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目的:研究凹透镜对豚鼠眼短期屈光发展的影响,探讨短期透镜诱导性近视的发病特点和机制.方法:2周龄豚鼠30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10只,再随机选取5只(10眼)正常2周龄豚鼠不作任何干预,作为正常对照眼.选取任意眼戴一10 DS凹透镜,分别饲养6d、15 d、30 d后除去镜片,以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来评估透镜诱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选取爱尔眼科医院就诊的青少年近视患者95例(180只眼),年龄8-15岁,平均年龄(11.5±1.2)岁,双眼近视球镜范围为0--6.00DS,散光均为顺规散光,范围为0--1.50DC。根据矫正屈光不正的方法随机分为两组,角膜塑形镜组(A组)、普通框架眼镜组(B组)。两组患者戴镜后6个月、1.5年、3年回访,观察患者屈光度、眼轴长度以及A组的角膜曲率。结果A组病例戴镜后不同时期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例戴镜6个月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5年、3年眼轴长度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经戴镜满1.5年者停戴3周后查近视屈光度,平均每年增加-0.20DS,B组病例戴镜满1.5年后查屈光度,平均每年近视增加-0.86DS,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病例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6个月、1.5年、3年,每一个时间与前一时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回访时,两组患者均无不适。结论角膜塑形镜可以有效控制近视的发展,对于青少年近视矫正效果确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并停戴1月后的屈光状态和角膜前表面参数的恢复情况,并分析屈光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66例(66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并自愿停戴的8~15岁近视儿童,配戴时间约1年,平均13(S=3)月,停戴平均29(S=4)d。观察戴镜前及停戴1月的屈光度、眼轴、眼压、前房深度及角膜地形图参数,采用配对t检验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停戴后的各参数变化及其相关性。【结果】与配戴角膜塑形镜前相比,停戴1月后的等效球镜度增长了-0.13(-0.50~0.00)D(P<0.001),其中柱镜度数增长了0.00(-0.25~0.00)D,(P=0.013)。停戴1月的角膜陡峭K值、平坦K值、平坦和陡峭偏心率较戴镜前分别减少了0.10(-0.10~0.30)D、0.20(0.00~0.48)D、-0.10(-0.30~0.20)D,(P1=0.001、P2<0.001、P3=0.015)。戴角膜塑形镜1年并停戴1月后屈光度增长量(Y)仅与眼轴增长值(X)具有密切联系,并建立回归方程^y=-1.294X+0.095(P<0.001)。【结论】儿童停戴角膜塑形镜1月后的屈光状态已经超过戴镜前水平,角膜前表面形态基本恢复到戴镜前的初始形态。  相似文献   

4.
光学离焦对雏鸡屈光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远视、近视离焦对雏鸡屈光状态的影响,了解光学离焦视觉回馈在相当于人类近视发展的关键年龄对屈光状态发育的调控作用。方法年龄7d的健康罗曼氏小鸡(相当人类1~1.5岁)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在白天12h的给光时段内,第1、2、3组雏鸡随机1只眼每天戴+6.5D眼镜1h(依次分割成2、4、6次配戴);其余11h戴-6.0D眼镜;第4、5组分别戴用+6.5D、-6.0D眼镜12h。5d后,用带状光检影镜和游标卡尺测量实验眼和对照眼的屈光度和眼轴,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实验眼和对照眼的眼轴、屈光度均有显著性差异。②戴负镜组(第5组)实验眼较对照眼更为近视,眼轴相对更长。③交替戴正负镜组(第1、2、3组)和戴正镜组(第4组)的实验眼较对照眼均表现为相对远视.眼轴相对更短;相同戴正镜时间分成的次数越多,产生远视度数越高,眼轴相对越短。结论远视性离焦导致近视,近视性离焦导致远视,短时的近视离焦可以完全抵消相当长时间的远视性离焦的效果,分成的次数和效果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了解断奶后Zmu-1:DHP和DHP两个品系豚鼠屈光状态和眼球径的发展规律。方法 首先进行3周龄两品系豚鼠屈光检测,然后选择Zmu-1:DHP品系豚鼠12只,DHP品系8只,按品系分成两组。在4-12周龄,每隔一周检测屈光度、眼轴长和角膜曲率等参数。结果 3周龄,327只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5.19?.92 D,近视率达85.1%;而117只DHP品系豚鼠屈光度为2.13?.40 D,近视率仅为22.6%。4-12周龄,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不断加深,屈光参差>1.5D;DHP品系豚鼠屈光发育稳定。T-检验,Zmu-1:DHP品系豚鼠眼轴长度、玻璃体腔深度显著高于DHP品系,视力低于DHP品系。多因素方差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散光随时间变化显著(P<0.01),而DHP品系不显著(P=0.07)。相关性分析,Zmu-1:DHP品系豚鼠屈光状态与眼轴长相关系数为-0.79(P<0.01)、与玻璃体腔深度相关系数为-0.75(P<0.01);而DHP品系相应相关系数为-0.19(P=0.09)和-0.34(P<0.01)。结论 Zmu-1:DHP品系豚鼠近视高发,正视化过程难以完成,其近视与眼轴长度和玻璃体腔深度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K镜)对不同屈光度青少年近视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眼科视光门诊162例(其中单眼佩戴患者23例,共301只眼),按等效球镜度数分为3组,分别为A组(98眼,-0.50~-2.00D)、B组(155眼,-2.25~-4.00D)及C组(48眼,-4.25~-6.00D)。