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峰 《中医药学报》2010,38(3):140-142
本文阐述三焦一词在《内经》中的论述是指:1六腑之一的实质性器官;2指脊椎骨的第三椎体骨,是取肺俞穴的标志依据。《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三焦之所出"应为"上焦之所出"。《灵枢.营卫生会》篇中的"上焦、中焦、下焦"是水平断面解剖概念,其功能是断面层的部分功能态。在《内经》中没有将上焦、中焦、下焦合称为三焦的原文记载。  相似文献   

2.
三焦作为六腑之一,自《内经》首论三焦,《难经》提出其"有名无形"的理论之后,关于三焦实质的问题一直处于争论之中,本文在学习三焦生理、病理的基础上,结合历代医家对三焦的认识,浅谈自己对三焦的体会。  相似文献   

3.
丘翠玲 《吉林中医药》2011,31(6):497-498
《难经》所言三焦"有名无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无形,而是无常形,实际上三焦乃有名有形之实体,位于腹腔中,上中下三焦分别对应现代医学解剖学中的小网膜、大网膜和肠系膜。  相似文献   

4.
三焦一词出自《黄帝内经》,为探究其实质及功能,笔者将《黄帝内经》中有关三焦的经文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并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探究,认为《黄帝内经》中三焦的概念有名有形其含义有二:早期三焦为下腹部的一个器官,主司渗注尿液于膀胱;晚期三焦在早期三焦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与胃上口、胃中的连接部分,为卫气、营气及津液从胃中而出的...  相似文献   

5.
吕国安 《新中医》2017,49(9):161-162
正三焦是中医学藏象理论的重要概念。笔者认为,以《内经》为依归,重新探讨三焦的内涵,理清三焦与其他脏腑的关系,对三焦病证再行认识,可使三焦理论更好指导实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三焦概念内涵1.1三焦是转输气液的通道三焦乃六腑之一。《素问·五藏别论》中言:"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三焦作为六腑之一的"输  相似文献   

6.
王剑发 《新中医》2009,(4):110-112
吴鞠通,名瑭,江苏淮阴人,清代著名医家,撰写《温病条辨》一书,书中创立了温病治疗的三焦辨证系统,并提出温病三焦分治大法,对温病的治疗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1三焦辨证思想的内涵温病三焦辨证和《黄帝内经》所说的三焦并非一个概念。《内经》中所言三焦系指上、中、下三个部位而言,是将人体躯干所属脏器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  相似文献   

7.
《伤寒杂病论》继承和发展《黄帝内经》医学理论主体思想,学术上即使有取于《难经》,但其所取之内容当不与《黄帝内经》主体思想、理论相抵触,《难经》的三焦与《黄帝内经》的三焦概念、本质是完全不同的,其对于三焦的认识应当主要继承《黄帝内经》观点及论述,以求统一。《伤寒杂病论》对于三焦认识更多宗《黄帝内经》之论,张仲景继承《黄帝内经》以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水谷气血之海,极其重视胃气的思想,临证非常重视顾护胃气与津液,调和营卫之气,并继承《黄帝内经》所提出的三焦为六腑之一,为传化之府,与脾胃大小肠膀胱共为仓禀之本,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三焦主出气,营出中焦,卫出下焦,三焦敷布津液,为中渎之腑,有决渎之职的功能等观点,在谈及三焦时总离不开胃气,营卫之气,水谷津液,宗气等,其功能亦以三焦出气,主决渎之职为主。  相似文献   

8.
揣摩三焦     
杜显远 《河南中医》2000,20(6):66-68
三焦之说始于《内经》,呈万世之法程,任百代之揣摩。坚持运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剖析经文,是揣摩三焦的根本大法。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把握和运用三焦之说是揣摩三焦的最终目的。1三焦之概念 三焦是中渎之府、孤之府、决渎之官……对于这些不同名称的三焦,既不可一概而论,也不可张冠李戴,而必须对号入座。欲使三焦对号入座,必先正名分。正之有法,法曰:以物命名则名正,以名命物应言顺。夫有是物,必有是用;有是用,亦必有是物。物为三焦之本,用为三焦之标。标本相符其名乃立,标本不符其名乃废。…  相似文献   

9.
三焦的形态结构模糊,病变之变证、兼证繁多,故历代医家对于三焦学说都有不同见解。在形态结构方面,历代医家主要继承了《黄帝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论和《难经》的三焦“有名无形”论,在此基础上演变出了脂膜、腔子、腔府、油膜、膜腔、缝隙腠理等学说,并结合现代医学剖析三焦的形态结构。在功能方面,从《黄帝内经》的“决渎之官”“中渎之腑”“传化之府”到《难经》的“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历代医家大多立足于三焦的气化功能,探讨营卫、少阳、五脏、命门相火、温病等与三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王德润  于艳红  张衍卿 《新中医》2023,55(21):209-212
三焦理论从古至今存在诸多争议,为探究其源头,对其出处《黄帝内经》原文进行了整理。《黄帝内经》中存在三焦合论和上中下焦分论两种三焦理论,前者仅为水液从肠入膀胱的水道,后者则在前者的基础上又包含了营卫之气出胃的通道,三焦解剖基础当为腹腔中的膜,为“有形”之腑,后世所言“无形”之意指三焦没有自己独立的形状而呈现其所包裹的脏腑之形。文章分析《黄帝内经》三焦理论的矛盾及产生根源,推测了后世部位三焦说产生的渊源。后世部位三焦说是在《黄帝内经》三焦合论及上中下焦分论的基础上,将三焦为腹膜的概念外延扩大为了胸腹膜,胸腹膜联系人体内在脏腑,其借“上焦、中焦、下焦”之名将人体内在脏腑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已非《黄帝内经》中三焦理论的本意。  相似文献   

