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背景:人工关节置换者最关心的是人工假体寿命。 目的:回顾性方法综合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和无骨水泥假体术后疗效,以期为延长人工关节的寿命提供经验。 设计:随机对照观察。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全军骨科中心。 对象: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1993—03/2004.-03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356例,获得通讯联系的298例,获得随访105例(108髋),均自愿回访,性别不限,假体类型2000年以前为国产假体,使用国产骨水泥,2000年以后使用美国STRIKER公司的假体,骨水泥由该公司提供。骨水泥中均加有钡剂。患者手术全部由经考核进入人工关节组的医生进行。 方法:参照1982年中华外科髋关节人工置换座谈纪要及Mayo人工髋关节疗效评价表,自行设计随访信,对105例(108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骨水泥组62例(63髋),无骨水泥组43例(45髋),并对术后患者在疼痛、功能、关节活动范围及X—ray片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患者术后疼痛程度。②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情况。③患者术后关节活动范围。④患者假体周围透亮线、假体水平或垂直移位的距离。⑤患者假体异位骨化的范围。⑥患者股骨近端骨溶解程度。 结果:①随访期股前外侧疼痛两组差别不显著[骨水泥组24髋(38.5%),无骨水泥组18髋(40、0%)1。②随访期两组均有踱行。③随访期患者髋关节活动范围160&;#176;以上两组无显著差异(骨水泥组62髋,无骨水泥组44髋)。④股骨假体的下沉和髋臼假体的水平、垂直移位两组患者中差别不显著。⑤随访期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57、4(9-118),无骨水泥组股骨近端骨密度相对值72.8(1和130),差别不显著。⑥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假体可能生存率,股骨近端广泛骨溶解无显著差异。 结论:无论骨水泥假体还是无骨水泥假体患者术后疗效相似,假体都没有达到理想固定的效果。假体类型的选择并不影响假体的寿命,要根据患者的年龄及是否还要行翻修术来决定假体类型;骨溶解与患者年龄、性别、假体类型无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国内文献只对股骨近端骨溶解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尚无定量研究的报告。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改变情况。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4-03/2004-0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28髋,男14例16髋,女12例12髋。假体类型:改良Moore型骨水泥假体16例17髋为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7岁;无骨水泥表面微孔型假体10例11髋为无骨水泥假体组,(下转第192页)平均年龄55岁。术前患者诊断均为创伤性关节炎,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9(20~7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均匹配。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两组患者X射线片灰度值,取相对值,即同一张X射线片分别测髂骨、股骨大转子处l.0~2.0cm2面积上平均灰度值,二者差值代表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的相对值,并定量分析骨密度改变的规律。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周、术后1周、随访期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结果:26例患者(28髋)随访9个月~10年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期骨水泥组和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均较术后1(上接第189页)周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骨溶解发生率100%;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随访期平均值72.8(14~130),骨水泥组平均值57.4(9~11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最早发生骨溶解为术后9个月,术后2~4年内骨溶解改变最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3.
张勇  杨彤涛  周勇  马保安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9):188-189,192
背景:目前国内文献只对股骨近端骨溶解进行形态学的观察。尚无定量研究的报告。目的:通过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定量分析人工全关节置换术后股骨近端骨溶解改变情况。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4-03/20(MM)3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骨科完成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6例28髋,男14例16髋,女12例12髋。假体类型:改良Moore型骨水泥假体16例17髋为骨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7岁;无骨水泥表面微孔型假体10例11髋为无量水泥假体组,平均年龄55岁。术前患者诊断均为创伤性关节炎,术前Harris髋关节评分平均49(20-77)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术前诊断方面均匹配。方法: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方法测两组患者X射线片灰度值,取相对值,即同一张X射线片分别测髂骨、股骨大转子处1.0—2.0cm^2面积上平均灰度值,二者差值代表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的相对值,并定量分析骨密度改变的规律。主要观察指标:术前1周、术后1周、随访期两组患者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结果:26例患者(28髋)随访9个月-10年6个月,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随访期骨水泥组和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均较术后1周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骨溶解发生率100%;无骨水泥组股骨大转子处骨密度相对值随访期平均值72.8(14-130)。骨水泥组平均值57.4(9~118),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最早发生骨溶解为术后9个月,术后2-4年内骨溶解改变最明显,第6年呈减缓趋势。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骨溶解在骨水泥假体和无骨水泥假体都存在,二者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综合评价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骨水泥和无骨水泥假体术后疗效。方法对26例(29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骨水泥组13例(14髋),无骨水泥组13例(15髋),并对术后病人进行综合性评价和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疗效及假体可能生存率,股骨近端广泛骨溶解无显著差异。结论无论骨水泥假体还是无骨水泥假体病人术后疗效相似,假体都没有达到理想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背景:高龄患者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可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修复,但该患者群体骨量往往不佳,采用骨水泥或生物型股骨假体一直存在争论。目的:对比分析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骨水泥及生物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的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半髋置换修复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26髋,采用生物型股骨假体治疗同类型患者30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置换后引流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置换后采用Harris评分系统进行髋关节临床功能评价。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20-44个月,两组骨水泥或生物型假体置换后效果均满意,置换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优良率分别为89%和83%,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置换后引流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生物型假体组手术时间更短(P<0.01)。两组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出现关节松动、下沉、感染及脱位等并发症。表明对于骨量不佳的高龄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患者,生物型半髋置换能取得与骨水泥型半髋置换同样良好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6.
