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中枢性面瘫是临床上常见疾病,多见于脑血管病变。在此从中枢性面瘫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中医治疗研究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中医治疗方面归纳为针刺疗法,面部康复疗法,电治疗仪疗法及中药疗法四方面进行阐述。中医治疗中枢性面瘫有很多有效的方法,针刺疗法为治疗该病最为常见和有效的疗法,临床上中医在此病的疗效显著,但是临床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并且理论研究缺乏。  相似文献   

2.
针灸、挑割与中药并用治疗面瘫487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传统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面瘫,总结其临床疗效;方法:针灸、挑治、割治、中药复方综合治疗487例;结果:痊愈:431例,良好47例,有效4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9%;提示:传统中医综合疗法为针灸、割治、中药复方内服对面瘫有可靠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探究运用颊黏膜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原理,通过对周围性面瘫的中医原理、颊黏膜的特殊部位及放血疗法的历史演变与机制进行探索研究。通过整理颊黏膜与周围性面瘫的关联,研究颊黏膜放血疗法对周围性面瘫的作用,更好地推动放血疗法的发展和研究,为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提供理论指导下的探索与发现,提供新的临床治疗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面瘫的疗效。方法:95例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面部表情肌运动疗法,对照组采用针刺疗法,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5%(P<0.05)。结论:针刺配合运动疗法治疗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期针刺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将14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78例)采用分期针刺拔罐疗法为主治疗,对照组(64例)行常规针刺为主治疗。结果:30日观察期内,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9%,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分期针刺拔罐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24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戚建明 《四川中医》2011,(8):122-122
目的:观察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埋线疗法治疗本病245例。结果:痊愈90例,占37%;有效150例,占61%;无效5例,占2%;总有效率为98%。结论:埋线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面瘫的综合治疗马彩霞河南中医学院医院(450003)主题词面神经麻痹/中医药疗法,面神经麻痹/针灸疗法,按摩疗法(中医)面瘫,现代医学称之为面神经麻痹。现将临床综合治疗方法简介如下。药物治疗:风寒阻络者方用:秦艽12g,羌活10g,防风10g,白芷9...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中药发泡疗法结合针刺在特发性面瘫病例急性期及整个病程中的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急性期采用静滴复方甘露醇+地塞米松、口服阿昔洛韦结合针刺+TDP治疗,恢复期单用针刺+TDP治疗,治疗组急性期采用中药发泡疗法、口服阿昔洛韦结合针刺+TDP治疗,恢复期单用针刺+TDP治疗。结果:治疗组在特发性面瘫急性期缓解耳后疼痛及整个病程中的疗效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参与治疗特发性面瘫过程中,中药发泡疗法可以取代激素疗法。  相似文献   

9.
面神经干注射疗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康  张学良 《光明中医》2008,23(12):1998-1998
目的:探寻一种新的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方法:运用面神经干注射疗法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2例。结果:2例患者面部症状、体征消失,临床痊愈。结论:面神经干注射疗法能有效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  相似文献   

10.
冷灸发泡治疗面瘫5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灸发泡治疗面瘫56例江苏省铜山县何桥乡医院(221146)赵圣文任大昌主题词:面瘫/治疗冷灸发泡疗法面神经麻痹为临床常见病,中医称之为面瘫,因其得病以后以口眼歪斜为主证,所以民间称其为“掉斜风”。此病除口眼歪斜外,尚有面部肌肤不仁、麻木胀痛、眼睑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药配以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针药与放血疗法相结合;对照组针灸与中药结合治疗;比较两组的不同疗效。结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药配以放血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可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2.
王丽鸣 《中医临床研究》2010,2(16):94-94,105
目的:探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单侧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对15例患者经中医辨证分为风邪入络证、肺肾阴虚证和肺脾气虚证,风邪入络证药用六味汤加减,肺肾阴虚证治疗药用百合固金汤加减,肺脾气虚证治疗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三组均配合按摩、针灸及穴位注射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特发性单侧声带麻痹疗效较好,治愈8例(55%),好转6例(37%),无效1例(8%)。结论:对于特发性单侧声带麻痹应积极采用中医综合疗法,促进喉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的病因原理,比较分析中药配合针灸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接收的65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中药结合针灸治疗与中药治疗法,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具有比较好的疗效,但治疗组相对见效较快,疗效较好。结论:中药配合针灸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比较安全高效的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内服对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方法:6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治疗组采用针刺疗法,配合中药内服。对照组只采用中药内服方法。两组治疗30天后,统计结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8%,对照组总有效率66.7%。结论:针刺配合中药内服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的方法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效果.方法:将周围性面瘫分为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后遗症期,治疗时根据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急性期以西医西药为主,静止期中医针灸和中药并重,恢复期以推拿为主,后遗症期以针灸和功能锻炼为主.结果:128例治愈115例,治愈率89.84%,显效9例(7.03%),好转4(3.13%),总有效率100%.结论: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辨治疗效果好、治愈率高,病程短、后遗症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中药汤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方法: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患者60例随机平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参芎葡萄糖口服液口服治疗,治疗组患者在此基。咄上加用针灸配合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中药汤治疗脑血管病后痉挛性瘫痪能够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TDP 照射并中药内服治疗耳部带状疱疹所致面瘫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科近3年来收治的30例耳部带状疱疹所致面瘫患者,采用针刺+TDP照射+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治愈20例,显效6例,有效4例。结论:中医结合物理疗法治疗耳部带状疱疹所致面瘫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18.
中风也称为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中风最主要的功能障碍是中风性"软瘫"又称迟缓性瘫痪和中风性"硬瘫"又称痉挛性瘫痪,从治疗上说,"硬瘫"因其患侧肢体肌张力相对"软瘫"较高而使治疗难度增大,然而脑中风的恢复过程中的必然会出现"硬瘫"这一阶段,因此对于这一阶段的临床治疗进行综述性总结,为临床工作者提供临证治疗参考。本研究从针刺治疗、艾灸治疗、中药治疗和推拿治疗入手,系统研究中医临床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研究进展。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中医临床治疗进行客观评价,各个治疗方法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各自治疗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而为临床中医临症时缩短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治疗方案的决策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影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对300例针刺治疗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①患者年龄越大、针刺介入时机越晚、面神经损伤程度,临床疗效越差,R=0.164、P=0.004,R=0.295、P=0.000,R=0.229、P=0.000;②面神经损伤定位不同,临床疗效不同,单纯性面瘫临床疗效最佳、bell面瘫次之、Hunt面瘫疗效最差,J-T=6.895,P=0.000:③不同中医分型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凤寒阻络、风热外袭型疗效较佳,痰瘀阻络和气虚血瘀型疗效较差,J-T=4.752,P=-0.000;④年龄(OR=0.753,95%CI:0.579~0.979)、针刺介入时机(OR=0.556,95%CI:0.420~0.763)、损伤程度(OR=0.589,95%CI-0.388~0.895)和损伤部位(OR=48.409,95%CI:11.527~203.283,OR=6.041,95%CI:2.481~14.707)入选以临床疗效为结果变量的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P〈0.05。结论:患者年龄、针刺介入时机、损伤程度和部位是影响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效果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