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韩伟  韩峰 《医药世界》2009,11(7):343-343
1病历摘要 女,57岁。因左眼流泪、眼睑及鼻根部皮肤红肿疼痛10d于2009-03-01入院。患者否认左眼长期流泪,分泌物增多病史。入院检查:双眼视力1.0,左眼睑及内眦部、左面颊部皮肤红肿,泪囊部位隆起明显,触痛明显,无波动感。皮肤无破溃及瘢痕。左耳后淋巴结肿大、压痛。入院诊断:急性泪囊炎(左)。给予头孢哌酮舒巴坦4.0,加入0.9%生理盐水;丁胺卡那霉素0.4g,加入5%葡萄糖盐水中静脉滴注,1次/d。5d后,症状减轻;7d后,眼睑及内眦部红肿消退,触轻痛,按压泪囊区有黄红色脓性分泌物经下泪小点溢出。  相似文献   

2.
新生儿泪囊炎是临床常见眼病,表现为出生后分泌物增多,结膜囊内,尤其是内眦部可有黏液脓性分泌物,伴溢泪,压迫泪囊区可有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部分患儿泪囊区肿胀.按摩泪囊部位、泪道冲洗、泪道探通及泪道插管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残膜较厚、黏液脓性分泌物较多的患儿及年龄较大的患儿,即使行泪道探通术后,部分患儿仍有溢泪和(或)分泌物,冲洗泪道仍有冲洗液全部或部分反流.对此类新生儿泪囊炎患儿,我们采用Ritleng泪道插管术治疗,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新生儿泪囊炎又称先天性泪囊炎,多因鼻泪管下口被膜组织封闭或因上皮碎屑堵塞泪道引起,少数由骨部狭窄或畸形造成,是患儿较常见的一种眼科疾病。患儿生后几天或几周后有溢泪现象,伴脓性分泌物,压迫泪囊可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常误诊为结膜炎。其治疗不当可引起急性泪囊炎、泪囊瘘、角膜炎等。笔者自2005-2011年对120例(135眼)新生儿泪囊炎分别采用了3种治疗方法,均获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泪囊炎是由先天性泪道障碍引起,在先天性鼻泪管闭锁自行开通前被细菌等病原感染所致,指压泪囊部可见黏液性或黏液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亦有些患儿出生时在泪囊部即有一囊性肿物,表面略发青,用指轻压按摩后有黏液性分泌物从泪点溢出,肿物变小或消失,但不久又隆起。多于生后6个月内出现症状而发现本病,甚至出生后患眼即有溢泪及分泌物。泪囊区按摩、泪道冲洗、泪道探通是传统治疗方法。我院对传统治疗无效的泪囊炎患儿行泪道插管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泪囊炎表现为患儿生后不久流泪,眼分泌物多。检查可见睑结膜充血,挤压泪囊部有大量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点溢出。我院近来采用泪囊部按摩,患眼清洗、药物综合疗法治愈4例泪囊炎患儿,男性1例,女性3例,均为单眼发病。就诊时间,最短出生后18天,最长出生后35天。治疗方法采用泪囊部按摩,左手固定患儿头部,右手食指在患侧泪囊部稍加压由上向下冲动或按摩,借助泪囊内液体的力量将残膜或残屑冲开。每日早、晚两次。并用消毒棉签蘸生理盐水或抗生素眼药水清洗患眼,每日3  相似文献   

6.
徐大慧  徐大正 《天津医药》1999,27(2):122-123
患者男,61岁。1993年2月发现右眼内眦部红肿、疼痛,曾在津某医院就诊,按“急性泪囊炎”给予抗炎治疗。红肿消退后冲洗泪道,有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溢出。2个月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经抗炎治疗红肿明显好转,但发现泪囊区有硬性肿块,初似花生米大小,后明显增大,右眼内眦部也有肿物生长。眼眶X线检查报告正常。于1994年5月按右侧泪囊区肿物,性质待查收住院。全身体检,除发现右颌下2个黄豆大小肿大的淋巴结外,余未见异常。视力右:0.5,左:0.5。右眼睑稍肿,内眦泪阜区有 10mm×8 mm ×5 mm粉红色肿物,与表面结膜无粘连,稍活动,质硬无压痛。泪囊区皮…  相似文献   

