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地高辛治疗心力衰竭的血药浓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考察心衰患者地高辛常规给药的血药浓度分布。方法  对我院 98例次口服地高辛的患者地高辛血药浓度测定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地高辛常规给药方案 ,其血药浓度在治疗窗口 ( 0 .8~ 2 .0 ng·n L- 1 )的比例为 49%。结论  地高辛的给药方案应通过血药浓度测定进行个体化的给药  相似文献   

2.
地高辛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在中国医院开展地高辛的临床药动学服务,达到地高辛用药个体化。方法根据不同患者的血清肌酐,计算患者的药动学参数。根据药动学参数,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结果发现16例使用地高辛的患者不合理用药达到87.5%,及时调整了给药方案后,所有患者的血药浓度均在有效浓度范围。结论应根据地高辛的药动学参数开展临床药动学服务。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中国老年人口服地高辛的群体药代动力学(PPK)模型,为临床个体化给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105名长期口服地高辛的老年患者188次地高辛的测定结果以及相关临床数据。应用NONMEM软件求算PPK参数值,建立基础模型和最终模型,并进行模型验证。结果:经NONMEM法处理,所有因素中血清肌酐Cr对地高辛体内清除率有显著性的影响。最终模型公式为:CI=5.77*[1-0.000657*(Cr-130.3)];Ka:0.15h^-1;Vd:374L。结论:用NONMEM软件拟合可获得老年患者地高辛群体药代动力学最终模型,该模型经内部验证,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开展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药学服务的工作模式.方法:解放军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的药师深入临床,以药动学、药效学原理为基础,密切观察病人的病理、生理状态,重视药物间相互作用,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实现了药学监护下的个体化给药,有效地预防了地高辛不良反应,使本院地高辛中毒发生率由1997年的11.24%下降至2005年的5.26%.结论:只有将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药学服务紧密结合,使地高辛给药方案由常规化、经验化转向个体化,才能真正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喂食管给药途径对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C(口服地高辛)19例,试验组T1(鼻胃管给予地高辛)16例,试验组T2(鼻肠管给予地高辛)6例,研究经喂食管给予地高辛与口服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比较。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Q检验。结果:对照组与两试验组地高辛血药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T1组与T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高辛给药途径采用鼻肠管给予比鼻胃管给予更容易增加其血药浓度,引起地高辛中毒,临床上应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采用合理给药方式提高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6.
计算机辅助设计地高辛个体化给药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进  浦金辉  石磊  赵树进 《医药导报》2008,27(3):336-337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地高辛个体化给药方案。方法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肌酐浓度,计算患者的肌酐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药物清除率和消除速率常数,以药动学模型理论和药效学原理为依据,用Excel编写程序计算达到理想血药浓度的给药剂量。结果只要输入患者生理参数,可计算出男性和女性达到理想血药浓度的给药剂量与给药频率。小儿剂量可由小儿体表面积与成人体表面积之比折算而成。由于Excel具有重复计算功能,改变输入的参数值,可一步得到结果供临床决策。该方法适用于其他主要从肾脏消除药物的个体化给药设计。结论根据药动学参数和患者的生理特点,可利用Excel函数设计地高辛个体化给药方案,该法简单、可靠、直观。  相似文献   

7.
