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1 毫秒
1.
背景:有研究表明阿仑膦酸钠能够防治骨质疏松症,但其应用到口腔牙周组织干预牙槽骨吸收较为罕见。目的:建立兔牙槽骨吸收模型,观察不同质量浓度阿仑膦酸钠干预下炎症牙周组织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的表达。方法:将大耳白兔建立牙槽骨吸收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分成5组,胶原+0.5g/L阿仑膦酸钠组、胶原+1g/L阿仑膦酸钠组、胶原+2g/L阿仑膦酸钠组、胶原组、对照组。各组分别于用药后2和4周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表达情况,并进行药效评价。结果与结论: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阳性细胞在5组成骨细胞、破骨细胞、成纤维细胞中均有表达,胞浆呈棕色或棕褐色颗粒状着色。对照组和胶原组牙槽嵴吸收区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比率明显大于其他3组(P<0.05),胶原+1g/L阿仑膦酸钠组在用药后2和4周均高于胶原+0.5g/L阿仑膦酸钠组(P<0.05)。结果证实,阿仑膦酸钠能够降低牙槽骨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和骨保护素的比率,应用含1g/L阿仑膦酸钠胶原海绵载体更适合抑制牙槽骨吸收。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和阿伦膦酸钠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分化的抑制效果,并探讨二者是否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分化的协同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酶消化法获取新生小鼠颅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按照4:1比例混合,培养于96孔板中和6孔板骨磨片体系中。分别使用1&;#215;10^-5g/L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10mol/L阿伦膦酸钠、1&;#215;10^-5g/L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10mol/L阿伦膦酸钠作用于96孔板和6孔板混合细胞体系,并设空白对照。9d后,观察破骨细胞数目和形态,计算单位面积内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个数,并行骨磨片吸收陷窝计数。统计学分析评价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效果。结果:①破骨细胞常规形态及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小鼠成骨细胞与RAW264.7混合培养并加入药物后9d,空白列照组出现大量多核成熟破骨细胞,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证实为成熟破骨细胞。②骨磨片吸收陷窝形态及计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破骨细胞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个数,骨磨片吸收陷窝计数均明显减少,以1&;#215;^-5g/L重组人骨保护索糟性片断+10mol/L阿伦膦酸钠组减少最为显著。③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组与阿伦膦酸钠组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加药后9d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与阿伦膦酸钠存在交互作用(F=19.878,623.57;P〈0.05)。结论:联合应用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和阿伦膦酸钠可以发挥交互协同作用,更有效地抑制RAW264.7向成熟破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背景: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是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的特异性标志酶,是破骨细胞分化成熟的标志。目的:观察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分化及骨吸收功能相关因子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的影响。方法: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诱导培养破骨细胞。实验分2组:对照组开始时加入质量浓度100μg/L核因子k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进行诱导至收获细胞,双膦酸盐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10-7 mol/L阿仑膦酸盐处理至收获细胞。培养第7天检测各组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功能,免疫荧光检测两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表达的差异,Western blot检测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细胞均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牙本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陷窝面积均大于双膦酸盐组(P〈0.01)。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表达均强于双膦酸盐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双膦酸盐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蛋白的表达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双膦酸盐通过抑制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蛋白的表达,阻碍破骨细胞分化生成及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4.
背景:阿仑膦酸钠的抗骨吸收作用是通过其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完成的,近年亦有报道证实红霉素有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和红霉素抑制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6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14h后分为红霉素组及阿仑膦酸钠组,每组分为6个亚组。红霉素组:A组:仅为巨噬细胞;B组:巨噬细胞+钛颗粒;C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μg/L;D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μg/L;E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0μg/L;F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00μg/L。阿仑膦酸钠组分组及剂量同红霉素组。培养24h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B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F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同剂量阿仑膦酸钠和红霉素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钛颗粒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红霉素、阿仑膦酸钠能够呈剂量依赖型地有效抑制钛颗粒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  相似文献   

