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结核的超声内镜表现特点,进而提高食管结核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20例诊断食管结核患者的超声内镜表现和临床特征。结果:内镜表现,病变位于食管上段2例,中段17例,下段1例;病灶为隆起表面黏膜光滑5例,隆起并溃疡或糜烂9例,单纯溃疡型6例,其中并食管狭窄11例,并窦道形成3例。超声表现,14例隆起病灶(包括表面并糜烂或溃疡者)表现食管壁内见有点状或条索状高回声、钙化灶中低回声团块,病变边界不清,其中5例病变突向纵隔内;6例溃疡型病灶表现为病变处食管管壁明显增厚,呈不均匀低回声改变,溃疡处表面有不同层次缺损。20例病例中纵隔内均见一枚或多枚呈圆形或椭圆形,回声偏高,边界不清,部分相互融合,或内可见强光点或钙化影肿的肿大淋巴结。内镜活检确诊5例(30%)、超声穿刺确诊4例(80%)、临床疑诊11例(55%)。所有患者均经抗结核治疗6个月后病情缓解,随访半年至2年均无复发。结论:食管结核发病率低,诊断困难,超声内镜检查对食管结核的诊断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用多层螺旋CT评价胸腺瘤良恶性及其鉴别诊断。方法:2012年3月至2014年4月收集临床怀疑纵隔占位病变患者50例,均行640层螺旋CT进行扫描,影像诊断27例为胸腺瘤(15例为良性胸腺瘤、12例为恶性胸腺瘤),23例为淋巴瘤。15例良性胸腺瘤中边界清楚,平扫密度均匀,无囊变坏死,其中钙化8例,增强后均匀强化;12例恶性胸腺瘤呈边界不清,平扫密度不均,囊变坏死,纵隔淋巴结肿大,增强后不均匀强化,周围脂肪间隙消失3例,侵犯周围血管2例,胸膜增厚及胸膜转移3例,纵隔内淋巴结肿大3例,侵犯心包1例;23例淋巴瘤影像表现为边界不清肿块影,密度均匀较低,增强后轻度强化,纵隔内见多发肿大淋巴结并融合。结果: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23例胸腺瘤(13例为良性胸腺瘤,10例为恶性胸腺瘤),27例为淋巴瘤。结论:CT增强对于良恶性胸腺瘤的诊断及恶性胸腺瘤与淋巴瘤鉴别诊断有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患者,女性,75岁.主因咳嗽、咳痰10d到我院就诊.曾于当地医院行胸部CT检查示,纵隔淋巴结肿大,考虑结核,食管-气管瘘.结核菌素试验(-).于我院行食管泛影葡胺造影检查示,食管中段前壁平主动脉弓水平可见一大小约1.3cm×0.8cm的锥形憩室突出,边缘光整,钡剂经锥形憩室尖端进入右肺下叶支气管内,多个小支气管呈细线状显影(图1).  相似文献   

4.
张健  谷力加  冯卫能  李辉 《广东医学》2005,26(11):1485-1485
患者,男,42岁,因上腹痛2个月于2004年11月4日入院。体查: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剑突下轻压痛,肛查未及异常。入院时上消化道钡餐造影:食管中段见长约3 cm局限性充盈缺损,可见黏膜破坏及龛影,局部管腔稍变窄。胸部CT示食管中段壁增厚,边缘久清,纵隔淋巴结未见肿大。胃镜检查距门  相似文献   

5.
1临床资料 ①一般资料:本组患者20例,男性15例,女性5例,年龄5~61岁,平均年龄36.5岁.病程1周~10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或进食梗噎感,但梗噎症状较轻,部分患者伴有胸骨后疼痛及上腹部不适感.术前均行食管吞钡造影、纤维食管镜检查,其中6例患者行CT检查.病变位置为食管胸上段4例,胸中段10例,胸下段6例.食管钡餐造影均显示椭圆形或圆形充盈缺损,边缘光滑.食管镜示局部粘膜隆起,粘膜完整、光滑,管壁弹性好,内镜均能通过.其中有6例可见分叶改变.20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右侧开胸4例,左侧开胸16例.②结果:20例术中所见,仅有14例可见肿物,行肿物摘除后病理均证实为食管平滑肌瘤.另外6例术中所见与术前诊断不符,分别是纵隔型肺癌1例,第4胸椎椎体增生1例,食管壁局部唇样增厚外压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例,上段食管癌1例.术中和术前诊断符合率为70%,误诊率30%.  相似文献   

