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代君受邪"的观点从《黄帝内经》时期提出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现代临床也有大量关于心包经穴位治疗心脏疾病的案例报道支持心包"代君受邪"这一观点。本文在综合分析古代文献记载和现代研究报道的基础上,试从理论来源、临床运用、针刺治疗特点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为"心包代心受邪"的深入研究和运用提供参考和借鉴。1"心包代心受邪"观点的提出"心包代心受邪"观点源于《灵枢》。在《灵枢·本  相似文献   

2.
陈鑫  钟兰 《河南中医》2013,33(4):589-590
大陵穴是心包经原穴,为十三鬼穴之“鬼心”,历代医家用此穴治疗神志疾病效果显著.失眠属精神情志疾病,其病位在心,心包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大陵穴能治疗此类疾病.  相似文献   

3.
围绕《黄帝内经》"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到《难经》"少阴之原出于兑骨",直至《针灸甲乙经》中明确心经原穴为神门穴的古籍记载,指出心包经原穴大陵穴作为心之原穴源于心包代心受邪理论,心经原穴的演变过程是中医发病理论以及腧穴理论发展的必然。古籍记载大陵与神门均可治疗与心、神志相关的疾病,现代研究说明二者对心功能均有调整作用,同时神门对大脑皮质功能亦有一定的影响。心之原穴由大陵穴演变为神门穴不仅丰富了针灸腧穴理论,而且拓宽了中医心与神志病证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心为神明之主,心包络代其行令而受邪,故在温病中邪气作用于人体所致心经之病变与心包络之变动最为显著的影响体现在神明之变,故多以神昏、神志异常为其主要的征象。邪入心包络与心经热邪二者虽有相似的病机和相同的临床证候,但亦有不同之处。中医讲求审症求因、辨证论治,故其治法也不唯一。  相似文献   

5.
戌时--心包经当令 戌时是指晚上19点到21点,这个时候是心包经当令. 中医认为心为君主之官,心是不受邪的.那么,总得有一个东西"代君受过",这个东西就是心包.心包经是从心脏的外围开始的,走到我们的腋下三寸处,然后再从腋下一直沿着我们手前臂的中线,经过我们的劳宫穴,到达中指.  相似文献   

6.
"热入心包"实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入心包是温病中的一个既特殊又普遍的证型,其证可见神昏、谵语、肢厥、舌绛。长期以来,温病学家对热入心包的实质并未作出明确的概念界定,只是从"心包代心受邪"角度论之。笔者发现在现代医学的急性感染病及传染病中,当某些病原菌或其毒素通过血脑屏障后所引起的中枢神经症状与热入心包的症状有着极其相似之处。从病因、心包、病证和方药等方面分析表明,温病心包的实质与现代医学所说的血脑屏障相近。  相似文献   

7.
经脉脏腑相关理论的形成过程较为漫长,受不同时期文化因素的影响,如"天六地五"学说、"天之十二"学说、"二十八宿"学说、三阴三阳学说、古代官制理论,其理论发生了更替、变革,甚至是出现与事实相背离的现象。受"天六地五"学说影响,早期经络文献只记载十一脉,"天之十二"学说将经脉之数由十一发展为十二,十二经脉之外的联系之脉则归入络脉、奇经八脉范畴。三阴三阳理论是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与实际相脱离的重要因素,手三阳经所主病候与大肠、小肠和三焦无关,主治腧穴也位于下肢。受古代职官制度的影响,心为君主之官,心包代心受邪,将主治心脏病证的手厥阴脉与心包相配,手少阴脉独无腧。深入剖析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中的文化因素,剥离其中不符合临床实践的要素,对今后的经脉脏腑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根据魏晋以前医籍的记载,分析了心主手厥阴之脉(或称“手心主脉”)与心包络脉的关系。指出心包络脉是手心主脉的“支脉”;用“手厥阴心包络经”的名称替代“心主手厥阴之脉”的名称,有以偏概全之误。  相似文献   

9.
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病因是风、暑、寒等时邪挟毒伤正,或正气本虚复感邪毒,伤及心包、损伤心脏,或经卫气营血之传变逆传心包。病位在心,关键在心经气血阴阳变化。病毒性心肌炎多为病毒引起的心肌损伤所致心排血量降低发生的冠脉供血不足综合征。逆传心包主要表现为心主神志的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0.
潘建红 《光明中医》2009,24(8):1524-1525
大陵穴属孙真人十三鬼穴之一,其治疗精神神志疾病的临床疗效早已被几千年来的中医实践所证明,不仅如此,根据中医理论推理,精神神志疾病病位多在于心,心包代心受邪,故心包经原穴大陵,是治疗此类疾病的有效穴位.本文重点论述大陵穴及其对精神神志疾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卒中以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为病理特点,与少阴心肾不足、厥阴心包及肝之亢逆关系密切。根据经络辨证施治规律,卒中针灸治疗宜取少阴经穴补之,取厥阴经穴泻之;方药宜补益少阴心肾之不足,疏泻厥阴心包及肝之亢逆(笔者将介绍一系列配合卒中针灸治疗的中药袋煮散方剂)。  相似文献   

