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声门下吸引对预防气管切开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病房(ICU)173例行气管切开并给予机械通气病人按入科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普通气管切开套管,并采取常规VAP预防管理策略;观察组采用可冲洗气管切开套管,常规VAP预防管理策略,2h声门下吸引1次。比较两组病人VAP发生率、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间歇声门下吸引方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2.
秦霞 《全科护理》2012,10(27):2528-2529
[目的]研究声门下吸引在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是否行声门下吸引将入住ICU行机械通气超过48h的病人分为实验组(声门下吸引组)和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人VAP发生率及呼吸机使用时间。[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VAP发生率分别为26.7%和43.3%,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189.5h和245.1h,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缩短呼吸机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廖书娟 《全科护理》2013,11(11):974-975
[目的]探讨经可吸引导管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对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132例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管导管进行机械通气,观察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法,观察两组病人机械通气过程中VAP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机械通气过程中VAP发生率分别为19.7%和45.5%,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可吸引导管持续吸引声门下滞留物能明显降低机械通气病人VPA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持续声门下吸引在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急诊ICU(Intensive care unit)收治的40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MV的患者按照入院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22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分泌物吸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发生率、MV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MV时间、平均住院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有效降低MV患者VAP的发生率、缩短MV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制持续低负压吸引装置在人工气道机械通气(MV)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机械通气患者按患者入院时间顺序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32例采用自制持续低负压吸引装置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对照组32例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入住ICU时间及机械通气治疗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VAP发生率为18.75%,入住ICU时间为(20.5±5.8)d,MV治疗时间为(15.6±6.7)d,与对照组上述指标比较50.00%,(28.4±7.9),(19.2±7.3)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5.52,t=4.56,2.06;P〈0.05或P〈0.01)。结论自制持续低负压吸引装置对机械通气患者的人工气道进行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护理方法可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可缩短患者入住ICU时间及MV治疗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降低患者的医疗费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减少和控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吸引效果及对气道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将178例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MV)超过48 h ICU患者按住院日单双号分为观察组90例和对照组88例,观察组采用间歇声门下吸引法,对照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法,记录两组VAP发生时间、VAP发生率、每天声门下分泌物的量、细菌学检查结果及隐血试验阳性率等。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为30.0%,6 d内发生率为11.1%,对照组VAP发生率为26.1%,6 d内发生率为9.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d后观察组VAP发生率18.9%,对照组VAP发生率为16.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声门下分泌物隐血试验阳性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两种声门下吸引法在预防VAP,吸引效果方面作用相似,但持续声门下吸引存在声门下与气囊上方呼吸道黏膜损伤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两种声门下吸引方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边伟帅  晁彦公  王兰  李黎明  焦庆贵 《临床荟萃》2008,23(21):1539-1542
目的了解持续声门下吸引及间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作用。方法将收入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的296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常规气管插管组为对照组,带声门下吸引的气管插管组为实验组,实验组中分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及间断声门下吸引组;记录各组机械通气时间、发生VAP的时间,VAP发生率,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病死率及痰培养等。结果机械通气患者在通气第6天VAP发生率分别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29.0%,间断声门下吸引组26.0%,对照组43.5%,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声门下吸引组与间断声门下吸引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但第7天VAP发生率分别为:持续声门下吸引组39.0%、间断声门下吸引组38.5%、对照组48.9%,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短期插管(<7天)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应用声门下吸引有预防VAP的作用。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方式与每2小时进行1次的间断声门下冲洗方式能得到相似的预防VAP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 11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5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64例.插管后每天声门下滞留物、气管插管内呼吸道滞留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行MV4 d内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 d~10 d 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两组VAP病人下呼吸道滞留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持续声门下吸引在预防机械通气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于我院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而研究组患者给予常规气管插管加持续声门下吸引下进行机械通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声门下滞留分泌物菌落情况。结果:研究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7.23±2.14)d vs(11.86±4.32)d,(14.25±3.48)d vs(19.43±4.21)d,P0.05];研究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71%vs 41.18%,P0.05);研究组患者革兰阳性球菌、非发酵菌和肠杆菌科细菌的发现率分别为5.89%、14.71%和11.76%,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53%、44.12%和32.35%(P0.05)。结论:气管插管持续声门下吸引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有效预防VAP的发生,利于患者疾病的康复,值得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0.