观察患者每晚配戴7.5~10h OK镜后临床效果,记录、分析戴镜前及戴镜6、12个月后3组裸眼视力、眼轴、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变化及裂隙灯检查眼部情况。结果 3组患者戴镜6、12个月后,裸眼视力均较戴镜前显著提高(P<0.001)。戴镜12个月后,3组间视力增加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戴镜后6、12个月后,各组中央角膜曲率平K值(flat kerotometry, FK)、陡K值(steep kerotometry, SK)较戴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戴镜12个月后,A组中央角膜FK、SK值与B组及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组与C组间FK、SK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6、12个月后,A组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与C组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12个月后,B、C组眼轴增长值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6、12个月后,3组患者角膜中央厚度、内皮细胞密度较戴镜前无明显变化(P>0.05);A、B、C组轻度角膜点状着染分别为3例(3.06%)、21例(13.46%)、10例(20.83%)。结论 OK镜控制青少年近视发展是有效且安全的,对屈光度在-2D以上青少年患者近视发展控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儿童青少年近视眼戴普通凹透镜、戴渐进多焦镜和不戴矫正镜对屈光变化的影响。方法:2007年3月~2008年12月门诊就诊的近视儿童152例(304只眼),近视度数0.5~2.0DS,排除屈光不正以外的其他眼病,用0.5%托吡卡胺眼液扩瞳验光查出屈光度数,次日复验。随机分为三组:戴普通凹镜组53例(106只眼),戴矫正视力=1.0的普通凹透镜;戴渐进多焦镜组51例(102只眼),戴下加+1.5D的渐近多焦镜片;不戴矫正镜组48例(96只眼)。6个月和12个月以后复诊,扩瞳验光复查屈光度。结果:3次屈光检查结果表明各组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戴凹透镜或渐进多焦镜不能减缓儿童青少年近视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吴智敏  李旭东  陈易生  夏青 《浙江医学》2020,42(18):1994-1996
目的探讨环曲面(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伴重度角膜散光的长期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安吉县中医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伴重度角膜散光的患儿56例110眼,按照患儿及其监护人自愿原则将其分成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的塑形镜组30例59眼和普通框架眼镜矫正的框架眼镜组26例51眼。随访观察所有患儿18个月的临床疗效。结果所有患儿均完成18个月随访。塑形镜组患儿戴镜后1d、1周、1、3、6、12、18个月(不停戴)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框架眼镜组患儿戴镜后6、12、18个月(不停戴)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眼轴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戴镜后6、12、18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角膜散光、眼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儿戴镜后18个月屈光度分别增加(-0.54±0.29)、(-1.55±0.27)D,两组屈光度增加比较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采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矫正儿童近视伴角膜重度散光,可以长期有效控制眼轴增长,优化视觉质量,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虾青素对凹透镜所致的豚鼠近视模型屈光状态及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阐明虾青素对近视屈光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48只健康豚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2)和模型组(n=36),模型组以远视性光学离焦法制备豚鼠右眼近视模型(左眼作为对照)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低(25 ig·kg-1)和高剂量虾青素组(50 ig·kg-1),给药干预4周,于2和4周分别检测各组豚鼠双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于4周检测完成后,对右眼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检查。结果:模型组豚鼠在实验2周后实验眼球屈光度较作为对照的左眼低(P < 0.05),与空白对照组右眼比较也明显降低(P < 0.05),4周后更加明显(P < 0.01);模型组豚鼠在实验2周后实验眼球的眼轴长度较对照的左眼及空白对照组增加(P < 0.05),4周后增加更为明显(P < 0.01)。与模型组比较,虾青素组豚鼠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明显增加(P < 0.05),用药时间长且效果较好;其病理组织形态学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改善,胶原断裂现象明显减少且排列较整齐。