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孢素A和维拉帕米对动物实验性银屑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环孢素A(CSA)、维拉帕米(Ver)对银屑病的作用。方法 用鼠尾鳞片表皮模型和小鼠阴道上皮模型,观察CSA和Ver对鼠尾表皮鳞片中颗粒层形成数及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 CSA既能增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数(P<0.05),又能减少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抑制细胞增殖(P<0.01)。而Ver只能减少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数,抑制细胞增殖(P<0.05)。结论 CSA对两个银屑病模型均有效,能控制表皮过度增生和使表皮角化不全转向正常角化,其治疗作用好。而Ver只对阴道上皮模型有效,表明其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也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体内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性。方法检测39例不同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IL-12、IFN-γ、IL-4)的表达,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外周血IL-12、IFN-γ、IL-4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基因型C型组与B型组比较,ALT、IL-12、Th1/Th2明显升高(P〈0.05),IL-4明显降低(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体内存在Th分化的不平衡,C基因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Th1优势应答。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肺结核患者血清干扰素-γ(IFN-γ)及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方法75例肺结核患者(肺结核组)按病变程度分为重度25例(重度组)、中度25例(中度组)、轻度25例(轻度组),应用ELISA法检测各组肺结核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外周血IFN-γ及IL-4水平并进行比较,同时检测肺结核组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最大用力呼气中段流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MMEF%),并与IFN-γ及IL-4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肺结核组IFN-γ,[(0.204±0.018)μg/L]及IL-4[(0.523±0.035)μg/L]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685、6.374,均P〈0.05);肺结核组中重度组、中度组及轻度组IFN-γ及IL-4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146、7.263,均P〈0.05);肺结核中度组和重度组FEV1%、MMEF%与肺结核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FEV1、FEV1%、MMEF%与IL-4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46、-0.43,均P〈0.05),与IFN-γ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47、0.45,均P〈0.05)。结论肺结核发病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有关;肺结核患者外周血清IFN-γ及IL-4水平可能对其肺功能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IL-18及Th1细胞因子与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映雪  杨瑄  马翠安 《天津医药》2007,35(12):906-908
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IL)-18与Th1细胞因子在儿童肺炎支原体(MP)肺炎发展中的免疫学机制。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65例MP肺炎患儿血清IL-18、干扰素-γ(IFN-γ)、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进行胸部CT检查,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血清IL-18、IL-6、TNF-α水平均显著升高,且IL-18水平与IL-6呈正相关。重症组较轻症组血清IL-18、IL-6、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IFN-γ较轻症组减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叶浸润数与血清IL-18水平呈正相关(r=0.70,P〈0.05)。合并胸腔积液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较同组未发生胸腔积液患者显著升高,胸水IL-18及TNF-α水平与血清相比明显增高(P〈0.01),但IL-6和IFN-γ水平与血清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IL-18在MP感染急性期明显增高,在疾病发展中起重要作用。IL-18能刺激Th1介导的免疫应答,IFN-γ的特殊表现提示IL-18可能并非单一通过Th1细胞因子通路起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IL-18BP—Fc—IL-1Ra嵌合蛋白对小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并探讨潜在的机制。方法:腹腔分别注射IL-18BP—Fc-IL-1Ra嵌合蛋白高、中、低剂量以及甲氨喋呤,观察并比较药物对小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监测小鼠体重并检测血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统计有颗粒层的鳞片数。结果:IL-18BP—Fc—IL-1Ra剂量依赖性的增加有颗粒层的鳞片数,并使血清中IFN-γ含量降低。结论:IL-18BP—Fc—IL-1Ra嵌合蛋白能够促进鼠尾部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而且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内IFN—γ的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叶发酵物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建立免疫抑制小鼠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模型。将模型小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艾叶发酵物小、中、大剂量组(100,200,400 mg·kg-1)及氟康唑组(20 mg·kg-1),每组30只。小鼠灌胃给予相应治疗药物,bid,连续给药5 d。计算模型建立后21 d各组小鼠生存率,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小鼠血清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噻唑蓝(MTT)法检测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平板计数法测定小鼠肝、肾组织活菌数目。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艾叶发酵物中、大剂量组和氟康唑组小鼠存活率,血清IFN-γ、IL-2水平及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均较高,而肝、肾组织白念珠菌数目较低(P〈0.01);与艾叶发酵物小剂量组比较,中、大剂量组和氟康唑组上述各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或P〈0.01),但中、大剂量组与氟康唑组间比较,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叶发酵物200~400 mg·kg-1对系统性白念珠菌感染有一定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提高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及IFN-γ、IL-2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7.
