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析扶正与祛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正邪相搏的结果.八法中汗和下消吐清温七法为祛邪之法,补法为扶正之法.疾病的发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扶正包含扶助无力祛邪之正气及扶助无力耐受祛邪药物之正气."是否扶正判虚实","是否祛邪断夹杂","以谁为主定轻重".  相似文献   

2.
解表法乃汗法之一,常用于各种疾病的初起阶段,即"病邪在表汗之可也"的具体运用.笔者从事临床四十余载,常用解表法治疗外感诸疾,收效甚著,现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汗法的特殊运用及注意事项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汗法的特殊运用及注意事项上海市新海农场医院(202172)范本德【关键词】汗法,临床运用,禁忌症通过多年临床体验,认为对无表证的一些疾病,如果汗法运用得法,常能起到意外的疗效;如果汗法应用不当,亦常带来危害,兹分述如下。一、汗法的几种特殊运用1、类风...  相似文献   

4.
芦少敏  张雅娴 《新中医》2014,46(4):241-243
<正>中医学认为,汗属阴液,是人体体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津血化生而来。关于汗液,古人论述颇为详尽。如《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素问·评热病论》曰:"汗者,精气也";《素问·宣明五气》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清·徐定超《内经注》云:"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为津,津渗于孔窍,留而不行者,是为液",故有"津血同源"、"汗血同源"、"汗为心之液"之说。又"肺为水上之源……通调水道","心主血脉","脾统血","肾  相似文献   

5.
汗法,《伤寒论》首创麻黄、桂枝之辛温解表法,开伤寒汗散之先河。明代张景岳发皇经义,发展汗法。以"治伤寒之汗法,惟汗为主","伤寒之愈,未有不从汗解者"把汗法提高到伤寒证治的首要位。清代乾嘉年间"绍兴伤寒学派"崛起,医家多有发展与创新。俞根初著《通俗伤寒论》:把伤寒证治归纳为六法,把汗法列为六法之首,并创立诸法及效方,丰富了中医学内容。  相似文献   

6.
汗法的临床运用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汗法亦称解表法。在临床上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治疗法则。运用汗法,一要发散,二要清气,三要通络。汗法适应于一切外感疾病,或伏邪淤着窍络从化为他病的,亦可根据“宣可决壅”的道理而用之,常可收一得之功。因为汗法能开发卫实,疏通腠理,若用于补虚、宣络、  相似文献   

7.
传统中医的治法,重在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可是却轻视了另外一个极其重要的治法--"通法"(姑且命名).纵观<黄帝内经>全文,在许多篇章都强调了"通"的重要性.详细论述了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就是"阴阳气道不通""脉道不通""荣卫不行,五脏不通".防病治病的大法便是要"气脉常通".  相似文献   

8.
<正>《素问·阴阳别论》曰:"阳加于阴谓之汗。"即阳气蒸腾津液外泄于腠理谓之汗。若出汗的部位、时间,汗液的量、质、色、气味等发生改变,可作为许多疾病的前兆或者诊断依据,故对于临床疾病的认识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蒋小敏主任中医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余载,临床经验丰富,辨证治疗汗证临床疗效确切,现将其辨证思路与经验总结、整理如下。1营卫不和者,调和营卫以止汗  相似文献   

9.
王大红 《光明中医》1999,14(4):22-22
汗法,又称解表法,是去除表邪,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具有疏泄腠理,透邪外出的作用,邪在肌表,及时采取汗法,常能达到“汗出而解”的目的,然而怎样充分发挥汗法临床效果,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除必须正确辩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外,还有一个“度”的问题,医圣...  相似文献   

10.
"汗出"是桂枝汤证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临床辨证时几可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汗出"却不具有特异性,也不是桂枝汤证的唯一标志,同时也极具迷惑性,容易误导医者。综合文献与临床经验,认为"汗出"应是桂枝汤证的最关键表现之一;桂枝汤证之"汗"与温度关系颇大,应是凉汗、冷汗,与出汗部位、出汗量并无明显相关;"非常恶风"常与桂枝汤证"汗出"并见;桂枝汤证亦可不见汗出。  相似文献   