6.
纵隔淋巴结核误诊为食管平滑肌瘤一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女,45岁。因胸痛、进行性吞咽困难2周就诊。查体:体温正常,浅表淋巴结不肿大,心、肺、腹(-)。食管造影见中段充盈缺损,疑为占位病变。电子胃镜检查,见食管中段有一个2cm直径向腔内突出的圆形肿物,表面光滑,色泽正常,病理报告为炎性变,临床曾疑为食管平滑肌瘤。因进食困难,遂行手术切除。术中见胸腔内有淡黄色胸水50ml,分段探查食管,在主动脉弓右下方有炎性粘连,并有较硬组织与食管重度粘连,在气管隆突旁有淋巴结向食管内突出,切除肿大淋巴结及增生组织,术后病理示纵隔淋巴结结核,向食管腔突入,属溃疡性干酪增殖性结核。 讨论 1.食管平滑肌瘤是食管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半数患者无症状,可在食管造影时偶然发现。本病进展缓慢,腔内型平滑肌瘤内镜检查时可见肿块位于食管粘膜下,向腔内凸起,呈广基的半球状或丘状,表面光滑,色泽正常或偏灰白色,食管壁扩张好,虽食管腔狭窄,但内镜可顺利通过。肿块表面取活检不易做出诊断,当有溃疡时,自其深处取活检能做出诊断。本例活检报告为炎性变,不能完全排除食管平滑肌瘤。  相似文献   

7.
内镜下治疗食管结核并狭窄一例报告钟大志(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潘××,女性,28岁。进行性吞咽困难伴胸骨后疼痛、消瘦一年。体检:清瘦、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双肘关节伸侧可见蟹足肿样疲痕。血沉60mm/h。胸片心肺无异常。食管吞钡示食管中段有一长约1.5c...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6岁,因“全身水肿性红斑、鳞屑20天”收住皮肤科,行皮肤活检示:角化过度伴灶状角化不全,表皮不规则增生。真皮浅层血管周围可见淋巴细胞浸润,经给予相应治疗后效果欠佳;行胸片及CT检查示:考虑胸腺瘤,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病检结果示:AB型胸腺瘤;术后9天患者出院,症状明显缓解。患者,男,45岁,因“四肢肌肉僵硬肿胀6天”收住神经内科,肌肉活检提示神经性肌病,经治疗后症状未见缓解;胸片及胸部CT示:前纵隔肿瘤,考虑胸腺瘤。行胸腔镜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病检结果示:胸腺瘤(B2型);术后13天患者出院,肌肉症状明显缓解。  相似文献   

9.
1 临床病例 男性患者 ,47岁 ,1993年 5月查体发现右前纵隔肿瘤 ,MIR示为囊性占位性病变 ,肿瘤为 7cm× 5cm×4cm ,临床诊断胸腺肿瘤 ,于 1993年 6月 16日在胸腔镜下行肿瘤切除术 ,术中无意切破肿瘤 ,流出褐色液体 ,在镜下全切肿瘤并行胸腔冲洗 ;术后病理报告为纤维组织囊壁 ,可见上皮细胞。术后患者未予任何治疗 ,一直正常上班。 1994年 10月复查 ,MRI示右上纵隔 4 5cm× 4cm× 3 5cm实性肿块 ,右侧后胸膜多个转移灶 ,临床诊断恶性胸腺瘤并胸内广泛转移 ,于 1995年 11月 2 9日开胸行肿瘤切除术 ,术中见肿瘤最大直径 8c…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 ,5 1岁。 1999年 9月出现吞咽不顺 ,进食阻挡感 ,食管造影示胸中段食管充盈缺损 ,粘膜破坏 ,在我院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 ,病理报告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 ,纵隔淋巴结 4/ 12转移 ,术后 2 0d在当地医院给予病灶加中纵隔放疗DT 5 6 0 0cGy/ 2 8f/ 6w。放疗后 2 0d来我院复查 ,发现左锁骨上淋巴结肿大 ,约 1cm大小 ,质硬 ,固定 ,CT示上纵隔淋巴结转移 ,收入我院给予上纵隔加锁骨上区放射治疗 ,DT6 6 0 0cGy/ 33f/ 7w ,放疗期间出现肝区不适 ,治疗结束时复查CT示肝脏多发性转移瘤 ,未行处理。放疗后 1个月在当地医院…  相似文献   