12.
梳理"心主之脉"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心的概念由一而分为二的过程。"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一词出自《灵枢·经脉》,但在早期简帛《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并未出现此条经脉。老官山出土的"十二脉"称此循行轨迹为"心主之脉",此脉原为治心系疾病之脉,后为了实现3条手阴经配上焦两个脏器,古人沿袭老官山"十二脉"心主系心、手少阴入心的记载,提出了心主脉"包络心系"与"心不受邪""邪在心之包络"的理论,故心配少阴,而穴取心主之脉理所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心包"脏随之诞生,成为上焦第三脏,心主之脉亦易名为"手厥阴经"。  相似文献   

13.
"心包经"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建斌  王玲玲 《中国针灸》2001,21(3):165-166
"心包经"是目前对手厥阴经的通常提法,但是,在<灵枢@经脉>中却称为"心包络之脉",两者之间的差异是较大的.通过对有关文献记载的对比分析,我们认为"心包络"与"心包"是绝然不同的两个概念.从解剖实际来看,"心包络"可能是心脏表面的血管,而"心包"是心脏外面的包膜;从病理的角度来看,心血管疾病是心脏的最主要病变,而心包发生病变就相对少得多.因此,手厥阴经在体内联系的是"心包络"而不是"心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医家对于手厥阴心包经的认识经历了较长一段变革,至《灵枢经·经脉》才基本完善了该经的循行及主病.而早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记载有手厥阴心包经的相关内容.经研读其所载臂太阴脉与臂少阴脉的主治所见,此二脉均主治心之病变与臂厥症,而未涉及肺的主证.限于当时医学水平,对于十一脉的名称和描述有所欠缺.通过手厥阴心包经循行及孔穴的沿革与完善、手厥阴心包经循行方向的沿革与完善和手厥阴心包经主治病证的沿革与完善3个层面的阐述与分析,认为至《灵枢经》成书,针灸医学理论体系基本形成,延至《难经》等著作问世,其核心内容基本确立.  相似文献   

15.
心经与相应脏腑及五官联系途径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经线相关区域感觉神经元节段支配及交感节后神经元的起源,对经络脏腑相关、针灸治疗及经络实质探讨均有重要价值。心脏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支配已有较多的研究,而心经有关的经线区域的节段支配至今未见报道。故我们对18只家兔及10只Wistar大鼠的前肢心经及心包经的有前穴位,注射20%HRP,观察两经区域神经节段支配情况。结果发现(1)心经和心包经相关区域感觉神经元分布较广(C5-T2),心经相对集中于C7  相似文献   

16.
大陵(Da ling) 归经 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原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 取法 伸臂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两筋之间取穴。 刺法 直刺O.3~O.5寸。 主治 大陵穴和内关一样可治疗心、心包和神志病。虽无治疗胸胁胃腹疾患之功,但其清心安神、舒通心络之效,却是内关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7.
三焦与包络各具阴阳,其五行属性并不相同,且二者与其他十经在流注规律上有纵横之别。三焦主水液代谢,是主气所生病者;包络代心行令,是主脉所生病者;三焦为“孤府”,包罗脏腑,包络乃臣使之官,血脉所归。正如《子午流注针经》所云:“其二经者,三焦是阳气之父,心包络是阴血之母也;此二经尊重,不系五行所摄,主受纳十经养育,故只言十经。  相似文献   

18.
膻中小考     
膻中一词屡见于古典医籍中,始见于《黄帝內经》。综观《素问》、《灵柩》162篇,谈到膻中多处,但各有不同的意义,归纳起来有三: 一是指心包络。《素问·灵兰秘典论》载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之句,认为膻中象君主身边的内臣,把人身最高统治者——心的意志、行为传达出来。因心在志为喜,故此处喜乐二字是代指心的功能变化的。另《灵枢·张论》尚有“膻中者,心主之宫城也。”的说法,认为它又象皇帝居住的宫城,起到护卫作用。从上述意义上讲,可以认为此二处的膻中指的就是心包络。因其包裹于心外,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一旦邪气犯心,心包先于受病。二是指人体部位。  相似文献   

19.
1 心气病概述心气病,心气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与藏神两方面.前者叫"血肉之心",后者称"神明之心".故凡是血脉运行障碍与神志异常之病变多与心气有关.心包络是心的外卫,有护卫心脏的作用.故温邪内陷出现的神昏谵妄,多为心包所受.心为脏,小肠为腑,互为表里,互有经络络属,因此,其病变可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内经》中关于心包和包络、膻中和心主的文献分析,厘清心包络、心包、膻中、心主所指范畴,认为心包络是"心之包络"简称,原本即属于"心主"之脉。膻中与心包两者共同组成"心主"。心包的功能即为"心主"属阴的功能,界定心的功能范围,了解心神状态;膻中则为"心主"阳的功能,以宗气为媒介,在体腔内敷布,与心包共同完成五脏之间气机和情志活动的协调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