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5 毫秒
1.
背景:现有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多为块状,不能任意塑形,难以与骨腔完全贴敷,易导致骨髓炎复发,且药物爆释作用明显、载药量不大、释放时间短、有一定抗原性。为此,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研制一种新型的可塑性局部药物缓释系统,以期为骨髓炎的治疗提供更好方法。目的:观察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nanohydroxyapatite/poly(3-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olyethylene glycol,nano-HA/PHBV-PEG]载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对骨髓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制备兔胫骨近端骨髓炎模型,于胫骨近端骨窗内注入金黄色葡萄球菌后2周,行病灶清除。Ⅰ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GM局部药物释放系统;Ⅱ组植入可塑性nano-HA/PHBV-PEG1mL及23.2mg硫酸庆大霉素粉;Ⅲ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并肌注硫酸庆大霉素5d,共23.2mg;Ⅳ组植入1mL可塑性nano-HA/PHBV-PEG;Ⅴ组无任何植入。术后8周进行放射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结果与结论:Ⅰ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极低,明显小于其他各组(P<0.01),其组织学观察无明显骨髓炎表现。Ⅱ、Ⅲ、Ⅳ组细菌计数逐渐增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但3组间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骨髓炎表现也无本质差别。Ⅱ、Ⅲ、Ⅳ组细菌计数及改良X射线Norden骨髓炎评分均较高,明显大于Ⅴ组(P<0.01或0.05);其组织学显示出严重骨髓炎表现。结果提示:①在病灶清除后,一期将可塑性nano-HA/PHBV-PEG-DDS植入残留的感染性骨缺损,能快速有效地治疗骨髓炎。②传统的全身抗生素应用或单纯局部应用抗生素方法虽然较不用抗生素好,但不能确保一期植骨有效治疗慢性骨髓炎。③在不用药、传统全身用药或单纯局部用药条件下,一期植骨反而会加重骨髓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硫酸庆大霉素缓释系统(drug delivery system,DDS),观察其体内释药特性,为慢性骨髓炎的治疗寻找更好的方法。方法:实验于2004-05/2005-03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和华南理工大学生物工程与材料学院实验室完成。实验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patite,nano-HA)、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poly(3-hydroxybutyrate-hydroxyvalerate),PHBV]、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硫酸庆大霉素(gentamicin,GM)。新西兰大白兔24只。实验方法:①nano-HA/PHBV-PEG-GM-DDS的制备:以nano-HA为载药核心,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降解可调控的PHBV、PEG,承载GM制成。②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绘制庆大霉素浓度与抑菌环直径的半对数标准曲线。③体内释放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左股骨外上髁钻孔,刮除部分骨质和骨髓,将nano-HA-PHBV/PEG-GM微球自骨窗内植入,分别于术后1,3,5,7,10,14,21,28d8个时间点各选3只大白兔,麻醉后取干骺端松质骨及骨干皮质骨标本。用标准曲线计算出各标本药物浓度,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绘制nano-HA/PHBV-PEG-GM-DDS的释药浓度与时间关系曲线。实验评估:①扫描电镜下观察nano-HA/PHBV-PEG-GM-DDS的微球形态。②nano-HA/PHBV-PEG-GM-DDS的释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结果:纳入兔2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nano-HA/PHBV-PEG-GM-DDS微球形态:大小均匀规整,微球平均粒径为345μm,小微球粒径为78μm,微球表面形态一致,为多孔皱缩结构。②nano-HA/PHBV-PEG-GM-DDS释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术后第1天nano-HA/PHBV-PEG-GM-DDS周围皮质骨和松质骨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分别为(110.10±11.70),(97.30±9.60)mg/L,其后逐渐下降,至术后第28天时皮质骨和松质骨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可分别达(7.30±1.40),(6.80±1.10)mg/L,局部骨组织中庆大霉素质量浓度仍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小抑菌浓度(2mg/L)以上。结论:nano-HA/PHBV-PEG-GM-DDS具有较好的体内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3.
