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1 毫秒
1.
目的:探讨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在急性脑梗死时间窗内静脉溶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l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40例为观察组,采用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2017年1月—12月收治的时间窗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0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入院至溶栓治疗时间(DNT)、下达医嘱到溶栓时间(PNT)、入院24 h和2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以及溶栓后3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结果:观察组DNT 40.11±2.51分钟、PNT 8.62±1.52分钟,对照组DNT 86.20±2.13分钟,PNT 15.43±2.41分钟,观察组DNT、PNT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观察组入院24小时和2周NIHSS评分分别为8.20±2.13分、6.15±1.13分,低于对照组的12.43±2.41分、9.14±2.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1);溶栓3个月MRS评分观察组1.62±0.52分,低于对照组的2.41±0.6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护士节点线性护理流程可缩短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的DNT和PNT,改善患者神经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孟桃  刘骅  蒋萍  郑丽华  夏坤伟 《四川医学》2017,38(8):906-909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于我院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7例临床资料,用NIHSS评分评价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mRS评分评价患者预后,并分析影响溶栓治疗预后的因素。结果阿替普酶治疗前和治疗后24h 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替普酶治疗后3个月,预后良好组21例,预后不良组16例,分析得出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能明显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患者预后。入院时收缩压、溶栓前NIHSS评分、发病至溶栓开始时间是影响阿替普酶治疗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梁华峰  王宏  张云霞  刘春红  余鹃 《当代医学》2011,17(16):144-145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2月3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非溶栓治疗的具有相同条件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后6h、24h、7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的NIHSS6h、24h、7d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4.
林宝荣  王顺旺 《吉林医学》2013,34(16):3181-3182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择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以同期发病条件基本相同的患者64例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 h、24 h、7 d、14 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后6 h、24 h、7 d、14 d的NIHSS评分减少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只要严格掌握溶栓治疗时间窗、适应证、禁忌证,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安全的,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4-8
目的探讨运用品管圈(QCC)和丰田生产方式(TPS)缩短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门-针时间(DNT)的效果。方法收集2012年7月~2015年6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为对照组,2015年7月~2018年6月启用QCC和TPS改善溶栓流程后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70例为试验组,比较两组患者DNT时间及DNT≤60 min比例。并将所有纳入患者按DNT≤60 min与DNT60 min分为院内非延误组和延误组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及溶栓后90 d的mRS评分的差异。结果使用QCC及TPS的方法有效优化了溶栓流程,使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DNT由81 min缩短为59 min(P=0.002),DNT≤60 min的比例从20.3%提高至62.7%(P0.001),预后良好(90 d的mRS评分0~2分)比例从23.2%提高至71.1%(P0.001);与延误组相比,非延误组患者溶栓后24 h、14 d的NIHSS评分显著降低(P0.05),预后良好比例显著提高(P0.05),即非延误组预后较好。结论使用QCC及TPS的方法可有效缩短门-针时间,使患者能尽早实施静脉溶栓治疗,从而有效减轻神经功能损伤,改善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后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接受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依照90d后mRS评分划分为观察组(0-1分)与对照组(2-6分),对比两组出现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36例,对照组4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性别、高血压等既往史、抽烟、喝酒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年龄、NIHSS评分、发病至治疗时间、血压变异性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预后90d与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NIHSS评分、收缩压连续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9):39-42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轻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安全性和90 d预后。方法选择2015年10月~2018年9月在北京市顺义区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10例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是否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为溶栓组和非溶栓组,其中溶栓组42例,非溶栓组68例。比较两组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NIHSS)、90 d改良Rankin评分及出血转化发生率。结果非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86±0.55)分,溶栓组基线NIHSS评分为(1.94±0.5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1.69±0.32)分,溶栓组24 h NIHSS评分为(0.95±0.23)分。与非溶栓组患者相比,溶栓组患者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中,与溶栓前NIHSS评分比较,溶栓后24 h 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2例(4.8%),非溶栓组发生出血转化为3例(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实质出血。