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志瑛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因久病肺气虚所致,气虚基础上逐渐发展为气虚、气阴两虚为其本,痰瘀交阻、气机升降失常贯穿疾病始终为其标,病位在肺,可涉他脏,临证应分期辨证,治疗上应重视"痰"、"瘀"、"虚"产生的机理,从肺脾肾三脏分期治疗,达到临床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介绍胡学军教授运用加味桂枝茯苓丸从痰瘀论治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经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胡教授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认为该病晚期病机多为本虚标实,本虚先为肺气虚,渐及脾肾心诸脏,标实多为痰瘀互结,故胡教授从痰瘀论治,拟方加味桂枝茯苓丸治疗,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宗气虚,标实为痰浊、水饮及血瘀阻肺。宗气虚贯穿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全过程,宗气虚不仅导致肺脾肾三脏虚损,还可导致痰瘀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发病的根本原因。洪广祥教授认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重在补益宗气,并自创补元汤。文中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病因病机、宗气理论、治疗原则、治法方药等方面总结洪广祥教授的经验,并附验案1则。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中医的"肺胀""、咳嗽""、喘证""、痰饮""、哮病"等病范畴。沈其霖教授认为本病为久病肺虚,复感外邪为病因,痰瘀互阻、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痰浊与瘀血是其主要病理因素,临床上运用李孔定经验方金水交泰汤温阳益气、化痰活血治疗本病取得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较为常见,属于"肺胀""咳嗽""痰饮""喘证"范畴。其基本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急性期以标实为急,以痰、瘀、热较为多见,稳定期以本虚为主,肺脾肾虚损为多见。目前经临床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用中医药治疗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本文从中医方面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分析及治疗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于“肺胀”的范畴,病机多数为标实而本虚,本虚是指脾、肺、肾三脏的气虚,标实是指气滞、瘀血、浊痰、水饮等实邪,而稳定期大多呈虚证表现,治疗以补虚为主。该文介绍刘建秋教授基于圆运动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经验缬菁。中气为轴,四维为轮,刘师认为一切外感病和内伤病皆是中气不足、四维升降紊乱导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亦是如此,其病机为脾虚、金逆、肾寒,治疗以健脾、敛肺、温肾为主。现将其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的临症经验加以总结提炼,望为本病中医辨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现代文献的研究分析,规范其中医证候名称,研究其中医证候及证候要素特点。方法:现代文献检索,利用Epidata2.0软件建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证候类型(症状)文献数据库、录库,统计分析。结果: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由规范前的322个规范为178个证候。总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特点为:急性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肺热痰壅、热痰、痰热瘀壅肺等;稳定期出现频率较高的证候为:肺肾气虚、肺气虚、气阴虚、肺肾两虚、肺脾气虚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位主要在肺、肾、脾;病性主要为痰、气虚、热、血瘀、虚。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证候名称及诊断标准目前比较混乱,不便于学术交流和诊疗规范,急需制定相对统一的标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虚实夹杂的疾病,急性期以标实为主,稳定期以正虚为主,需注意不同时期同一疾病表现出的不同证候。  相似文献   

8.
柏崇新 《光明中医》2021,36(1):9-11
目的 探讨对气虚痰瘀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采取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在沈阳市骨科医院承基医院治疗的110例气虚痰瘀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55例给予临床传统常规方法;试验组5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益气化痰祛瘀法治疗,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第1秒...  相似文献   

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发病机制至今不明,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肺系疾病中的"肺胀"范畴,中医认为此病多以"痰、热、瘀"为病理因素,痰热壅阻,血运不畅,瘀血内停,久则血伤入络。故在治法上多采用活血、化瘀、通络三法,但治疗时一定要明确此三法的区别之处,确定各自的应用范围,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介绍沈其霖教授运用膏方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的经验。沈教授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以肺气虚为主,渐及脾肾,后期肺、脾、肾三脏俱虚,痰浊、血瘀、水饮互结,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COPD稳定期以本虚为主,即肺、脾、肾三脏亏虚,治疗宜以补肺健脾温肾为法,兼活血化瘀。自拟冬令咳喘膏方应用于临床,收效较佳。  相似文献   

11.
正严桂珍教授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丰富,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1化痰理气,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增强胸肺顺应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成因主要是呼吸道分泌物增多,排除不畅,呼吸负荷加重。减少分泌物的产生,顺畅排除分泌物,对于稳定和逆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十分重要。中医认为,肺为娇脏,司呼吸,其气宜降,痰浊阻肺,宣肃失常,肺气郁闭则为咳为喘。治宜祛痰利气。痰去则气顺,气顺则  相似文献   