王国琼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665-1666
目的:观察骨风宁胶囊对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体内Th1/Th2类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19例A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骨风宁(9例)和磺胺柳氮吡啶(SSZ)(10例),采用ELISA法测定其治疗前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o—clear cells,PBMC)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的水平。结果:骨风宁治疗后AS患者PBMC中IFN-γ、IL-2的表达明显降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IL-4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SSZ治疗后AS患者PBMC中IFN-γ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IL-4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IL-2的表达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骨风宁胶囊能使IFN-γ、IL-2表达降低,促进AS患者的免疫应答从Th1型向Th2型转变,使病情缓解。SSZ可促使AS患者的免疫应答从Th1型向Th2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检测Graves病(GD)患者血清中IL-6、TNF-a和IFN-γ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例未治疗的Graves病患者(未治疗组)、20例临床治疗后缓解组(治疗缓解组)及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组),采用ELISA法测定以上三组血清中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同时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各组的FT3、FT4和TSH的水平。结果未治疗组患者血清中IL-6、TNF-a和IFN-γ的水平较正常组明显增高(P〈0.01)。与未治疗组比较,缓解组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TNF-a和IFN-γ的水平没有显著差异(P〉0.05)。未治疗组患者血清中TNF—a、IFN-Y和IL-6的水平与FT3、FT4和TSH的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结论GD患者TNF-a、IFN-γ和IL-6的水平发生明显变化,但不能很好的反映GD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
杨玉  刘学武  杨利  谢理玲  邹海英  吴限 《江西医药》2011,46(11):991-994
目的探讨TNF-α、IFN-γ和IL-6促进I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新发病患者组(A组)19例、I型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组(B组)14例、I型糖尿病合并有慢性并发症组(C组)12例和正常对照组22例的血清IL-6、TNF-α和IFN—γ的水平进行测定。结果(1)A组、B组和C组治疗前的TNF—α、IFN-γ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C组IFN-γ、TNF-α和IL-6水平高于A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3个月后TNF—α、IFN-γ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0.05);C组高于A组、B组;(3)B组给予胰岛素治疗,血糖稳定2周后TNF-α、IFN-叫稍有下降,但较对照组仍高(P〈0.01),C组给予胰岛素治疗1月后有下降,但仍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4)C组IL-6水平明显升高,在治疗后下降并接近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1)TNF-α、IFN-γ水平的升高可能是I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之-;(2)TNF-α、IFN-γ水平与I型糖尿病患者的病程有关,并可作为评价I型糖尿病的疗效指标之-;(3)在TIDM合并有慢性并发症患者中不仅存在TNF—α、IFN-γ水平的异常。同时也存在IL-6水平的异常,IL-6水平的升高有可能是TIDM发生慢性并发症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出血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松  马立宪  王刚  陈丰哲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24):3717-3718
目的:明确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过程中细胞因子TNF—α、IL-1、IL-6的动态变化与相关性。方法:75份血清采自住院各病期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应用EUSA法检测血清TNF—α、IL-1和IL-6含量,直线相关分析细胞因子间相关性。结果:血清TNF-α与IL-1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9270,P〈0.05),血清TNF—α与IL-6含量呈明显正相关(γ=0.8986,P〈0.05),血清IL-1和IL-6水平呈明显正相关(γ=0.9301,P〈0.05)。结论:在流行性出血热发病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存在相互促进的作用,以网络形式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吡硫翁锌乳膏抗银屑病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雌激素期的阴道上皮模型和鼠尾鳞片表皮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观察吡硫翁锌乳膏抗银屑病的作用。在小鼠雌激素期的阴道上皮模型中,吡硫翁锌乳膏经小鼠阴道给药,连续给药14 d,观察小鼠阴道上皮分裂指数的变化。在鼠尾磷片表皮银屑病样皮损模型中,吡硫翁锌乳膏被涂抹于小鼠尾部,连续给药14 d,观察鼠尾含有颗粒层的鳞片数目的变化,及对小鼠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经吡硫翁锌乳膏处理后,小鼠阴道上皮分裂指数明显降低,鼠尾含有颗粒层的鳞片数目明显增加。结论:吡硫翁锌乳膏能明显抑制阴道上皮细胞分裂,促进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具有潜在的抗银屑病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依托泊苷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雌激素周期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模型及小鼠尾鳞片表皮模型,分别观察依托泊苷对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和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影响;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含量,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IL-10含量。结果依托泊苷5,10和20 m.gkg-1可显著促进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有颗粒细胞层的鳞片数从对照组(7.2±1.8)%分别升至(13.9±2.4)%,(15.7±2.1)%及(18.2±2.6)%;明显抑制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有丝分裂指数从模型组(23.7±2.4)%分别降至(18.9±1.3)%,(15.6±2.0)%及(11.4±1.4)%。依托泊苷10和20 m.gkg-1可明显降低雌激素周期小鼠血清TNFα-水平,对IL-10水平无明显影响;依托泊苷5,10和20 m.gkg-1可降低尾鳞片表皮模型小鼠血清IL-2水平。结论依托泊苷对实验性银屑病具有治疗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促进颗粒层细胞分化、抑制表皮细胞增殖并降低血清TNFα-和IL-2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IL-18BP-Fc-IL-1Ra嵌合蛋白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腹腔注射己烯雌酚0.2mg天/连续3天,建立处于雌激素期的小鼠阴道上皮模型,腹腔注射甲氨喋呤和IL-18BP-Fc-IL-1Ra嵌合蛋白观察比较对银屑病的治疗作用,监测小鼠体重并检测血清中IFN-γ含量的变化,统计小鼠阴道上皮细胞的有丝分裂指数。结果:IL-18BP-Fc-IL-1Ra剂量依赖性的抑制雌激素期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使血清中IFN-γ含量降低。结论:IL-18BP-Fc-IL-1Ra嵌合蛋白对己烯雌酚诱发的阴道上皮模型性银屑病具有治疗作用而且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内IFN-γ的含量实现的。  相似文献   

14.
