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周围神经端侧缝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采用两神经断端的端端缝合法 ,直至今日仍然如此。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上 ,或者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缝合的方式桥接于正常神经和损伤神经之间 ,使损伤的神经功能得到一定的恢复。神经端侧缝合术在 2 0世纪初就已开展。 190 3年Balance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术治疗面瘫 ,与此同时 ,Ham和Low将臂丛神经上干植入颈7神经根治疗臂丛上干损伤。在此后的90年 ,再没有学者进行过神经端侧缝合术的研究。1992年巴西学者Viterbo进行了一系列神经端侧缝合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2.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是周围神经损伤修复方法之一,它不同于经典的神经端端吻合,而是将损伤神经的远侧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侧壁上,或取一神经段以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损伤神经和正常神经之间。1901年国外学者首先提出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术可弥补神经移植的缺陷。时至今日,国内外已有许多相关研究的报道。本文就端侧吻合术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神经端侧吻合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经端侧吻合术(terminolateral neurorrhaphy,TLN)是一种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术式.它不同于经典的神经端端吻合,而是将损伤神经的远侧断端缝合到相邻健康的神经干侧壁上,或是取一段神经段,以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损伤神经和正常神经之间.  相似文献   

4.
神经端侧吻合是近十年来成为研究热点的神经修复技术。传统的端侧吻合方法是将断裂神经远侧断端与正常神经干侧方作吻合,对近侧断端不予处置。已有学者对神经近侧断端同时与正常神经作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模式进行了探讨,本研究旨在观察不同双端侧吻合口间距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端侧吻合修复臂丛损伤实验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端侧吻合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实验模型.方法选用体重为180g~200g的Wister大白鼠36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2只,每只右侧神经外膜开窗(0.2cm×0.2cm),左侧外膜未开窗.将臂丛后束损伤后的桡神经远断端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远端0.5cm部位,分别于术后1月、2月、3月在麻醉下行电生理、肌纤维截面积、肌肉湿重的检测.术后3月同时行内侧束吻合口远、近端神经纤维数目及神经束截面积测定.结果桡神经端侧吻合后,随时间的延长,运动神经诱发电位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传导速度加快,肱三头肌肌湿重及肌纤维截面积值逐渐加大,但开窗组优于未开窗组(P<0.05).端侧吻合对主干神经无影响.结论后束损伤的桡神经端侧吻合于外膜开窗的内侧束的模型简便易行、可靠,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该模型的建立为研究端侧吻合技术在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运用提供了一条直接途径.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周围神经损伤造成的长距离缺损是临床治疗的难点 ,一直沿用自体神经移植的方法进行修复。但是自体神经移植存在来源受限、供神经支配区功能障碍等缺点 ,也不适合近侧神经干严重受损失或缺失的情况 ,例如臂丛根性撕脱伤等。为了治疗此类损伤 ,可将损伤神经的远侧端以端侧方式吻合于邻近健康的神经 ,以期获得感觉和运动功能的重建。尽管该种方法百年前临床初步应用证明有效但未能继续研究 ,直到 1992年Viterbo〔2〕等的实验研究获得令人鼓舞的结果后 ,才重新引起国内外众多研究者的兴趣。有关神经端侧吻合的效果及其神经再生机制成为周…  相似文献   

7.
交通、工矿事故等严重创伤和神经源性肿瘤切除等造成的桡神经缺损,由于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多造成患肢功能障碍.令人可喜的是,相关基础研究表明,神经端侧吻合后正常的神经可发出侧支长入到损伤神经断端,并沿髓鞘生长重新恢复其传导功能,从而促进受损神经的功能恢复.此结果为端侧吻合修复周围神经缺损提供了理论支持.近年来的相关临床应用报道亦逐渐增多.自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之间,我们采用正中神经-桡神经端侧吻合修复桡神经长段缺损19例,现就疗效进行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神经端侧吻合治疗尺神经缺损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为修复周围神经缺损寻找一种行之有效而操作简便的手术术式。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远侧断端与未损伤的正中神经行端侧吻合治疗尺神经陈旧性损伤1例,缺损在3cm以上,且不能直接行端端吻合。术后进行14个月的随访,对患者的感觉功能与肌力的恢复作全面评价。结果,尺神经支配区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已恢复,手部功能接近正常。证明,尺神经远侧断端与未受损伤的正中神经行端侧吻合术修复尺神经缺损,是一种崭新术式,虽是临床初试,但操作简便、疗效佳,有广阔地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神经端侧吻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研究神经多个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的再生情况,并与一干单一神经端侧吻合进行比较,探讨其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Wistar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成A、B组。A组:于右侧锁骨下将肌皮神经、尺神经、桡神经切断,并在正中神经干侧方的外膜上分别开3个1mm“小窗”。将离断神经的远端依次端侧吻合到正中神经的“开窗”处,B组:于右侧锁骨下将尺神经切断,远端端侧吻合到正中神经侧方的“开窗”处,两组左侧均不予处置,为对照侧,术后行神经电生、组织学、电镜及神经纤维计数等检查。结果:神经端侧吻合后,肌皮神经、尺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远端均有不同数量的有髓神经纤维再生,且A、B组的尺神经远端神经再生数量的差异显著性。两组的正中神经主干功能的未受到明显影响。