5.
背景:研究证明阿仑膦酸钠与雷洛昔芬对骨质疏松有抑制作用。目的:建立实验性大鼠骨质疏松及牙槽骨吸收模型,评价阿仑瞵酸钠与雷洛昔芬对骨吸收的防治作用。方法:56只雌性SD大鼠建立骨质疏松及牙槽骨吸收的动物模型,实验动物分组:①去势+结扎组和单纯结扎组又分别分为3个亚组:阿仑膦酸钠组、雷洛昔芬组和非用药组。②单纯去势非用药组。③假手术组做空白对照。建模手术后第5Et开始灌胃给药,1次/d,治疗3个月。用血生化指标、骨密度测量及组织形态学方法进行药效评价。结果与结论:阿仑膦酸钠治疗组较雷洛昔芬组有更强的降低去势组碱性磷酸酶和血钙的作用;提高去势组骨密度。结果证实阿仑膦酸钠与雷洛昔芬均能减少骨质丢失,从而可以防止骨质疏松及病理性牙槽骨骨吸收,且阿仑瞵酸钠作用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和阿伦膦酸钠对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分化的抑制效果,并探讨二者是否具有抑制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分化的协同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6/12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酶消化法获取新生小鼠颅骨成骨细胞,与破骨细胞前体细胞(RAW264.7)按照4:1比例混合,培养于96孔板中和6孔板骨磨片体系中。分别使用1×10-5g/L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10mol/L阿伦膦酸钠、1×10-5g/L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10mol/L阿伦膦酸钠作用于96孔板和6孔板混合细胞体系,并设空白对照。9d后,观察破骨细胞数目和形态,计算单位面积内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个数,并行骨磨片吸收陷窝计数。统计学分析评价其抑制破骨细胞分化效果。结果:①破骨细胞常规形态及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小鼠成骨细胞与RAW264.7混合培养并加入药物后9d,空白对照组出现大量多核成熟破骨细胞,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证实为成熟破骨细胞。②骨磨片吸收陷窝形态及计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其余各组破骨细胞重酒石酸盐抗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细胞个数,骨磨片吸收陷窝计数均明显减少,以1×10-5g/L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10mol/L阿伦膦酸钠组减少最为显著。③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组与阿伦膦酸钠组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加药后9d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与阿伦膦酸钠存在交互作用(F=19.878,623.57;P<0.05)。结论:联合应用重组人骨保护素活性片断和阿伦膦酸钠可以发挥交互协同作用,更有效地抑制RAW264.7向成熟破骨细胞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背景:有研究表明双膦酸盐可抑制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但对其骨吸收功能关键细胞因子组织蛋白酶K是否产生作用,至今少有报道。目的:观察双膦酸盐对破骨细胞分化中组织蛋白酶K及骨吸收功能影响。方法:用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诱导培养破骨细胞。实验分2组:对照组加入质量浓度100μg/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进行诱导至收获细胞,双膦酸盐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10-7 mol/L阿仑膦酸盐处理至收获细胞。培养第7天检测各组破骨细胞生成和骨吸收功能,培养72 h免疫荧光检测两组组织蛋白酶K表达差异,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两组均有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破骨细胞生成,并在牙本质磨片上形成吸收陷窝;但对照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阳性多核细胞数目、吸收陷窝数目及陷窝面积均大于双膦酸盐组(P〈0.01)。免疫荧光检测组织蛋白酶K表达对照组强于双膦酸盐组(P〈0.01);Western blot检测组织蛋白酶K表达双膦酸盐组低于对照组(P〈0.01)。结果证实,双膦酸盐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K因子的表达,阻碍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功能。  相似文献   

8.
背景:近年来,报道了许多药物控制牙齿移动的方法,国内学者将研究方向转向药性相对缓和、不良反应较小的中草药。目的:观察局部给予不同剂量丹参酮ⅡA 后,大鼠正畸牙齿移动后的复发过程中复发程度、牙周组织中的骨保护素及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表达。方法:选用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4组,对照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给予丹参酮IIA 0.36,0.72,1.44 mg/d)。以大鼠前牙做支抗牵引其上颌第1磨牙向近中移动。实验组在加力装置去除前1 d开始,给予丹参酮ⅡA局部注射于第1磨牙远中牙龈黏膜,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次/d,连续4周。在加力装置去除时及第1,4周测量上颌第1,2磨牙间距离及测量体质量。4周后处死,取上颌第1磨牙及其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与结论:各组大鼠体质量无明显变化。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牙齿移动复发距离小于对照组(P<0.05)、复发百分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剂量越大复发程度越小,高剂量组复发百分率最低。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阳性反应灰度积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破骨细胞分化因子阳性反应灰度积分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和实验组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破骨细胞分化因子比率均大于1,高剂量组比率最大。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 局部给药对正常大鼠机体体质量变化没有影响,其能有效抑制正畸牙齿移动后的复发程度,在一定范围内,高剂量时效果明显。提示通过调节骨保护素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的比率来调控破骨细胞,可能是丹参酮ⅡA加速牙周组织改建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正畸治疗期间,如何提高成骨速度对缩短正畸时间有很大的帮助。骨保护素能间接抑制破骨细胞成熟,加速牙周骨组织形成。目的:观察分析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对正畸保持阶段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SD大鼠55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空白组。均以50g力牵引上颌右侧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加力21d。空白组牵引后麻醉处死,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于保持前1d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和生理盐水后进入保持期,分别于保持开始后1,3,7,14,21d,每组取5只大鼠麻醉后处死。组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结果与结论: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见实验组破骨细胞少于对照组,相同时间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骨保护素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实验组与对照组中,第1天与第3天骨保护素的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第7,14,21天骨保护素的表达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表达强度上,实验组骨保护素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实验组与对照组骨保护素的表达均强于空白组(P〈0.05)。局部注射伊班膦酸钠能使成骨细胞分泌骨保护素增多,间接抑制破骨细胞生成,从而加速骨组织修复形成。  相似文献   