背景:非骨水泥假体在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中已取得了很好的疗效,但在翻修术特别是在失败的骨水泥型假体翻修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仍有待观察。
  目的:观察以非骨水泥假体翻修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的中期效果。
  方法:对1997年11月至2013年2月以非骨水泥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翻修的41例(47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翻修骨水泥柄24髋、骨水泥臼23髋。随访X射线片上的假体变化情况,对髋关节行Harris功能评定并分析假体生存率。
  结果与结论:共33例38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14.8年,患者的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34分(11-66分)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85分(55-94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1)。36髋(95%)假体获得良好稳定性;2髋发生骨溶解并假体移位(股骨1髋,髋臼1髋)需要再翻修;9髋发生异位骨化(24%)。聚乙烯衬垫年平均磨损量为0.08 mm(0-0.25 mm),磨损率仅与外展角变化存在相关性(P <0.01)。以影像学证明假体松动作为失败标准,利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计算非骨水泥假体7年总体存活率为89%,其中髋臼假体和股骨假体的存活率分别为93%及92%。提示用非骨水泥假体对失败的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进行翻修能有效地修复骨缺损并达到令人满意的中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7.
邵敏  张百挡 《新医学》2006,37(8):523-525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的手术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0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关节疾病患者(112髋)的临床资料.结果:骨水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型人工全髋关节22髋,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78髋,杂交固定型(即股骨假体采用骨水泥型固定,髋臼假体采用非骨水泥型固定)人工全髋关节12髋.术后1例发生关节脱位,3例手术侧肢体发生深静脉栓塞.所有患者经5年随访,假体无松动,不需翻修,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提高.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关节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选择1999-01/2002-01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骨科行初次全髋置换获得完整随访资料40例老年髋部疾患患者。骨水泥组16例,非骨水泥组24例。置换后下地时间骨水泥组明显短于非骨水泥组(P〈0.05)。骨水泥组1例患者发生骨水泥外漏,对关节功能无影响;非骨水泥组1例发生股骨近端线形骨折,以钢丝环扎固定并最终愈合,1例出现与牵拉有关的坐骨神经损伤,保守治疗2个月后恢复,1例髋关节发生脱位,予手法闭合复位成功。2例骨水泥柄在骨-水泥界面和1例非骨水泥柄在骨-假体界面出现小于2mm的透亮线,1例非骨水泥柄在Gruen7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每组各有两个臼杯在Delee1区出现局灶性骨溶解,两组假体周围透亮线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8)。所有X射线片显示假体无移位、松动及下沉。  相似文献   

9.
背景:随着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随访时间的延长,需行翻修者逐渐增多.而人工关节出现机械性松动前常已发现假体周围骨溶解,它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加重,不断加重的骨溶解会引起人工关节松动,最终导致关节翻修.目的:观察非骨水泥假体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后翻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04/2009沈阳市骨科医院收治的人工关节置换后患者41例(41髋)进行了翻修,再置换关节为北京普鲁士钢研外科植入物有限公司提供的旋入式全髋关节及美国史塞克有限公司生产的非骨水泥压配式全髋关节.41个髋臼中无髋臼骨缺损8髋,Gustillo Ⅰ-Ⅱ型髋臼松动17髋,Ⅲ型髋臼松动8髋,对上述患者直接用纯钛螺旋臼成型或髋臼底加用颗粒植骨;Ⅳ型髋臼松动骨缺损8髋,采用颗粒植骨,钛网重建髋臼,骨水泥髋臼假体成型.取出假体柄后试情况置入非骨水泥普通假体柄或加长柄,根据试骨缺损情况进行假体周围植骨,必要时捆绑带固定.结果与结论:髋臼侧进行了钛网重建植骨的8例患者翻修后3 d可以下地非负重拄拐行走,其余患者均可以于翻修后3 d下地负重行功能练习.翻修后随访6-66个月,无假体移位下沉等不稳迹象,无需要再重新翻修的病例,Harris评分由翻修前的平均32.6分增加到翻修后的平均88.1分.随访X射线片显示部分患者骨质改建,密度增加,未发现假体周围有新出现亮带的患者.结果提示,采用非骨水泥假体对髋关节进行翻修后,近期可取得较好的修复效果,远期效果有待随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骨水泥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在髋关节翻修术中临床应用。方法回顾2005年3月至2010年6月,23例以非骨水泥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22例以骨水泥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翻修术患者。只纳入了股骨骨缺损PaproskyⅠ、Ⅱ型。临床结果评估Harris髋关节评分(HHS)和VAPS评分和大腿疼痛的发生率。同时评估并发症的发生率。影像学评估再次股骨柄下沉以及股骨柄稳定性。结果骨水泥组术后HSS的平均值为79.2(范围32~100),非骨水泥组术后HSS的平均值为83.9(范围61~100)。