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观察创伤急救绿道软件对提升医院创伤中心救治能力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门头沟区医院创伤中心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救治的128例重症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评分(ISS)评分≥16]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7例,女性48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54±7.62)岁。按照救治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60例)和研究组(6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救治模式,研究组应用创伤急救绿道软件院前院内联动救治模式。比较两组专科会诊医师到达时间、患者完成全身快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 结果研究组会诊医师到达时间[(5.07±3.31)min比(8.50±5.25)min]、全身快速CT检查完成时间[(27.88±10.30)min比(32.50±15.13)min]和抢救室滞留时间[(37.00±25.16)min比(48.00min±30.27)min]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创伤急救绿道软件应用于创伤救治中,可有效缩短创伤中心质控各时间节点,提升创伤中心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一体化救治模式在创伤中心中的应用。方法:该院创伤中心改革重组,以多专科综合团队模式代替单一的专科救治模式对多发伤进行一体化救治。结果:一体化救治模式实施以来将ISS>16分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由2016年的11.2%降低到目前的5.9%。结论:一体化救治模式有效保证了多发伤救治的系统性、连续性、整体性,同时缩短了多发伤救治的空间和时间。  相似文献   

3.
建设创伤专科医院 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水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因创伤致死的人数每年达10余万人,是1~44岁人群死亡的主要原因,受伤人数更达百万余人,提高创伤的救治水平、降低创伤后死亡率和伤残率是医学界面临的巨大挑战。本院创伤外科是国内最早成立的创伤专科之一,现在是全军唯一的战创伤中心,在此基础上,5年前又组建了创伤专科医院,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学科效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直升机救援在创伤救治中的有效性与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惠州市三级以上医院进行创伤救治的1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68例,女性64例;年龄18~60周岁,平均年龄(32.94±5.31)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9例,接受直升机救援;对照组83例,接受地面救援。接到急救电话后,观察组实施直升机救援,对照组实施地面救援,于救援地进行紧急处理后送往就近医院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抢救。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严重后遗症发生率、救援相关时间。 结果观察组病死率(6.12%)、严重后遗症(14.29%)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21.97%、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发时间[(13.26±2.83) min]长于对照组的[(6.34±1.09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抵达时间[(32.65±2.57)min]、转运时间[(26.75±5.46)min]及总院前救治时间[(81.43±9.36)min]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直升机救援能降低创伤患者病死率及严重后遗症发生率,缩短救治时间,对创伤救治有着重要意义。然而直升机救援出发时间较长,费用高,短距离救援中更适宜选择地面救援。  相似文献   

5.
168例创伤救治体会及其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伤是人类生活中最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是威胁人类生存的杀手之一。在我国,创伤的死亡率在死因顺位中居第五位,是1~34岁居民的第一位死因,也是导致青壮年死亡的首位原因。人们对提高创伤救治水平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综合国内外创伤救洽的发展现状,探讨现代创伤救治模式的进展,进~步提高创伤救治的整体水平。本文回顾近3年我院对多发伤病员的救治情况.并就其早期诊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李树国 《现代养生》2014,(8):142-142
目的:分析外科创伤患者的危险因素,改进创伤的修复与救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创伤患者修复与救治的病例,并选取性别、年龄、气管插管、清创止血、院前时间、现场评估昏迷、专业现场急救、修复等原因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创伤部位以头部、胸部、腹部居多;急诊创伤死亡患者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急诊创伤死亡病例以交通事故最多,为60.8%;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机械通气、GCS与ISS评分及现场急救是影响创伤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结论:创伤原因中交通伤占首位,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可加大患者修复与救治成功率,使患者生存质量增加。  相似文献   

7.
