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过程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血清含量变化及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 方法:实验于2003-10/2005—02在河北医科大学生化实验室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SD大鼠84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6只,脑损伤组6只,骨折组36只,脑损伤+骨折组36只。脑损伤组按Gruner改良法制作中度脑损伤模型(将400g砝码于100cm高处通过导向管坠落,撞击置于人字缝与失状缝之间的圆锥上,致中度脑损伤)。骨折组充分显露一侧胫骨后,在胫骨结节下1cm处横断胫骨,以直径1mm的克氏针作髓内固定。正常对照组不作任何处理。正常对照组于实验开始后第3天,其他3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采用ABC—ELISA法测定血清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脑损伤组与骨折组分别于术后3d,1,2,3,4,5周取骨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转化生长因子β1在骨折位点局部的表达。 结果:纳入动物84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损伤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4倍[分别为(17.80&;#177;11.75),(4.42&;#177;2.10)μg/L,P〈0.011,2周以后降至正常。骨折组术后1周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1.70&;#177;4.56),(4.42&;#177;2.10)μg/L,P〈0.05],第5周降至正常。脑损伤+骨折组术后第3天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为正常对照组的7倍,术后第1周时达到8倍,术后第3天及第1周时脑损伤+骨折组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含量高于骨折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29.30&;#177;20.96),(5.93&;#177;3.34)μg/L,P〈0.05;(31.73&;#177;21.57),(11.70&;#177;4.56)μg/L,P〈0.01],术后2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在图像分析中,术后3d,1,2,3,4周脑损伤+骨折组骨折位点转化生长因子β1染色的吸光度始终高于骨折组,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0.206&;#177;0.055,0.135&;#177;0.029;0.271&;#177;0.043,0.181&;#177;0.035;0.234&;#177;0.059,0.188&;#177;0.036;0.209&;#177;0.057,0.166&;#177;0.033;0.187&;#177;0.037,0.169&;#177;0.031,P〈0.05)。术后第5周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血浆和骨折位点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合并脑损伤骨折时增高,可能是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加速的体液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2.
背景:转化生长因子β是一族多功能的蛋白多肽,在骨折愈合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为转化生长因子β1。不同的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的影响不同,其影响程度如何是判定内固定材料优劣的一个重要评定指标。目的:通过不同内固定材料固定后骨折愈合不同阶段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了解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细胞内定位,借此探讨不同内固定材料对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局部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的影响。设计:随机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病理科。材料:实验于2000-03/2001-07在第二军医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和骨科实验室完成。选用新西兰兔42只,所有动物均随机抽取,雌雄不限,按内固定物分成两组:矩形髓内钉组;不锈钢接骨板组,每组动物21只。方法:以矩形髓内钉与不锈钢接骨板固定兔胫骨制作骨折内固定模型,骨折内固定部位为兔左胫腓骨交界下2mm处。手术前后用市售动物颗粒饲料分笼喂养,饮用自来水,自由活动,不用外固定。每组动物于内固定手术后1.3.7,14,21,28d分别处死3只,取骨折端骨痂及周围组织标本,进行组织切片和原位杂交处理。主要观察指标:观测并记录组织切片中不同细胞内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染色阳性强度和阳性面积比,显示兔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中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分布和含量。结果:共用实验动物42只,腹泻死亡3只,伤口局部感染骨外露3只,共6只未纳入结果分析,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各3只,进入结果分析动物数36只。①在骨折早期,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局部的细胞和间质中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均无表达;7d后间充质细胞、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中有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表达。②矩形髓内钉组和不锈钢接骨板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阳性染色强度、阳性面积比及阳性指数术后14d最高(12.36&;#177;0.58,0.19&;#177;0.05,2.35&;#177;0.20:10.24&;#177;0.65,0.13&;#177;0.03,1.33&;#177;0.10),28d最低(4.24&;#177;0.57,0.06&;#177;0.02,0.25&;#177;0.08:3.31&;#177;0.27,0.03&;#177;0.01,010&;#177;0.02),同期比较除术后7d阳性面积比外,其余矩形髓内钉组均高于不锈钢接骨板组,组问差异显著(P〈0.05,P〈0.01)。