溶栓组预后良好(mRS≤1分)的患者为38例(90.5%),预后不良(2≤mRS≤6分)的患者为4例(9.5%);非溶栓组预后良好的患者为51例(75.0%),预后不良患者为17例(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4.5h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有助于降低24 h NIHSS评分,改善90 d预后,并不增加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观察组30例予以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24 h、14 d和30 d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组(均P<0.05)治疗后24 h、14 d和90 d内NIHSS评分≤1分、复发情况和预后良好比例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90d内均无SICH和死亡情况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NIHSS评分,降低复发率,提高预后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后的急性超溶栓时间窗(超窗)的轻型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24例起病4.5~6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4分的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61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63例接受常规治疗。通过分析患者基线资料及溶栓后24 h及7 d的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rt-PA静脉溶栓治疗方案的有效性,随访1 a,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24 h及7 d后研究组NIHSS、mR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24 h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7 d后,NIHSS及mRS评分均较24 h时及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急性超溶栓时间窗患者接受rt-PA静脉溶栓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9例发病4.5 h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口服14 d后改为20 mg/d,共90 d,同时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治疗;对照组49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90 d,同时给予缺血性卒中的基础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14、90 d的NIHSS评分、mRS评分、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4、90 d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较发病时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胆固醇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强化阿托伐他汀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可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功能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对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前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动态监测,分析VEGF水平在急性缺血性卒中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评价方面的价值,探索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有效评价系统。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急性脑梗死超窗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患者入院当时、住院1、3、7、14 d血清VEGF动态水平及健康成人血清VEGF水平(3组各41例),采用NIHSS评分系统对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患者入院当时及住院1、3、7、14 d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水平评估,分析梗死部位、面积、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与VEGF水平的关系。结果 溶栓组、非溶栓组各个时期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溶栓组患者溶栓前,溶栓后1、3、7、14 d血清VEGF水平明显高于非溶栓组,发病第7 d达高峰,14 d时较低。治疗14 d后,溶栓组患者NIHSS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组。溶栓组及非溶栓组患者随着梗死面积增大,血清VEGF水平明显增高。结论 VEGF水平监测可以作为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效果的生物学评价指标,为脑梗死患者预后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阿替普酶(alteplase)联合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7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接受阿替普酶治疗的半球梗死患者70例,根据溶栓后是否接受肝素治疗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7 d、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及发病30 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 溶栓前及溶栓后24 h,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后7 d、14 d,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30天对两组患者进行mRS评分,抗凝组34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8例(52.9%),预后不良14例(41.2%),死亡2例(5.9%);非抗凝组36例患者中神经功能预后良好10例(27.8%),预后不良24例(66.7%),死亡2例(5.5%),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80.0,P<0.05).抗凝组患者死亡2例(5.9%),非抗凝组患者死亡2例(5.5%),两组患者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05).抗凝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2例(5.9%),非抗凝组出现症状性脑出血3例(8.3%),两组患者的脑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8,P>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抗凝治疗可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不增加症状性脑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分析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30例使用阿替普酶(rt-PA)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28例非溶栓治疗。治疗前、后6 h、24 h、7 d两组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结果两种治疗方法比较,神经功能缺损和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4.