11.
患者 ,女 ,2 5岁。 2 0 0 0年 5月 2 4日因右侧胸痛 2个多月 ,加重 1周入院。入院前胸部胀痛 ,伴吞咽困难 ,无发热、寒战等。查体 :皮肤白皙 ,双侧颌下及颈部淋巴结无肿大。全身散在多处大小不等黑痣 ,其右前臂可见最大者直径约 3cm ,痣颜色变深、增厚。实验室检查 :血、尿、大便常规正常。胸部X线检查 :正位胸片示右上纵隔及右心缘旁可见 9 5cm× 6 3cm椭圆形块影 ,密度中等、较均匀 ,边缘清楚、光滑 ,呈分叶状 ,右心缘显示欠清。侧位胸片示前纵隔密度增高 ,胸骨后心前间隙明显变窄 ,密度增高。X线诊断 :右前纵隔占位 ,考虑为胸腺瘤或畸胎…  相似文献   

12.
1病例报告例1,女,65岁,主因进食哽咽感2个月于2005年10月27日入院。患者无腰痛,无便血等。胃镜示食管下段菜花样隆起,取病检示食管下段低分化鳞癌。术前检查B超示左肾错构瘤。于2005年11月3日在全麻下经左胸行食管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术后恢复好。术后1个月,于2005年12月13日复查腹部CT,CT平扫示左肾上极肾实质内类圆形高密度团块影向背侧隆起,约3.0cm×3.2cm×3.4cm,界限较清晰,密度不匀,其内可见多处不规则低密度区。肿瘤增强后与肾脏密度相近,肿瘤内低密度区一直未见强化。未见淋巴结肿大。结合病史考虑转移癌可能性大,不除外左肾…  相似文献   