结论:矩形髓内钉较不锈钢接骨板更能促进细胞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1,有利于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有一定促进浅Ⅱ度、深Ⅱ度创面愈合作用的解毒烧伤膏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对转化生长因子β、微血管生成和胶原合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 方法:实验于2004-09/2004-12在中山大学动物中心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外科实验室完成。取10只小香猪,制作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随机分为解毒烧伤膏观察组和空白对照组,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别在伤后第3、5、7、9天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菌素生物素一过氧化物酶标记物法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13的表达,在400倍光镜下随机选取5个视野,每个视野观察100个细胞,以胞浆或(和)胞核着棕色者为阳性染色,计数阳性细胞数。以CD34-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先后在低倍镜(10&;#215;10)下全面观察切片,以确定组织血管密度最高处,再在高倍镜(10&;#215;40)下计数并记录5个视野的微血管数,取其平均值。记数微血管密度。羟脯氨酸法检测每克组织胶原含量。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创面微血管密度计数及胶原含量测定。结果:纳入动物10其,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值。①观察组烫伤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11.0&;#177;1.5),(14.0&;#177;2.5)d,t=4.08,P〈0.001]。②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主要在炎症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伤后第3、5天,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25.0&;#177;7.5)%,(11.0&;#177;4.6)%;(45.7&;#177;8.3)%,(24.6&;#177;7.4)%,t=3.61,6.34,P〈0.01];观察组转化生长因子β表达的高峰早于且强于对.照组。④第5天微血管密度记数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40.6&;#177;2.4),(32.6&;#177;2.4)个,t=2.69,P(0.05]。④观察组第7、9天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24.5&;#177;0.72),(1.97&;#177;0.15)g/mg;(3.51&;#177;0.46),(2.85&;#177;0.13)g/mg;t=3.61,6.79,P〈0.01]; 结论:解毒烧伤膏能促进烫伤刨面的愈合,可能与早期提高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促进血管增生和后期胶原的合成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的变化,及甲基强的松龙对其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6/2004—03在上海市药物工业研究院与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病理实验室完成。选择雄性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5只、损伤对照组(6,24h,3,7d)、甲基强的松龙组(6,24h,3,7d),每时间点5只。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后,损伤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等渗盐水,甲基强的松龙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30mg/kg),分别于伤后6,24h,3,7d切取损伤及临近部位脊髓组织,运用原位杂交技术,二氨基联苯胺显色,苏木精轻度复染。采用光学显微镜进行观察,高倍镜下(200倍),随机选择5个高表达视野,记数每个高倍镜视野下阳性细胞的百分比(阳性细胞数/细胞总数)。细胞胞浆内呈棕黄色为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脊髓损伤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的影响。结果:纳入动物45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损伤后甲基强的松龙组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阳性细胞数与损伤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损伤对照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8.91&;#177;0.82)%,(28.27&;#177;1.10)%,(42.09&;#177;0.93)%,(45.24&;#177;0.85)%,甲基强的松龙组伤后6,24h,3,7d分别为(7.93&;#177;0.40)%,(20.36&;#177;1.10)%,(31.34&;#177;0.62)%,(16.62&;#177;0.97)%]。②阴性对照未见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和损伤对照组均有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阳性表达,甲基强的松龙组同损伤对照组相比,各时段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表达均有减少,且差异明显。结论:甲基强的松龙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转化生长因子β1 mRNA的表达,说明甲基强的松龙对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不是通过转化生长因子β1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促愈汤对胃溃疡患者胃泌素及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04—06/2006—02武汉市第一医院经胃镜和活检证实的门诊活动性胃溃疡患者60例。根据患者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两组,促愈汤组和对照组各30例。促愈汤组采用促愈汤、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替硝唑联合治疗。促愈汤方药组成:太子参15g,茯苓10g,白术10g,丹参15g,黄连9g,吴茱萸3g,甘草6g,大黄粉3g,黄芩9g。生药由武汉市第一医院中药房提供,药材经生药鉴定为正品。常规水煎至200mL,分成100mL/袋。对照组只用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和替硝唑进行治疗。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行胃镜检查了解溃疡愈合情况,行幽门螺杆菌、血胃泌素、胃黏膜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测定,并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结果:6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治疗前后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促愈汤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相比,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幽门螺杆菌阳性率相比,差异亦显著(P〈0.01)。