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2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总结防治经验.方法:对我院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1.1%(42/378),二次手术清除血肿者27例,保守治疗7例.放弃治疗2例.预后良好率61.2%(26/42),预后不良率38.8%(16/42).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预后不良率很高,术后高血压是主要因素,治疗的天键是针对术后再出血的各种因素采取相应措施.[关键谰]脑出血:高血压;手术;再出血;预防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诊断及防治经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及时发现处理。方法回顾我院1999年1月~2004年12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3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1.9%(34/286),手术二次手术清除血肿者24例,保守治疗7例,预后良好率61.8%(21/34),预后不良率38.2%(13/34)。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预后不良率很高,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诊断及防治经验,提高对本病的认识,以便及时发现处理。方法回顾我院1998年1月至2007年1月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3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11、1%(33/296),二次手术清除血肿者26例,保守治疗7例,预后良好率63.6%(21/33),预后不良率36.4%(12/33)。结论术中止血彻底和术后控制血压平稳对预防再出血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症及临床意义。方法:对32例脑出血病人行微创手术治疗,术后应用尿激酶溶血引流治疗,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再出血1例(3.1%),恢复良好31例(96.9%),致残7例(21.9%)。结论: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确切,手术方法简单易行,副损伤小,术后病人恢复快,后遗症少,能明显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锥颅软通道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提高疗效。方法对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高血压脑出血锥颅软通道术后再出血发生率7.1%(8/112),再次改为开颅手术1例,保守治疗6例,放弃治疗1例。结果按GOS评分评价。其中恢复良好3例,中残2例,重残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1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很多,针对可能导致再出血的诱因,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因素.方法 在我院2015年7月—2016年4月诊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抽取65例作为研究对象,均行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预后不良率为36.92%,其中年龄≥60岁者、GCS评分≥8分者、血肿量≥50 mL者、有脑出血并发症者、有术后并发症者的预后不良率均较高(P<0.05);男性、女性的预后不良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出血量、积血、GCS评分、脑出血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7.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预防和治疗的经验。方法:回顾我院2003年1月~2008年12月经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73例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3例中术后再出血19例、占总例数10.98%。其中14例死亡,死亡率73.68%。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预后差,加强术后再出血预防和治疗,对提高手术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MIPHD)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SWC)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并探讨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0年5月至2016年10月期间手术治疗的2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手术方法分为MIPHD组(n=150)与SWC组(n=132),比较MIPHD组与SWC组的临床疗效;将12例发生术后再出血者纳入再出血组,270例未再出血者纳入未再出血组,分析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MIPHD组与SWC组患者术后再出血发生率(4.00%vs 4.55%)及预后优良率(62.00%vs 54.55%)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术后收缩压、发病至手术时间与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有关(P<0.05).结论 微创穿刺血肿引流术与小骨窗血肿清除术在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中均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术后收缩压、发病至手术的时间与术后再出血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52-55
目的探讨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19年1—12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随访1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近期术后情况进行评价,≤2分为预后良好,≥3分为预后不良;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1个月,83例患者中,62例患者得分≥3分,为预后不良,占74.70%;21例患者得分≤2分,为预后良好,占25.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压≥180 mmHg、入院时NIHSS≥15分、GCS≥8分、破入脑室、上消化道出血、出血量大、抗生素应用时间长、再出血、术后肺部感染、术中出血量大、残余血肿大的患者,预后不良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GCS评分、SBP、抗生素应用时间、术后肺部感染、再出血是影响手术治疗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患者入院时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收缩压水平、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抗生素应用时间等是影响基底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付俊明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3):1666-1667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原因及预后,为临床提供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间,36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6个月,观察再出血治疗后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3例因家属放弃治疗出院,其余33例经治疗后无1例出现第三次出血。痊愈1例,占3.03%;恢复良好7例,占21.21%;中残、重残各6例,各占18.18%;植物状态生存4例,占12.12%;死亡9例,占27.27%.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容易发生再出血,治疗后病死率高,患者多预后不良。合理选择手术时机、术前矫正凝血障碍、术中彻底确切止血、术后保持血压平稳等预防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高血压脑出血合并二次脑创伤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少军  章翔  费舟  吴景文 《医学争鸣》2002,23(23):2195-2197