背景:聚酸酐材料具有表面溶蚀性、生物可降解性和释药速率可调性,为人体药物缓释材料,但关于聚癸二酸酐缓释系统的应用至今少有报道。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系统对兔股骨骨髓炎感染模型的预防作用。 方法:按 Norden法将30只兔制作股骨金黄色葡萄球菌骨髓炎兔模型,分别用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缓释制剂和加替沙星进行干预,并与模型组作对照,共分3组,每组10只,观察建模后兔一般情况、解剖学观察、X射线片表现、骨培养及细菌计数、组织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建模后8周,模型组兔建模后,食欲差,皮毛不光滑,体质量减轻,3只兔于3周内死亡,其他7只X射线片上骨膜反应较重,可见小块死骨形成,解剖学检查均可见脓肿形成,骨培养及组织学检查均可见骨髓炎表现;加替沙星组建模后体质量减轻,2只兔于建模后3周内死亡,解剖学检查可见有4只动物有脓肿形成,X射线片上可见8只动物骨膜反应较轻,未见死骨形成,骨培养及组织学检查6只兔有骨髓炎表现;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缓释制剂治疗组兔一般情况好,解剖学检查未见异常,X射线片检查、骨培养和细菌计数、组织学检查均未见骨髓炎表现。结果证实,加替沙星-聚癸二酸酐局部缓释制剂预防股骨骨髓炎感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背景:可生物降解抗生素载药系统具有载体材料可降解、抗生素释放完全、局部药物浓度高、抗感染效果好、全身不良反应小等优点。目的:观察负载庆大霉素的β-磷酸三钙煅烧骨可生物降解抗生素释放系统治疗慢性骨髓炎的效果。方法:取48只新西兰大白兔制作慢性骨髓炎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骨缺损部位植入复合庆大霉素的β-磷酸三钙煅烧骨可降解抗生素释放系统,对照组骨缺损处植入β-磷酸三钙煅烧骨颗粒。结果与结论:实验组动物全身状态、伤口愈合情况、静脉血中白细胞及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均好于对照组。实验组局部抗生素药物浓度在术后第1天内爆发释放,达到较高浓度,术后4周时仍能够维持在有效抑菌浓度10倍以上,但在保持局部组织药物浓度较高同时全身药物浓度较低,在术后3周基本在周围静脉血中不再能够检测到抗生素。表明负载庆大霉素的β-磷酸三钙煅烧骨可生物降解抗生素释放系统可较好治疗慢性骨髓炎。  相似文献   

5.
背景慢性骨髓炎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手术常需分期进行,目前尚无好的方法予以一期修复.目的探讨将纤维蛋白凝胶(FG)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庆大霉素的共同载体,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材料实验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为体质量1.9~2.4kg的48只成年健康青紫兰兔,雌雄不限,购自甘肃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干预48只青紫兰兔,制作慢性骨髓炎模型,清创后造成胫骨近侧干骺端内侧1.5 cm长半环形骨缺损,采用3种方法进行处理A组,植入FG,BMP和庆大霉素复合物;B组,植入FG/BMP复合物,C组,作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做骨培养及细菌计数,X射线拍片及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感染控制及骨修复均良好,感染控制率、再生骨量明显优于B组.B,C两组在感染控制率上无显著差异.C组动物骨修复差.结论FG,BMP及庆大霉素复合物具有促进成骨及抗感染的双重作用,可用于感染性骨缺损及污染严重的开放性损伤造成的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可塑性骨修复重建和释药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聚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局部释药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毒性反应、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皮内刺激反应的程度及其细胞毒性和溶血反应,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全部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KM小鼠20只,将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植入动物肌和骨内及动物腹腔注射材料浸提液。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聚释药系统以具良好可塑性能纤维蛋白胶为微球支架,纳米羟基磷灰灰石为载药核心,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降解可调控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及聚乙二醇,承载硫酸庆大霉素制成。按照GB/T16886.1-1997医用植入材料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实验,对其进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植入实验、亚急性及慢性全身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结果:入选兔42只,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射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聚释药系统浸提液后,在规定的72h观察期内,小鼠实验与对照组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两组体质量增加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0±0.05,0.19±0.050.35±0.07,0.36±0.06;0.52±0.09,0.54±0.10t=0.46,;;0.23,0.54,P>0.05)②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植入局部皮肤未见过敏、。感染及液化坏死征象;未引起明显肝肾功能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0.775,1.230,0.169,0.650,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0.081,0.316,0.104,0.326,P>0.05;尿素氮:t=0.617,0.840,1.517,0.341,P>0.05;肌酐:t=0.749,0.335,0.614,0.806,P>0.05),且实验组内各时相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F=0.347,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F=0.144,P>0.05尿素氮:;F=0.784,P>0.05;肌酐:F=0.467,P>0.05);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③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为1.2%,低于标准规定的5%。