7.
泪囊鼻腔造孔术有鼻外法和鼻内法。本文介绍“简易泪囊鼻腔造孔术”。我们自1977年3月至1978年5月用本方法作手术23例26只眼,观察无一例失败。现介绍如下: 适应症:慢性泪囊炎,挤压泪囊有较多分泌物外溢,鼻腔无急性炎症,没有影响吻合口引流的中甲肥大、鼻中隔弯曲;泪小点在位,下泪小管通畅者。手术步骤:按常规术前准备及麻醉方法同泪囊摘除术,较泪囊摘除术切口稍下方作皮肤切口、切开皮肤分离皮下组织,暴露内眦韧带,安放泪囊开张器。找到泪前嵴,在内眦韧带附着点外3毫米下缘,在泪前嵴外向下分离肌层,找到泪筋膜,将泪筋膜和泪囊  相似文献   

8.
焦荣芝  邢怡桥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1880-1881
先天性泪囊瘘管系先天发育异常,瘘管从泪囊直接开口于鼻腔者为内侧瘘,临床不易发现,常见者为外侧瘘,外侧开口可以位于险缘、眼险皮肤面、结膜或泪阜上,跟险皮肤开口多位于鼻外侧下睑或内眦韧带处,内侧端可汇入泪小管、进入泪总管或泪囊,也可以终止于一个囊状盲端而与泪道无关。因外侧开口较小,不易察觉常会漏诊或误诊为泪道堵塞或泪囊炎。常流出清液,有的合并感染则有脓性分泌物。我科收治先天性泪囊瘘管15例17眼于手术显微镜下给予摘除,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超细泪道管置入治疗难治性泪道阻塞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总结邵阳县人民医院2004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难治性泪道阻塞42例(51眼),术中泪囊探查及泪道浚通、骨孔制作、超细泪道管环形置入,术后常规处理,3个月后拔管,随访3个月至4年。结果术后3个月内仅极少数患者存在轻度溢泪、异物不适及眼内眦部充血,无泪道管脱落、泪小点撕裂及其他并发症。拔管后随访观察3个月~4年,治愈45眼,治愈率为88.24%(45/51);有效5眼,有效率为9.80%(5/51);无效1眼,无效率为1.96%(1/51)。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联合超细泪道管置入治疗泪小管阻塞、小泪囊效果良好,扩大了传统泪囊鼻腔吻合术的适应症,该手术设备简单、直视下操作、手术难度小适用基层。  相似文献   

10.
泪道冲洗治疗新生儿泪囊炎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泪囊炎是新生儿比较常见的眼疾。由于新生儿的泪道仍处在发育阶段,应用点眼液,局部压迫泪囊按摩治疗效果欠佳,作者近年来应用泪道冲洗法治疗50例,治愈率达88-5%。现年份如下。一般资料 本组50例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均在2~6月之间。单眼病48例(右眼21例,左眼27例),双眼2例。临床表现为50例患眼均有流泪,结膜充血,粘性或脓性分泌物,挤压泪囊部有粘性或脓性分秘物自泪点溢出。治疗方法 用浸透地卡因的小棉签夹持在内眦部位作表面麻醉,固定患儿头部,在良好照明下,带眼科手术放大镜进行操…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泪囊炎是小儿常见眼病,自1991年7月至今,笔者采用泪道探通加冲洗术共治疗78例,均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 1.1 观察对象 全部78例90只眼中,男性34例40只眼,女性44例50只眼,皆为2个月至1周岁的小儿,自出生后即出现泪溢,部分内眦部有脓性分泌物溢出。点抗生素眼水、眼膏无效来诊,经泪道冲洗诊断为本病。 1.2 器材 5ml针管一个,泪点扩张器一枚,自制的长  相似文献   

