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冯玉凤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15):2782-2783
目的研究高压氧联合吡拉西坦片及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洛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78例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两组,各39例。对照组接受吡拉西坦片及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高压氧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9.74%)较对照组(71.79%)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MMSE和ADL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吡拉西坦片及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老年血管性痴呆患者,效果显著,可改善认知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和尼莫地平联合使用在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8例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患者均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治疗,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智力状态量表(MMSE)和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变化情况以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治疗后MMSE和AD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同。结论丁苯酞软胶囊与尼莫地平的联合用药方案在卒中后血管性痴呆治疗中临床优势明显,能够有效提高患者智力状态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且降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可作为临床治疗卒中后血管性痴呆的优选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8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使用高压氧治疗1次/d,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0.2g,3次/d,治疗前及治疗60d后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Barthel指数评分评定疗效。结果疗程结束时,治疗组总有效34例,对照组总有效26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患者MMSE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较前明显增加,治疗组增加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高压氧治疗血管性痴呆可明显改善患者智能障碍和生活能力,安全性好,优于单用高压氧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于信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4例,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多奈哌齐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口服,记录两组患者的MMSE量表评分、ADL量表评分、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改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丁苯酞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7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0例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丁苯酞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口服,对照组27例患者仅给予尼莫地平口服,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MMSE与ADL均有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丁苯酞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片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疗效优于单纯用尼莫地平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胶囊对青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血管性痴呆患者86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3例。给予对照组阿司匹林肠溶片和阿托伐他汀钙片应用,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观察组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胶囊,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前,两组MMSE及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ADL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AD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艾地苯醌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效果优于单用丁苯酞胶囊,能提高青年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及其日常生活能力,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66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与对照组(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MSE(简易智能状态量表)评分、ADL(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差异;治疗后,两组患者MMSE评分与AD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奥拉西坦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选取血管性痴呆患者89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达莫注射液治疗。观察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水平、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3.33%,高于对照组的45.45%;治疗后两组ADL、MMSE评分、血清NO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血清ET-1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89%,对照组为9.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能改善患者智力状态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单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丁苯酞软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0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痴呆患者MMSE、BI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MMSE、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应用丁苯酞软胶囊及阿托伐他汀钙片能够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9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A组给予丁苯酞及尼莫地平口服,B组给予丁苯酞口服,C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对患者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评分,比较各组治疗效果。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3组治疗后MoCA、ADL评分均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性痴呆患者MoCA评分的改善,A组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血管性痴呆患者ADL 评分的改善,A、B组明显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认知功能的改善,联合使用丁苯酞及尼莫地平优于单一用药;对血管性痴呆患者生活能力的改善,联合用药及单用丁苯酞效果均优于单用尼莫地平。3组用药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观察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效果。方法挑选10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并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奥拉西坦治疗,研究组则采用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MMSE、ADL评分均无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MMSE、ADL评分均有改善,研究组改善幅度更明显,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在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丁苯酞联合奥拉西坦治疗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脑心通和丁苯酞联用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脑心通胶囊,2粒/次,3次/d,加丁苯酞0.2 g,3次/d,2组在给药前后采用简易智能表(MMSE)、社会功能活动调查表(ADL)评价患者的智能及生活能力。结果:6个月后,治疗组MMSE和ADL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心通联合丁苯酞能明显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并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分析。方法:将84例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基础药物,治疗组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 g,3次/d,疗程均为3个月。与给药前及治疗后第4周、8周、12周分别对患者进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痴呆严重程度评价(CDR)评价疗效。结果:MMSE、CDR评分有明显改善。两组发生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和作用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丁苯酞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效果,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72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和吡拉西坦对照组,其中每组各30例完成了8周的临床观察,临床效果评价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 和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进行评估,同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 丁苯酞治疗组治疗后MMSE、ADL、CDR 分值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SOD活性较治疗前增高(P<0.05),MDA含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吡拉西坦对照组MMSE、ADL、CDR、SOD、MDA等指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丁苯酞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血管性痴呆患者以多奈派齐联合丁苯酞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多奈派齐联合丁苯酞和仅使用多奈派齐治疗,其他治疗措施相同,两周后,观察两组间的疗效及相关指标差异。结果:在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治疗后的(MMSE)和(ADL)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性痴呆患者采用多奈派齐联合丁苯酞治疗效果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2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ADL、MMSE、CDR评分以及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显著低于观察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ADL、MMSE、CDR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ADL、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CDR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MDA低于对照组,SOD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能更明显的改善认知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增强脑细胞能量代谢,减少氧化损伤,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天智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 9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对照组给予丁苯酞软胶囊0.2克一日三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天智颗粒1包(5克)一日三次,疗程12周.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天智颗粒联合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疗效优于单用丁苯酞软胶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7月收治的92例血管性痴呆患者作为本次观察对象,分为对照组(46例)与研究组(46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与MMSE、CDR、ADL评分。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7.39%)低于研究组(95.6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MMSE、CDR、ADL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MMSE、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CDR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血管性痴呆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薇   《中国医学工程》2011,(4):70-71
目的探讨丁苯酞软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血管性痴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加口服丁苯酞软胶囊,0.2gTid,口服20d。治疗前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MSE量表评分和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丁苯酞能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丁苯酞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方法:将60例轻中度血管性痴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治疗组患者给予丁苯酞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吡拉西坦治疗。两组患者均给药8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临床痴呆程度量表(CDR)评估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检测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MMSE、ADL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SOD和MDA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性意义。结论:丁苯酞可有效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