④骨髓基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组体外培养见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增值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1.584,0.540,0.529,P>0.05)⑤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均未出现红斑、水肿和坏死,皮肤反应程度得分为0分。结论: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慢性骨髓炎临床处理较为棘手,手术常需分期进行,目前尚无好的方法予以一期修复.目的:探讨将纤维蛋白凝胶(FG)作为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庆大霉素的共同载体,一期修复感染性骨缺损的可行性.设计:完全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全军创伤骨科中心.材料:实验在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对象为体质量1.9~2.4kg的48只成年健康青紫兰兔,雌雄不限,购自甘肃省兰州市生物制品研究所.干预:48只青紫兰兔,制作慢性骨髓炎模型,清创后造成胫骨近侧干骺端内侧1.5 cm长半环形骨缺损,采用3种方法进行处理:A组,植入FG,BMP和庆大霉素复合物;B组,植入FG/BMP复合物,C组,作为空白对照.主要观察指标: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做骨培养及细菌计数,X射线拍片及组织学检查.结果:A组感染控制及骨修复均良好,感染控制率、再生骨量明显优于B组.B,C两组在感染控制率上无显著差异.C组动物骨修复差.结论:FG,BMP及庆大霉素复合物具有促进成骨及抗感染的双重作用,可用于感染性骨缺损及污染严重的开放性损伤造成的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
骨与关节感染的治疗,为了达到有效的局部治疗药物浓度,全身性应用抗生素用量大,时间长,血药浓度高,容易导致肾、耳毒性及胃肠道反应等;载庆大霉素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PMMA)为目前治疗骨科内植物感染的金标准,但临床长期应用证明PMMA载体有药物释放不完全;用于骨髓炎治疗时需二次手术取出链珠,空腔需重建;不能降解吸收,为一异物,为残留感染或感染复发的因素等缺陷。因此以生物降解型材料为抗生素载体的药物缓释系统受到关注。  相似文献   

9.
观察可塑性骨修复重建和释药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局部释药系统植入动物体内后可能引发的急、慢性全身毒性反应、对动物机体局部组织的影响、皮内刺激反应的程度及其细胞毒性和溶血反应,评价其生物安全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全部实验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取新西兰大白兔42只,KM小鼠20只,将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植入动物肌和骨内及动物腹腔注射材料浸提液。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以具良好可塑性能纤维蛋白胶为微球支架,纳米羟基磷灰灰石为载药核心,外包裹生物相容性好且降解可调控的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及聚乙二醇,承载硫酸庆大霉素制成。按照GB/T16886.1-1997医用植入材料评价标准和所推荐的生物学和动物实验,对其进行急性全身毒性实验、植入实验、亚急性及慢性全身毒性实验、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结果:入选兔42只,鼠20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注射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浸提液后,在规定的72h观察期内,小鼠实验与对照组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两组体质量增加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0.20&;#177;0.05.0.19&;#177;0.05;0.35&;#177;0.07,0.36&;#177;0.06;0.52&;#177;0.09。0.54&;#177;0.10;t=0.46,0.23,0.54,P〉0.05)。②材料埋置动物体内后,植入局部皮肤未见过敏、感染及液化坏死征象;未引起明显肝肾功能变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尿素氮、肌酐含量实验组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t=0.775,1.230,0.169,0.650,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t=0.08l,0.316,0.104,0.326,P〉0.05;尿素氮:t=0.617,0.840,1.517,0.341.P〉0.05;肌酐:t=0.749,0.335,0.614,0.806,P〉0.05),且实验组内各时相点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F=0.347,P〉0.05;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F=0.144,P〉0.05;尿素氮:F=0.784,P〉0.05;肌酐:F=0.467,P〉0.05);病理组织切片示材料周围的组织,其炎性变化符合一般的炎症变化转归规律。③材料浸提液与血液混溶的溶血率为1.2%,低于标准规定的5%。④骨髓基质细胞与材料复合培养组体外培养见细胞形态良好,细胞增值率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t=1.584,0.540,0.529,P〉0.05)。⑤动物背部皮内注射材料浸提液后均未出现红斑、水肿和坏死,皮肤反应程度得分为0分。结论:可塑性纳米羟基磷灰灰石/聚羟基丁酸酯-羟基戊酸酯共聚物-聚乙二醇庆大霉素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背景:国外商品化的硫酸钙产品尽管临床应用效果较好,但存在依赖进口和价格较高的缺陷。目的:自行构建骨植入型硫酸钙,庆大霉素药物释放系统,并评价其生物相容性。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对比实验,于2005—10/2006—09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材料:以自制柠檬酸化半水硫酸钙为庆大霉素的载药基质,制备硫酸钙/庆大霉素植入剂抗生素含量5%。