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方法选择40例手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为肌瘤样本来源,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米非司酮组各20例,米非司酮组术前口服米非司酮10mg/d,连服3个月,B超监测子宫及肌瘤体积变化;对照组术前3个月不服任何药物。术后用免疫组化SP法测定两组子宫肌瘤组织VEGF的表达。结果B超显示服药后子宫平均体积为235.4cm3,比用药前的327.4cm3缩小了28.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服药后子宫最大肌瘤的平均体积为76.3cm3,比用药前的135.6cm3缩小了43.7%,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免疫组化结果显示,米非司酮组子宫肌瘤组织VEGF表达强度为(-)11例,(+)6例,(++)2例,(+++)1例,阳性率45%;对照组VEGF表达强度为(-)7例,(+)2例,(++)8例,(+++)3例,阳性率65%。米非司酮组VEGF表达强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0.01相似文献   

2.
米非司酮对中期妊娠胎盘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米非司酮对中期妊娠胎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的影响。方法77例中期妊娠妇女分别予米非司酮 米索前列醇(实验组)米索前列醇(对照组)治疗,观察2组胎盘VEGF表达和MVD值的变化。结果实验组VEGF、MVD表达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发现米非司酮可显著降低胎盘蜕膜、绒毛VEGF表达及MVD值,可能是米非司酮中期妊娠引产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症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间质微血管密度(MVD)与子宫腺肌症发病的关系。方法:30例子宫腺肌症患者通过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子宫内膜中VEGF的表达,同时选用CD34进行微血管标记并计数。另30例子宫肌瘤患者采用相同的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子宫腺肌症患者中VEGF的表达与间质MVD呈正相关(γ=0.752)。子宫腺肌症组VEGF的表达与MVD均高于子宫肌瘤组(P<0.05)。结论;VEGF的表达及MVD增高与子宫腺肌症的发病有关,可作为子宫腺肌症疗效判断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癌超声参数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7月本院收治的子宫内膜癌患者100例为子宫内膜癌组,同期子宫内膜增生患者80例为对照组。入院3 d内行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子宫内膜病变情况,记录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免疫组化法测定微血管密度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结果子宫内膜癌组子宫内膜厚度(2.39±0.75)cm、微血管密度(29.30±7.85)个/HP、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率74.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搏动指数、阻力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子宫内膜癌患者搏动指数与微血管密度、血管生长因子呈负相关(均P0.05);阻力指数与微血管密度、血管生长因子呈负相关(均P0.05)。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微血管密度、血管生长因子阳性率在不同病理分期、肿瘤浸润深度的子宫内膜癌患者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搏动指数和阻力指数与微血管密度、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病理分期、肿瘤浸润深度明显相关,可有效反映子宫内膜癌的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其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与雌激素、孕激素密切相关.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子宫肌瘤,能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相关实验室研究显示米非司酮通过拮抗雌激素、孕激素,使Bcl-2表达减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表达,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对VEGF mRNA表达,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活性,发挥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就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相关实验室研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改变在子宫内膜癌发生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51例子宫内膜癌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并对51例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51例子宫内膜癌组织中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率和微血管密度,平均值分别为43.1%、76.5%、35.32±10.09,与正常子宫内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χ2分别为8.817、19.636,t=34.254,均P<0.05)。抑癌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与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关系。子宫内膜癌生存时间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但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微血管密度表达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P<0.05)。