②促愈汤组血胃泌素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显著[(36.0&;#177;11.1),(30.2&;#177;9.3)pmol/L,P〈0.05];对照组血胃泌索水平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差异也显著[(35.8&;#177;10.8),(29.3&;#177;8.9)pmoL/L,P〈0.051。促愈汤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后两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③促愈汤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6.2&;#177;2.0)%,(16.3&;#177;4.7)%,P〈0.01];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显著[(6.5&;#177;2.1)%,(13.0&;#177;4.1)%,P〈0.01)。促愈汤组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前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促愈汤组与对照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水平治疗后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促愈汤可以提高溃疡愈合质量,其机制可能与血胃泌素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汤对实验性大鼠骨折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4/12在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研究所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3个月龄雄性SD大鼠60只,建立闭合骨折髓内固定动物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活血化瘀汤组(n=30)、生理盐水组(n=30)。每组又分为骨折后3,5,7,14,21d5个时相点,每个时相点6只。在大鼠麻醉苏醒后开始灌服活血化瘀汤(由蒲黄9g,姜黄4.5g,当归9g,泽兰6g,茜草9g,三七6g,红花1.5g,莪术6g,生地9g,赤芍9g,紫苏9g,甘草3g等组成,由福建中医学院屏山制药厂协作制备)15mL/(kg·d)(按l0倍成人剂量换算),分两次,生理盐水组在相同条件下灌服等体积生理盐水,分别于骨折后3,5,7,14,21d取骨折区组织,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分析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结果:纳入大鼠6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在骨折后第3天有一个初期峰值;在第7天会出现一个低谷;而在骨折后第2周,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会再次升高,达到第2个峰值,也是最高表达期;其后的表达逐渐降低。②骨折后3,5,7,14,21d活血化瘀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0.437±0.073,0.292±0.103;0.368±0.099,0.245±0.052;0.360±0.082,0.281±0.076;0.783±0.289,0.461±0.163;0.526±0.120,0.453±0.085,P<0.01)。③骨折后3,5,7,14,21d活血化瘀汤组转化生长因子β1蛋白的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分别为36.033±2.244,32.879±3.423;34.442±2.197,32.691±1.243;33.383±1.688,32.073±1.109;40.918±4.102,38.287±2.694;34.688±3.746,33.381±0.499,P<0.01)。结论:活血化瘀汤使转化生长因子β1的表达增强,促进了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7.
吴斗  刘强  陈君长  安奇君  龚强  韩小强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104-106,i0005
目的:通过神经吻合口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的特异性抗体,阻断其诱导局部炎症反应和细胞外基质沉积的作用,以期达到预防或减少神经瘢痕的产生,提高神经修复。方法:实验于2003—04/2005—04在山西医科大学外科实验室完成。选用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各24只。两组大鼠坐骨神经切断后行神经外膜小间隙缝合,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采用微量加样器于神经吻合口间隙内注射质量浓度为50mg/L的Anti-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溶液0.1mL;生理盐水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逐层缝合伤口。分别于术后4,12周取材,按照Petersen分级标准对皮肤、肌肉、筋膜和神经组织与周围组织粘连的程度进行评估。结果:实验纳入大鼠48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瘢痕成分的评估:①两组术后大体观察:术后两组大鼠皮肤及肌肉、筋膜愈合良好,均未发生伤口进开、进裂、感染现象。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术后12周神经吻合口与周围组织粘连明显减轻,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②两组术后12周神经组织切片Masson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B1抗体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轴索增生活跃.胶原纤维形成较少.以神经外膜为主;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吻合口远端神经纤维生长排列紊乱,连续性差,被胶原纤维包裹,胶原沉积较多,神经外膜肥厚。④术后12周两组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灰度值测量结果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Ⅰ型胶原纤维含量明显低于生理盐水对照组[(41.112&;#177;11.065),(49.561&;#177;8.097),P〈0.05],而Ⅲ型胶原纤维含量基本相似[(34.223&;#177;7.130).(32.284&;#177;5.497),P〉0.05]。神经再生功能的评估:①术后12周两组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比较: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9.090&;#177;22.493),(-28.660&;#177;22.649),P〈0.05]。