方法:根据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实验选择指南(ISO标准10993—1,1997)和国家标准GB/T16886—1选择红细胞溶血实验、细胞毒性实验、热原实验、肌肉内植入实验及骨内植入实验评价硫酸钙,庆大霉素抗生素释放系统的生物相容性。主要观察指标:红细胞溶血率、细胞相对增殖率、体温升高情况及组织相容性。结果:①抗生素释放系统红细胞溶血率为2.02%,小于阳性标准。②细胞毒性实验:实验组细胞相对增殖率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毒性评分为0~1级。③热原反应:家兔平均体温升高为0.3℃,符合医用材料的热源反应要求。④肌肉内植入实验:抗生素释放系统在肌肉组织内可逐渐降解,材料周围未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组织无排斥。⑤骨内植入实验:骨组织内抗生素释放系统可逐步降解,并逐渐被骨性组织替代,无排斥现象及肝肾毒性。结论:构建的硫酸钙,庆大霉素释放系统不会引起机体本身的溶血反应,不具有细胞毒性和致热源作用,可逐步降解,无排斥现象,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制一种既有成骨作用又有局部抗感染能力,且有较低免疫原性的新型高效骨植入材料.方法:实验于2002-09/2005-03在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采用超声负压双重复合法制备庆大霉素含量为172 mg/条的复合羊同种抗菌骨,植入羊股(肱)骨骨缺损合并感染模型绵羊5只(实验组),对照组5只植入空白骨,采用大体观察、白细胞计数、影像学、组织学、细菌学检查等指标评价其抗感染效果及成骨能力.结果:参加实验10只绵羊,对照组1只羊于第17天死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败血症.进入结果分析为9只绵羊.①实验组除1例感染外,其余有效的控制了感染并有新骨形成.②对照组术后第4,6周植入骨被脓液包裹,第8,10周植骨区基本被纤维组织填充.③成骨组织及炎性组织体积密度上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实验组比对照组有较多的新骨形成与较轻微的炎性反应.④实验组与对照组在骨组织细菌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1.64&;#177;3.37)&;#215;10^8,(1.64&;#177;3.27)&;#215;10^12CFU/g,P<0.05].说明庆大霉素复合抗菌骨能有效抑制局部细菌的生长繁殖.结论:复合庆大霉素同种抗菌骨具有较好的局部抗感染效果及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为骨转移瘤提供新型的局部药物缓释系统。方法α-CSH-nano-HA/PHBV-PEG载顺铂制成可注射用α-CSH-nano-HA/PHBV-PEG cis-platinum缓释微球,研究其结构、释药特性、可注射性以及力学性能。结果(1)第1、3、5、7天缓释微球的释药浓度分别为97.5、90.7、83.2、68.5μg/mL,第7天后趋于稳定。(2)可注射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在液固比为0.7时可注射性强,与此同时缓释药系统随着液固比的增大凝固时间延长。结论α-CSH-nano-HA/PHBVPEG顺铂释药系统具有良好的注射性能和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仿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与自体骨相似的组成和结构,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肝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上端15mm×8mm的腔隙性临界性骨缺损。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16)和空白对照组(n=4)。实验组植入课题组研制的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植入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及组织学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骨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植入后8周后缺损已经融合,12周时塑形接近正常。X射线平片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增多,12周基本愈合,塑形完成,空白对照组未见骨性修复,形成骨不连。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植入后4周材料开始吸收,8周后降解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均由纤维组织充填。提示新型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促进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生物蛋白胶作为生物性抗生素载体,已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生物蛋白胶与第四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加替沙星联合应用的实验研究鲜有报道。目的:拟建立动物局部感染模型,观察生物蛋白胶-加替沙星缓释剂对感染的预防作用及二者联合应用的安全性。方法: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均建立局部软组织感染模型,实验组局部放置生物蛋白胶+加替沙星,对照组局部注射加替沙星,空白组局部注射生理盐水。3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3,7,14天耳缘静脉采血,进行白细胞计数检查和实验组全血药物浓度测定,同时,分别于术后第3,7,14天各切取切口旁小块肌肉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以及实验组的局部药物浓度测定。结果与结论:空白组动物在术后2周内均出现切口化脓,而对照组和实验组未见切口化脓;白细胞计数结果显示在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白细胞计数均低于空白组(P〈0.01),而对照组在术后第7和14天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实验组,低于空白组(P〈0.01或P〈0.05);实验组血浆和距切口约1.5cm处肌肉组织加替沙星的浓度均在给药后3,7,14d逐渐降低(P〈0.05);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空白组动物肌肉组织中充满大量的炎性细胞,对照组第3,7天时,肌肉组织中有少量炎性细胞,14d时消失,实验组第3天时炎性细胞较少,第7,14天时,无炎性细胞浸润。结果表明,生物蛋白胶是抗感染药物释放系统的良好生物载体,与加替沙星联合应用,可以减少出血,降低感染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5.
