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水平变化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2005年6月—2007年6月162例AMI患者进行分析,于入院即刻查血常规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并尽早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于入院2周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依单核细胞水平分为增高组和正常组,并记录溶栓开通情况及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评价外周血单核细胞增多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增高组CK、CK-MB峰值较正常组增高(P<0.05)心力衰竭发生率为42.1%,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为21.1%,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为21.1%,病死率为13.1%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或P<0.01)。溶栓后临床指标再通患者增高组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低于正常组(P<0.05);而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和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单核细胞增高与AMI临床预后有关,可能成为判断AMI近期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抗心肌肌球蛋白抗体 (AMA)与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83例AMI患者 ,年龄 33~ 87( 6 0 .78± 10 .14 )岁 ,分别于急性期 (发病后 0~ 14h每 2h、发病后 16~ 2 4h每 4h)采血查肌酸磷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 ,并于发病第 7天和 6个月后分别进行ELISA法检测血清AMA和超声心动图检查 ,根据抗体结果分为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 ,比较两组心功能参数和预后的变化。结果 :83例AMI患者血清AMA阳性 2 1例 ,阳性率为 2 5 .30 % ,2 0例健康献血员均为阴性 ;AMA阳性组和阴性组的梗死部位相似 ,但CK及CK MB峰值在AMA阳性组明显高于阴性组 ,AMA阳性组发生心功能不全明显多于阴性组( 76 .19%∶4 5 .16 % ,P <0 .0 5 )、室壁运动减弱及室壁瘤形成者明显高于阴性组 ( 83.33%∶31.5 8% ,P <0 .0 1)。随访 6个月 ,AMA阳性组的死亡率均明显高于阴性组 ( 38.10 %∶11.2 9% ,P <0 .0 1)。结论 :AMI时可以诱发机体产生自身免疫反应 ,AMA是自身免疫反应的标记物之一 ;AMA与AMI后左室功能及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乙酰肝素酶(HPSE)、白细胞计数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探讨两者在ACS发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12-2017-11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脉造影。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UA组,30例)及急性心肌梗死(AMI)组(AMI组,2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HPSE的表达水平,采用血细胞仪检测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以冠脉造影与SYNTAX评分评估冠脉病变程度。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ACS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外周血单核细胞与HPSE表达水平在ACS患者中存在增高趋势。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单核细胞绝对值、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ACS发生独立相关。结论:HPSE可能参与ACS发病,白细胞计数可能为ACS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中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关系以及临床意义。方法:AMI组52例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20例,对照组20例。取血测定M-CSF、单核细胞计数并比较各组之间水平的差异及2个指标之间的关系,在AMI组观察2个指标与AMI患者受累室壁病变程度及院内心脏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1.血清M-CSF水平在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核细胞计数在AMI组与其余2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M-CSF与单核细胞计数在AMI组呈明显正相关性(γ=0.446,P<0.01)。3.在AMI患者中未通组M-CSF与室壁运动记分有明显正相关性(n=24,γ=0.658,P<0.01)。M-CSF水平在发生心脏事件组与未发生心脏事件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CSF在广泛前壁AMI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M-CSF、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与AMI关系密切,且M-CSF水平可以间接反映AMI患者的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不仅逐年增高,而且老年患者所占比例也逐年增加[1].老年AMI治疗棘手,病死率高,预后差.国外研究显示贫血、慢性肾脏疾病[2]、血小板[3]及白细胞值[4]与AMI患者的预后有关,而国内的研究[5]多集中在白细胞计数与预后方面.为探讨我国老年AMI患者贫血、慢性肾脏疾病及血小板计数等方面的特点以评估预后,本研究检测老年AMI患者血常规与生化指标,并与中青年患者进行对比,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430例脑出血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病情及预后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凤玲 《山东医药》2008,48(23):63-64
检测430例脑出血(ICH)患者发病初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并对计数水平不同者的病情与预后进行比较.结果 显示,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显著升高者与正常者相比,中、重度IcH比率及病死率均显著增高.认为ICH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增加,且与病情及预后密切相关;其可作为常规检查、评估项目之一,以及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时白细胞增多与近期预后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3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研究以探讨AMI早期白细胞计数增高与其近期预后关系。结果表明,AMI患者早期白细胞>15×10~9/L者其心衰、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及住院病死率均较白细胞4×10~9~8.999×10~9/L为高(P<0.05~P<0.01),白细胞>15×10~9/L者较9×10~9~14.999×10~9/L者心衰、心源性休克、住院病死率高(P<0.01)。因此AMI早期外周血白细胞增高是估计近期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8.
