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对冠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12月收治于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的冠脉介入术后患者62例为对照组,选取2016年1—7月收治的接受基于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的冠脉介入术后患者62例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护理1个月后各行为变化阶段比例、心血管危险因素及生命质量。结果护理1个月后,观察组行为阶段比例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G、TC、LDL-C、SB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躯体疼痛、生理机能、一般健康状况等各项生命质量评分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可促进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行为转变,可大幅度降低其心血管危险因素,提升其生命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对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术后自我管理水平、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行PCI的10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出院指导,观察组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管理水平、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自我管理行为各维度及总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用药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行PCI患者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用药依从性和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李慧琴  杨健慧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17(16):2325-2327,2331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的健康教育对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健康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9月陕西省榆林市第一医院进行诊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2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所有患者都给予急诊手术治疗,对照组在术后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基于行为转变的健康教育,记录两组患者的健康行为状况。结果观察组护理期间的健康行为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均低于护理前,观察组护理后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评分也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期间的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迟发性颅内血肿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护理后的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活力与总体健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行为转变的健康教育在颅脑损伤术后患者的应用能提高患者的健康行为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在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心脏康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心内科收治的124例冠心病PCI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2)及对照组(n=62),对照组术后行常规性护理干预,观察组术后应用行为转变理论对患者实施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二级预防行为评分、心功能改善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干预后康复知识、预防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干预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干预后心绞痛发作、躯体活动受限、心绞痛稳定状态、疾病认识程度、治疗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为转变理论能有效提高冠心病PCI患者二级预防行为,改善患者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6-12月在上海市嘉定区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就诊的妊娠期糖尿病孕妇11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妊娠期糖尿病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行为转变理论干预.观察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及自我护理行为能力评分情况.结果 干预前,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有所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孕妇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前,两组孕妇足部护理管理、血糖监测管理、运动管理和饮食管理等方面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两组孕妇各项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观察组孕妇各项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行为转变理论可以提高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护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3):2176-2178
目的探讨行为转变理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期间就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应用行为转变理论延续护理,干预7个月后,比较两组生活质量及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两组生活质量量表(QLQ-C30)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日常生活、情绪认知、疾病医学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上述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行为转变理论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延续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利于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对PCI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PCI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PCI术后常规护理方法。干预组PCI术后患者在采取同样护理方法的前提下,结合认知行为干预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后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患者再次入院率及心血管恶性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干预组和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118.2±18.5),(111.4±17.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 P>0.05);干预后6个月,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31.2±18.3)分,优于对照组的(118.3±11.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P<0.05);干预后1年,干预组生活质量评分为(158.2±14.5)分,优于对照组的(121.7±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98,P<0.05)。两组冠心病患者出院后回访1年心血管事件比较,干预组患者冠状动脉再狭窄2例(5.0%)、再次入院6例(15.0%),对照组分别为8例(12.5%),14例(35.0%),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0,4.27;P<0.05)。结论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同时给予PCI术后患者认知行为干预能有效地提高PCI术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支健 《天津护理》2013,(6):488-489
目的:探讨术前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行冠脉介入术并发症的影响,以积提高护理质量,为消除或减少冠脉介入术后并发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218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10例,对照组108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术前增加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观察两组冠脉介入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PCI术后并发症比对照组减少,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的焦虑分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试验组较干预前焦虑分数显著降低(P〈0.01),而对照组在干预后焦虑分数下降不明显(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心理干预、认知干预、行为干预,可以减少焦虑情绪的发生,减少患者PCI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PCI围手术期临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有利于提高PCI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动机性访谈联合行为转变理论对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遵医行为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7年2月冠心病行PCI患者104例,按入院顺序分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动机性访谈+行为转变理论干预。比较两组遵医行为(禁酒、禁烟、运动、服药)、干预前后生活质量(SF-36)评分。结果:观察组禁酒、禁烟、运动、服药遵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个月后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机性访谈联合行为转变理论应用于冠心病患者行PCI术后可有效提高遵医行为,改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在宫颈癌手术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宫颈癌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和护理干预3个月后认知行为、性生活质量、癌因性疲乏程度(CFS)、自我效能水平评分和满意度及依从性。结果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者认知行为、性生活质量、CFS、自我效能水平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认知行为、性欲望、性高潮、性行为及性满意度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责任感、自我概念、健康知识及自我护理技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方法、服务态度、护理效果的满意率及在遵医治疗、并发症预防、康复锻炼方面的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护理干预模...  相似文献   

11.