声门下吸引在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及细菌学的影响。[方法]将ICU112例经口气管插管并行机械通气(MV)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A组(普通气管导管组)58例,B组(冲洗式气管导管组)64例。插管后每天声门下滞留物、气管插管内呼吸道滞留物行细菌学检查。并记录机械通气天数及VAP发生情况。[结果]行MV4d内两组VAP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4d~10dB组VAP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O.05);两组VAP病人下呼吸道滞留物细菌培养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对同种药物的耐药率B组明显低于A组(P〈O.05)。[结论]采用可冲洗式气管导管行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的发生率并减少细菌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声门下负压吸引方式对机械通气病人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2020年9月120例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声门下负压吸引频率分为持续吸引组、每隔4 h 1次(q4h)间歇吸引组和每隔8 h 1次(q8h)间歇吸引组,每组40例。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清晨未使用抗菌药物前分别留取声门下气囊上分泌物及痰液进行细菌培养。记录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胃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声门下吸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组病人声门下气囊上分泌物及痰液中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构成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持续吸引组和q4h间歇吸引组病人VAP发生率均明显低于q8h间歇吸引组(P<0.05)。3组病人机械通气时间、胃管留置时间、ICU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4h间歇吸引组和q8h间歇吸引组病人呛咳、堵管、气道黏膜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持续吸引组(P<0.05)。结论:3种声门负压吸引方式临床效果相当,其中q4h间歇声门下吸引可降低VAP发生率,且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对机械通气(MV)呼吸系统疾病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干预效果。[方法]将102例行MV超过48h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气道护理,对照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每隔8h进行声门下冲洗,观察组病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每隔8h进行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比较两组病人VAP的发生率、MV时间、住院时间、病死率以及插管后3次冲洗前后咽拭子痰培养菌落数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VAP发生率为5.88%,对照组病人VAP发生率为15.69%,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MV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插管后3次冲洗后观察组病人咽拭子痰培养菌落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声门下联合口咽部冲洗结合常规气道护理可降低MV病人VAP发生率,缩短MV时间和住院时间,能更加有效地清除病人口腔细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两种声门下吸引方法对ICU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32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ICU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6例。观察组采用间断声门下吸引(间隔时间4 h),对照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比较两组声门下吸引量,吸引物细菌涂片阳性率,吸引物隐血实验阳性率,刺激性呛咳发生次数,吸引管阻塞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结果:观察组VAP发生时间晚于对照组(P0.05),机械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吸引物隐血阳性率(P0.05)、刺激性呛咳次数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间断声门下吸引应用于ICU机械通气患者,可以推迟VAP发生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副作用小,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应用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对入住ICU预期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48h的患者60例,按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顺序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20例。A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的方法,B组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结合间断声门下灌洗的方法,C组采用常规吸引方法。3组患者均在MV,50h、4d、7d采用支气管镜留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同步留取声门下滞留物进行细菌培养,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声门下引流的量及引流管发生堵塞的情况进行统计和观察。结果 A组患者VAP及4d内VAP的发生率分别为38.9%、16.7%,B组为33.3%、11.1%,C组为73.7%、47.4%。B组声门下引流总量明显多于A组,B组和A组声门下引流总量明显多于C组。A组患者引流管堵塞的发生率为27.8%,C组为42.1%,B组未发生引流管堵塞的现象。结论间断声门下灌洗结合持续声门下吸引可以降低附加管堵塞的发生率,降低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持续声门下吸引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持续声门下吸引(CASS)预防机械通气(MV)患者发生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的临床价值。方法将ICU 111例气管插管行MV的患者随机分为CASS吸引组56例为A组,对照组55例为B组,同步收集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学检查。记录每日声门下分泌物的吸引量、发生VAP的例数及时间、MV天数、死亡人数。依据保护性毛刷采样定量培养结果确定VAP病原体。结果(1)MV 5 d内,A组VAP发生率10.7%显著低于B组的41.8%(P<0.01);A组VAP发生的中位时间6.0 d,四分位间距1.5 d,显著较B组中位时间4.0 d,四分位间距3.0 d为晚(P<0.05);A组声门下分泌物革兰氏阳性G~ 致病菌浓度明显低于B组(P<0.01)。(2)28例(47.5%)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出现致病菌前声门下分泌物就发现了该致病菌; 21例(44.7%)口咽部、声门下、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出来的致病菌是一致的。(2)两组下呼吸道分泌物致病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G~-杆菌为主,主要优势菌为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氏菌。(4)未发生VAP者声门下分泌物的平均吸引量显著高于发生VAP者吸引量(P<0.01),每日吸引量较多患者发生VAP时间迟于较少患者(P<0.05),MV时间短于较少患者(P<0.01)。结论(1) CASS可以降低早发VAP的发生率,使发生时间延迟,声门下分泌物的G~ 致病菌浓度降低。(2)声门下分泌物是VAP病原菌的重要来源。(3)声门下分泌物吸引量与是否发生VAP及VAP发生时间有关。(4)CASS方法安全简便,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6.