②两组术后12周电生理学检查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神经传导速度明显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29.603&;#177;3.972),(16.215&;#177;4.619)m/s,P〈0.05]。③两组术后周围神经纤维的镀银染色及周围神经髓鞘染色结果: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组髓鞘厚度和再生神经纤维的直径均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1.36&;#177;0.23),(0.93&;#177;0.48);(9.40&;#177;0.86),(7.99&;#177;0.36)μm;P均〈0.05]。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神经端或对端的吻合治疗中,局部应用外源性转化生长因子β1抗体,能够抑制或减少局部神经胶原瘢痕的产生,从而有效促进大鼠周围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人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的表达和胶原合成的影响。 方法:实验于2005—03/12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免疫教研室完成。选取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整形美容中心手术标本,包括正常皮肤和增生性瘢痕。将手术中切下的正常皮肤、增生性瘢痕组织在无菌条件下去除表皮后采用组织块贴壁法培养于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RPM11640培养液中,置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条件下原代培养。经2.5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传代至3~5代时进行实验。实验分4组:①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组。②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③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组(简称转化生长因子β1组)。④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组(简称反义寡核苷酸组)。用5.0mg/L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后,以脂质体介导方法将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用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采用^3H-脯氨酸掺入法检测细胞的胶原合成量。 结果:①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结果: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0.64&;#177;0.32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0.31&;#177;0.14,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的表达,表达量0.12&;#177;0.62明显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差异显著(P〈0.01)。②Western印迹结果:蛋白水平趋势与mRNA水平相一致。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在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无表达,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表达增强84.63&;#177;11.49,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表达量102.89&;#177;14.35明显高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差异显著(P〈0.01);反义寡核苷酸组可以大部分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的作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蛋白表达量41.75&;#177;10.56低于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和转化生长因子β1组(P〈0.01)。③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的作用: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组、反义寡核苷酸组的^3H-脯氨酸掺入率分别为5381&;#177;185.8273&;#177;357.2475&;#177;859,转化生长因子β1可以显著增加成纤维细胞胶原的合成(P〈0.01);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对转化生长因子β1刺激后的成纤维细胞胶原合成有明显抑制作用,差异显著(P〈0.01)。 结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1引起的结缔组织生长因子mRNA、蛋白质表达的增高和胶原合成的增多,表明阻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可能是延缓瘢痕纤维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槲皮素对大鼠梗阻肾脏间质纤维化的程度以及肾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3/2005—02在吉林大学第三医院研究所完成。Wistar大鼠36只,雌雄不拘,体质量220~300g。①采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2只。单侧输尿管梗阻组:参照文献制备单侧输尿管梗阻肾间质纤维化大鼠动物模型。槲皮素组:即单侧输尿管梗阻模型+槲皮素治疗组,于手术前1天开始用槲皮素,剂量100mg/kg,灌胃,1次/d,连续10d。假手术组:打开腹腔后分离左输尿管,不结扎输尿管即关闭腹腔。②3组大鼠于术后10d,麻醉处死,取术侧肾组织做肾脏病理检查,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肾间质病变程度。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蛋白免疫印记分析法检测大鼠梗阻侧肾脏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部位及蛋白表达。结果:大鼠36只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各组大鼠肾脏病理学改变:单侧输尿管梗阻引起大鼠梗阻侧肾脏的间质纤维化,经槲皮素治疗后能够明显减轻单侧输尿管梗阻导致减轻肾脏病理损害。②各组大鼠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单侧输尿管梗阻组和槲皮素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染色阳性表达增多(P〈0.01);槲皮素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染色阳性表达比单侧输尿管梗阻组明显降低[(7.41&;#177;0.93)%比(13.39&;#177;0.87)%,P〈0.01;(7.26&;#177;0.54)%比(10.18&;#177;0.49)%,P〈0.05]。