抑癌基因PTEN对预后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高表达和抑癌基因PTEN表达降低可能是参与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分级、肌层浸润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是评价子宫内膜癌预后的重要指标,但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微血管密度是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方法:选取我院60例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在服用米非司酮三个月后,观察比较其治疗前后子宫内膜的VEGF(血管内皮的生长因子)以及MVD(微血管密度)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的子宫内膜VEGF和MVD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米非司酮抑制子宫内膜增生的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子宫内膜的VEGF来抑制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子宫肌瘤是育龄期妇女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其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与雌激素、孕激素密切相关。米非司酮是一种孕激素受体和糖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子宫肌瘤,能缩小子宫肌瘤的体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相关实验室研究显示米非司酮通过拮抗雌激素、孕激素,使Bcl-2表达减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高表达,降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和对VEGFmRNA表达,抑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活性,发挥治疗子宫肌瘤的作用。就米非司酮在子宫肌瘤的临床应用、相关实验室研究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温肾化痰祛瘀法辅助米非司酮治疗子宫肌瘤肾虚血瘀证,对患者子宫三径、肌瘤体积及雌激素硫酸转移酶(SULT1E1)、激素水平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2月-2019年4月收治的子宫肌瘤患者98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单用米非司酮治疗,观察组米非司酮加用温肾化痰祛瘀法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子宫三径(93.0±10.1mm~3)、子宫肌瘤体积(28.1±6.2mm~3)均小于对照组,血红蛋白(128.36±10.01g/L)水平高于对照组,子宫内膜组织SULT1E1含量(28.02±3.55%)及血清孕酮(10.14±2.85μg/L)、促卵泡刺激素(20.11±3.12U/L)、雌二醇(155.21±29.89pmol/L)、高敏-C反应蛋白(1.39±0.79mg/L)、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32.65±26.75ng/L)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辅助温肾化痰祛瘀法可更好改善子宫肌瘤患者性激素水平,降低SULT1E1、高敏-C反应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缩小子宫三径和子宫肌瘤。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检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意义和相关性及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预后的分析.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检测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51例子宫内膜腺癌和1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运用图像灰度分析系统对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进行定量检测,并对子宫内膜腺癌患者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51例子宫内膜腺癌组织中Survivin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率及微血管密度平均值均高于正常子宫内膜组织(χ2分别为14.387和19.636;t=34.254,均P<0.05);Survivin和微血管密度表达水平与子宫内膜腺癌的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有关(χ2分别为7.845、8.924、6.024;t分别为10.173、15.806、8.080,均P<0.05);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法表明,子宫内膜腺癌患者生存时间与手术病理分期、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以及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表达有关(χ2分别为4.227、9.575、11.528、6.627、4.539、7.082,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表明,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微血管密度表达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χ2分别为8.695、5.625、8.142,均P<0.05).结论 Surviv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微血管密度高表达及其协同作用可能是子宫内膜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子宫内膜腺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但肌层浸润、手术病理分期、微血管密度是其较危险的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杜建层  孙璐璐  王健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1):4436-4440
目的:探讨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COX-2、VEGF和微血管密度的表达,及其与子宫肌瘤异常子宫出血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病理证实为单纯子宫肌瘤的标本53例,根据子宫肌瘤患者有无月经改变症状分为A、B两组,以月经正常的健康妇女子宫内膜作为正常对照(C组),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对3组子宫内膜中COX-2、VEGE、MVD水平进行检测。