结论:虾青素在改善近视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方面有良好的效果,还有助于恢复近视眼球巩膜的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近视性光学离焦对幼恒河猴正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将14只20~40天龄的健康幼恒河猴随机分为A(n=6)、B(n=8)两组,A组猴双眼均配戴+3.00D镜片,造成近视性光学离焦;B组猴双眼均配戴0.00D镜片,作为对照。戴镜前及戴镜后2、4、6、8和12周给所有动物进行屈光度测量、角膜地形图检查、A超测量玻璃体腔长度,以动态观察在两种不同干预条件下,幼猴眼球生长和屈光状态的变化情况。【结果】戴镜前后A、B两组猴右左眼玻璃体腔长度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眼玻璃体腔长度均逐渐增加。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比对照组猴双眼玻璃体腔长度的增加要少(近视性离焦组0.41ram(S=0.17);对照组0.70ram(S=0.18),P=0.01。戴镜前后所有猴右左眼屈光度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在观察期内,所有猴双眼均朝向远视度数减少的方向发展,戴镜12周后,近视性离焦猴双眼屈光度减少1.3D(S=1.5),与对照组的2.3D(S=1.3)似较慢,但P=0.205。【结论】近视性离焦可干预幼恒河猴的正视化过程,表现为玻璃体腔生长延缓,形成相对的远视状态,提示l临床上婴幼儿屈光不正的矫治要慎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高中青少年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 方法 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符合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标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117眼,并根据初诊时患者的近视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58眼,近视 ≤ -3.00 D)和B组(59眼,-3.00 D<近视 ≤ -6.00 D)。所有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的1 d,1周,1、3、6个月;1、1.5、2年定期对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眼压等各项进行复查。 结果 2组患者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 d的裸眼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戴镜后1周基本趋于稳定,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变平,角膜厚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现象,戴镜1、3、6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其中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A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虽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出现,但角膜的各形态变化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眼压等各项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能在短期时间内提高患者裸眼视力,阻止近视的发展,且控制中度近视患者的疗效较低度近视患者更加明显,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2.
豚鼠透镜诱导性近视眼巩膜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在透镜诱导豚鼠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在近视形成中的作用。方法:选健康4周龄豚鼠45只,随机分成3组,1组(右眼配戴 20D)、2组(右眼配戴 10D)3组(不作任何干预)。实验前后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A超动态观察豚鼠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取后极部巩膜组织,用电镜、终末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巩膜的凋亡细胞。结果:实验后诱导眼形成近视,且伴有眼轴延长。并在诱导眼巩膜细胞中检测到凋亡细胞,凋亡细胞指数(AI)和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增生指数(P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在透镜诱导豚鼠实验性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不仅有细胞增殖的降低,而且还存在细胞凋亡的表达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建立凹透镜诱导的豚鼠离焦性近视眼模型,观察视环境的改变即离焦与近视形成后的短期恢复对豚鼠屈光状态、眼轴长度的影响,以及巩膜组织形态学改变。方法:-7D的凹透镜离焦14d天建立豚鼠光学离焦性近视眼模型,检测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变化,光镜和电镜进行巩膜胶原纤维形态学观察,苦味酸特殊染色进行巩膜胶原半定量。结果:实验眼的后极部巩膜变薄,胶原纤维排列紊乱,间隙变大,小直经纤维增多以及成纤维细胞的形态异常,离焦诱导近视眼形成后去除镜片、经过2d的恢复,近视度数下降,进一步证实短期视环境改变即可引起屈光度变化,但眼轴长度没有改变。巩膜形态学观察见离焦性近视眼豚鼠后部巩膜胶原纤维排列紊乱,巩膜变薄。电镜下胶原纤维密度减少,小直径胶原纤维增多。成纤维细胞形态不规则。苦味酸一天狼猩红胶原染色显示I型胶原主要分布于后极部,实验眼I型胶原纤维密度减少,排列紊乱。