12.
试论健脾益肺 活血化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呼吸系统常见病、多发病。笔者在20余载的临床实践中,在四大经典理论指导下,认为脾肺两虚,血液瘀滞为其主要发病机制:脾虚则气主化源乏竭,肺失所主而咳喘;脾虚痰聚,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喘;痰阻、气虚、久病入络均可致瘀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临床上,常应用党参、黄芪、当归、丹参等健脾益肺,活血化瘀之中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临床常见呼吸系统疾病,西医方面目前还未有治疗该疾病的特效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疾病的进展;中医中药则有其独特的观点。基于"痰挟瘀血碍气而病"的理论浅析本病的致病机理,并分别从寒痰血瘀、痰热血瘀、气虚痰瘀、阳虚痰瘀四个方面简要论证其治疗,对临床上诊治疾病的水平有一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4.
介绍邵长荣教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的经验。认为其主要病机为肾阳虚、痰瘀阻滞,治宜补肾活血、泻肺祛痰,选用经验方三桑活血汤治疗。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中医归为"咳嗽""喘证""肺胀",临床表现为咳嗽、咯痰,喘促等症状,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治疗效果往往不满意,周平安教授通过多年研究慢阻肺的中医诊疗,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不同阶段,应根据急性加重期和稳定期具体的症状特征分别采用扶正祛邪治疗大法,从而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症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分析清气化痰丸在临床应用的治疗现状。方法以"清气化痰丸""临床应用"为关键词深入考阅了CNKI收录的关于清气化痰丸现代临床应用的文献报道,总结出清气化痰丸在现代临床治疗疾病的现状。结果清气化痰丸广泛应用于肺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肺系疾病及其他证属痰热内阻疾病的治疗,且疗效显著。结论清气化痰丸现代临床主要应用于肺系疾病及其他证属痰热内阻疾病的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有一定的临床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548-2550
目的:数据挖掘法分析、总结中医药物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用药规律,并对中药用药规律相关中医机制进行探讨分析。方法: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要点或疾病特征,筛选《中医方剂大辞典》中关于"咳嗽""咳痰""气短""喘息"及"肺胀"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的口服方剂,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 50)",进行用药规律分析。结果:共纳入方剂92首,涉及中药189味,挖掘出高频药物人参、桑白皮、桔梗、麦冬、紫菀、杏仁、款冬花、川贝母、大枣、半夏、麻黄等扶助肺气肺阴、止咳化痰类中药,辨证治疗以"化痰祛邪、益气扶正"为基本大法。结论:总结用药规律,印证了"正气亏虚""痰实阻肺"等本虚标实之病机贯穿于疾病演变过程中;"益气化痰"治则指导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及稳定期的治疗始末。最终得出,依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本虚标实"的复合证型特点,在用药时可根据具体病情给予"益气""化痰"治疗的组合,进行整体调护,促进疾病尽早向愈。  相似文献   

18.
<正>肺性脑病是慢性肺胸疾病伴有呼吸功能衰竭,发生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出现各种精神障碍和神经症状的综合征,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心病晚期常见并发症之一,病死率极高[1],为内科急危重症之一。中医尚无肺性脑病的专门论述,常归于"肺胀""喘证""喘脱""昏躁""厥证"等范畴,以"痰、瘀、热"为主要病理因素,治疗以化痰祛瘀、清热通腑、开窍熄风为主。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根据《神农本草经》的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饮食指导的方法。主要内容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病因病机,饮食指导的分类,类别有痰浊壅肺、痰热郁肺、痰蒙神窍、肺肾气虚、阳虚水泛等。认为参照《神农本草经》理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饮食护理,辨证施膳,有助于减轻患者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患者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国医大师洪广祥教授钻研中医肺系疾病数十年,认为痰瘀伏肺是慢性肺系疾病发病的重要因素,气阳虚弱是发病之本。临证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常伴有血瘀表现,如面色晦暗、唇舌紫暗、爪甲暗紫、舌下络脉紫暗等征象;文章总结了洪广祥教授运用“治肺须活血”理论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证经验,其中包括三层含义:气机不利致血瘀内阻、宿痰伏肺致血瘀内伏、阳虚阴盛致血瘀不化。“治肺须活血”与“治肺不远温”思想融合,将能够更好地指导并运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