背景心室膨胀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可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04例,根据心室膨胀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30)和未发生组(n=7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时心率(HR),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生情况,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前壁梗死情况,病变血管支数,贫血发生情况,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情况,药物使用史〕、白细胞计数(WBC)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预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价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BMI、入院时HR、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NYHA分级>Ⅱ级及病变血管支数≥3支者所占比例、贫血发生率、行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及有药物使用史者所占比例、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年龄大于未发生组,发病至治疗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前壁梗死发生率、WBC高于未发生组,LVEF低于未发生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49,95%CI(2.157,3.365)〕、发病至治疗时间〔OR=3.019,95%CI(2.053,4.162)〕、前壁梗死〔OR=2.408,95%CI(2.214,2.685)〕、WBC〔OR=2.680,95%CI(1.985,2.931)〕、LVEF〔OR=3.047,95%CI(2.013,4.121)〕是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P<0.05)。(3)发生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前壁梗死、WBC、LVEF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745、0.712、0.823、0.861。(4)发生组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前壁梗死、WBC、LVEF预测AMI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01、0.734、0.796、0.772、0.812。结论高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延长、前壁梗死、高WBC、低LVEF是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危险因素,且上述因素对AMI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性粒细胞与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2002—2005年142例前壁AMI患者,观察其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变化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ST段回落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与入院时相比,中性粒细胞计数在第2d升高,第3d下降(P〈0.01)。ST段回落组和未回落组患者在第2d、3d中性粒细胞计数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入院当天、第2d、第3d中性粒细胞计数与CK—MB峰值和出院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有相关性。结论前壁A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梗死范围、心肌组织再灌注和出院时的左室功能具有相关性,可作为AMI患者不利结果的强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炎症标记物与冠心病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健康体检者 (正常对照组 ) 30例、稳定型心绞痛 (SAP组 )患者 2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 2 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30例 ,分别测定血清中C 反应蛋白 (CRP)、白细胞介素 6 (IL 6 )和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的浓度。结果 :①SAP、UAP、AM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均P <0 .0 1) ;②UAP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TNF α均显著增高 (P <0 .0 1) ,但与IL 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③AMI与S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④AMI与UAP比较 ,血清中CRP、IL 6、TNF α均显著增高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5 ) ;⑤血清中CRP、IL 6、TNF α在AMI发病的 72h以内有明显动态变化。结论 :炎症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 ,血清中炎症因子水平的高低与冠心病的严重程度有关 ,AMI时炎症因子的动态演变可以作为病情稳定性的指标 ,对判断病情和预后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死 (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 RBBB)的临床意义及预后。方法 :观察了 1995年 1月~ 1998年 5月 133例 AMI患者血清肌酸激酶 ( CK)及其同工酶 ( CK-MB)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2 9例 AMI并发 RBBB(占 2 1.8% )者预后明显差于未并发RBBB者。表现为 CK及 CK- MB浓度更高 ,与心脏事件相关的并发症 (心力衰竭、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发生率及死亡率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 ,两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 P <0 .0 0 5 )。结论 :AMI并发 RBBB可能是大面积梗死、心肌坏死严重的表现 ,可以作为一个预示危险的标志 ,对这些患者进行积极的介入性治疗 ,重建血管 ,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2.
李舒承  王虹  丁振江 《山东医药》2009,49(52):93-9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预后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AMI WBC增高并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187例,分别于入院后24、48、96 h查WBC,记录住院期间心脏事件情况,比较再灌注治疗成功组和失败组WBC与住院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AMI后的再灌注治疗成功可使WBC迅速降至正常,WBC水平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正相关(P<0.05).结论 动态观察WBC变化可以预测AMI再灌注治疗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与分析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近期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月我院心内科因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接受治疗的患者108例,收集血糖、血脂、肾功能、肌酸激酶(CK)、脑钠尿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入院Grace评分和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事件组患者血清三酰甘油、尿素氮、尿酸平均水平均高于非事件组(P〈0.05,P〈0.01)。高三酰甘油、高空腹血糖发生率高于非事件组(P〈0.05);事件组各时间点BNP高于非事件组(P〈0.01),入院第2天两组BNP均明显升高(P〈001),非事件组CK显著升高(P〈0.01);入院1周时非事件组BNP明显回落(P〈0.05),事件组CK值降幅明显低于非事件组(P〈0.01)。事件组LVEF〈55%患者比例及入院Grace评分高危患者比例高于非事件组(P〈0.01),多支病变罹患率亦高于非事件组(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α= 0.1) 结果显示Grace分级、LVEF 、入院即刻与入院1周BNP、入院第2天CK为AMI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BNP、CK动态变化、入院Grace评分、LVEF 是AMI近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4.