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脑卒中二级预防行为干预的实施效果.方法 将20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2组均建立健康档案,应用自行设计的脑卒中复发危险因素评估表对出院患者进行评估.观察组根据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强化教育和行为干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和健康教育.分别在干预前和干预后第3、6个月收集2组相关资料,比较2组患者遵医服药、肢体康复训练、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变情况及定期复诊和脑卒中复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疾病知识掌握正确率、不良生活方式改善情况及治疗依从性方面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脑卒中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二级预防行为干预可有效降低脑卒中复发,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This discussion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of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with adult and pediatric cancer patients. The goal is to give the front-line clinician a basis for determining which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procedure to incorporate into clinical practice. After defining the term behavioral medicine and describing its new role in comprehensive cancer treatment, the discussion examines the use of behavioral procedures to control averasive side-effects of treatment. Although the control of chemotherapy side-effects is the primary focus (since most of the behavioral research on symptom control has dealt with reduction of nausea and vomiting with chemotherapy), the application of behavioral principles to other side-effects (i.e., anxiety and pain) associated with the aggressive treatment of cancer is assessed. The third topic is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o control child distress during invasive procedures. The discussion ends with a consideration of new directions of research and practice.Presented as an invited lecture at the 4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 St. Gallen. Switzerland, 24–27 February 1993  相似文献   

13.
刘澄之 《护理与康复》2010,9(12):1015-1017
目的分析游泳对新生儿体格及行为神经发育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足月分娩新生儿按出生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在出生24 h~28 d,对照组予常规沐浴护理,观察组行游泳干预。每天为两组新生儿测量体重、身高,并分别在出生时及出生第30天测评新生儿行为神经分。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第30天的行为神经测评总分、行为神经测评附加分、行为能力、主动肌张力、身高、体重均高于对照组。结论游泳能促进新生儿的行为神经发育和体格发育。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阅读困难儿童行为问题及精神运动功能.方法 对69例阅读困难儿童进行研究.结果 阅读困难儿童存在行为问题,行为问题患儿存在精神运动功能缺陷.结论 对阅读困难儿童,应积极给予心理治疗,预防行为问题及精神运动功能缺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The numbers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is increasing rapid-ly,with the population growth,aging of population,urbaniza-tion process,increasing of fat prevailing rate and shortage ofexercises etc.The numbers of Chinese diabetic has already occupied the2nd plac…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确定影响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行为因素,指导临床护士为糖尿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促进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对糖尿病病人进行问卷调查,以明确影响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行为因素.结果 影响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的因素包括消费模式、锻炼和血糖管理等3个主要行为因素.糖尿病病人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与较低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显示了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消费模式、锻炼和血糖管理等3个行为因素较好地预见了糖尿病病人的血糖控制,为发展更适合糖尿病病人的教育项目提供了一个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7.
行为护理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行为护理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例住院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则给予松弛训练及行为护理,比较两组病人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改善的情况.结果 实验组病人消化不良症状、焦虑和抑郁不良情绪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 松弛训练、行为护理措施能舒缓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的精神压力,减轻病人自觉症状,有效改善其焦虑和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基于行为目标达成度理念的干预策略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患者出院后用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1—11月的104例甲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随访护理干预,观察组则予以基于行为目标达成度理念的随访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12周后的用药依从性、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不确定感、自我效能感及血清学指标,包括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 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水平。结果:对照组干预前后的依从性、甲亢相关知识问卷、不确定感、自我效能感评分及血清TSH、FT4、FT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周后,观察组的依从性、甲亢相关知识问卷、自我效能感评分及血清TSH水平均高于干预前及对照组;不确定感评分及血清FT4、FT3水平则低于干预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目标达成度理念的干预策略不仅能改善甲亢患者用药依从性,还能提升患者疾病相关知识掌握能力,对控制病情发展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have consistently demonstrated that behavioral treatments for chronic benign headache produce clinically beneficial outcomes both post-treatment and at follow-up. Given these results there is interest in cost-reduction and redesign of these treatments to improve their accessibility. One promising approach in this regard is home-based headache treatment. These treatments seek to provide the same amount of treatment as clinic-based treatments; however, some of the material typically presented to the patient by a clinician is presented through home-study materials (e.g., manuals, audiotapes). To date, the published literature contains 20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which have examined the outcomes produced by home-based treatments.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meta-analysis of these clinical outcome studies. Results of the quantitative analyses suggest that home-based treatments produce comparable, or with certain outcome measures, superior results to clinic-based treatments. Moreover, cost-effectiveness scores of home-based treatments were found to be more than five times larger than those of clinic-based therapies. Methodological analyses are also presented along with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行为干预治疗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OS-AHS患者按轻、中、重度分为三组,每组30例,观察行为干预前后、清醒时的血氧饱和度指标,多导睡眠监测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轻中度OSAHS患者通过行为干预,血氧饱和度、肺活量均得到改善,重度患者改善不明显。结论:行为干预可以治愈轻度OSAHS,明显减轻中度OSAHS的症状,对重度OSAHS患者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