针对新疆经济,化和军事建设对创伤救治的特殊需求及目前的现状,存在问题,结合工作实际,对新疆地区创伤救治网络体系建设提出了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诊外科创伤救治中的护理要求以及体会。方法通过对我院2010年1月到2012年6月所收治的195例患者进行回顾。结果通过对救治过程进行回顾,明确了急诊外科创伤救治的护理要求及体会。结论急诊外科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具备较好的业务素质,同样还需要具备较高的心理和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基层医疗机构创建省级救治中心的策略。方法:在创建省级胸痛、创伤、卒中救治中心的活动中,积极运用PDCA循环法,构建、完善了区域急救网络运行实践,优化了救治流程。结果:各医疗质量控制指标明显好转,我院胸痛、创伤、卒中中心顺利通过省卫健委的现场评审,被正式确认为江苏省级三大救治中心。结论:省级救治中心的创建工作是个系统、综合的工程,PDCA循环法在此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严重胸部创伤,如能及时有效地现场救治,可稳定伤情,挽救生命,为安全转运,进一步确定性治疗创造条件。是提高胸部创伤救治水平,抢救成功的关键所在。我院2003年6月-2008年6月,出诊严重胸部创伤73人次,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述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施以预见性创伤护理的具体措施,并探究其临床救治效果。方法:此次研究时间开始于2018年7月,结束于2019年8月,研究对象抽选我院急诊收治创伤性骨折患者89例,将其随机分组,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预见性创伤护理,记录并计算两组患者救治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比对各组患者急救用时、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救治成功率相较对照组更高,且患者急救后出现并发症的类型更少,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另外,观察组患者急救用时(45.56±5.49)min、住院总时间(10.14±5.22)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施以预见性创伤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效果,缩短救治用时,促进患者恢复,值得临床施行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严重创伤患者急诊救治的护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急诊救治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9例患者成功脱险,另5例因抢救无效死亡,抢救时间均控制在25-55min范围内,平均抢救时间为(35.5±4.4)min.结论 在急救的过程中,时间的控制是救治患者的关键,为此,护理人员需冷静掌握患者病情,采取正确有效的方法落实急救护理.  相似文献   

13.
《现代医院》2019,(3):406-409
目的探讨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999应急创伤体系进行干预后的救治成功率。方法选择医院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50例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确定救治方案期间,对照组选择创伤救治原则完成;观察组应用院内999应急救治原则完成。结果在现场救治至转送入院时间、院前救治时间以及院内救治时间方面,观察组分别为(24. 39±4. 23) min、(30. 39±9. 72) min和(81. 66±21. 83) min,明显短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t=12. 310 6,3. 189 5,2. 242 7,P <0. 05);对照组致残率、成功率以及死亡率分别为20. 00%、70. 67%和9. 33%,观察组分别为6. 67%、92. 00%和1. 33%,观察组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x~2=5. 769 2,4. 753 5,P <0. 05),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x~2=11. 241 2,P <0. 05);观察组满意度为98. 67%,明显高于对照组(82. 67%),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 344 5,P <0. 05)。结论老年严重多发伤患者应用院内999应急创伤救治原则可以缩短患者现场救治至转送入院时间、院前救治时间以及院内救治时间,降低治疗致残率以及死亡率,提高治疗成功率以及提高干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发挥军队医院创伤救治优势 建立创伤急救网络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创伤急救网络模式。长海医院根据位于大城市工业区创伤急诊病人多的特点.较好地发挥了军队医院创伤急救优势和水平,创建了上海市东北区域创伤急救网络.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总结胸腹部创伤的早期救治方法及临床经验。