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三星镇南新、双埝村结合新农村建设项目对治理有螺环境的影响.方法 收集三星镇南新、双埝村血防年报表,南新、双埝村2001-2007年各年度钉螺面积,2006-2007年度新农村建设在当地开展项目建设所改造环境面积、种植情况等资料.结果 土地整治253 500 m2、修建农村集中居住区房屋7处,整治面积149 800 m2,安装u型渠硬化沟渠8.3km,水改旱种植经济果树林134 500 m2.彻底消灭钉螺36 400 m2.结论 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有机的结合,能有效地改变钉螺孳生环境,最终达到消灭钉螺.  相似文献   

2.
1998~2007年楚雄市血吸虫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监测结果,为巩固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1998~2007年楚雄市血吸虫病病情、螺情监测资料。结果1998~2007年查出有螺面积151.2 hm^2,新发现钉螺面积2 001 m^2,2007年的钉螺面积为1998年的4.49倍。未发现感染性钉螺以及新感染血吸虫病人和病畜。结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仍要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应用价值,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对主河道深埋有螺土灭螺,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喷洒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血防健康教育,改变人的行为等综合治理措施,观察综合治理对河坡、河滩钉螺消长的影响,对人畜血吸虫病病情消长的影响和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结果 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1998年为6.26hm^2,82.1%和11.7只/框,到2001年已连续2年查不到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和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从3.95hm^2、83.2%和15.51只/框下降到3.55hm^2、57.7%和13.32只/框;阳性钉螺面积从2.81hm^2降为0。人群血吸虫感染率从3.9%(COPT环沉率≥3%)降至2.3%,未检出血吸虫病人及“急性感染”病例,未查出血吸虫病畜。接触河水人数从1998年的260人下降到2001年的39人,下降了85.0%。结论 实施通江河道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措施,有广泛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新农村建设,开展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改变钉螺孳生环境,切断感染途径,控制血吸虫病,巩固防治成果。方法整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项目,将农业产业和畜牧业结构调整、土地流转、集中居住区建设、改水、改厕、建沼气池等措施与控制血吸虫病相结合。结果改造钉螺孳生环境399.016万m2,消灭钉螺面积101.689万m2,免费血清学检测488 832人,人畜感染率为0%,血防知识普及率达95%,已连续5年以上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例和病畜。结论 "建设新农村,综合治理"血吸虫病是一种可持续的,能使防治成果长期巩固的,值得推广的成功模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准确、及时了解血吸虫病流行现状,掌握流行规律,为制订调整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系统抽样和环境抽样方法对全部现有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进行查螺。结果 5年中四川省的有螺面积由351 853m2下降为142 983m2,活螺密度由0.70只/框(每框=0.11m2)下降为0.33只/框,钉螺感染率由0.06%下降为0%,2007-2009年全省均未发现阳性钉螺;但沟渠仍是该省钉螺最多的环境。结论各监测点螺情指标2009年比2005年有显著下降;四川省应进一步开展监测和巩固措施,防止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的疫情反复。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米易县有2个乡(镇),8个村流行血吸虫病。累计查出有螺面积84.93hm2,血吸虫病人1927人,病牛243头。米易县钉螺分布地势为海拔1100~1300m,有沿河分布的特点,分布于烂泡田、沟渠、沼泽地及荒坡等复杂环境。本县1984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1987年达到传播阻断标准。从1988年至今防治监测工作已达20年。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城市血防问题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湖南省城市新发现血吸虫病流行区发生、发展的因素和防治对策。方法 现场调查掌握近5年来城市钉螺面积、人畜感染率状况,收集有关自然地理、水文等资料,分析钉螺孳生地形成与发展因素,探讨城市血防对策。结果 1996年以来,先后在长沙、株洲、常德3个市的城区或城郊发现新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新发现钉螺面积1246.6hm^2,居民感染率2.3%-22.5%。有螺环境多为江滩和丘陵沟渠。长沙市城区有螺地带可能因白沙洲淤积演变为草洲,鱼船停靠、芦苇转运夹带钉螺于此逐步形成;株洲、常德2个市城区和城郊有螺地带可能历史上即已存在,加之传染源流动,形成城市流行区。结论 城市血防具有流行区人口密集、有螺环境复杂、干部群众血防意识不强、血防技术力量较弱等特点。防治工作应以传播阻断为目标,采取环境改造灭螺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组建灭螺开发公司,按市场机制运作,要及时公布疫情,充实技术力量,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8.
仪征市历史上为血吸虫病流行严重的地区之一,全市有7个乡(镇)63个村流行血吸虫病,历史累计有螺面积1681.9hm^2,累计血吸虫病人21202人,病牛1786头。几十年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经过几代血防人的不懈努力,血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到2007年,全市钉螺面积下降了98.90%,血吸虫病人数下降了99.96%。2005年以来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和急性血吸虫感染病例。2007年经省政府组织专家组考核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告并分析2017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方法对2004年以来,特别是2017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截至2017年底,全省共有9个市、50个县(市、区)流行血吸虫病,其中23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7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个达到消除标准。2017年,全省共血检179. 1万人,发现阳性18 836人,共粪检17. 4万人,发现1例阳性,为输入性病例;全省现有病人数为6 398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767例、晚期血吸虫病5 631例和急性血吸虫病0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0. 09%;全省流行村牛存栏26 127头,共血检836头,粪检15 667头,未发现病牛。全省共调查钉螺83 031. 8 hm^2,查出钉螺面积21 397. 0 hm^2,其中新发现钉螺161. 8 hm^2、复现钉螺67. 7 h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新查出1个有螺无病的流行村;累计药物灭螺面积10 766. 0 hm^2,消灭钉螺面积239. 9 hm^2,年底尚有钉螺面积26 521. 0 hm^2。2017年,全省51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11. 0%,活螺平均密度0. 39只/0. 1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004~2017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并分别下降了89. 2%和100%,有螺面积在2. 65~3. 10亿m^2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5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结论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科学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其中固定监测点4个、流动监测点15个,每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对查获的钉螺采用压碎镜检法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15—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7 040 ~ 39 527 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6 214 m2、复现有螺面积16 563 m2,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0.019 2只/0.1 m2和1.1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与2015年相比,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增加了121.46%,但总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50.34%(Z = ?0.422,P > 0.05)和42.85%(χ2 = 130.41,P < 0.01)。发现的有螺环境均分布于4个固定监测点,钉螺分布主要环境类型为沟渠、水田、旱地等,主要植被类型为杂草。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存在钉螺局部扩散等血吸虫病再传播的风险因素。今后仍需加强钉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11.
12.
Annas GJ 《Lancet》2008,371(9627):1832-1833
  相似文献   