赵宏霞 《中国临床康复》2014,(30):4783-4789
背景:交联是骨组织工程材料改性的一种常用方法,但目前仍缺乏交联剂对载药人工骨材料性能影响的相关研究与报道。 目的:研究戊二醛交联对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力学性能、降解性能及体外药物缓释行为的影响。 方法:分别制备壳聚糖质量分数为10%,20%,30%的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与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载药人工骨材料,检测各组材料的机械强度、吸水率、降解率及体外药物释放行为。 结果与结论:壳聚糖含量为10%,20%,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抗压强度分别为(10.16±1.17),(28.40±0.64),(23.28±1.30)MPa,经戊二醛交联后材料的抗压强度分别增大至(36.30±1-20),(51.60±2.08),(36.90±3.22)MPa。壳聚糖含量为10%,20%,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交联后的吸水率与降解率均低于交联前。在体外缓释的第1天,30%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药物释放量为42.2%,材料经戊二醛交联处理后药物释放量降至33.6%,在随后的9d,交联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的总释放量均低于壳聚糖,羟基磷灰石-庆大霉素。表明戊二醛交联赋予了材料更好的生物稳定性,减缓了材料降解速率,显著改善了药物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16.
背景:庆大霉素珠链是较早用于治疗慢性骨髓炎的局部释药系统,但是由于其不能在体内降解吸收,须二次取出,因而限制了其的应用。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致力于可吸收材料负载抗生素装置的研究。目的:制备负载庆大霉素的壳聚糖纳米粒,评价其性能,观察其体外释药行为及体外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方法:以壳聚糖为药用载体,硫酸庆大霉素为模型药物,三聚磷酸钠为离子交联剂,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庆大霉素-壳聚糖纳米粒,在MH平板上进行抑菌实验,观察及评价其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作用。结果与结论:制备的纳米粒形态为类圆形,粒径为40~70nm,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31.3%和15.4%,体外释药可持续14d左右,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可持续25d,在第5天纳米粒的抑菌作用达到最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抑菌圈逐渐缩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万古霉素骨水泥相比较,探讨万古霉素硫酸钙在体内抗生素释放的规律。方法将成功建立左胫骨慢性骨髓炎的16只健康成年家兔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万古霉素硫酸钙组)和对照组(万古霉素骨水泥组),在左胫骨分别植入万古霉素骨水泥栓及万古霉素硫酸钙栓,收集两组实验对象术后0.5h、1h、1.5h、2h、4h、6h、12h、24h、48h、72h的引流液及血液,测量万古霉素药物浓度至引流液消失、血液中药物浓度测不到为止:收集1h、2h、6h、12h、24h、48h、4d、7d的尿液测量药物浓度.至尿液药物浓度消失并比较两组的药物浓度的差异。结果在观察时间范围内,实验组引流液在各个时间点的药物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25、3.34、3.24、3.75、3.96、4.56、5.32、5.53,P均〈0.05)。对照组血液药物浓度和尿液药物浓度一直处于测不到的状态,而实验组血液药物浓度在植入后1.5h开始被检测到药物浓度.与对照组同时间点药物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32、3.01、2.54、2.33、1.95、2.17,P均〈0.05);实验组植入后1h开始测到尿液药物浓度,药物浓度迅速增高,于24h达到高峰,于1周后下降至极低的药物浓度,其中2~48h与对照组同时间点尿液药物浓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55、3.22、3.48、4.13、3.46、3.15,P均〈0.05)。结果万古霉素硫酸钙在体内的抗生素释放优于万古霉素骨水泥。  相似文献   

18.