结果:①VEGF、COX-2在各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VEGF、COX-2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分泌期中的表达水平高于B、C两组同型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A、B、C 3组增生期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B组与C组同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增生期COX-2、VEGF表达水平与分泌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MVD在各组子宫内膜中的表达:MVD在A组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表达水平高于B、C两组同型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内膜中的表达水平近似但又低于A、B、C 3组增生期子宫内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B组与C组同型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A、B、C 3组增生期内膜与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COX-2、VEGF和MVD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COX-2与VEGF表达水平均呈正相关(γ=0.779,P<0.05;γ=0.626,P<0.05;γ=0.666,P<0.01),且MVD表达水平与COX-2、VE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γ=0.829,P<0.05;γ=0.798,P<0.05)。结论: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COX-2、VEGF和MVD的表达增强,特别是在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的子宫内膜中COX-2、VEGF、MVD水平均有显著的变化,但无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内环境无异常改变,故认为子宫内膜微环境的异常改变是子宫肌瘤患者产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这一结论为临床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的保守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杜建层  郝国荣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7):2368-2371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伴异常子宫出血患者子宫内膜微环境的变化。方法:子宫肌瘤患者65例,根据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症状分为A、B两组,A组(有症状)39例,B组(无症状)26例,C组(正常子宫内膜)12例作为对照。各组再根据子宫内膜病理类型进行组内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各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的表达水平。结果:①ER、PR表达水平:在A组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表达水平高于B、C两组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P<0.05),而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ER、PR表达水平在A、B、C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VEGF、bFGF表达水平:在A组子宫内膜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水平均高于B、C两组同型子宫内膜(P<0.05),而B、C两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A组单纯性增生过长和复杂性增生过长内膜VEGF、bFGF表达水平近似但又低于A、B、C 3组增生期子宫内膜(P<0.001),组内比较bFGF在增生期表达水平又高于分泌期(P<0.05)而VEGF表达水平无差异(P>0.05)。③症状组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在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中VEGF、bFGF的表达水平均与ER、PR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702,P<0.05,r=-0.605,P<0.05,r=-0.752,P<0.05,r=-0.784,P<0.05);VEGF的表达水平与bFGF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892,P<0.05),并且两者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内膜中的表达水平也均呈正相关(r=0.789,P<0.001,r=0.626,P<0.05)。结论: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ER、PR、VEGF、bFGF异常表达是其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和米非司酮对子宫腺肌病病灶TNF和VEGF的表达,以及两种因子与痛经评分、子宫体积指标的相关性。方法设未用药组为对照组,对30例子宫腺肌病子宫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病灶组织中VEGF和TNF表达;用药组患者在停药后1个月、未用药组在术前分别进行痛经评分,以及术前通过妇科B超监测子宫体积大小。结果(1)经统计,用药组的子宫腺肌病病灶VEGF和TNF表达均较未用药组低,P=0.0000〈0.05。(2)未用药组的VEGF与子宫体积呈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1,P=0.046〈0.05;三组数据统计得TNF与VEGF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647,P=0.000;TNF与痛经评分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397,P=0.030。结论子宫腺肌病病灶组织中的VEGF和TNF的表达强弱,显示了异位子宫内膜的生长能力、血管生成能力及病灶局部的炎症免疫反应情况。子宫腺肌病临床症状的轻重程度,与异位子宫内膜病灶组织VEGF和TNF的表达成正相关性。米非司酮和孕三烯酮都可以通过降低VEGF和TNF的表达,改善子宫腺肌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米非司酮对子宫肌瘤及子宫肌层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和对性激素的影响。方法11例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并有手术指征、无肝肾等内科合并症患者自月经周期第2~3d始口服米非司酮12.5mg/d,连续服用90d,监测服药前后血常规、血清性激素水平、血皮质醇、肝功能的变化,应用B超监测子宫大小、最大子宫肌瘤的变化。停药后立即手术,并选同期手术的临床情况相似的子宫肌瘤患者11例为对照组,用ER、PR单克隆抗体、EGF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学法检测子宫肌瘤及子宫平滑肌层组织中的ER、PR、EGF水平。结果服药后子宫体积平均缩小51.43%,最大肌瘤体积平均缩小28.62%,血红蛋白上升(P=0.017)。服药后血清性激素水平维持在卵泡期水平。对照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EGF高于肌层组织(P=0.003,P=0.000,P=0.001),研究组子宫肌瘤组织中的PR高于肌层组织(P=0.040),研究组子宫肌瘤组织中ER、PR、EGF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1,P=0.040,P=0.021),研究组子宫肌层中PR、EGF低于对照组(P=0.041,P=0.003)。结论子宫肌瘤组织中EGF、ER及PR的表达均高于肌层。