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采用光镜、免疫组化染色、原位杂交技术对3例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观察,同时复习临床相关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好发于女性,平均年龄37.33岁。淋巴上皮瘤样癌组织学:大量增生的淋巴组织中见成簇或条索状分布的癌细胞,癌细胞界限不清,呈合体状,胞质嗜酸或淡染,核呈空泡状,核仁大而明显,核分裂相多见。免疫组化标记:癌细胞表达CK和EMA,EBV阳性检出率66.7%。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是一类较少见、好发于女性的涎腺未分化癌,组织学类似于鼻咽部的淋巴上皮瘤样癌,在肿瘤的发生上与EBV感染有密切的相关性,并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 5例涎腺淋巴上皮瘤样癌进行临床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是一种具有特殊组织学表现的低分化或未分化癌 ,浸润的淋巴细胞以T细胞为主。肿瘤预后与肿块大小、发生部位、浸润程度及有否淋巴结转移有关。诊断应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转移或浸润性低分化鳞癌及恶性淋巴瘤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3.
涎腺粘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是口腔颌面部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它危害人类健康、威胁人类生命。根据国内六院校统计资料,在11947例涎腺上皮肿瘤中约占30%,可见于任何年龄,40~60岁为发病高峰。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生物学特点,分为高分化(低度恶性)、中分化(中度恶性)和低分化(高度恶性)三型。当前,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学诊断主要依靠HE染色切片,还没有一种用于诊断或估计预后的特异性标志物,因此研究用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特异性标志物就显得非常重要,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领域的研究进展,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不断出现,不仅对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诊断提供了帮助,并为其预后、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抗凋亡基因bcl 2蛋白与涎腺肿瘤的关系。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LSAB法 ,检测4 2例腺样囊性癌、15例多形性腺瘤和 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bcl 2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分布。结果 :4 2例腺样囊性癌 37例阳性 ,阳性率 88 1%。 15例多形性腺瘤阳性率 10 0 % ,但阳性细胞少 ,主要分布于上皮丰富的腺管样结构 ,而鳞状上皮及粘液软骨区为阴性。 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 ,导管上皮细胞少数散在阳性 ,腺泡细胞阴性。结论 :bcl 2蛋白在涎腺肿瘤组织不同的肿瘤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凋亡能力 ;在上皮成分中广泛过量表达 ,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c-erbB-2和bcl-2蛋白在粘液表皮样癌中的分布,评价它们在粘液表皮样癌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41例粘液表皮样癌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的c-erbB-2和bcl-2蛋白表达,结果:c-erbB-2蛋白在正常涎腺中的分布特征为导管上皮全部阳性(10/10),而腺泡上皮仅有1例阳性(1/10),粘液表皮样癌的癌组织阳性率(85.4%)低于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100.0%),但阳性程度强,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10.0%),P=0.000,bcl-2在粘液表皮样癌的阳性率有高于正常涎腺的趋向,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正常涎腺中c-erbB-2主要分布在导管上皮;粘液表皮样癌c-erbB-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的腺泡上皮,可作为鉴别诊断的参考指标;未发现在粘液表皮样癌中bcl-2 和c-erbB-2表达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6.
涎腺肿瘤多为上皮来源肿瘤,一般认为hMSH2在正常组织和肿瘤组织的细胞核内表达,亦在正常涎腺的导管上皮细胞胞浆中表达,但在导管上皮来源的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良恶性肿瘤的导管上皮细胞胞浆未见表达,其意义和机理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Id-1的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之间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Envison两步法检测5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12例多形性腺瘤和10例正常涎腺组织Id-1表达。结果Id-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多形性腺瘤和正常涎腺组织阳性率分别为72.2%、33.3%、10.00%,涎腺腺样囊性癌与多形性腺瘤以及涎腺腺样囊性癌与正常涎腺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移组和无转移组阳性率分别为81.6%和5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和Ⅲ-Ⅳ阳性率分别为46.2%和8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涎腺腺样囊性癌中Id-1过表达;Id-1与涎腺腺样囊性癌发生和转移有一定关系;Id-1可能作为有效靶点对涎腺腺样囊性癌的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血管密度(micmvessel density,MVD)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mucoepidermoid carcinoma,MEC)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6例涎腺黏液表皮样癌内微血管密度,并将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内微血管密度与其分化程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而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P〉0.05)。结论 微血管密度与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组织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微血管密度可能参与或促进涎腺黏液表皮样癌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抗凋亡基因bcl-2蛋白与涎腺肿瘤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42例腺样囊性癌、15例多形性腺瘤和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bcl-2基因产物的表达与分布。结果:42例腺样囊性癌37例阳性,阳性率88.1%。