③各组大鼠免疫印记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大鼠相比,单侧输尿管梗阻10d,大鼠梗阻侧肾脏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水平均明显增加(P〈0.01),槲皮素组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相对表达丰度明显低于单侧输尿管梗阻组[(2.42&;#177;0.56)%比(5.50&;#177;0.87)%,(3.26&;#177;1.54)%比(6.18&;#177;1.49)%,P〈0.05]。结论:槲皮素具有抗肾间质纤维化作用,可能与其下调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肾脏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神经元线粒体内激活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及诱导细胞凋亡的细胞色素C的释放规律以及血肿变化和中药涤痰汤的干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03在中南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取健康SD大鼠65只,随机分成4组:正常组(n=5),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0),涤痰汤组(n=20),除正常组外,其余3组设4个时间点:6h,1,3,5d,每个时间点5只大鼠。正常组不干预,模型组和涤痰汤组用脑内立体定位注射含0.4U Ⅻ型胶原酶的生理盐水2 μL诱导大鼠脑出血模型,假手术组注入2 μL生理盐水。涤痰汤组大鼠手术清醒后即灌服涤痰汤中药煎液(半夏、南星各12g,橘红7.5g,枳实、赤茯苓各10g,石菖蒲、人参各5g,竹茹3.5g,甘草2.5g)生药2.67g/(kg&;#183;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用蒸馏水灌胃,2mL/次.2次/d。神经元线粒体内细胞色素C的释放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时间点大鼠脑内血肿的最大直径用直尺测量。结果:65只动物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脑组织细胞色素C阳性细胞计数:正常组未见阳性细胞;假手术组仅于6h,1d时见少数阳性表达细胞,余时间点未见阳性细胞;模型组血肿周围于6h出现阳性表达细胞,1d阳性细胞计数达高峰,3d出现轻度下降,5d明显下降[(12.66&;#177;2.12),(51.74&;#177;2.13),(35.46&;#177;2.84),(17.34&;#177;2.08)个];涤痰汤组与同时间模型组比较在6h计数无明显差异[(12.68&;#177;2.06)个,P〉0.05],1,3,5d时阳性细胞减少明显[(50.28&;#177;2.87),(31.12&;#177;3.05),(13.18&;#177;2.94)/个,P〈0.05]。②脑血肿的最大直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无血肿形成;模型组造模后于1d达到最大,3d有所变小,5d最小[(4.08&;#177;0.16),(3.58&;#177;0.15),(2.48&;#177;0.15)mm];涤痰汤组在3d时血肿小于模型组[(3.22&;#177;0.26)mm,P〈0.05],5d时差距更明显[(1.70&;#177;0.19),P〈0.01]。结论: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的神经元细胞色素C释放明显增多,而且是脑出血的一个早期事件,从脑出血后6h即开始,1d最明显,而后逐渐下降;涤痰汤具有阻止细胞色素C释入胞浆的作用,从而阻断凋亡信号进一步传导,保护脑出血后神经元免于凋亡;同时促进血肿的吸收。  相似文献   

11.
12.
In diver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settings, dragons have served as protective amulets or powerful talismans to protect or enhance the powers of those who possess them. The use of such personal symbols in dealing with personal adversity is explored, and methods in which the dragon symbol can he used to promote discussion of feeling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to life crises are suggest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鼻咽癌组织中Yes相关蛋白(YAP)、碳酸酐酶Ⅸ蛋白的表达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鼻咽癌组织标本80例为鼻咽癌组,鼻咽黏膜慢性炎症组织80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组标本中YAP蛋白、碳酸酐酶Ⅸ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及病理学特征的鼻咽癌组织中YAP蛋白、碳酸酐酶Ⅸ蛋白表达差异。结果鼻咽癌组标本中YAP蛋白、碳酸酐酶Ⅸ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6.25%、58.75%,高于对照组的36.25%、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未分化及病理学分期Ⅲ、Ⅳ期的鼻咽癌组织中,YAP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分化型及病理学分期Ⅰ、Ⅱ期的鼻咽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不同年龄、性别、病灶最大径、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病理学分化程度、病理学分期的鼻咽癌组织中,碳酸酐酶Ⅸ蛋白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鼻咽癌组织中YAP蛋白、碳酸酐酶Ⅸ蛋白表达显著上调,其中YAP蛋白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4.
妊娠中肾细胞因子及变异体与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dkine(MK)是 1988年Kadomatsu等在视黄酸诱导的小鼠胚胎肿瘤细胞系HM 1细胞cDNA文库中发现的一种新基因[1] 。根据其来源 ,将其称为妊娠中肾细胞因子。作为一种肝素结合生长 /分化因子 ,MK促进神经元生长[2 ] ,加强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3 ] ,参与创伤修复和发展[4 ] 。近年的研究发现 ,MK过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5~ 8] 。 1996年 ,Kaname等在肿瘤组织和细胞中发现一种MK变异体 ,称为截短型MK(truncatedMK ,tMK) [9] 。它仅表达于恶性肿瘤组织 ,而不表达于良性肿瘤组织及正常…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