目的:观察二次脑损伤(SBI)因素对高血压脑出血(HICH)预后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方法,总结112例手术治疗的HICH患者的SBI因素,包括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体温(BT)及动脉氧饱和度(SaO2),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67例(60%)患者合并有SBI,按Glasgow预后评分(GOS),良好14例(21%)、中残19例(28%)、重残24例(36%)、植物生存4例(6%)、死亡6例(9%);无SBI者45例(40%),恢复良好16例(36%)、中残20例(44%)、重残5例(12%)、植物生存2例(4%)、死亡2例(4%)。结论:多数HICH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SBI,合并有MAP,ICP,CPP,BT和SaO2异常等SBI因素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与非高血压性脑出血临床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41例高血压脑出血(HICH)及31例非高血压脑出血(NHICH),结果显示:HICH组呕吐严重,意识障碍明显.两者均占该组病例的61%。NHICH组呕吐轻、意识障碍轻,仅占该组病例的22.6%。HICH组死亡16人,NHICH组死亡3人,两组死亡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HICH组预后差主要与其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后脑部继发病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病人的预后不良发生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神经内镜手术治疗的152例HICH病人临床资料,均获得超过12个月随访。根据术后1年Barthel指数(BI)将病人分为预后良好组(BI>60分)98例和预后不良组(BI≤60分)54例。比较2组病人年龄、性别、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是否发生中线偏移、术前出血量、出血部位、手术时机、手术时间、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术后颅内压、血肿清除率、术前合并症进,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神经内镜术后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良好组术前出血量、发生中线偏移率、手术时机在晚期比例和脑脊液循环通畅时间均少于预后不良组(P<0.05~P<0.01),GCS评分和血肿清除率均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和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出血量多(OR=1.638)、GCS评分低(OR=0.612)、手术时机晚(OR=2.750)和发生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仪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和应用简易marker定位法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HICH)2种术式的优缺点,为临床医师选择治疗中等量HICH的合理术式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因HICH急诊入本院行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患者43例,依照患者家属意愿,采用立体定向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20例(立体定向组),应用简易marker定位法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治疗23例(简易定位组),均为中等出血量(30~70 mL)的基底节区HICH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术后第1和3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引流管在血肿腔内的长度、术后置管精确度、术后并发症和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分)。结果:与简易定位组比较,立体定向组患者术后置管精确度、术后第1天血肿清除率和术后6个月GOS评分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3天血肿清除率、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再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等量HICH患者,立体定向引导颅骨钻孔置管吸引术临床效果确切。及早清除颅内血肿可能更有利于改善患者HICH远期预后,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96例HICH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6例患者采用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微创组)、50例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开颅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差异.结果:微创组和开颅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d的Vm、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3d、第7d微创组患者的Vm值显著的高于开颅组、PI显著低于开颅组;微创组和开颅组患者术前GCS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周、2周微创组患者的GCS评分值显著的高于开颅组;微创组预后良好24例(52.17%)显著的高于开颅组的16例(32.00%);微创组的手术并发症率23.91%显著的低于开颅组的40.00%.结论:微创置管引流术治疗HICH患者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较少,有利于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丙泊酚镇静控制再出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丙泊酚镇静控制再出血的效果。方法: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305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丙泊酚组。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丙泊酚组予以丙泊酚1mg/kg静注,再以1-4mg/kg/h的丙泊酚微量输液泵维持,达到Ramsay镇静状评分Ⅲ级,丙泊酚连用24h后停用,其余处理同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术后再出血丙泊酚组为9例,占所在组比例5.88%,其中死亡5例;对照组为17例,占所在组比例11.18%,其中死亡10例。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丙泊酚镇静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镇静控制再出血方面确有积极的临床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适宜的手术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212例高血压脑出血分为开颅组与钻孔引流组,根据术前出血部位、血肿量、意识状况分别采取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穿刺抽吸引流术,观察术后24 h GCS评分、FAM、ADL,了解其预后。[结果]微创钻孔引流平均手术时间(1.0±0.5)h较骨瓣开颅平均手术时间(4.5±1.6)h明显缩短(P<0.05);术后3 d内再出血率微创钻孔引流组6/102(5.88%),开颅组5/110(4.55%)(P>0.05);微创钻孔引流组术后24 h平均GCS评分(12.47±5.16)、FAM(15.34±2.57)、ADL比例(优良76.47%)高于延迟开颅组GCS评分(10.23±4.83)、FAM(12.67±2.18)、ADL(优良55.77%)(P<0.05);微创钻孔引流组死亡22/102(21.57%),开颅组早期术后死亡12/58(20.69%),延迟术后死亡16/52(30.77%),死亡率延迟组高于微创钻孔引流组和早期组(P<0.05)。[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早期进行微创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邢浩  黄录茂  袁荣强 《安徽医学》2016,37(5):543-546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通过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1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从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均在12 h以内,收集其性别、年龄、GCS、血肿体积、血肿部位、血红蛋白含量、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等。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341例患者中;基底节出血209例,脑叶出血132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99例;出血量40~95 mL,平均(60.68±12.46)mL;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6~15分。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呈线性关系,而单核细胞数与血肿体积无关。与术前相比,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持续升高,在术后3 d左右达到峰值,7 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与30 d病死率密切相关(OR=6.27,95% CI:1.07~36.89,P=0.04)。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仍然持续存在,单核细胞计数升高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之一,干预单核细胞致伤途径可能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2464例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多中心单盲研究   总被引:133,自引:0,他引:133  
Zhao JZ  Zhou DB  Zhou LF  Wang RZ  Wang DJ  Wang S  Yuan G  Kang S  Zhao YL  Ji N  Ye X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38-2242
目的对比高血压脑出血的传统开颅、CT引导血肿吸引和微骨窗入路三种手术方法,分析手术疗效。方法2001年9月至2003年11月10日,国内135家医疗单位手术治疗2464例出血性脑卒中病例,完成3个月随访,采用多中心单盲研究方法比较不同手术方式疗效。结果2464例中传统组639例,微骨窗组409例,吸引组1416例。1个月累计病死率19.3%,3个月累计病死率21.1%。术前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的病人,术后3个月病死率是GCS≥8分的3.5倍;术后有并发症者,术后3个月病死率是无并发症者的4.4倍;丘脑出血术后3个月病死率是皮层出血病人的2.4倍。3个月的病死率传统组(24.6%)高于微骨窗组(17.6%)和吸引组(20.6%)。三组间术后并发症,传统组(29.9%)与吸引组(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微骨窗入路及CT引导吸引术组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病死率与致残率,以及预后的改善情况,优于传统开颅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