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和减轻癌症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对60例化疗病人实施系统护理干预,并与60例常规护理进行对照。结果护理干预组较对照组发生的不良反应明显减少,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实施护理干预可明显减轻化疗病人的不良反应,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2.
目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方法临床上使用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未对患者作药物指导,实验组对患者作好药物指导。两组进行用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结果实验组仅1例发生轻微不良反应。结论对患者作好药物指导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①目的观察氟尿嘧啶脱氧核苷(FUDR)联合顺铂(DDP)诱导化疗治疗中晚期鼻咽癌的近期效果及不良反应.②方法 60例Ⅲ、Ⅳa期鼻咽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病人.对照组采用氟尿嘧啶(FU)每天600mg/m2静滴,第1~5天;DDP每天20 mg/m2静滴,第1~5天;每3周重复,共化疗2个疗程,第2疗程化疗后1~2周评价疗效并按常规开始放射治疗.实验组则以FUDR代替FU,其他同对照组.③结果两组近期疗效无明显差异(uc=1.288,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不严重,可耐受,但实验组则更少,特别是脱发及静脉炎较对照组明显减少(X2=4.812、25.714,P<0.05、0.01).④结论 FUDR+DDP方案是中晚期鼻咽癌诱导化疗的一个有效方案,值得推广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护理干预对化疗病人恶心呕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策对化疗致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化疗病人恶心呕吐情况调查表”,把70例化疗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5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实验组接受护理干预 (建立干预基础以及采取认知、情绪、行为干预) ,比较两组化疗病人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结果实验组病人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01)。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化疗病人恶心呕吐的发生程度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心理疗法对减轻恶性肿瘤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的效果。方法将初次接受化疗的120例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作对照观察。结果两组病人胃肠道反应发生率比较,均有显著意义(均P<0.01)结论提示心理疗法配合药物治疗能有效降低化疗病人胃肠道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托烷司琼预防含顺铂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入选62例接受含顺铂联合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32例病人于化疗前使用托烷司琼止吐,对照组30例病人使用昂丹司琼。观察两组病人恶心、呕吐的控制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托烷司琼和昂丹司琼预防化疗后恶心、呕吐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完全控制率托烷司琼优于昂丹司琼(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托烷司琼能有效预防含顺铂化疗药物所致恶心、呕吐,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结肠癌根治术后肝转移病人经肝区域性化疗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的疗效及药物不良反应,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改善预后.方法 将58例1998年1月~2008年1月在该院手术并于术后出现肝转移的病人,分组进行FAM方案肝脏区域性化疗联合血液滤过治疗和单纯静脉化疗,用每次化疗后CT或MKI复查对比判别疗效,分析转移瘤累计直径变化及1~3年生存率和化疗药物不良反应总数.同期普通静脉化疗设为对照组.结果 肝脏区域性化疗联合血液滤过治疗组的转移瘤累计直径变化比普通静脉化疗有显著的差别,1~3年生存率明显提高,同时药物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结论 经肝动脉区域性化疗联合短时血液滤过治疗结肠癌术后肝转移效果优于静脉化疗,不良反应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盐酸帕洛诺司琼预防化疗药物引起恶心、呕吐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选择120例有化疗适应证的肿瘤病人,化疗方案以顺铂为主.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n=60)化疗前30 min静脉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0.25 mg,注射时间超过30 s;对照组(n=60)化疗前30 min静脉滴注盐酸托烷司琼5mg,时间超过15 min.对两组化疗后l~5d的恶心程度、止吐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结果 实验组在急性期、延迟期和全期的止吐有效率分别为92.36%、85.02%、80.91%,对照组分别为87.08%、67.25%、62.17%,两组延迟期和全期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5.34、58.22,P<0.05).实验组在第2~4天的恶心改善率分别为90.27%、78.51%、89.62%,对照组分别为70.05%、61.13%、70.8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56.25~59.33,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盐酸帕洛诺司琼对预防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在肿瘤病人PICC置管中的作用.方法 将70例癌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两组患者均接受PICC置管并进行化疗.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实施系统的健康教育方法实施教育.并观察2组病人所发生的并发症.结果实验组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做好患者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恶性肿瘤病人PICC置管的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口服米汤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我科38例宫颈癌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 19例,对照组按化疗护理常规护理,化疗期间鼓励病人多饮开水水化; 实验组按化疗护理常规护理,化疗期间鼓励病人多饮米汤水化.结果 两组患者的排尿量相同;但实验组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消失或缓解;对照组恶心、呕吐等反应明显高于实验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 P< 0.05).结论 化疗患者口服米汤达到化疗水化作用,而且可以减轻化疗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能够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减轻焦虑症状,增加患者的营养,提高耐受力,能使患者积极配合化疗,顺利完成整个化疗过程,提高治疗效果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本研究对康莱特联合化疗和单纯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的疗效、毒副反应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加以比较。方法将9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单纯化疗组(对照组)48例,采用DCF方案:多西他赛35 mg/m2静滴d1,d8;顺铂40 mg静滴d1~d3;氟尿嘧啶750 mg/m2,持续静脉滴注24 h,d1~d5,21天一周期。康莱特联合化疗组(实验组)48例,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化疗第一天开始静脉滴注10%康莱特注射液200 ml,连用10天。