13.
高频彩超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①目的探讨高频彩超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价值。②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高频彩超表现。③结果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见于颈淋巴结囊性转移瘤、化脓性淋巴结炎及淋巴结结核。其中13例为颈部淋巴结囊性转移瘤,其特征性超声表现为颈部淋巴结囊性肿大,伴囊壁实性结节;较大囊壁结节内常可探及动脉血流信号,部分囊壁结节可见微钙化。7例为颈部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其主要超声表现为上颈部淋巴结呈单发、圆形囊性肿大;囊壁略厚,且较均匀;囊液呈细密点状回声。5例为颈部淋巴结干酪脓肿型结核,其主要超声表现为单侧或双侧中下颈部淋巴结呈多发、椭圆形囊性肿大,部分可融合成团;内壁毛糙,囊液内散在分布点状高回声。④结论高频彩超检查对颈部淋巴结囊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表现,探讨其超声影像特征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行超声检查的受检者经病理证实或随访治疗证实的28例浅表淋巴结结核病例的超声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从发病部位、二维图像及血流特点等方面分析其超声表现及特点。结果本组28例浅表淋巴结结核共55枚肿大淋巴结中21枚皮质回声增宽,呈均匀低回声,髓质强回声变窄;19枚相互之间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匀,髓质回声消失,部分可见强回声钙化斑;14枚可见无回声区;1枚可见条索状低回声与皮肤相通。结论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超声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超声能够较好地显示不同类型的浅表淋巴结结核的声像图特点,对浅表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食管癌术后随诊中胸部CT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食管癌术后出现临床症状,行胸部CT扫描证实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病例85例,着重分析此类患者上纵隔淋巴结肿大的常用CT征象及部位;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手术方式、TNM分期的可能关系。结果认为:CT对食管癌术后胸内肿大淋巴结的诊断有普通X线检查所不能替代的作用;某些术后短期内CT表现为肿大的淋巴结可能是术前已经存在,而术中又不普发现的:对中晚期患者术后除常规行胸部X线片及食管造影检查外,应考虑行CT扫描,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73岁,进食后上腹不适半月,伴返酸,无恶心呕吐,无疼痛及哽噎感,无头痛头晕,无胸闷及呼吸困难.体检未查及明显异常.钡餐示:下段食管癌.于2003年7月7日入院.入院后胃镜检查,病理示:①食管鳞状细胞癌.②胃黏膜非典型增生.于2003年7月18日行"食管癌切除术".术中见瘤体位于食管下段,约5 cm×4 cm×4 cm大小,侵及外膜,附近可见肿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7.
简俊岭  徐先全  王起奎  章恒  朱小东  陈海 《安徽医学》2015,36(12):1501-1503
目的探讨电视纵隔镜检查术在纵隔肿物和纵隔淋巴结肿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6例因纵隔占位或肺部占位合并纵隔淋巴结肿大拟诊断纵隔疾病行电视纵隔镜手术患者的资料,115例行颈部电视纵隔镜手术,11例行胸骨旁电视纵隔镜手术,在术中获取气管周围、胸骨后、隆突下以及双侧肺门等部位的肿物组织送病理检查。结果122例患者获得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率为96.83%;恶性病变54例(42.86%),良性病变68例(53.97%);2例术前胸部 CT 考虑纵隔占位,术后病理结果不明,行食管镜及气管镜均未见明显异常;2例术前胸部 CT 考虑淋巴结肿大,术中病理未获明确诊断。良、恶性病例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视纵隔镜手术视野好,清晰度高,操作灵活,安全可靠,对于临床上难以确诊的纵隔疑难疾病是一种有效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例1女,57岁,干咳2月于1999年3月入院,心肺及腹部无异常。胸部CT及胸部X线示纵隔及肺门多发肿大淋巴结。误诊为肺淋巴瘤等疾病。1999年4月剖胸探查术所见:前后纵隔及肺门可见多发肿大淋巴结,直径大约在1~2.5cm之间。病理活检示结节病病理改变。术后口服强的松治疗2月后复查胸部CT示多发淋巴结肿大明显吸收好转(见图1~2)。 例2男,44岁,咳嗽伴胸骨后疼痛2周1999年6月入院。右肺中下呼吸音略低。左肺、心脏及腹部无异常。胸部CT及胸部X线示两肺门呈多发淋巴结肿大。误诊为肺部淋巴瘤及肺癌…  相似文献   

19.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0岁.因"反复咳嗽、咳痰、喘憋5年,加重2周"于2007年9月5日入院.既往有糖尿病、鼻炎、胸腺癌切除术后病史,吸烟史50年,20支/d,戒烟5年.2002年患者因咳嗽、咳痰行胸部CT示"右上纵隔病灶,胸腺瘤可能大",于我院胸外科行胸腺瘤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胸腺癌(C型胸腺瘤-WH0分型),淋巴上皮样癌型.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55岁.因“胆囊结石半年余”于2012年2月21日入院.既往无胸部不适症状,此次因胆囊结石入院择期手术.入院查体:双侧胸廓对称,皮肤正常,胸壁无压痛,未触及肿块.两肺呼吸音清晰,锁骨下未见肿大淋巴结.腹平软,无压痛,肝脾无肿大.术前检查:X线胸片及胸部CT提示右侧第5后肋可见2.0 cm ×2.0 cm的膨胀性骨质破坏,周边胸膜增厚,双侧肺纹理行走自然,纵隔无肿大淋巴结.考虑:骨巨细胞瘤可能性大.B超示胆囊结石.于2012年2月24日行右第5肋根治性切除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示:肋骨组织内可见瘤组织由多重不规则的肿瘤性血管组成,血管管腔大小不一,相互连接,构成分支成网的血管脉络,肿瘤细胞中等大小,核轻度异型,右侧第5肋高分化血管肉瘤,慢性胆囊炎.免疫组化标记肿瘤细胞示:Vim(+)、FvⅢ因子(+)、CD34(+)、CK(+)、Ki67( -);局灶病理报告:肋骨高分化血管肉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