13.
14.
15.
ERCP and MRCP--when and why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Since the introduction of endoscopic retrograd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ERCP) in the 1970s, gastroenterologists have a wide spectrum of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options in the biliopancreatic ductal system at their disposal. With its arrival in the 1990s, 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 developed as a potent diagnostic tool in biliopancreatic pathology. Currently, MRCP is widely replacing diagnostic ERCP and thereby avoiding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endoscopic technique.We summarize evidence-based data and demonstrate indications and differential indications for MRCP and ERCP in pancreatic disease.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procedures and possible medical prevention are discussed. The feasibility of interventional endoscopy in pancreatic disease is reported in detail. The role of gastroenterologists in performing MRCP is outlined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amples.  相似文献   

16.
Nonequilibrium thermodynamics is combined with compartmental analysis to interpret albumin sieving and tracer experiments in terms of a permeability-surface product PS (permeation) and a solvent drag reflection coefficient σf (convection) for various blood-tissue barriers. The human whole-body albumin data of Lassen, Parving, and Rossing (Lassen, Parving, and Rossing, Microvasc. Res.7, i–iv (1974)), modified for nonliver tissues by Johnson and Levitt (Johnson &; Levitt, Microvasc. Res.9, 141 (1975)) lead to P ~ 1.8 × 10?8 cm sec?1 (based on a surface area per unit plasma volume of 700 cm?1) and to σf ~ 0.9, which imply, in agreement with Johnson and Levitt, that permeation is the dominant nonliver blood-tissue transport mechanism for albumin in the normal resting human. Similar values are derived from the dog paw muscle data of Garlick and Renkin (Garlick and Renkin, Amer. J. Physiol.219, 1595–1605 (1970)). The Casley-Smith (Casley-Smith, Microvasc. Res.9, 43–48 (1975)) mechanism of uphill albumin transport is verified as possible. It is tentatively inferred that lymph formation in resting tissue does not result from a small difference between a large fluid (volumetric) filtration and an almost equally large fluid reabsorption, either in the same capillary (Starling) or between different capillaries (Zweifach) (Zweifach, Circ. Res.34, 858–866 (1974)). Rather, reabsorption is negligibly small relative to filtration, and lymph flow is comparable to volumetric filtratio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