使用米非司酮可抑制性激素水平,子宫肌瘤、肌层的EGF表达下降、PR减少,肌瘤中ER减少,孕激素对EGF的上调作用受到抑制从而使肌瘤细胞生长受到抑制至肌瘤缩小。米非司酮用于治疗子宫肌瘤是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治疗的方式选择.方法:对430例子宫肌瘤患者的症状进行分析,并对手术的412例手术方式进行讨论.结果:430例患者中,有临床症状者315例,占73.25%,无临床症状者115例,占26.75%.手术方式以全子宫切除为主,占84.30%.结论:子宫肌瘤患者中有一部分无临床症状,定期体检是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需根据患者年龄,有无生育要求决定,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手术治疗的方式选择。方法:对94例子宫肌瘤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探讨手术方式。结果:94例患者中,伴有子宫肌瘤相关症状者52例,占55.3%,无临床症状28例,占29.7%。手术方式以全子宫切除为主。占46.8%。结论:子宫肌瘤患者中有一部分无临床症状,定期体检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手术方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对生育的要求决定并尽量保留卵巢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谱勒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微血管密度(MVD)对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术前彩色多谱勒检查拟诊,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卵巢上皮性肿瘤62例(良性组31例、恶性组31例),观察卵巢肿瘤的形态结构和血流动力学特点;术前应用ELISA法检测患者血VEGF水平;术后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内MVD。结果:卵巢恶性肿瘤以囊实混合性回声多见,瘤内血流信号丰富,且以低阻力的动脉血流为主;卵巢良性肿瘤以囊性回声或边界规则的实性回声多见,以周边分布的高阻力血流信号为主,良、恶性肿瘤血流阻力指数(RI)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恶性组血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良性组MVD低于恶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I<0.4组血VEGF水平明显高于RI≥0.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I<0.4组MVD水平明显高于RI≥0.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彩色多谱勒结合VEGF、MVD对卵巢上皮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有可能为卵巢癌的早期诊断、评估预后开辟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杜建层  杨峥莉  王建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24):3415-3417
目的:探讨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tPA、PAI的表达。方法: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标本70例,根据临床有无异常子宫出血的症状分为两组,A组(症状性子宫肌瘤)45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单纯增生过长10例,复杂增生过长7例;B组(无症状性子宫肌瘤)25例,其中增生期12例,分泌期13例。对照组分为C组和D组,C组:正常子宫内膜28例,其中增生期15例,分泌期13例;D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30例,其中增生期11例,分泌期8例,单纯增生过长8例,复杂增生过长3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子宫内膜中的tPA、PAI表达水平。结果:A组tPA的表达水平与B组和C组比较,均明显升高(P<0.001,P<0.001),但PAI水平明显降低(P<0.001,P<0.001);A组与D组子宫内膜tPA、PAI的表达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B组与C组子宫内膜tPA、PAI表达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D组与B组和C组比较,tPA表达水平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01,P<0.001),而PAI水平降低(P<0.001,P<0.001)。结论: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子宫内膜中存在tPA、PAI的表达异常,且这种异常变化趋势与功能性子宫出血的内膜变化趋势一致。tPA、PAI的表达异常是临床上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发生异常子宫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在子宫腺肌病(adenomyosis,ADS)患者子宫内膜-肌层交界区(endometrial-myometrial interface,EMI)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妇科微创中心因ADS行全子宫切除术的30例患者为ADS组(其中增殖期15例,分泌期15例);同期因宫颈病变而行子宫切除的20例患者为对照组(其中增殖期10例,分泌期10例)。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两组EMI区及ADS组远肌层的VEGF、b-FGF及CD 34(标记微血管密度)蛋白的表达,分析3者间的相关性。结果 (1)VEGF和b-FGF在ADS组及对照组EMI区的表达存在周期性变化。ADS组EMI区分泌期的表达(分别为3.460±0.322,3.210±0.364)高于增殖期(2.940±0.333,2.880±0.307),对照组EMI区分泌期的表达(分别为2.080±0.230,1.980±0.413)亦高于增殖期(1.720±0.326,1.340±0.362)(P均0.05)。而VEGF和b-FGF在ADS组远肌层的表达无明显周期性变化。(2)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VEGF和b-FGF在ADS组EMI区的表达均高于远肌层和对照组EMI区(P均0.05)。(3)MVD在两组EMI区及ADS组远肌层均呈周期性变化,其在ADS组EMI区分泌期计数(11.21±2.90)高于增殖期(10.22±2.85)条/40HP;在ADS组远肌层分泌期的计数(7.52±1.68)高于增殖期(6.15±1.25)条/40HP(P0.05);其在对照组EMI区分泌期的计数(6.26±1.98)亦高于增殖期(5.75±1.01)条/40HP(P0.05)。无论增殖期还是分泌期,MVD计数在ADS组EMI区明显高于远肌层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VEGF和b-FGF在两组EMI区的表达均显著相关;且两者的表达与两组EMI区MVD计数亦分别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VEGF和b-FGF在子宫腺肌病EMI区的表达明显增高,并且与MVD计数呈显著正相关。提示VEGF和b-FGF可能在ADS的血管形成及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