339例AMI患者,共发现RBBB者54例,其中新发RBBB者26例, 陈旧性RBBB患者28例。AMI并发RBBB预后明显差于并发RBBB者。表现为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浓度更高,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66.67%)及死亡率(33.33%)增高(P<0.01)。示AMI患者并发RBBB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RBBB是一个独立的可判断预后的指标。表1参3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 AMI)后外周血单核细胞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 VEGF)的表达及其与 AMI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关系。方法 分别抽取 2 5例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 PCI)治疗的 AMI患者发病后第 1、5、10和15 d的外周静脉血 ,分离、培养单核细胞 ,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 ELISA)测定 VEGF浓度。结果 单核细胞分泌的VEGF在 AMI后第 5 d即达高峰 ,显著高于对照组 ( 3 43 .2± 82 .5 pg/ml vs 14 3 .3± 2 4.2 pg/m l,P<0 .0 5 )。单核细胞分泌的 VEGF峰植与肌酸磷酸激酶 ( CK)峰值无显著相关。 PCI术后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的 AMI患者 ,其单核细胞分泌的 VEGF水平显著高于左心室收缩功能未改善者 ( 867.6± 113 .1pg/ml vs2 3 4.8± 82 .4pg/ml,P<0 .0 5 )。结论 AMI患者 PCI术后单核细胞产生的 VEGF与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6.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与急性心肌梗塞近期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这早已为人们所重视,但AMI的预后与外周血白细胞水平变化的关系却易被忽视。本文研究了152例AMI患者发病后24小时内外周血白细胞水平与患者住院期间并发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进一步  相似文献   

17.
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临床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日常临床实践中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病人的近期预后和死亡的相关因素及死亡原因。方法研究包括167例年龄≥75岁AMI患者,按是否发生住院期间死亡分成:死亡组54例,存活组113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与死亡之间的关系和死因。结果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的年龄、入院时心率、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糖、血尿素氮值均明显高于存活组,而左室射血分数值却显著低于存活组;发病症状不典型、既往脑血管病史、肾功能不全病史、入院时Killip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并发肾功能不全或其他并发症者多于存活组,而接受冠脉造影的病人比例明显少于存活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入院时高Killip心功能分级(OR9.53,P<0.01)、并发脑血管病(OR8.43,P=0.04)、既往脑血管病史(OR4.10,P=0.02)、入院时血糖水平(OR1.10,P=0.02)和心率(OR1.03,P=0.04)、典型症状发病(OR0.24,P=0.01)是高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死亡患者中66.67%死于心力衰竭。结论高龄AMI患者有很高的住院死亡率,主要死亡原因为心力衰竭;入院时心功能状态、既往或并发脑血管病、心力衰竭和发病时症状表现是高龄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非糖尿病的急性心梗(AMI)患者不同入院血糖水平对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无复流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678例行PCI治疗的非糖尿病AMI患者,根据入院血糖水平分为正常组(312例)、血糖偏高组(201例)、血糖极高组(165例),比较三组临床特征及PCI术后无复流、术后30d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和血糖偏高组比较,血糖极高组的年龄较大,1个部位心肌梗死的比例、Killip’s分级≥II级比例、入院即刻白细胞计数、肌酸激酶(CK)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均显著升高(P0.01);与血糖正常组比较,血糖偏高组的年龄、CK峰值、CK-MB峰值均显著升高(P均0.01);随着血糖水平升高,上述3组的无复流发生率依次显著升高(17.0%比38.8%比49.7%),PCI术后30d左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依次逐渐降低[(68.6±5.7)%比(62.2±6.4)%比(55.6±6.9)%],两两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结论:应激性血糖水平升高会对非糖尿病的急性心梗(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及预后形成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功能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对 5 8例 6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 (DM AMI)与 49例无糖尿病老年急性心肌梗死 (NDM AMI)患者 ,经同样的方法治疗后分别于 4周和 6月做超声心动图 ,比较 2组心功能差异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等。  结果 DM AMI组梗死后 6月左室舒张末容量 (LVEDV)及收缩末容量 (LVESV)明显高于NDM AMI组 (P <0 0 1) ,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则明显低于NDM AMI组 (P <0 0 1) ,2组肌酸磷酸激酶 (CPK)峰值及心电图QRS记分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结论  DM AMI组较NDM -AMI组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增高 ,提示DM AMI者左室功能及预后较NDM AMI者差 ,可能与合并糖尿病性心肌病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并发心室电风暴的关系.方法 首次AMI患者108例,根据HbAlc水平分为HbAlc正常组(<6.5%)与HbAlc增高组(≥6.5%),所有AMI患者发病后72 h内进行心电监护记录电风暴发病情况及30 d内的全因病死率.结果 HbAlc增高组AMI患者入院72 h内记录到电风暴的发生率及30 d内病死率高于HbAlc正常组(P均<0.05).结论 HbAlc增高组AMI患者心室电风暴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预后差,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