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9):136-137
目的:探讨中医护理理论与现代整体护理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中医护理内涵与系统化整体护理内涵对比的方式。结果: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念与现代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观念相一致,内涵有机结合。辫证施护是中医护理学的精华,现代护理模式以护理程序为框架,两者的内涵非常接近。中医护理的情志护理与整体护理的心理护理,其理念相同,息息相通,极其吻合。结论:中医护理与整体护理相结合,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整体护理,以提高实施的实用性和实践性,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重视中医护理特色 培养新型护理人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重视中医护理特色,培养既掌握现代护理学理论与技术又掌握中医护理学理论与中医护理技术的新型护理久才,全方位提高现代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3.
李伟 《国医论坛》2011,26(2):32-33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护理的需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护理工作的范畴也在不断的拓宽,护理对象已从病人延伸至健康人,护理模式也已由传缀的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转变为以解决健康问题为目的整体护理。中医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他融汇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在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现代医学、现代护理学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他仍然充满活力,并已逐渐被西方医学所理解、重视、研究和采用。中医护理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现代护理“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理念有很大程度的相似。因此,若把中医护理和现代护理有机结合起来,将会使其呈现出科学优势,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就我院中西医结合护理的经验,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对二者的有效结合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4.
通过引用中医药学(中医学古籍)的传统理论,从传统中医护理学在历史与发展、理论背景、护理程序和思维方法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中医护理学的理论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治未病思想优势,将现代护理学科与其核心理念相结合,成为当今中医护理研究的创新课题,拓宽整体护理实践内涵,将未病先防、既病防变运用于护理工作,其"防患于未然"的前瞻性服务思维将从根本上指导护理工作安全有序地进行,增进医患关系的和谐,真正提升护理品质,使传统的中医护理方法在传承中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以浓厚的东方文化特色,古老又经济实用的护理理论,历史悠久的诊治疾病和护养病人的方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基本特点则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特别强调“三分治,七分养”,明确指出了护理的重要性。中医护理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运用独特的中医护理技能并吸取了现代护理学的长处而形成的一门实用性学科,弥补了现代中西医学及护理学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学科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中医护理学内涵丰富,包含护理理论、护理方法和独特的护理技能3个层面。中医护理学的外延广阔,在研究对象方面,既涉及病人的疾病护理、病后调摄与康复,又涉及人群的养生保健与防未病;在临床实践方面,既涉及医院的专科护理,又涉及社区护理;在学科任务方面既包括临床护理,还包括护理管理、护理教育与护理科研。在中医护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结构框架内,就如何突出中医护理学特色与优势,实现学科的现代化与国际化,探讨了中医护理学内涵建设的3个目标。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学中的问题及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祝华 《中医教育》2003,22(4):58-59
中医整体护理学,是整体观指导下的辨证施护。它与现代护理学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关系,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学就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护理人才。本文对于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教学中所出现的难点:观察能力、应变能力及护理问题准确性的把握,进行了详尽的解析。1中医整体护理学1.1中医整体护理的概念中医整体护理,应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运用辨证施护的理论和方法,对病人进行主动的、全面的、系统的、恰当的护理。使病人从“阴阳失调,偏盛偏衰”的状况,转化为“阴平阳秘,精神乃至”的境地。简言之,中医整体护理,…  相似文献   

9.
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学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采用传统中医文献研究方法,从饮食护理、用药护理、起居护理、专科护理4个方面入手,阐述宋金元时期中医护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和研究,发掘早期护理思想的形成和内容,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中丰富的护理思想,结合现代护理学的发展趋势,古为今用,为护理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在国外,护理信息化开始成为现代科学在信息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发展需要。当今,护理学科在中西方文化互相渗透交叉,各国间护理界互相往来与交流及高新科技不断溶入护理学科。这些,对我国的护理学科乃至中医护理学科都产生巨大冲击。中医护理学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会贯通的学科。辨证施护是以理、法、方、药为依据,其信息量巨大,利用率极高。从数据角度认识中医护理信息,  相似文献   

12.
采用传统中医文献研究方法,阐述宋金元时期的中医专科护理,药物护理、精神护理、生活护理和饮食护理的发展与特点,认为中医护理在当时仍未成为独立的专业,更未出现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护理专著,但作为一门学科已很大发展,为后世形成中医护理学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护理学的重要分支,它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究探讨中医护理理论和护理技术为主的一门学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学已从“以疾病为中心”的护理模式进入“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发展阶段,并进一步向“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医传统护理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已总结出一套从理论到临床的辨证施护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操作技术.近年来,大多数中医院制定了具有中医特色的护理病历,开展以中医独特的理论与传统技术和现代护理学相结合的护理模式,希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中华医学特色的医护工作的新路[1].笔者拟就中医传统护理在临床中的应用概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医护理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护理技术。中医护理技术疗效确切、易被接受,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卫生保健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要求健全完善中医护理常规、方案和技术操作标准,积极开展辨证施护和中医特色专科护理研究与应用,持续提升中医护理服务质量。因此,深化中医护理技术服务内涵,做实做深中医辨证施护,越来越成为中医护理相关人员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过梳理近年来中医护理技术研究现状,客观分析影响技术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发现,中医护理技术创新研究能力、干预性研究质量尚需提升,可通过专业化发展提升创新研究能力,并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取得新成果,期待中医护理学研究能取得高质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顺应新的医学模式及现代护理学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文化特点及各方面现状,充分发掘传统中医药宝库,汲取优异成分,建设有中医特色的整体护理,将对我国乃至人类健康事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医护理不仅具有中医学的特点,同时也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内容。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护理也应该结合现代护理的理论和方法,促进中医护理的发展和对中医护理内涵的研究,最终实现中西结合的护理。而如何在中医护理的现代化发展过程中仍能保持中医护理学的中医特色,是值得深入思考和临床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8.
按照西医基础护理程序,结合中医辩证施护,各自优势互补,更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整体护理要求。对临床治疗和病体康复有着积极的作用,其所显示的优势正是当今随着医学模式转变,护理学提出的以病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导,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根据不同病种、患者身心、社会、文化需求,提供优质护理服务与康复教育为核心的整体护理所要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中医护理文化的现状,提出构建中医护理文化的思路。方法:利用社会科学理论分析法,对中医护理文化发展状况及问题进行剖析,从中医护理的文化属性入手,寻找中医护理发展突破口。结果: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是中医护理最大的优势,也是与西医护理的最大区别,但中医护理涉及内容较多,并未有专业的分类及成建制的体系,理论知识相对欠缺,在当前临床实践活动较弱的情况下,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结论:应当充分发挥中医护理文化特色,利用中医护理"兼容并包"的思想,吸纳西医护理的优势思路,建立完善的中医护理体系,同时也要加强护士的传统文化教育,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推动中医护理的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20.
多年来,在临床护理中一直以中医护理学理论为指导进行辨证施护。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念的更新以及整体护理的开展,2年来,笔者在工作中不断认识到整体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有其内在的联系和统一。中医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施治,这也是中医护理学的特点。兹就其特点来比较一下整体护理与中医辨证施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