张春鹏 《中外医疗》2013,(23):115-116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3月—2013年2月间入院进行治疗的脑梗死患者40例,按照患者家属是否同意溶栓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照组采用同期非溶栓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的NIHSS在3h、24h、7d以后的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一定的时间窗内、掌握禁忌症以及一些适应症的情况下,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安全并且有效,并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不良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在溶栓后24 h症状无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后期能否从阿替普酶静脉溶栓中获益.方法 回顾性分析海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年6月至2016年10月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5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符合24 h内有效的标准,将其余43例症状无明显改善者纳入观察组,并选择发病12 h内入院非溶栓的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在病程90 d后观察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改良Rankin量表评价无残障(0~2级)受试者百分比、Barthel指数≥75分的受试者百分比.结果 在病程第90 d,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NIHSS评分分别为(3.83±2.31)分、(4.79±1.94)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无明显残障患者分别为88.01%、69.77%,Barthel指数≥75的患者分别为83.33%、65.12%,组间比较,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24 h未见明显改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 d后较未溶栓的患者有更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2015年8月—2018年8月我院42例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溶栓治疗组(21例)、非溶栓治疗组(21例)。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非溶栓治疗组患者(P<0.05);溶栓治疗组在溶栓治疗后24h、7d、14d及1个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非溶栓治疗组(P<0.05);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超早期急性脑梗死患者使用阿替普酶进行溶栓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剂量的阿替普酶溶栓治疗80岁以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8年1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住院的80岁以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6例,分为常规治疗组和溶栓组;再将溶栓组分为0.6 mg/kg组和0.9 mg/kg组,比较各组治疗24 h、90 d的NIHSS评分和mRS量表评分,观察各组的出血、死亡情况以及预后。结果:溶栓组溶栓24 h后的NIHSS评分改善较常规治疗组更明显,预后良好比例高于常规治疗组,出血发生率较常规治疗组高(P<0.05),但颅内出血发生率及病死率与常规治疗组无显著差异(P>0.05)。0.9 mg/kg组与0.6 mg/kg组的良好预后率、出血风险、病死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0.9 mg/kg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P<0.05)。结论:标准剂量(0.9 mg/kg)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相比常规治疗组可有效改善80岁以上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并且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神经内科收治的50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肝素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26例)和非抗凝组(24例)。2组均经静脉给予阿替普酶50 mg进行溶栓治疗。抗凝组在溶栓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肝素钠静脉泵人,调整肝素剂量以延长APTT基线值,溶栓治疗3 d后改为口服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非抗凝组则在溶栓24 h后给予氯吡格雷和/或阿司匹林口服。比较2组溶栓前1 d及溶栓后1 d、7 d、14 d、30 d的NIHSS评分以及发病30 d内症状性脑出血发生率、病死率。结果与溶栓前1 d比较,抗凝组在溶栓后7 d、14 d、30d的NIHSS评分明显降低,且14 d、30 d时低于非抗凝组(p<0.05)。溶栓治疗30d内,抗凝组病死1例(3.8%)、非抗凝组病死1例(4.2%,)(P>0.05)。有出血症状抗凝组3例(11.5%)、非抗凝组3例(12.5%)(P>0.05)。结论阿替普酶联合肝素抗凝治疗高龄急性脑梗死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症状的恢复,而且不增加症状性出血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周鹏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1):42-44
目的观察阿替普酶溶栓后抗凝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使用抗凝治疗分为抗凝组和非抗凝组两组,每组各32例。全部人选对象均给予阿替普酶0.9mg/kg静脉注射,用药后即刻复查颅脑CT,排除脑出血。抗凝组32例给予肝素钠静脉泵入,调整剂量使APTT较基线值延长,3d后改为氯吡格雷或(和)阿司匹林口服;非抗凝组32例24h后予氯吡格雷或(和)阿司匹林口服。应用统计学方法分别比较两组的疗效,以及两组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基本痊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抗凝组的疗效优于非抗凝组(P〈0.05)。两组NIHSS评分溶栓后7d以及溶栓后14d均较溶栓前明显降低(P〈0.05),且抗凝组溶栓后7d以及溶栓后14d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发病后3—6h内静脉注射阿替普酶是安全和有效的,且溶栓后进行抗凝治疗有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在溶栓时间窗内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阿替普酶注射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甲亢,筛选出并发甲亢患者41例(甲亢组)和非甲亢患者160例(非甲亢组),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梗死面积和颅内出血情况。结果:首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甲亢组患者高于非甲亢组(P<0.05);2组患者7d NHISS评分和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同梗死面积患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51.2%,非甲亢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27.5%;甲亢组患者无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高于非甲亢组(P<0.05),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亢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可获益,不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