加替沙星对家兔体内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加替沙星与地高辛合用后其对地高辛血药浓度和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为临床安全、有效、合理使用强心苷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不同给药方法中家兔体内地高辛血药浓度,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合用加替沙星后,地高辛的血药浓度明显增高,地高辛在家兔体内的分布半衰期(T1/2)延长,表观分布容积(Vd)增大(P<0.05),而血浆清除率(CL)和曲线下面积(AUC0~∞)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加替沙星可显著增加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增加地高辛在体内的蓄积,两者合用时应及时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确保临床疗效,减少毒性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盐酸哌唑嗪对单剂量给药的地高辛血药浓度或多次给药的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给家兔灌胃地高辛20μg/kg,盐酸哌唑嗪150μg/kg,于家兔耳缘静脉定时采血 ,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 ,比较应用盐酸哌唑嗪前后地高辛血药浓度。结果单次给地高辛时 ,盐酸哌唑嗪可延长地高辛的吸收和消除过程 ;多次服用地高辛时 ,在合用盐酸哌唑嗪6h后 ,地高辛的稳态血药浓度显著提高。结论临床合用地高辛和盐酸哌唑嗪时应严格个体化给药 ,密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开展地高辛血药浓度的监测,大大减少患者服用地高辛引起中毒情况的发生。目前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多采用参数法和坪浓度法来推测或调整给药剂量。由于地高辛半衰期较长,服药后一周才能达到稳态血浓度。因之凭借稳态浓度来调整给药剂量而达到理想血浓的方法(即坪浓度法)不能及时制定出合理给药方案,临床感到该法很  相似文献   

10.
对一些强效和毒性大的药物,必须进行个体血药浓度监测,应用药物动力学原理确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此即所谓治疗药物监护(Therapeutic Drug Monitoring,TDM)。本文拟对临床常需进行TDM的三个典型药物:地高辛、茶碱和庆大霉素的个体化给药方案计算实例进行详细剖析,为医务工  相似文献   

11.
地高辛对老年心衰患者的合理使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群  蔡明虹 《药学进展》1996,20(4):227-229
对18例老年心衰病人地高辛高药浓度监测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对老年心衰病人应尽可能通过血药浓度监测来制定给药方案,并应少量,多次,等间隔地给药,使血药浓度波动范围减少,增加地高辛用药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分析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为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通过Cnki、PubMed数据库中检索近年来地高辛相关文献并整理分析。结果性别、年龄、生理病理状态、剂型、药物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重要因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硝苯地平、维拉帕米、缬沙坦、胺碘酮、利托那韦、质子泵抑制剂等可导致地高辛血药浓度显著提高。硝普钠、甲氧氯普安、莫沙必利、氢氧化铝、药用炭等可导致地高辛血药浓度显著降低。结论临床医师或药师在设计给药方案时,应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状况,结合临床表现和联合用药等因素综合评价地高辛的疗效,合理制定个性化给药方案,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环孢素A(CsA)的药动学特征,精确计算CsA个体化给药剂量,对个体化给药方案进行评价和调整。方法:对12例C0超出目标范围(200~300μg.L-1)的血液科患者,在剂量调整前后分别测定其药动学参数,研究CsA的药动学特征及其判别方法,计算和评价CsA个体化给药方案。结果:本组患者的CsA剂量与浓度、AUC0-12不成比例,在消除相表现尤为显著,C0比值与剂量比值差异最大(P<0.01)。在CsA非线性代谢患者,用线性公式计算的预期剂量显著高于用非线性公式计算的结果(P<0.01),且用2个不同初始剂量及其对应的C0计算的预期剂量存在显著差异(P<0.01)。在CsA线性代谢患者,使用2个不同的初始剂量及其对应的C0计算的预期剂量没有差异(P>0.05)。结论:C0比值判别CsA药动学特征最为灵敏。大部分患者的CsA代谢属于非线性代谢,应该使用非线性公式来精确调整剂量。CsA药动学特征的判别和计算模型的选择对CsA个体化剂量的评价和精确调整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地高辛给药方案在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我院窦性心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70例,将上述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抗心衰常规治疗,病情严重患者开始快速给予洋地黄制剂,病情稳定后采用地高辛维持,在给予维持量地高辛过程中,观察组采用间歇给药,对照组患者采用持续给药。