结论:实验性近视眼的形成是巩膜异常重塑的过程,I型胶原的改变是近视眼巩膜重塑的重要因素,但是巩膜重塑导致的眼轴伸长短期内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基因(B-cell lymphoma/leukemia 2,Bcl-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bFGF)在透镜诱导豚鼠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细胞中的表达,以及二者对巩膜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选健康4周龄豚鼠45只,随机分成3组,Ⅰ组(右眼配戴-20D)、Ⅱ组(右眼配戴-10D) Ⅲ组(不作任何干预)。实验前后用睫状肌麻痹下验光、A超动态观察豚鼠眼屈光度和眼轴长度,并取后极部巩膜组织,用电镜、终末脱氧核糖核苷酸转移酶介导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流式细胞术检测巩膜的凋亡细胞,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蛋白印迹(Western-blot)法检测bFGF和bcl-2蛋白。结果:实验后诱导眼形成近视,且伴有眼轴延长。并在诱导眼巩膜细胞中检测到凋亡细胞,凋亡率高于对照组(P<0.05),透镜诱导的豚鼠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组织中bFGF和bcl-2的含量降低(P<0.05)。结论: bFGF与bcl-2在透镜诱导豚鼠近视眼后极部巩膜细胞中表达阳性,并可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参与透镜诱导豚鼠近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豚鼠近视模型中屈光度眼轴长度变化及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纤维的变化.方法 取出生1周的豚鼠75只,利用6号半透明乳胶气球作为头套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FDM)动物模型.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形觉剥夺(FDM)组和自身对照组.分别测量记录实验豚鼠不同时空点的双眼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形觉剥夺实验组分为遮盖2周、遮盖4周、遮盖4周去遮盖1周及遮盖6周4个亚组,左眼为遮盖眼(FDM组),采用半透明面罩遮盖诱导形觉剥夺性近视,右眼不予处理(自身对照组).对遮盖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双眼屈光度、眼轴长度进行测量,并对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FDM组由遮盖前远视(+2.09 ±0.31)D 逐渐变成遮盖6周时近视(-7.07 ±0.56)D,眼轴也由遮盖前(5.93 ±0.39)mm 到6周时(7.99 ± 0.32)mm,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含量也逐渐降低.结论 形觉剥夺法可成功制造豚鼠实验性近视模型,在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着眼球近视度数逐渐增加和眼轴长度不断增长,且后极部巩膜中Ⅰ型胶原随着近视度数加深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豚鼠形觉剥夺性近视动物模型,观察豚鼠视网膜超微结构变化,研究环磷酸鸟苷(cyclic guanine monophosphate,cGMP)在近视豚鼠视网膜组织上的表达变化,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3周龄的三色豚鼠随机分为未遮盖组(Ⅰ组)、单眼遮盖2周组(Ⅱ组)和单眼遮盖3周组(Ⅲ组),其中右眼遮盖为实验眼,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视力、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佩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2例(136眼),年龄8~16岁,比较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眼压、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平均屈光度下降(P<0.05);患者的非接触眼压降低(P<0.05);眼轴长度较佩戴前变化不大(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镜1周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下降(P<0.05),其后角膜曲率趋于稳定;角膜厚度较佩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厚度较佩戴前减小(P<0.05),其后3、6个月趋于稳定.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明显,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9.
白化豚鼠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与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白化豚鼠与有色豚鼠眼球屈光状态及视网膜形态结构,探讨白化豚鼠高度近视眼的发生与黑色素合成的联系.方法:随机选取220~250g(5~6周龄)的白化豚鼠与有色豚鼠各12只,行视网膜镜检影验光以检测屈光度,A超和游标卡尺测眼轴长度,光镜和电镜观察视网膜结构.结果:白化豚鼠的平均屈光度为-19.17D,有色豚鼠的屈光度为 0.63D,白化豚鼠较有色豚鼠眼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观察发现,白化豚鼠视网膜变薄,视网膜色素上皮(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层细胞色素颗粒稀少,所含膜盘吞噬体减少,膜盘间隙变窄.有色豚鼠视网膜较厚,RPE细胞含大量色素颗粒、内含较多膜盘吞噬体,膜盘间隙较宽.结论:白化豚鼠为高度近视眼,有色豚鼠为低度的远视眼或正视眼.白化豚鼠与有色豚鼠的视网膜存在着结构差异.白化豚鼠RPE的结构异常,为其高度近视眼提供了光学基础和结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