粒急变的细胞类型与临床治疗作一简要分析,以便今后更合理的治疗,提高慢粒急变的缓解率。一、慢粒急变的诊断条件 1.有慢粒的既往病史;2.外周血中原始细胞和/或早幼细胞>10%;3.骨髓中原始细胞和/或早幼细胞>15%;4.临床症状恶化,如脾脏急剧肿大,贫血加重,有出血倾向,白细胞数增多,治疗无效等。其中以2、3条为主要条件。  相似文献   

8.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38例血象骨髓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报告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的血象骨髓象。方法 对 3 8例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变进行血象及骨髓检测。结果 急粒变 16例 ,急淋变 13例 ,急单变 3例 ,急粒单变 2例 ,粒淋混合型急变 1例 ,恶性组织细胞病变 1例 ,髓外急变 2例。急变期WBC、Hb、PLT明显低于慢性期 (P均 <0 .0 1) ,NAP积分高于慢性期。 93 .5 5 %病例Ph染色体阳性。结论 病例均符合慢粒急变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慢粒白急变特殊类型14例,其中急淋变8例、急粒-单变、红自血病急变、恶性组织细胞变各1例,嗜碱变3例。慢粒白是多能干细胞疾病,当慢粒白急变是髓系干细胞受损,除原粒、早幼粒增多外,亦可是单核、组织或原红细胞增多;如淋巴系多能干细胞受损,便可出现慢粒白急淋变。慢  相似文献   

10.
目的:构建携带小鼠BMPRⅠb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转染神经干细胞,为研究BM-PRⅠb在BMPs调控神经干细胞分化中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RT-PCR从小鼠脑组织中获得BMPRⅠb基因,然后定向插入慢病毒表达质粒,进行双酶切及测序鉴定。将鉴定成功的重组慢病毒质粒和另外两种辅助质粒共转染包装细胞,收集、浓缩慢病毒并检测其滴度。利用获得的慢病毒载体转染NSCs,并观察目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RT-PCR产物经电泳及测序证实克隆成功BM-PRⅠb基因,酶切及测序鉴定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质粒,共转染293T细胞72h后大部分细胞表达绿色荧光,病毒滴度为5×108 TU/ml。慢病毒感染后的NSCs表达绿色荧光且BMPRⅠb mRNA表达上升。结论:成功构建BMPRⅠb基因慢病毒载体,并成功转染NSCs。  相似文献   

11.
分析48例慢粒晚期临床表现发现,以慢粒急变最多见,肿瘤形成型慢粒次之,不典型慢粒急变、慢粒骨髓“干抽”及增生低下等更少。  相似文献   

12.
<正> 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变(简称慢粒急变)是慢粒病程晚期出现类似急性白血病的终末表现,约占慢粒死亡原因的80%。我院1952—1983年12月共收治慢粒172例,其中急变57例,占33.14%。现报道如下。一、一般资料:57例中男性38例,女性19例。最小年龄12岁,最大60岁,平均36岁,其中30—50岁者占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50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染色体检查结果,其中48例为Ph染色体阳性,2例为Ph染色体阴性.慢性期10例和急变期1例伴有额外染色体异常.2例急变缓解期均发现Ph染色体.本文还探讨了Ph染色体阴性慢粒和慢粒额外染色体异常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慢粒 )患者合并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SIRS)发病机理。方法 :分析 1996~ 2 0 0 2年长海医院收治初发慢粒 5 3例 ,其中男 37例 ,女 16例 ,中位年龄 31岁 ;疾病分布 :慢性期 4 0例 ,加速期 7例 ,急变期 6例 ;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细胞因子和 T细胞亚群测定。结果 :本组慢粒合并 SIRS共 4 3例 ,占 81.1% ,其中慢性期为 75 % ,加速期和急变期均为 10 0 %。慢粒伴有 SIRS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者及慢粒不伴 SIRS者 (P <0 .0 1) ,而 CD3、CD4、CD8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者 (P <0 .0 1)。结论 :慢粒合并 SIRS发生率较高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及 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 SITS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5.
应用银染-Ⅱ技术,对长期口服“避孕片2号”、“避孕片0号”及对照组各八例健康妇女的染色体核仁形成区,与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联合进行了研究。结果提示:常用国产口服避孕药对人体rRNA基因功能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联合未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由于慢粒与慢粒急变患者的染色体改变,与其他类型白血病相比,有其一定的特异性,并且对慢粒的诊断、分型、预后和发病机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慢粒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研究,一向为血液学工作者和遗传学工作者所重视。本文就8例慢粒与6例慢粒急变患者的染色体改变作了分析比较,其中一些病例在治疗过程中作了染色体动态观察,有些作了从慢粒到慢粒急变病变过程的连续观察。  相似文献   

17.
<正> 运用免疫学分型对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可以弥补形态学诊断的不足.我们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慢性期、急变期、加速期的患者进行了形态学(FAB)诊断和免疫学分型,并进行二者的比较分析,以探讨免疫学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测定者为1996年3月~1997年4月我院住院病人.根据形态学诊断为慢粒慢性期10例,慢粒急变期10例,慢粒加速期4例.男14例,女10例,年龄20~60岁.1.2 标本处理 慢粒急变期用骨髓直接涂片,慢粒加速期和慢粒慢性期用肝素抗凝骨髓液0.5ml或静脉血4ml按常规分离单个核细胞制片.  相似文献   

18.
自Newell与Hungerford(1960)在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以下简称慢粒)中发现Ph~1染色体以来,对慢粒的染色体特征及早期诊断、慢粒急变的染色体变化、慢粒非整倍体染色体与予后等问题已做了不少工作,但细胞学的诊断方面仍有争论,有待进一步研究。现将两例慢粒急变与三例慢粒有关非整倍染色体的观察报导于后:  相似文献   

19.
<正> 慢性粒细胞型白血病(简称慢粒)的骨髓中出现高雪氏细胞并非罕见。我们在二年内对32例慢粒患者的骨髓象进行细致检查,发现其中8例骨髓涂片中出现类高雪氏细胞,并结合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 32例慢粒的骨髓中8例有类高雪氏细胞。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小颌畸形手术时有效气管插管方法。方法:对21例先天性小颌畸形患者的插管麻醉作回顾性分析。比较三种插管法的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慢诱导经鼻探插皆顺利完成插管;7例慢诱导经口视插成功4例;4例快诱导经口视插成功2例,且1例造成严重的咽喉部损伤,术毕拔管后呼吸困难,予以气管切开。结论:小颌畸形患者的插管以选慢诱导经鼻控插法为佳,成功率高;禁用快诱导口明视插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