10.
背景:阿仑膦酸钠的抗骨吸收作用是通过其对破骨细胞的抑制作用完成的,近年亦有报道证实红霉素有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作用。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和红霉素抑制钛颗粒刺激巨噬细胞分泌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6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14h后分为红霉素组及阿仑膦酸钠组,每组分为6个亚组。红霉素组:A组:仅为巨噬细胞;B组:巨噬细胞+钛颗粒;C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μg/L;D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μg/L;E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0μg/L;F组:巨噬细胞+钛颗粒+红霉素1000μg/L。阿仑膦酸钠组分组及剂量同红霉素组。培养24h后,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结果与结论:B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高于其他组(P<0.05),F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的质量浓度明显低于C组(P<0.05)。同剂量阿仑膦酸钠和红霉素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钛颗粒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分泌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6及肿瘤坏死因子α,红霉素、阿仑膦酸钠能够呈剂量依赖型地有效抑制钛颗粒诱导的巨噬细胞分泌白细...  相似文献   

11.
背景: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调控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化的关键因子,机械力可影响牙周膜细胞和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目的:观察犬切牙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方法:采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将犬切牙分别施加牵引力1,2,4,12周,并设置对照组进行比较。牵引后切取犬切牙连同牙龈及牙槽骨组织块,制作组织切片进行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Image-Proplus软件半定量分析图像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骨保护素分别在在施加牵引力1和2周表达最显著,其平均吸光度值在施加牵引力1和2周时可达到峰值(P〈0.05),随后逐渐下降,施加牵引力12周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证实,正畸牙压低移动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及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规律与骨改建过程一致,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系统是牙周组织改建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2.
背景:多种因子可以影响骨保护蛋白/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剂配体/核因子κB受体激动剂(Osteoprotegerin/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ligand of receptor-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kappaB,OPG/RANKL/RANK)系统的表达影响骨代谢,那么松动假体周围的骨水泥颗粒是否也通过影响其代谢参与假体松动过程?目的:观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对人滑膜细胞RANKL/OPG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人滑膜细胞,在滑膜细胞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质量浓度为0(空白对照),0.2,1,10g/L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颗粒,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上述各浓度PMMA颗粒作用不同时间后滑膜细胞内RANKL、OPG的表达量及其比值。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滑膜细胞内RANKL、OPG的表达量均有下降;随着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共培养时间延长,各实验组滑膜细胞内RANKL、OPG表达均有下降趋势,而RANKL/OPG表达比值无明显变化。说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颗粒在对滑膜细胞产生生物学反应时并不干扰假体周围骨代谢的动态平衡,并未直接参与人工关节假体的无菌性松动。  相似文献   