背景:课题组自主研发一种仿松质骨生物活性纳米人工骨,在临床试验前进行系列的动物实验提供必需的技术资料。目的:评价自主研发的仿松质骨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的生物可降解性、骨引导性和骨诱导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3-01/06-08 在广东省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完成。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通过共沉淀反应合成。将纳米羟基磷灰石粉末按一定比例加入胶原溶液中充分混合,然后冷冻干燥即得块状纳米人工骨。15 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 3 组,每组 5 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羟基磷灰石珊瑚组和纳米人工骨组。方法:所有动物局部麻醉后在一侧尺骨造成10 mm 全缺损,纳米人工骨组和羟基磷灰石珊瑚组分别植入纳米人工骨、羟基磷灰石珊瑚,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物质。在植入后30,60 d,通过大体观察、X 射线摄片、电子显微镜及组织学评价该人工骨的的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性。主要观察指标:纳米人工骨的超微结构,创面愈合情况,人工骨降解情况和缺损区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该人工骨具有与天然松质骨相似的内连孔结构、孔隙率和孔径,这种结构有利于骨细胞的长入和血管新生;植入后 30 d 可见纳米人工骨组缺损处被纳米人工骨修复,人工骨被彻底降解。植入后 60 d 羟基磷灰石珊瑚组未见骨修复和骨降解,仅见大量软组织再生。结论:自制仿松骨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可降解,成骨效果好,可替代自体骨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19.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修复骨缺损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简称纳米人工骨)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后,局部和全身的反应、植入后的骨修复时间,评估纳米人工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3-03/2004-06在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缺损患者29例,男21例,女8例;年龄10~83岁。其中骨折后骨缺损22例,经骨折切开复位适宜的内固定,骨缺损处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折后骨不连4例,将骨折端瘢痕及硬化骨清除,打通髓腔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骨瘤样病损3例,病灶刮除后植入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上述病例术中材料植入量0.4~3.0g。连续12个月的临床观察随访,行X射线摄片检查。结果:29例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除1例胫骨骨折术后失访,其余28例连续12个月复诊随访。①患者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后X射线摄片观察结果:术后1~3个月材料植入区与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3~6个月材料植入区内有明显的新骨长入,骨修复材料与骨组织融合成一体,密度接近正常骨组织,达到骨性连接,骨缺损己基本修复。6~12个月植骨塑形改建。②不良事件及副反应:28例复诊随访时,全身无发热反应,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植入部位的局部无不良反应。其中2例骨折患者术后2个半月因外伤或过早负重,致内固定钢板折断再骨折,予重新手术复位固定。结论: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安全的新型骨缺损填充材料;纳米人工骨材料植入骨缺损处3~6个月可形成骨性连接,6~12个月骨结构塑形改建,且局部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对骨感染的预防及治疗往往为全身用药,局部清创后静点抗生素预防及治疗骨感染,但局部血药浓度有限,全身不良反应较大,因此局部用药成为目前研究热点,其研究重点是寻找一种生物相容性较好,又可缓慢释放抗生素的载体.目的:探讨藻酸钙凝胶复合万古霉素预防骨感染的能力,同时以万古霉素肌肉注射及磷酸三钙复合万古霉素植入造模区进行对照.方法:以6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白兔为实验对象,各组右侧胫骨采用胫骨髓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诱导骨髓炎生成,造模后全身用药组给予肌注万古霉素(0.03 g,2次/d,共4 d),磷酸三钙组放置1 g磷酸三钙与0.1 g万古霉素复合体填充于造模区,骨蜡封闭,缝合,藻酸钙凝胶组局部造模后放置万古霉素藻酸钙凝胶.分别于术后4,8周进行大体观察,放射影像,组织学分析.结果与结论:术后全身用药组以及磷酸三钙组大部分出现局部肿胀,并出现局部窦道、渗出.全身用药组及磷酸三钙组病理切片见大量淋巴细胞以及部分死骨,并可见部分脓腔.藻酸钙凝胶组其组织学和大体观察均无骨髓炎表现.提示复合万古霉素藻酸钙凝胶预防骨感染效果优于局部给予磷酸三钙复合万古霉素以及全身应用万古霉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