骨水泥组术后VAPS评分平均为0.7(范围0~4)、非骨水泥组术后VAPS平均值0.5(范围0~3)。术后大腿疼痛骨水泥组发生1例(4%),非骨水泥组发生1例(9%)。并发症骨水泥组发生4例(19%),非骨水泥组发生5例(22%)。假体再次下沉松动骨水泥组发生3例(14%),非骨水泥组发生2例(9%)。两组评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髋关节翻修术中,骨水泥股骨假体和非骨水泥股骨假体均适用于股骨骨缺损PaproskyⅠ、Ⅱ型。规范的骨水泥使用技术和匹配的假体选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和临床验证评价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假体的治疗效果.方法:以"全髋关节置换,人工假体;骨水泥"为中文关键词,以"total hip replacement,prosthesis,bone cement"为英文关键词,检索维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8-01/2009-12相关文献.纳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临床应用相关文献;排除重复研究或Meta分析类文献.重点对以下问题进行了探讨:①人工关节置换的分类.②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的发展.⑧骨水泥髋关节假体材料治疗效果和临床验证结果.④股骨距解剖生理特点及髋关节置换操作注意要点.同时对都匀市黔南州人民医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55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人工关节置换分为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和非骨水泥型人工髋关节.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疏松、老年患者.非骨水泥型适用于骨质条件比较好的中青年患者.针对金属与骨水泥界面抗剪强度差问题,第三代骨水泥技术对假体表面粗糙进行了处理,以增加界面抗剪强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临床验证结果,通过12个月~6年的随访,按Harrisyg评分标准,优39例,良13例,可3例.术后常规予X射线定期复查,出现髋痛3例、假体脱出1例、松动1例、关节脱位1例,无感染和股骨骨折.结论:随着多种新型骨水泥材料逐渐面世,骨水泥的性能必将更加完善,接近或达到自体骨,有望成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水泥柄LubinuSSPII假体与生物柄Corail假体在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患者髋部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56例(共72髋),分为两组,水泥组26例(34髋)使用LubinuSSPII假体,生物组30例(38髋)使用Coral假体。术后连续随访3年。术后以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活动度及并发症。结果两种假体置换后2年和3年的Harris评分有所不同(P〈0.05),水泥组3年后无假体松动发生,3例发生骨溶解;生物型假体置换3年后1例发生溶骨性疾病,无假体松动发生。结论Corail全涂层股骨柄假体治疗髋部疾病与高性能骨水泥LubinuSSPII柄假体相比,其早期临床疗效和稳定性欠佳,但术后3年疗效尚可,手术并发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均低于骨水泥假体.其长期临床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背景:中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的恢复及假体生存率问题一直以来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因为此组患者置换后对关节活动度的要求较老年患者的更高.目的:回顾性分析生物型假体在中年患者全髋关节置换后是否能促进功能恢复,减少骨质疏松及磨损,延长假体寿命.方法;选择以骨水泥型和非骨水泥型假体行单侧伞髋关节置换的中年患者,对该组患者分别于置换前、置换后6个月,1年,4年及7年的临床症状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随访.以Harris髋关节评分及生存率评价伞髋关节置换效果,以任何原因形成的松动或翻修时间为截尾时间.结果与结论:非骨水泥型假体置换后6个月,1年,4年及7年的Harris评分明显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7年生存率也高于骨水泥型假体(P<0.05).结果证实非骨水泥型假体较骨水泥型假体更能促进中年患者置换后髋关节的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于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在选择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不稳定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假体组,各30例,分别行相应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髋关节脱位发生情况和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型组住院时间短于生物型组(P0.05)。骨水泥型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生物型组(P0.05)。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两组患者均出现髋关节脱位的情况。术后1个月和6个月时,骨水泥型组Harris评分高于生物型组(P0.05)。结论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相比,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不增加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患者住院时间更短,在改善患者术后早期髋关节功能方面有重要作用,但更易发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终末期肾病患者由于长期的骨代谢、内分泌异常及使用激素,常易发生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等疾病。当需行人工关节置换时相对于常规髋关节置换具有不同的特点。目的:观察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的情况。