11.
马伟辰 《光明中医》2011,26(2):205-206
<伤寒论>中最关键的概念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陈伯坛在<读过伤寒论>中说明人体由六气到五行,到脏腑,又化出三阴三阳的一系列过程.解释了三焦、心包的概念,阐述了真火、相火、真心等重要中医学概念,突破了一般传统单纯从经络角度对六经辨证的认识,从更深的角度探讨了三阴三阳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姜永平 《河南中医》2008,28(3):9-14
通过分析《内经》关于三焦的论述,并结合后世的不同学说,从"《内经》三焦有名有实"、"为《难经》三焦有名而无形正名"、"后世三焦有名无实"等方面,对三焦学说的演变及某些争议进行了讨论。《内经》的三焦有名有形,其学说清楚明白,后世之所以出现诸多争议,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弄清三焦与肠胃在结构上基本上是重叠的。后世关于三焦的论述,较《内经》而言,结构及功能范围变得越来越大,但实际意义却越来越小,致使三焦几乎成了五脏六腑的代名词。所以,在论述三焦时,除了谈论后世三焦学说外,至少应该回归到《内经》原本的三焦理论中去,从而给人一个完整的、清楚明白的三焦学说。  相似文献   

13.
文献文摘     
《中医文献杂志》2007,25(1):55-55
试论《内经》中六府之三焦三焦有广狭义之分,广义即部位之三焦;狭义即六府之三焦。六府之三焦有用、有形、有位、有名。1、三焦有用:三焦既是营养化源之处,又是糟粕传导之道,故称“传化之府”,所传化者为水液。2、三焦有形:《灵枢.经水》云:“五藏六府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  相似文献   

14.
分析《临证指南医案》外感咳嗽的辨治特色。寒客卫表,辛温发散;风温袭肺,清降化痰;燥伤华盖,润肺护津;湿聚气阻,清利三焦;暑漫三焦,廓清气分。  相似文献   

15.
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是温病独特的辨证体系。对临床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是温病学的理论核心。现就其形成、意义及相互关系剖析如下: 一、理论形成渊源于《内经》,创于实践卫气营血和三焦,原为《内经》中的二个生理概念。卫气营血,主要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营养物质。三焦有多种涵义,或指人体部位、或指水液运行的途径、或指传化三腑之一,但简括之,不外部位划分和生理功能。这是关于卫气管血和三焦的最早论述。《伤  相似文献   

16.
探讨《伤寒论·平脉法》中"三焦不归其部"的含义。通过对历代学者的代表性观点进行辨析,结合《金匮要略》及《礼记》中的相关内容,认为"三焦不归其部"之"部",实为《金匮要略》所言之"三焦竭部","三焦不归其部"即三焦竭部不复,指上、中、下三焦分别作为负竭之部,受其所在部位之气或其他二焦传来之气的病理变化影响,生理状态随之发生改变,出现相应临床症状。从气在三焦中授受运行的角度看,"三焦竭部"即三焦中的任意二者中,负竭于授气者承负传化输泻功能的受气者。此解合理地解释了上、中、下三焦在病理传变过程中存在的多因一果问题,符合中医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17.
温病过程中常会出现三焦俱病的情况,即上、中、下三焦同时出现病症。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三焦俱病分为挟湿与不挟湿两类,其中挟湿一类更为多见,且较之不挟湿一类病势急重。治法上,不挟湿类三焦俱病重在攻下,并多合用清法、化痰法与开窍法;挟湿类三焦俱病则依据辨湿与热之轻重、辨病势急重之所在,治在上焦或中焦,或三焦并治。  相似文献   

18.
陈仁泽 《吉林中医药》2009,29(5):452-453
吴师机创立了三焦分治法,而此方法在《金匮要略》外治内容中也有所体现,包括三焦分治法中的上焦外治法(嚏法为主)、中焦外治法(敷脐为主)以及下焦外治法(坐法为主)曾经在《金匮要略》外治中的应用,对《理瀹骈文》三焦分治法进行探源,可知《金匮要略》外治内容与《理瀹骈文》三焦分治法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三焦新探     
关于“三焦”的形质,迄今尚无定论。本文对“三焦有名无形”。“三焦这躯腔”、“三焦为油膜”、“三焦为胃脘”等说,逐一否定。提出“三焦”即是小肠,而《内经》中的小肠则是输尿管的见解。为深入探讨“三焦”的实质,活跃中医界学术气氛,欢迎读者本着相互商榷、互相学习的心情,开展热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膜原——三焦门户”说源于清代名医薛生白的《湿热病篇》。他说 :“膜原者 ,外通肌肉 ,内近胃腑 ,即三焦之门户 ,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邪由上受 ,直趋中道 ,故病多归膜原”。还指出湿热病邪十之八九由口鼻而入 ,多归于膜原 ,膜原是湿热病初起邪气潜伏之所。邪在膜原是邪毒初起 ,客于半表半里的阶段。尽管历代医家对膜原、三焦的概念存在争议 ,但其证候确属客观存在。《内经》最早提出膜原之名 ,如《素问·疟论》曰 :“其间日发者 ,由邪气内薄于五脏 ,横连膜原也”。又《素问·举痛论》曰 :“寒气客于肠胃之间 ,膜原之下 ,血不得散”。从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