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埋藏式起搏器更换原因,并对术中电极处理进行探讨。方法:埋藏式起搏器更换术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60~98岁,17例患者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1例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其中更换电极11例。结果:28例起搏器更换术中,起搏器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25例,电极绝缘层破裂1例,囊袋皮肤无菌性破溃1例,囊袋感染1例。心室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3~11年(平均8.3年)。植入起搏器时起搏阈值为(0.44±0.27)V,更换时起搏阈值为(1.08±0.53)V,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植入时电极阻抗为(547.52±126.35)Ω,更换时电极阻抗(723.22±103.30)Ω,两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原因多为电池耗竭或使用时间已到质保期。测量数据显示,心室起搏电极使用约8年后大多数的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2.
起搏器更换时原心房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分析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时电极导线的各项直接参数并评估其意义.方法:76例患者,在起搏器置入术及更换术时,用起搏器分析仪直接测量心室/心房电极参数.其中,VVI起搏器34例,VDD起搏器4例,AAI起搏器4例,DDD起搏器34例,心房电极38例,心室电极72例.至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室电极在体内埋植时间为97±16(63~158)个月,心房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88±12(63~125)个月.结果:首次埋置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值分别为0.82±0.21 V、0.58±0.27 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心房、心室电极起搏阈为1.37±0.64 V、1.06±0.54 V(P<0.01),分别是置入时的1.68倍和1.83倍.置入时心房电极阻抗为693.6±125.9(368.4~1022.1)Ω,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94.4±281.8 Ω(P>0.05),置入时心室电极阻抗为611.8±194.2 Ω(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665.9±227.4(437~1346)Ω(P>0.05).更换前后心房电极P波与心室电极R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更换起搏器时,5例心室电极,4例心房电极因起搏阈值大于2.5 V或阻抗小于300 Ω而重新植入电极导线.结论:植入性右心室右心房电极使用7年以上时,大部分的直接参数在正常范围,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3.
心脏永久起搏器更换术的原因和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更换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行常规起搏器更换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9例,平均年龄(68.37±12.33)岁,首次行起搏器植入的病因为病窦28例,严重房室传导阻滞29例,持续性房颤或房扑长间歇1例,双结病变2例.结果 60例更换脉冲发生器的患者中,首次更换52例,第2次更换7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①电池提前耗竭11例(11/60,18%),电池平均使用寿命(99.36±20.61)个月,较担保寿命提前耗竭(21.09±7.94)个月.②2例由于起搏器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2/60,3%).③1例发生脉冲发生器障碍只使用8个月(1/60,1.7%).④剩余46例达到担保年限(77%),平均使用寿命约(109.63±27.09)个月.同一类型起搏器的电池使用寿命在提前耗竭和常规更换患者中无差别(P<0.05).60例中更换同类型起搏器51例,更换不同类型起搏器9例(9/60,15%).60例更换术中至起搏器更换时原电极在体内共埋置时间(107.48±31.95)个月,保留原电极48例,保留电极的患者比例为80%,更换原电极12例,更换的电极共使用(136±45.57)个月.更换电极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2例;起搏器囊袋反复破溃感染,对侧重新植入起搏器及电极1例;原起搏器电极为大接口电极,与新起搏器无法匹配1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更换8例.电极最长使用时间为213个月(17.75年).结论 起搏器脉冲发生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电池耗竭或已至担保年限,脉冲发生器更换时大部分患者(80%)可以保留原电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永久起搏器更换时电极导线参数的变化。方法1988年12月至2005年5月,143例患者因电池耗竭而更换起搏器时的起搏电极导线阈值与植入时的阈值比较。结果至更换时电极导线使用年限为6~18年,平均(9.66±2.67)年,心室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0.64±0.21)V升至更换时的(1.99±1.13)V(P<0.01),阻抗和感知没有统计学差异。心房电极导线起搏阈值由植入时的(1.10±0.34)V升至更换时的(1.44±1.47)V,无统计学差异,阻抗和感知亦无统计学差异。