海洋生物酸性多糖的抗银屑病作用及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鼠阴道上皮模型及鼠尾鳞片表皮模型研究了酸性多糖类海洋药物HAI-0913抗银屑病的作用,并进一步研究了对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AI-091325、50、100mg·kg-1可明显抑制雌激素期小鼠和大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P<0.01),显著提高小鼠尾鳞片颗粒层形成数(P<0.05),与阳性对照药氨甲喋呤(1mg·kg-1,ip)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HAI-091325、50、100mg·kg-1还可显著提高小鼠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活性(P<0.01)。结果提示HAI-0913可能具有抑制银屑病患者表皮细胞增生,提高颗粒层形成及改善患者免疫功能低下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研究环孢素A(CSA)、维拉帕米(Ver)对银屑病的作用。方法 用鼠尾鳞片表皮模型和小鼠阴道上皮模型,观察CSA和Ver对鼠尾表皮鳞片中颗粒层形成数及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影响。结果CSA既能增加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的形成数(P<0.05);又能减少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指数,抑制细胞增殖(P<0.01)。而Ver只能减少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数,抑制细胞增殖(P<0.05)。结论 CSA对两个银屑病模型均有效,能控制表皮过度增生和使表皮角化不全转向正常角化,其治疗作用好,而Ver只对阴道上皮模型有效,表明其对银屑病有治疗作用,也有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的表达并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20例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和8例正常皮肤组织中P-STAT3和MMP-2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P-STAT3和MMP-2的表达明显上调(P<0.001)。银屑病患者P-STAT3表达和MMP-2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TAT3信号途径可能在银屑病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小鼠阴道上皮和小鼠尾鳞片上皮银屑病样皮损模型,观察复方环磷腺苷乳膏对上皮细胞分裂及表皮细胞分化的影响。结果:复方环磷腺苷乳膏能明显抑制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对小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有显著促进作用。结论:复方环磷腺苷乳膏为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制备新芩梅颗粒,并对其药效学进行考察。方法:对处方药材进行提取得到干浸膏,采用一步制粒工艺制备新芩梅颗粒。建立3种不同的小鼠模型模拟银屑病症状,考察新芩梅颗粒对小鼠尾部表皮颗粒层形成、动情期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以及背部银屑病样皮损的影响。结果:新芩梅颗粒能够显著促进小鼠尾部表皮颗粒层的形成,明显抑制动情期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并呈现明显的量效关系;还可以减轻小鼠背部银屑病样皮损红斑症状,抑制皮损部位炎症因子一氧化氮和丙二醛的生成。结论:新芩梅颗粒可能是治疗银屑病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参皂苷CK(ginsenoside metabolite compound K,GCK)对银屑病小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随机将咪喹莫特(imiquimod,IMQ)诱导的银屑病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GCK(14、28、56、112 mg·kg^-1)组、甲氨蝶呤(methotrexate,MTX,2 mg·kg^-1)组、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5 mg·kg^-1)组,连续灌胃给药7 d。同时设正常对照组,灌胃等量溶媒。银屑病皮损面积和疾病严重程度(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PASI)评分评价皮损严重程度;HE染色观察皮肤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分析皮损处细胞核增殖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角蛋白1(cytokeratin-1,K1)的表达及JAK1、JAK2、p-JAK1、p-JAK2、STAT3、p-STAT3的表达;ELISA检测小鼠皮损处IL-23、IL-17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GCK降低PASI评分,改善皮损病理变化,减少PCNA的表达,升高K1的表达,降低IL-23、IL-17水平,抑制JAK1/2-STAT3磷酸化。结论GCK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IL-23/IL-17-JAK1/2-STAT3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