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时心率和左室射血分数改变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心率和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与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洋地黄中毒发生率为2.8%,对照组洋地黄中毒发生率为20.0%,观察组洋地黄中毒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高辛间歇维持量和持续维持量给药方案在窦性心率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均能获得相似临床效果,但前者洋地黄中毒反应发生率低于后者,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静脉滴注的血药浓度-时间基本公式,按临床评价新药的需要,推导出药物静脉滴注后,计算不同剂量和给药方案的起效时间、有效时间以及中毒时间的药物动力学公式。为评价药物临床使用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优选给药方案,提供药物动力学方面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盐酸哌唑嗪对家兔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盐酸哌唑嗪对单剂量给药的地高辛血药浓度或多次给药的地高辛稳态血药浓度的影响,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给家兔灌胃地高辛20μg/kg,盐酸哌唑嗪150μg/kg,于家兔耳缘静脉定时采血,应用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地高辛血药浓度,比较应用盐酸哌唑嗪前后地高辛血药浓度。结果 单次给地高辛时,盐酸哌唑嗪可延长地高辛的吸收和消除过程;多次服用地高辛时,在合用盐酸哌唑嗪6h后,地高辛的稳态血药浓度显提高。结论 临床合用地高辛和盐酸哌唑嗪时应严格个体化给药,密切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开发地高辛个体化给药方案血药浓度数据处理程序,确定地高辛有效血药浓度范围。方法:采用VB6.0开发程序,在WIN98操作系统上运行;对经荧光偏振免疫法测定的血药浓度数据运用该程序处理。结果:该程序具有估算药动学参数、建立有效血药浓度范围、管理血药浓度监测数据、回顾性分析、预测血药浓度趋势等功能;确定地高辛的理想有效血药浓度范围为0.58~2.01ng/ml。结论:该程序是开展治疗药物监测工作非常实用的工具。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并建立理想的有效血药浓度范围并对血药浓度趋势预测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婴儿口服地高辛醑剂后血药浓度与临床疗效、给药剂量、合并用药情况、性别、年龄和体重的相关性.方法 查阅广东省人民医院2005 ~2009年口服地高辛醑剂的婴儿病历,记录疗效、用药情况、性别、体重、年龄、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等,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分析.结果 415例婴儿口服地高辛醑剂血药浓度测定值在治疗浓度0.8~2.2 ng/ml的共270例,占65.1%;低于治疗浓度范围下限(<0.8 ng/ml)的共107例,占25.8%;高于治疗浓度范围上限(>2.2 ng/ml)的共48例,占11.6%.婴儿地高辛血药浓度值与性别不存在明显相关性,但与给药剂量、年龄、体重、合并用药和具体病情有关.结论 地高辛血药浓度受个体因素与具体病情影响,药物剂量的制订和调整,应考虑可能影响地高辛血药浓度的各种因素,结合婴儿自身情况来决定最佳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分析LC-MS/MS和MEIA检测患者地高辛血药质量浓度,为地高辛个体化给药提供指导。方法分别采用LC-MS/MS和MEIA法,检测122例服用地高辛患者的血药质量浓度,验证LC-MS/MS法的准确度、精密度以及定量下限,计算其回归曲线、基质效应指标和提取回收率,考察样本在检测期间的稳定性;同时比较2种方法对质控样本和血浆样本的检测结果。结果采用LC-MS/MS法测定地高辛血药质量浓度,地高辛血药质量浓度在0.05~10.0 ng·mL~(-1)范围内,准确度高,定量限低。样品稳定。与MEIA法比较,LC-MS/MS法虽有较高的准确性,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MEIA法与LC-MS/MS法的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LC-MS/MS法是一种较优的地高辛血药质量浓度检测方法,其准确度、精密度均较高,误差范围小,能为临床地高辛的有效使用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合理的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20.
地高辛在正常人体内有755经肾脏除消,其余25%代谢后排入胆汁。若肾功能减退,则其代谢速率不能升高到代偿水平。可见,地高辛的消除直接受肾功能的影响,所以肾衰竭病人,地高辛的消除半衰期是增长的。同时,由于尚不明了的原因,分布容积则减小。这两种结果导致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升高,所以有可能发生毒性。为此,有许多给药方案已经制订,都是着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