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237条曰:“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淤血,故令喜忘。屎虽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说文》:“淤,积血也。”又《说文》:“蓄,积也。”可见“蓄血”也是血液积聚之病。但“蓄血”一证确与一般淤血证有别。《伤寒明理论》卷三曰:“蓄血者,  相似文献   

2.
一、经闭如狂证妇女有经闭如狂者,由下焦淤血所致,临证表现除如狂发狂外,常伴有心烦不宁,无端动怒,少腹急结硬满,经水不行或不利等。《伤寒论》谓:“……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但在原书所指系膀胱蓄血,而妇科经闭发狂,如狂乃淤血结于冲任及胞  相似文献   

3.
活血化淤法是治疗淤血症的主要方法。“淤,积血也。”《血证论》淤血篇指出:“凡系离经之血与荣养周身之血;已臢绝不合,”所谓“淤血”,即离经之血。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看,全身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运行停滞,以及出血后体内存留离经之血,皆称血淤。妇女以血为本。凡经、带、胎,产诸病,不论寒、热、虚、实、最后均可导致血淤症。唐容川说:“女子胞中之血,一月一换,除旧生新,旧血即淤血。”故淤血阻滞为妇科最常见的发病机理。活血化淤法就成为治  相似文献   

4.
一、淤的含义:《说文》:“积血也”。《急就篇》颜师古注“淤积血之病也”。《灵枢·水胀篇》“恶血当泻不泻,衃不以留止”。“有所坠堕,恶血留内”。《伤寒论》“阳明证,其人喜忘者有蓄血也”。《证治准绳》特立蓄血之目。《血证论》列淤血为一篇。《巢氏诸病源候论》谓之留血。又谓之积血,诸家又称死血、血积等,概括起来说就是血液由于各种原因而停留郁积变质,失却生理作用,成为导致多种病症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正> 活血化淤法是针对血失调达的“淤血”病变提出的一种治法。活血即疏畅血流,化淤即消散淤滞。“淤血”是疾病的一种基本病理变化。其产生一般有如下原因:外伤血络,脉道受损;邪气侵袭,寒温失调;七情郁结,气机不畅;脏腑失调,血行障碍。淤血形成之后,又会影响脏腑的功能,出现一系列病症表现。因为淤血是一基本的病理变化,所以《内经》特别强调“疏其血气,令其调达,乃至和平”,并提出“血实宜决之”,“去宛陈(艹坐)”,“宛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等活血化淤的具体治法。后世根据“疏其血气”的原则,提出许多治法,但活血化淤则是其中最基本的一种治法,近年来  相似文献   

6.
三、伤寒与温病淤血证在治疗上的异同 1、伤寒淤血证的治疗 (1)攻下化淤法:伤寒蓄血轻证、其人如狂者,宜桃核承气汤;蓄血病重且急、其人发狂者、治以抵当汤主之;蓄血虽重、病势较缓者,宜抵当丸。 (2)和解化淤法:血室淤阻、气血不通、正邪相争、寒热如疟状,用小柴胡汤治疗,使邪从外  相似文献   

7.
痞满之寒症辨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痞满是常见胃腑疾病 ,前人有两点认识相同 ,一是基本病机为寒热互结中焦 ,气机升降阻隔 ,痞塞不通。二是主要症状是心下痞塞满闷 ,按之濡软 ,外无胀满形迹。对于基本病机还有部分医家认为与淤血有关。《奉时旨要》谓 :“东垣谓伤寒痞从血中来 ,从外之内 ,杂病痞亦从血中来 ,从内之外。有形者以苦泻之 ,无形者以辛散之。凡用气分药不效者 ,不知治血也。”[1 ]《血证论》谓 :“阳明中土 ,乃水火血气 ,上下往来之都会也。火降血下 ,气升水布 ,则此地廓然。设若火不降 ,则血不下 ,而滞淤此矣。……血家火浮于上 ,与水不交 ,往往见痞满之象。”[2…  相似文献   

8.
肝性腹水属鼓胀范畴,其形成过程与气血水三者息息相关,故气滞,血淤、水停相互影响,形成水鼓病互为因果的恶性病理循环,从而水得淤而愈聚,淤血得水而愈痼,水淤交阻而导致肝性腹水的发展。本文试从水血相关探讨肝性腹水的病机及治法。一、水血相关理论的源流水和血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脏腑组织器官进行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邪客篇》曰:“营气者,泌其滓液,注之于脉而为血"。《灵枢·痈疽篇》谓:“津液和调,变化而赤为血。”说明津液是血的物质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血中一部分渗出脉外,津液气化,其清者注之于脉,与营气相合,以化为血,可谓血中有津,津  相似文献   

9.
淤血的治疗原则,肇始干《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血实宣决之”,《素问·至真要大论》云“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素问·针解篇》谓“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这些原则经历代医家的临床实践,得到充实与完善。笔者认为,活血化淤可约言为十法。一、益气化淤法益气化淤法适用于气虚血淤之证。血液循行于脉管之中,赖阳气推动而布周身,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充血旺,则五脏安和、百病不生;若气虚无力运血,则血行滞涩,而为淤。即如周学海云:“气虚不足以推血,则血必有淤”  相似文献   

10.
淤血证治为当代医学所重视,活血化淤法的运用也极为广泛。张仲景做为一代医圣,确立了“淤血”的证治,在《金匮要略》中有“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的专论,《伤寒论》中也有“蓄血证”之治。因  相似文献   