12.
李育广  臧鹰  宋小平 《江西医药》2004,39(5):318-320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造瘘口处理方式的改进.分析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及造瘘口形成的机理。方法 选2000年8月~2003年9月收治的40例(45眼)慢性泪囊炎并成鼻泪管堵塞患者。均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造口术,造瘘口采用EC耳脑胶粘合固定成形。结果 40例(45眼)中,完全无溢泪44眼。成功率97.7%。结论 改进后-EC耳脑胶吻合造瘘口的方法具有不损伤内眦韧带及泪泵机制,同时具有操作简单、患者痛苦小、成功率高、颜面部无瘢痕等优点,是治疗慢性泪囊炎切实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周静  刘宁  齐鸣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14):F003-F003
患者,女,60岁,因“左眼上、下睑内眦部间歇性流脓,溢泪,红肿40余年,加重2月”于2003年5月4日以“左眼急性泪囊炎”收住我科。患者40多年中曾在多家医院就诊,均诊断为泪囊炎。给予全身及局部应用抗生素(青霉素类,头孢类,喹诺酮类等)治疗,症状时轻时重。此次住院查:左眼视力1.0,左眼上下睑红肿,上下泪小点充血,肿胀,位置外移,挤压上下泪小点见较多灰黄色豆腐渣样凝结物溢出,挤压泪囊区无明显脓液流出,结膜充血( ),余未见异常。行泪道分泌物细菌培养,未查出细菌、真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睑袋成形术导致泪囊功能不全的原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睑袋成形术后无睑外翻出现溢泪的患者,进行泪道功能检查,功能不全者行下睑睑部眼轮匝肌缩短或断端吻合,下睑眶部轮匝肌上移手术.结果 32例患者因睑袋成形术后并发泪囊功能不全,再次手术时均发现有过量切除或未能紧缩(或紧缩不足)睑部眼轮匝肌.经手术加强睑部眼轮匝肌张力后,泪囊"泵"功能恢复,溢泪消失.结论 通过手术恢复下睑轮匝肌张力的"泪泵"功能,有效地治疗了因睑袋成形术所并发的泪囊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5.
在内眦上眼睑和下眼睑后缘的内侧各有一个小孔,称为泪小点,是泪道系统的起始部。直径为0.15—0.3毫米。泪小点连接泪小管,泪小管先与睑缘垂直,然后呈直角向内弯曲,连接到内眦部的泪囊。泪小点、泪小管、泪囊和鼻泪管是泪液的排出系统,犹如房屋的排水管。泪小管距内侧眼睑皮肤表面很浅,仅2—3毫米。因此,眼睑内眦部皮肤裂伤时,往往伴有泪小管的损伤。尤以泪小管断裂比较常见。临床上经常看到,内眦部眼睑皮肤比较表浅的几毫米裂伤。多数合并泪小管断裂。眼科门急诊遇到内眦部皮肤裂伤的患者,眼科医生必须检查泪道系统的引流功能。尤其要注意检查泪小管是否完整。  相似文献   

16.
<正>眼、鼻部外伤,眶骨骨折,常合并泪道、泪囊损伤,遗留眶、鼻畸形和继发性泪道阻塞。患者有眼面部畸形同时伴有溢泪、眼角溢脓等症状。自2005~2007-05笔者对7例眶骨骨折并内眦部畸形泪道阻塞患者成功地进行了骨折复位,内眦整形和一期泪道重建手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婴幼儿泪囊炎是婴幼儿溢泪就诊的常见原因,发病率为5%~6%。本病多因鼻泪道下端Hasner瓣退化不全或上皮碎屑阻塞所致,主要症状为患儿出生后不久溢泪,压迫泪囊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溢出。分析我院2010年2月至2012年2月在眼科门诊就诊的80例96眼婴幼儿泪囊炎行泪道探通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婴幼儿泪囊炎80例96眼,男性50例,女性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泪道阻塞的治疗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韩萍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9):1725-1725
婴幼儿泪道阻塞是常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患儿出生后不久,患眼有溢泪,部分有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引起角膜感染、急性泪囊炎、泪囊瘘等后果。我院眼科门诊对122例136只眼采用泪囊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泪道探通的治疗方法,经精心护理,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合并小骨窗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术中不切断内眦韧带、单瓣缝合并悬吊、小骨窗。结果:51例(51眼)术后溢泪症状完全消失,泪道冲洗通畅,成功率98%。结论:改良式泪囊鼻腔吻合术合并小骨窗操作简单,成功率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泪道阻塞是常见的眼病,主要表现为患儿出生后不久,患眼有溢泪,部分有脓性分泌物,如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引起角膜感染、急性泪囊炎、泪囊瘘等后果[1].我院眼科门诊对122例136只眼采用泪囊挤压按摩、泪道加压冲洗、泪道探通的治疗方法,经精心护理,获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