两周期治疗结束后对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实验组有效率为52%,对照组为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发生程度较轻。结论康莱特联合化疗能提高有效率,降低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乌苯美司对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将70例非小细胞肺癌初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两组患者采取相同化疗方案,实验组在化疗的基础上联用乌苯美司胶囊,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TNF-α水平和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TNF-α水平显著升高,且高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苯美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化疗患者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并可有效调节TNF-α水平,从而发挥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讨论抑郁症药物治疗中不同停药方法对复发的临床影响分析。方法:选取我院发生抑郁症的病人54例,根据随机的原则分为实行在病人的病情缓解后逐步停药的实验组以及在病人的病情缓解后立即停药的对照组。结果:实验组在停药后一周,两周时出现病情复发的病人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人在停药时两组的抑郁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一周后,实验组的抑郁量表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停药两周后,实验组的抑郁量表评分小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抑郁症的病人在病情缓解后,使用逐步减少药量的方式停药可以减少病人的复发的几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穴位按揉综合干预改善恶性肿瘤患者化疗不良反应的效果。方法将182例恶性肿瘤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91例,两组均实施穴位艾灸,实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穴位按揉、情绪宽慰及情景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缓解比较、两组疼痛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χ2=4.10、χ2=15.1,P<0.05)。结论穴位按揉综合干预可以明显地改善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且病人的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脾多肽注射液在晚期胃癌化疗中的作用。方法经病理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的晚期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单纯采用化疗,实验组在化疗方案基础上加用脾多肽注射液,比较两组化疗前后临床疗效、免疫功能(T细胞亚群、IFN-、IL-2、IL-6)和毒副反应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对照组近期有效率分别为46.67%、3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化疗后免疫细胞、IL2及IFN-水平较化疗前升高,IL-6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化疗后免疫细胞水平较化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骨髓抑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脾多肽注射液能够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时的不良反应,具有增效减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不良反应、患者的生存情况及生活改善程度。方法:将2009年1月~2013年6月收治的晚期宫颈癌患者分为实验组(66例)和对照组(42例),实验组采用紫杉醇与顺铂方案联合同步调强放疗治疗,而对照组采用紫杉醇与顺铂方案联合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统计2组的疗效、1年生存率、1年无病生存率、不良反应情况、患者生活改善程度,利用x2检验分析相关数据。结果:实验组的完全缓解率为84.85%,高于对照组的71.43%(但P>0.05)。实验组急性消化道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5.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6.67%(P<0.05)。实验组发生贫血的概率为43.9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4.29%(P<0.05)。实验组血小板异常的发生率为33.33%,明显低于对照的52.38%(P<0.05)。实验组发生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直肠炎概率分别为6.06%和10.61%,明显低于实验组的26.19%和30.95%,2组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强放疗联合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疗效明确,可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疗效和患者生存率同三维适形放疗方案无差别。  相似文献   

17.
穴位封闭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后消化道反应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药物配合穴位注射及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消化道反应防治。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0例,选用胃复安针10mg,地塞米松针5mg,维生素B6针100mg三种药物联合抽吸于5m l注射器中,于化疗前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1次/d;对照组34例,用维生素B6针200mg加入生理盐水注射液500m l静滴,1次/d。结果实验组方法总有效率80.0%,对照组总有效率70.6%,两组比较,χ2=8.37,P<0.0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验组方法在防治肿瘤患者化疗后消化道反应方面优于对照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减轻了护理工作量,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方法应用微量注射泵静脉推注生长抑素的效果。方法通过采用回顾性观察的方法,将60例上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使用双注射泵静脉推注生长抑素,对照组采用单泵推注生长抑素,观察两组病人用药间隔时间,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用药间隔时间及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使用双泵静脉推注生长抑素,缩短了连续用药中间间隔时间,保证了用药连续性,维持了生长抑素药物浓度,减少病人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用丁桂儿脐贴在婴幼儿静滴阿奇霉素时所致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200例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的患呼吸道疾病而无肠胃疾病及大便异常的婴幼儿(均无大环内酯类药物过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控制输液速度和用药前避免空腹,将≤3岁患儿滴速调节为8~16滴/min,实验组静滴该类药物前30 min使用丁桂儿脐贴。观察两组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所致肠胃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丁桂儿脐贴的使用显著减轻了婴幼儿静滴阿奇霉素时所致的肠胃刺激。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肾穿刺术后病人卧床体位对病人舒适度、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病人按入院单双日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实验组术后采用加强健康教育、改变穿刺后卧位等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术后俯卧6 h后再改为仰卧位.结果 两组病人舒适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验组护理方法减少了术后腰部不适和胃肠道的反应,方便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