方法:回顾分析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6年6月至2012年3月问收治15例终末期肾病合并髋关节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或人工股骨头置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例,女11例;股骨颈骨折8例(1例为双侧股骨颈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5例,骨关节炎2例,共16髋。关节置换的方式包括全髋关节置换9髋(生物型5髋,股骨侧为骨水泥型4髋),人工股骨头置换7髋(生物型2髋,骨水泥型5髋)。出院后门诊随访X射线观察假体周围有无透亮区出现和动态变化情况,采用Harris评分和SF-36评分评估关节功能恢复和生存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置换后随访时间为0.5—4年,呈偏态分布,中位数时间为30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由置换前的(53.0±5.8)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6.0±3.8)分。SF-36评分由置换前的(65.0±2.4)分增加至末次随访的(83.0±4.9)分。出院前出现5例并发症,2例置换后透析时出现低血压休克,2例肺部感染,1例伤口延迟愈合,经对症治疗后恢复。置换后随访未见假体松动、脱位、假体感染等并发症。早中期随访结果显示,对于合并终末期。肾病的髋关节疾病患者髋关节置换可以解除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有效改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生存质量,但部分患者由于本身终末肾病的进展可能会影响置换后的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新一代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在原有设计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改进,目前尚少有报道总结其设计特征及手术技巧。目的:总结Tri-Lock BPS型股骨柄假体的设计特征及其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应用。方法:选择Tri-Lock BPS柄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9例(10髋),其中股骨头坏死8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置换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和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生物学固定分别按Harris标准和Engh标准评定,置换后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质量按Healy标准评定,分析透亮线、骨溶解的发生率,分别按Delee和Gruen分区描述髋臼和股骨侧的骨长入,按D’Antonio法测量股骨柄假体的下沉,股区痛则采用目测类比评分10分制评定。结果与结论:10髋置换后X射线片显示股骨柄假体的初始固定均符合优良标准。凡手术满3个月的患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可恢复至平均92分(85-96分),无主诉存在股区痛,无X射线显示的假体松动征。结果证实,Tri-Lock BPS型假体设计更符合人体解剖特征,髋关节功能恢复快,骨量保留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人工骨(羟基磷灰石)与骨水泥混合植入治疗各种不同原因所致的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疗效.方法:广西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科于2003 10/2008-07对FicatⅡ-Ⅲ期的18例(23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死骨清除人工骨与骨水泥混合植入治疗.术后门诊随访3个月~5年,平均24.6个月,采用改良Meded' Aubigne评分法对患髋功能进行评价,并摄X射线片观察.结果:23髋由术前平均11.65分改善至术后平均15.09分.术后X射线片示股骨头塌陷均有所恢复,外形改善,复查时大部分患者的股骨头仍能维持术后的形态,坏死范围未见扩大,患者均对治疗结果感到满意.结论:人工骨与骨水泥混合植入法能防止股骨头进一步塌陷,保留髋关节功能,适用于Ficat Ⅱ-Ⅲ期患者,尤其适用于年轻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在股骨标本中模拟C.F.P(collum femoris preserving.保留股骨颈)假体置换术及THA(total hip arthroplasty,全髋关节成形术),进行股骨近端的生物力学实验并进行比较,以了解C.F.P假体的生物力学特点,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范围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方法 取4副8根新鲜成人股骨标本,将其作为正常组.①廊力分析:分别在股骨标本上粘贴电阻应变片.通过静态电阻应变仪测定300N载荷下各测点的应变值.正常组做完后,将股骨标本按左右侧分为2组,每组4根.左侧安装C.F.P.人工髋关节假体,右侧安装传统生物型人工髋关节假体,重复上述实验.②疲劳实验:将安装了假体的股骨标本置于万能材料实验机的工作平台上.以300HZ的实验速度对标本进行压缩疲劳实验.最大的加载载荷为0.75kN.最小的加载载荷为0.075kN.直到股骨标本出现裂纹破坏为止.得出在人体正常的循环载荷下,假体组中股骨标本出现裂纹破坏所需的循环次数.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C.F.P.假体组的张应力值差和压应力值差均明显小于传统生物型假体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更接近于正常组.在人体正常的循环载荷下,C.F.P.假体组中股骨标本出现裂纹破坏所需的循环次数多于传统生物型假体组,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与传统生物型假体相比,置入C.F.P.假体后股骨上段的应力分布和传导更接近正常生理状态,更符合人体生理需求.C.F.P.假体的使用寿命比传统生物型假体更长.C.F.P.人工髋关节假体适用于股骨颈完好、无骨质疏松的患者,尤其是年轻、运动量大且将来面临再次置换的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