臧正明  宫海鹏 《全科护理》2013,11(8):707-708
[目的]探讨呼吸道囊上分泌物冲洗联合氯己定口腔护理能否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方法]选择124例于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治疗并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执行常规气道护理及持续呼吸道分泌物囊上吸引。对照组病人给予生理盐水棉球口腔护理,每日2次;实验组病人在口腔护理前先行囊上分泌物冲洗,后以0.12%氯己定棉球进行口腔护理,每日2次。比较两组病人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痰液培养结果及VAP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ICU住院时间、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道分泌物囊上冲洗配合氯己定口腔护理能缩短病人ICU住院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降低VAP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定时囊上冲洗和吸痰后即给予囊上冲洗吸引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重症医学科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病人6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定时冲洗清除气囊上的滞留物,观察组吸痰后即给予冲洗吸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比较两组病人气囊上滞留物吸引量、机械通气时间、VAP发生时间和发生率。[结果]观察组VAP发生率(13.3%)低于对照组(23.3%),VAP发生时间(8.42d±2.81d)短于对照组(13.84d±3.94d),机械通气时间(22.06d±5.82d)短于对照组(30.33d±6.62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经皮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的病人,吸痰后即给予气囊上滞留物吸引冲洗,不仅可提高吸引效果,而且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孙龙凤  谭伟  王爱平 《护理研究》2014,(14):1739-1740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行口咽部吸引频次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将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口咽部有可视分泌物时给予口咽部吸引,试验组除在有可视分泌物时给予口咽部吸引外,2h行口咽部吸引1次。比较两组口咽部分泌物吸引量、每日口咽部分泌物吸引次数、日总吸引量、VAP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每日口咽部吸引次数多、VAP发生时间滞后,1周内VAP发生例数、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减少(P0.05);两组日口咽部吸引总量、口咽部吸引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病人2h进行1次口咽部吸引可以提高吸引效果,减少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ICU机械通气患者每2h翻身前行口咽部吸引对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 ICU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每2h翻身前行口咽部吸引,对照组在有可视分泌物时才吸引.比较两组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口咽部分泌物吸引量、VAP发生情况和住院期间的病死率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1周内发生VAP的例数、发生的时间、机械通气时间、住ICU天数等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口咽部分泌物吸引量、住院期间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U机械通气患者每2h翻身前行口咽部吸引,可以提高吸引效果,减少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应用不同声门下滞留物吸引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早期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的影响。方法选择ICU机械通气患者98例,随机分为持续吸引组和间断吸引组各49例,比较两组患者VAP的发生率和气囊上滞留物的含菌量。结果持续吸引组发生VAP 2例(4.1%),间断吸引组发生VAP 7例(14.3%),持续声门下吸引组VAP发生率低于间断声门下吸引组,差异有显著性。持续吸引组滞留物含菌量显著低于声门下间断吸引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持续声门下吸引可降低气囊上滞留物含菌量,降低早期VAP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