11.
“崩漏”是临床常见妇科病证,其发生的原因颇多,有热伤冲任迫血妄行而致者;有淤血内阻恶血不去,新血不得归经所致者。此外,尚有肾封藏不固,冲任失摄,或脾气虚弱,气虚下陷,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所致者。今报道临证所遇一例由于取环人工损伤所致崩漏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理血剂主要由理血章节的药物组成,具有促进血行,消散淤血以及制止出血等功用。理血剂是根据《内经》“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和“血实宜决之”的治疗原则而立法的。属“八法”中“消法”范畴。一、活血化淤剂药物配伍 1.要配伍行气药:因为气血关系至为密切,无气则血无以运,  相似文献   

13.
血证是指血液不循常道,离经妄行,溢出体外的病证。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命以不同的名称,如衄血,吐血,呕血,咳血(咯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出血之因虽多,但不外气火淤三者,气火盛则迫血妄行,气火衰则血失统摄,淤血阻滞则血不归经。其中尤以火热所致者最多,《血证论》说:“血证气盛火旺者十居八九”。《济生方·吐衄》亦说:“失血之妄行也,未有不因热之所发,盖血得热则淖溢,血气俱热,血随气上,乃吐衄也。”至于因外伤所致出血则另当别论。出血的治疗,诸家各有特点,刘河间从火,朱丹溪从痰,张锡纯  相似文献   

14.
一、益心气、养心阴是治疗心脏病的根本大法《素问·痿论》说:“心主身之血脉。”《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脉者,血之府也。”《灵枢·经水篇》说:“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又《六节藏象论》说:“心者,其充在血脉。”说明心与血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通过血液运行,把各种养料送到各个部门去,以营养各个组织,所以《本神篇》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心得血而养,血  相似文献   

15.
出血性中风是高血压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来势凶险,死亡率高。其中保住生命者也多遗留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痴呆等后遗症。近年来,笔者据“离经之血是为淤血”的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创化淤止血一法,再辨证加减而用之,疗效明显提高。本文拟以四个方面予以探讨,以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16.
淤血阻滞为妇科疾病常见病机 ,故活血化淤法为治疗妇科病淤血证的主要法则。1 病因病机气滞血淤 :多由七情不和 ,肝气郁结 ,使气机受阻 ,以致脉络不和 ,滞涩不畅而致气滞血淤。如《医宗金鉴》所曰“血之凝结为淤 ,必先由气滞”。气虚血淤 :气为血帅 ,血为气母 ,气虚则血行缓慢 ,血流不畅 ,脉络不充 ,日久则成淤。如《医林改错》所云 :“元气既虚 ,必不能达于血管 ,血管无气 ,必停留而淤 ,以致气虚血淤之症。”寒凝血淤 :血得温则行 ,得寒则凝。因寒为阴邪 ,性主收引、凝滞 ,脉管遇寒收缩 ,血液遇寒则易凝涩。《灵枢·经脉》曰 :寒邪客于经…  相似文献   

17.
治法琐谈     
<正> 行血以止血中医处理血证,治法较多,其中专藉凉营以冀“血得寒则凝”与用炭药以期“血见黑即止”等法,医者每恶其有“留淤”之弊。“服寒凉百不一生”的儆语,虽非绝对公允之论,但以之为擅用凉血法者之棒喝,似属必要。缪仲醇治血三法,首条即指出“宜降气不宜降火”,继又指出“宜行血不宜止血”。可谓善治血证者。否则,见血止血,则吐血者往往淤不得出,留于肺络,久之致成损怯;而女科经漏者,亦必朝止夕发,甚至下血淋漓,或量虽减而少腹反剧痛。至于用止血法而经漏量更增,人为地使“久漏成崩”者,临床亦非罕见。若用行血一法,则不止血而血自止。盖用行血之品,则淤血不再阻塞,血循经脉而行,故能自止。  相似文献   

18.
一、弱主血虚 1.心血不足:《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脉证治第十六》云:“寸口脉动而弱,动即为惊,弱则为悸。”本条之“动而弱”,言惊悸之脉象。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  相似文献   

19.
血府逐淤汤为清·王清任创制的一首名方,功专活血化淤、行气止痛,《医林改错》载其治胸痛等十九种病证。吾师李学舜老中医运用血府逐淤汤独具匠心,颇有心得,恒以本方治疗眩晕、汗证、痒风、肌衄、不寐等内科杂证,多获良效。兹就其经验,整理于后。老年眩晕眩晕,实者责之肝阳肝风、痰浊中阻;虚者多因气血亏虚、肾精不足。李师认为,上述诸端固为眩晕的主要病因,然淤血闭阻却为眩晕之另一途也。尝谓:“盖年老之人,血运不畅,久之则淤血凝滞,血淤经脉,更使血行艰涩,二者互为因果。髓海  相似文献   

20.
血之与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配,血无气之鼓动则不能畅行,气无血之复载则无所依附,故二者关系极为密切。二者和谐,在人体周流不息,充溢脏腑,灌溉肢体,以维持人体阴阳之平衡。如由某种疾病导致血流不畅、滞涩凝结而形成淤血时,致使新血不得归经,导致崩血不止。笔者于临床中详审其因,细辨其证,对确属因淤致崩者,果断采用“淤者消之”的法则,均收到较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