11.
第二届国医大师李士懋教授,通过对"阳加于阴谓之汗"的深刻思考,结合自己几十年的临床经验,对汗法具有独特的认识,著有《汗法临证发微》一书,对中医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李老重视脉诊,其汗法亦是以"平脉辨证"为核心,因此,理解李老狭义汗法的相关脉象,对于掌握李老汗法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李老汗法相关脉象进行总结分析:李老狭义汗法主要治疗寒凝证,必有寒邪存在(外袭之寒或者内生之寒);李老以"平脉辨证"为理论核心,相关脉象常作为判断寒凝征以及是否汗透邪解的重要指征,在汗法的应用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寒凝证相关脉象主要原理为寒主收引,筋脉、血管拘挛收缩;相关脉象包括沉、弦、拘、急、紧、痉、涩、滞、细,其中弦、涩、急(滞)是寒凝证脉象的必备要素。  相似文献   

12.
张子和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提倡"汗吐下"三法治疗疾病。张子和阐释"五苦六辛"具体内容,深入领会《黄帝内经》五郁基本内涵,提出了"五积六聚治同郁断"的治疗原则。通过实践证明治疗积聚常三法并用。  相似文献   

13.
由于汗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与实用价值,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内、外、五官各科多种疾病,所以被古人列为“八法”之首。历代医家对汗法的内涵、临床应用提出了诸多观点。笔者根据自己临床经验和学习心得对汗法的应用以及使用汗法时的注意禁忌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来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较系统地探讨了张从正的攻邪理论。张从正主张祛邪以扶正,认为外邪是导致热病发生的重要因素,气血壅滞、肠胃不洁是热病发生的内在关键;治病善用汗、吐、下三法,并将刺络放血法归于汗法范畴,扩大了汗法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但头汗出"症状在<伤寒论>条文中见于9处,为了探寻辨证论治的规律,提高临床辨证思维能力,对其病因病机对比归纳为6种证型,认为"头为诸阳之会","阳加于阴为之汗".热为阳邪,"但头汗出"反映了人体内阳邪、阳性、阳位的生理病理特征.  相似文献   

16.
汗法是中医治病的重要法则,是最常用的祛邪途径与措施之一。汗法不仅可用于表证,还可以作为主要或辅助方法用于内、外科等疾病的治疗。银屑病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从给邪找出路的角度出发,提出在治疗银屑病中配合汗法的思路,通过"病邪在表,汗以透邪外达";"邪气在里,汗以开门逐盗";"邪盛变证生,汗以拔疾除疴"三个层次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17.
汗法是中医学治法中的重要内容,探讨了对汗法在内伤郁热类病证治疗中的药物配伍、组方规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把握此类疾病的治疗原理,揭示其临床应用及其技巧,冀以提高中医处方水平及技巧。  相似文献   

18.
因小儿先天脾常不足,加之家长纵其所好,不合理地喂养及调护不当使小儿易于发生食积。食积与小儿各系统疾病发病密切相关,比如咳嗽、厌食、湿疹、遗尿、急惊风、麦粒肿、汗证等疾病发病过程中,食积是重要的发病因素,因此总结出日常生活中注意小儿食积的预防调护要点,为临床上更好地预防小儿疾病发生及治疗方面提供一种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9.
汗出是判断病情的重要症状,也是临床常见临床症状,问汗是《中医诊断学》问诊的重要内容。笔者尝试基于汗出机理对中医采集病史的两大症状之一"问汗"内容进行重新梳理,发现影响汗出的三个要素为津液、腠理及阳气,并围绕该三要素的异常变化及其对汗出量的影响分析病理性汗出的病因和机理。认为特殊汗出和局部汗出是汗出的特殊表现形式,要着重讲授临床表现,汗出的发生机理是贯穿问汗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20.
李阳 《江苏中医药》2014,46(7):67-68
"汗法"为中医治疗外感疾病之大法,可开泄腠理,驱邪外出。"汗法"在针灸治疗中的应用最早由《内经》提出,但直到宋·琼瑶真人《针灸神书》才有了明确的取穴、手法操作和针对适应病证的详细介绍。宋代以后,各家又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提出了各自关于"汗法"的取穴和操作,在临床应用中也都有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