原起搏电极导线的使用率为75.47%。结论大多数起搏器在首次更换时原电极导线阈值满意,可以继续使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更换起搏器时单极心室电极直接参数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82例II~III度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综合征患者,在起搏电能耗竭更换起搏器安置术中,应用起搏分析仪直接测量原心室起搏电极参数,并随访观察更换后起搏器功能变化情况。结果:至测量时原心室起搏电极在体内埋置时间为64~172,平均(109.2±26.4)个月,首次埋置时的起搏阈值为(0.64±0.32)V,更换脉冲发生器时为(1.55±0.62)V(P<0.05),更换脉冲发生器时,起搏电极阻抗(756.5±156.8)Ω,更换起搏脉冲发生器后,继续使用原心室起搏电极79例,术后随访1~151,平均(68.3±30.6)个月,3例于更换术后17~46个月,出现起搏器感知功能不良,重新手术时发现为导管不全断裂、绝缘层包鞘破损,其余病人起搏与感知功能均良好。结论:心室单极起搏电极使用约9年以后,大多电极的直接测量参数仍在良好范围,可以考虑继续使用,但必须注意随访,定期复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及更换术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回顾分析187例行起搏器系统更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定期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的患者均更换了脉冲发生器,其中首次更换171例,第2次更换15例,第3次更换1例。更换原因:电池提前耗竭19例(10.16%),电池使用寿命(6.43±2.48)年;166例达到预期寿命(88.77%),使用寿命约(8.52±2.11)年;有2例由于首次植入术后囊袋破溃感染提前更换(1.07%)。更换原电极27例,更换原因:术中测试起搏电极阈值增高5例,感知障碍4例,患者认为电极使用时间较长、要求与脉冲发生器同时更换18例,原电极共使用时间(10.03±2.29)年。所有起搏器更换时的电极阻抗、R波振幅[(650±164)Ω,(11.04±4.16)m V]与初次植入时[(672±153)Ω,(10.74±4.37)m V]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起搏器更换的主要原因是脉冲发生器电池寿命正常耗竭,而更换时原电极大部分保留继续使用。严格规范的术前准备、术中操作以及术后管理,可降低起搏器更换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簧换原因、起搏电极使用时间及手术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心脏起搏器置换术,男性42例,女性48例。平均年龄(75.69±9.17)岁,50例患者为病态窦房结综合症,40例患者为Ⅲ度房室传导阻滞。77例为VVI置换术,7例为DDD置换术,5例为AAI置换术,1例由VVI型置换为DDD型。78例患者为第一次黄换,8例为第二次置换,4例为第三次置换。结果起搏器使用时间(110.17±30.25)月。起搏电极使用时间(134.32±41.86)月。75例患者起搏器电池正常耗竭,14例起搏器电池提前耗竭,1例置换起搏电极仍使用原起搏器。置换时起搏阙值(0.97±0.52)V明显高于首次植入时起搏闽值(0.76±0.36)V(P〈0.01)。置换时电极阻抗(687.64±153.13)n低于首次植入时电极阻抗(750.56±252.17)Ω(P〈0.05)。电极脱位1例。起搏器囊袋内出血1例。手术切口延迟愈合2例。结论心脏起搏器电池耗竭是起搏器置换术的最常见原因。绝大多数患者第一次置换心脏起搏器时仍可使用原起搏电极。  相似文献   

8.
心脏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及方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脏起搏器系统更换的原因和方法.方法:对73例起搏器系统更换患者的临床资料、电极参数、更换方式等作一分析.结果:脉冲发生器质保到期45例,电池自然耗竭24例,电池提前耗竭4例;60例更换同一模式起搏器,占82.2%,13例更换不同模式起搏器,占17.8%.80条电极中,留用电极51条(留用率63.75%),更换电极29条.更换电极的原因:起搏阈值过高17条(占58.6%),阻抗超范围2条,P波或R波振幅过低2条,电极与起搏器接口不匹配8条.71条电极术前程控测试和术中测试的电参数无明显差异.结论:起搏器系统更换主要原因是质保到期和电池耗竭;更换电极的主要原因为起搏阈值过高;术前程控测试电极参数对决定更换方法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龄老年病人行永久起搏器植入的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54例高龄老年人(年龄≥80岁),分析其临床特征、植入电极参数及围术期并发症。结果高龄老年人起搏器植入以病窦综合征为主(104例,68%),其次为房室传导阻滞(50例,32%);合并高血压134例(87%),合并冠心病94例(61%),合并2型糖尿病31例(20%),合并脑梗死30例(19%)。心房电极起搏阈值为0.67 V±0.31 V,感知3.70 m V±1.67 m V,阻抗566.7Ω±109.7Ω;心室电极起搏阈值为0.55 V±0.31 V,感知10.5 m V±4.1m V,阻抗757.9Ω±207.8Ω。3例病人发生围术期并发症,2例为气胸,其中1例保守治疗后吸收,1例行胸腔穿刺引流后好转;1例为心房电极脱位,行电极复位术。结论高龄老年人行永久起搏器植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0.
患者女性,61岁,因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植入DDD起搏器。心房、心室电极导线参数测试满意后与起搏器连接,心电监护示:心房率78次/分,心室率38次/分,未见心室起搏心律。术中探查,用程控仪测心室电极阻抗9999Ω,心房电极阻抗正常;然后将心房、心室电极导线互换分别插入起搏器心室、心房电极插入孔,测试示:心室电极导线阻抗9999Ω,心房电极导线阻抗正常。提示:心室电极导线与起搏器不匹配,更换心室电极导线,起搏器呈VDD起搏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