方法对156例胸腹部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其中单一部位伤85例(55.1%),多处伤71例(44.9%)。急诊手术36例,其中肝破裂8例,脾破裂行脾切除11例,肠破裂修补及肠系膜破裂修补7例,剖胸探查4例(肺修补,开胸止血)。胸腹联合探查(心脏修补1例,膈肌修补3例。右胸肝膈面枪弹1例)。结果138例一期治愈出院,12例行二期手术(肋骨内固定7例,腹腔脓肿引流2例,颅内慢性血肿1例,骨盆骨折内固定2例)治愈出院,死亡6例。结论早期有效得的救治措施,特别是“120”现场及院前处理(紧急包扎、止血、骨折固定、呼吸道通畅、静脉通道的建立、伤情判断、必要快捷的辅助检查,医院急诊通道等),院内多专科合作对提高严重胸腹部创伤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区域性创伤急救网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救治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3月~2008年3月本院急诊抢救室收治的2076例伤员的资料,根据是否为网络内伤员分为网络组和非网络组。比较和分析两组伤后至就诊的时间间隔、送院工具及院前预报率、院前及院内处置。结果:网络组1小时内人院比例明显高于非网络组。网络组伤员送院前782例(85%)有预报,非网络组仅为16.57%。结论:区域性创伤急救网络在严重创伤伤员的救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调查东莞市医院的儿童呼吸道异物救治开展情况,探讨儿童呼吸道异物区域协同救治体系的建设。方法 于2020年6—8月通过微信问卷星APP软件,通过微信平台对东莞市二级以上(含二级)医院的儿童呼吸道异物救治开展情况进行调查,包括医院基本情况、是否收治儿童呼吸道异物病例、救治情况、配备设备、人力资源情况、未开展儿童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原因等,通过网络后台收集数据,并进行现场访谈。结果 调查全市共39家医院(包括9家三级医院,30家二级医院),其中开展儿童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医院共7家(17.9%),分别有5家为三级医院,2家为二级医院。32家医院没有开展儿童呼吸道异物取出术,原因包括:有32家(100.0%)缺乏设备,19家(59.4%)缺乏专业医生,18家(56.3%)认为医疗风险高,1家(3.1%)认为经济效益低。结论 全市开展儿童呼吸道异物取出术的医院少,区域分布不平衡,为规范诊治和转送儿童呼吸道异物患者,保障其生命健康,建立完善的市级区域协同救治体系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过程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实验组(强化一体化救治组)以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接收的1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78例,女性50 例;年龄31~59 岁,平均年龄(39.34±4.0)岁。急救医师通过无线数据连接实时将现场救治场景和患者各项信息传送到拟转送的目标医院,到达医院后急救医师与急诊医师共同完成创伤救治的ABCDE流程后离院;对照组(传统急救模式组)为镇江市急救中心在2016年12月至2016年12月期间送往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医学中心135例严重创伤患者。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诊室停留时间、ICU监护时间、病死率以及住院时间,对救治效果进行评估。 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急诊室停留时间[(35.34±18.19)min] VS [(50.45±15.39)min]、ICU监护时间[(6.8±5.6)d]VS[(9.2±3.4)d]、病死率(7.81%) VS (12.59%)以及住院时间[(29.8±3.4)d] VS [(35.7±4.5)d]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院前、院内强化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有效缩短严重创伤患者抢救时间,更快地在"黄金1 h"内稳定生命体征,最终提高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床旁超声是由治疗医师在患者床旁采集和解读超声影像,并且立即与临床信息整合的结果。在创伤患者的救治诊断中,对评估患者的病情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影像学中,关于床旁超声的应用,形成了从创伤重点超声评估到肺、心脏、颅脑、眼、肌肉骨骼、胃肠、血管超声及超声造影技术等方面的检查。为此,文章探究了床旁超声在创伤救治中的应用作为相关研究领域的应用效果,以为更好地救治创伤患者提供可行性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1999年被卫生部认定为《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网络中心医院》。几年来我们针对医院急诊创伤日益严峻的形势,强化医院创伤急救网络中心的建设,从根本上解决院前、院内急诊创伤和危重症监护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创伤急诊和灾害事故病人抢救的需求。现将综合医院创伤急救网络的建设与实践作如下探讨。1搞好医院急救网络建设的重要性 急救网络中心是医院对创伤病人和灾害事故伤病人急救的重要场所,该中心不仅要对院内创伤急诊病人施行抢救,而且对院前创伤急诊病人也要进行快速救治,这是综合医院急救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