13.
背景:金属-金属假体置入体内后可以发生腐蚀或磨损,释放镍、钴、铬、钛等金属离子,诱导局部炎性因子的释放。目的:观察Co^2+、Cr^3+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以及成骨细胞暴露在Co^2+、Cr^3+条件下RANKL、骨保护素基因的表达。方法:体外培养成骨细胞,实验分两组,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离子组给予钴、铬离子干预。结果与结论: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显示干预后1~6d对照组随时间推移细胞数目显著增加,离子组则增加不明显。共培养24,48h后,RT-PCR结果显示离子组RANKL、骨保护素基因表达较对照组均增加,以RANKL增加更显著(P〈0.05),RANKL/OPG mRNA的比率也明显增加。提示金属离子对成骨细胞的增殖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可刺激成骨细胞RANKL、骨保护素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背景: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可否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方法: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未加正畸装置,于实验开始时处死;其余各组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处死。选择一侧第一和第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牙周组织内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加力1周后开始增加,2周达最高峰,其后开始下降,4周后回落接近正常水平。12周后(撤力8周后),骨保护素阳性细胞数量少量回升,统计结果显示与加力4周后以及未加力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是调控破骨细胞生成和活化的关键因子,机械力可影响牙周膜细胞和成骨细胞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目的:观察犬切牙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方法:采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将犬切牙分别施加牵引力1,2,4,12周,并设置对照组进行比较。牵引后切取犬切牙连同牙龈及牙槽骨组织块,制作组织切片进行骨保护素及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Image-Proplus软件半定量分析图像平均吸光度值。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和骨保护素分别在在施加牵引力1和2周表达最显著,其平均吸光度值在施加牵引力1和2周时可达到峰值(P<0.05),随后逐渐下降,施加牵引力12周恢复至对照组水平。结果证实,正畸牙压低移动过程中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及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规律与骨改建过程一致,骨保护素/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系统是牙周组织改建的重要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RANKL-RANK信号传导系统与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炎性关节骨破坏的相关性。方法:应用ELISA方法检测OPG、RANKL、抗CCP抗体、RF-IgA、RF-IgG、RF-IgM在RA患者外周血的表达;应用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A活动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关节滑膜组织中RANKL, OPG的表达及分布状况。结果:显示OPG、RANKL、抗CCP、RF-IgA、RF-IgG、RF-IgM抗体在RA患者外周血的表达:早期RA组和非早期RA组指标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OPG、RANKL的表达在早期RA组高于非早期RA组(P〈0.05);各组滑膜组织中OPG、RANKL的表达,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检测数值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骨侵蚀组与非骨侵蚀组检测数值比较,OPG、RANKL均具有显著性差别(P〈0.05)。结论: RANKL-RANK/OPG系统在RA关节骨侵蚀发病早期既已表达,且随着病情的活动变化而变化。  相似文献   

17.
背景:体内实验显示,小分子肽能明显增加去卵巢大鼠的骨钙含量,使其骨密度增加,能很好地预防骨质疏松。同时体外实验显示,小分子肽能促进小鼠成骨细胞和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增殖、分化、矿化,并且可能是通过抑制核转录因子p50和p65的表达来起作用。而小分子肽对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小分子肽对MC3T3-E1在增殖、分化、矿化过程中骨保护素和RANKL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积分数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为空白对照组,50,100mg/L质量浓度小分子肽作用小鼠成骨前体细胞MC3T3-E1,分别于作用3,6,12,18,24,30d后,收集细胞提取蛋白,Western Blot检测骨保护素和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50,100mg/L小分子肽作用MC3T3-E1后能明显促进作用骨保护素的表达(P〈0.01),而对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无明显影响。小分子肽作用后MC3T3-E1中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比值要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因此,认为小分子肽可以通过增加骨保护素的表达来影响骨保护素/核转录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系统,间接地抑制破骨细胞的数量和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关于低频振动对体内骨髓基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的实验缺乏报道。目的: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不同频率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过程中核因子受体激活剂/核因子受体激活剂配体/骨保护素调节通路的变化,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取新西兰兔骨髓基质干细胞和脱钙骨基质制备复合物,80只新西兰兔制作骨缺损模型,骨缺损区植入复合物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组对照组、12.5,25,50,100Hz振动组,振动组于第7天开始接受不同频率振动干预5周,振动结束后分别对骨保护素mRNA、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mRNA进行检测。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各振动组骨髓基质干细胞骨保护素、核激活因子受体配体基因表达明显上调(P〈0.05),以25,50Hz显著(P〈0.01);但100Hz振动时表达则下调(P〈0.05)。说明给予一定频率振动刺激骨髓基质干细胞修复骨缺损,可能与其促进骨保护素基因表达上调有关,理想的振动频率为25,50Hz。  相似文献   

19.
背景:前期研究已明确三七总皂苷能抑制乙醇诱导的兔骨髓基质干细胞成脂分化。目的:进一步观察三七总皂苷对兔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骨保护素、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白酒灌胃4周制备新西兰兔股骨头缺血坏死模型,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复方骨肽组和三七总皂苷组。通过组织块培养法提取各组兔成骨细胞,检测细胞的分化,骨保护素、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基因表达情况,检测各目的基因杂交信号的强弱。结果与结论:三七总皂苷组兔碱性磷酸酶活性、钙结节计数及骨保护素、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的表达强度、骨保护素mRNA/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均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与复方骨肽组效果接近。证实三七总皂苷能够促进兔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能提高成骨细胞的骨保护素mRNA的相对表达量而对其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mRNA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