15例多形性腺癌阳性率100%,但阳性细胞少,主要分布于上皮丰富的腺管样结构,而鳞状上皮及粘液软骨区为阴性。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导管上皮细胞少数散在阳性,腺泡细胞阴性。结论;bcl-2蛋白在涎腺肿瘤组织不同的肿瘤细胞中具有不同的凋亡能力;在上皮成分中广泛过量表达,可能参与了涎腺肿瘤的形态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儿童上皮源性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2011年小于19岁的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2例患儿,105例为良性,17例是恶性。最易受累的部位是患儿的腮腺。在良性病例中,混合瘤占91.4%,恶性病例中,黏液表皮样癌占47.1%。1例患儿诊断为腺淋巴瘤。在我们的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颈部复发。恶性涎腺肿瘤患儿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是81.8%和66.7%。结论:上皮源性涎腺肿瘤少见,混合瘤和黏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恶性涎腺瘤患儿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胃淋巴上皮瘤样癌也称胃未分化癌伴致密淋巴细胞浸润,旧称淋巴间质胃癌,是胃癌中一种少见的类型,本文报告2例胃大部分切除标本中发现的胃淋巴上皮瘤样癌病例,复习文献并探讨该肿瘤病理特点及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在中国四川地区EB病毒感染和涎腺淋巴上皮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一个针对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EBER-1)的寡核苷酸探针对1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LEC)、4例良性淋巴上皮病损(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石蜡包埋组织进行了原位杂交检测。结果本组病例中16例LEC的癌细胞核均见EBER-1强阳性信号,4例BLEL、4例非特异性慢性涎腺炎及2例瘤旁正常涎腺组织均为阴性。结论本结果提示EB病毒与中国四川地区涎腺淋巴上皮癌发病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应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nuclearantigen,PCNA)单克隆抗体PC10,以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分析PCNA在涎腺混合瘤、混合瘤细胞生长活跃型、恶性混合瘤、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分布情况。评价不同组织类型的涎腺肿瘤的增殖潜能及同一肿瘤组织中不同细胞成分的增殖活性。结果表明:恶性混合瘤有较高的PCNA增殖指数,与混合瘤细胞生长活跃型及混合瘤相比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低分化粘液表皮样癌与高分化型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PCNA是肿瘤细胞增殖的有效标记物;可作为恶性混合瘤的诊断指标;PCNA增殖指数可作为粘液表皮样癌组织学分级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5.
沃辛瘤又名腺淋巴瘤或乳头状淋巴囊腺瘤,是发生于腮腺、仅次于多形性腺瘤是居第二位的良性肿瘤[1].病因目前尚不清楚,有学者认为该病由于涎腺导管上皮迷走于淋巴结并异常增长所形成,也有学者证实腺淋巴瘤上皮是多克隆来源,认为该肿瘤非真性肿瘤,是一种瘤样状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盂的淋巴上皮瘤样癌(LEL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对1例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癌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组织形态类似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样癌;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阳性,CK20阴性,CEA呈灶状阳性,EBV阴性。结论肾盂淋巴上皮瘤样癌是极罕见的肿瘤,预后较好,类似于鼻咽部淋巴上皮瘤样癌的典型组织学形态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p16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与病理分型及淋巴转移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资料。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检测36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及PCNA表达。结果 p16蛋白在腺样囊性癌组织中阳性率为33.33%,PCNA阳性率为72.22%;癌组织中p16蛋白阳性表达随着病理分级增高而降低(P〈0.05);不同病理类型癌组织中PCNA阳性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淋巴转移癌组织中p16蛋白的阳性表达低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而PCNA阳性表达则高于无淋巴转移癌组织(P〈0.05)。结论 p16和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水平反映该肿瘤浸润性和恶性度,可作为预测淋巴结转移和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和E-钙黏着蛋白(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及11例癌旁“正常”涎腺组织中ESM-1和E-cad的表达。结果涎腺腺样囊性癌的ESM-1高表达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涎腺组织(P〈0.01),与患者性别、肿瘤组织学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侵犯神经无相关性(P〉0.05)。E-cad在涎腺腺样囊性癌中呈低表达,E-cad低表达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类型、有无淋巴结转移、侵犯神经显著相关(P〈0.05)。癌组织中ESM-1和E-cad表达间无相关性。结论ESM-1和E-cad均与涎腺腺样囊性癌的发生有相关性。E-cad的表达可作为临床判断涎腺腺样囊性癌恶性程度、评估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Np63在涎腺上皮性肿瘤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经华西口腔医院病理科病理确诊为涎腺上皮性肿瘤的病例68例。组织切片常规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SP法)。结果ANp63表达于涎腺上皮性肿瘤肌上皮样细胞和基底细胞样细胞。△Np63在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有差别(P〈0.05),恶性肿瘤表达强于良性肿瘤。结论△Np63在促进癌细胞增殖与去分化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提示△Np63具有一定的原癌基因活性。△Np63是良好的肌上皮细胞标记物,与不同指标的联合使用,为涎腺肿瘤鉴别诊断提供一个新的指标。具有一定的桩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石蜡标本,用免疫组化方法(SABC)测定PCNA表达.结果PCNA在涎腺粘液表皮样癌中的表达阳性率为(75.47士17.83)%。PCNA标记指数与涎腺粘液表皮样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均显著相关。结论 PCNA可能成为判断涎腺粘液表皮样癌恶性程度及预后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