结论鼠类动物神经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可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膈神经端侧吻合移位至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 取雄性SD大鼠51只,随机分成4组:A组,单侧全臂丛神经撕脱组;B组,膈神经端端吻合组;C组,膈神经端侧吻合组;D组,膈神经螺旋状端侧吻合组(B、C、D组膈神经均移植2.0 cm腓肠神经至肌皮神经).并于术后进行肢体功能、组织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测.另取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转基因F344大鼠9只,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膈神经轴突再生情况.方果 各实验组术后手术侧肢体功能逐渐恢复,术后神经电生理和组织学检测表明,术后3个月,C、D组左侧肱二头肌肌张力恢复率和肌湿重恢复率,分别为B组的76.4%和86.3%、85.6%和87.7%,即端侧吻合组肱二头肌功能达到端端吻合组的80%以上,同时保留了膈肌的功能.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膈神经轴突通过端侧吻合口长入移植神经.方论 膈神经端侧吻合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手术方法是有效、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端侧缝合后侧支发芽再生能力及用于臂丛上干撕脱伤重建屈肘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选用24只Wistar大鼠.左前肢为实验侧:于距肱二头肌入肌点12mm处切断肌皮神经,远断与外膜开窗1.0mm×0.5mm的尺神经做端侧缝合.右前肢为对照侧:切断1/2尺神经束,近端与肌皮神经远断端做端端外膜缝合.按取材时间随机分为A、B、C三个时间组,每组8只,分别于术后3、6、12周取材,进行大体观察.神经组织学、电生理、肱二头肌收缩力和肌湿重、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检测.结果A组实验侧再生纤维数目和B组实验侧动作电位振幅、潜伏期与对照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侧均低于对照例.随术后时间的延长,其余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肌皮神经与尺神经端侧缝合后确实存在侧支发芽能力,并获得部分神经肌肉功能恢复,为临床治疗臂丛神经上干撕脱伤重建屈肘功能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神经端侧吻合术与侧侧吻合术再生能力比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周围神经端侧吻合与神经侧侧吻合术后神经再生的情况.方法Wistar大鼠22只,分成A、B两组,每组11只.A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并在胫神经干上外膜开窗后,与胫神经干作端侧吻合;B组左侧腓总神经切断后与胫神经作侧侧吻合.术后3月,行形态学、电生理检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追踪法评价神经再生情况.结果两组间神经纤维的数目、面积、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背根神经节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神经端侧吻合术与神经侧侧吻合术的再生能力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下干、内侧束损伤患者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将133例臂丛下干、内侧束损伤患者分成神经断伤修复组40例,作神经端端缝合;神经断伤未修复组61例,未作处理;粘连松解组32例,行神经外松解术。术后随访2~14年,进行屈腕、屈指、分指并指检查及电生理检查。结果断伤未修复组无1例恢复功能。断伤修复组中8例的尺侧屈腕肌及指深屈肌肌力恢复至M3 ,但手内在肌功能未恢复。2例臂丛内侧束少部分神经断伤者在缝合神经的同时行神经松解,术后手内在肌肌力恢复至M3 。肌电图示肌肉强收缩时均为单纯-混合相。粘连松解组中75%(24/32)的手内在肌肌力恢复至M3 。结论(1)臂丛神经断裂不能直接修复者应作神经移位术。(2)神经直接修复者有31%恢复部分功能。(3)臂丛神经粘连松解者,有75%可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神经损伤的修复通常都是在神经断裂时采用端端缝合。如有神经缺损,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缺损范围较小时,可采用适当游离两神经断端、改变关节位置、神经移位以及骨缩短等方法;缺损范围较大时,则采用自体神经移植予以修复,以保证在无张力下进行神经缝合。迄今为止,这些仍然是神经损伤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修复方法。神经端侧缝合是将损伤神经的远侧缝合到邻近正常神经干的侧壁上,由正常的神经干形成侧支发芽,长入侧方缝合的损伤神经远侧内,使损伤神经的功能获得某种程度的恢复。早在1903年Balance即应用神经端侧缝合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不同供体神经端-侧缝合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效果的差异.方法 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5组,切断右侧颈5、6神经根,模拟臂丛上干损伤,分别以膈神经及同侧颈7神经根作为供体神经,按照端-端和端-侧两种缝合方式修复患侧肌皮神经,另一组作为对照组,不予修复.各组分别于术后1、2、3个月取材,作神经行为学评分、电生理及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 术后3个月,以不同供体神经行端-侧缝合组均有明显神经再生现象,但效果不及对应的端-端缝合组(P<0.05).同侧颈7神经根端-侧缝合组,其行为学评分、肱二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肌肉和神经组织学检测为各修复组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鼠上干损伤模型中,采用不同的供体神经进行端-侧缝合效果存在差异,膈神经与同侧颈7神经相比,是端-侧缝合相对较好的供体神经;利用神经端-侧缝合修复臂丛神经损伤的效果尚不能达到与端-端缝合相同的效果,临床使用需掌握严格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健侧C7神经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术后患手屈指功能恢复的情况。方法将健侧C7神经根的前后股游离至最远端后切断。显露并游离患侧臂丛神经下干及内侧束,切断下干后股及胸前内侧神经。将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自内侧束的起始处游离到上臂中段,以增加下干向近端移位的距离。经椎体前通路将健侧C7神经牵至患侧,患肩前屈、内收,上提患侧下干并与健侧C7神经吻合。临床应用30例,26例获得7个月以上的随访,男24例,女2例;年龄≥18岁患者20例,〈18岁患者6例。全臂丛神经撕脱伤23例,中、下干撕脱伤3例;伤后到手术时间3-13个月,平均5个月。结果75%(15/20)的成年患者(≥18岁)在术后11-14个月屈指肌力达到2级;67%(4/6)的未成年患者(〈18岁)在术后7-10个月,屈指肌力达到2级。结论健侧C7神经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较传统手术方法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及减少了一个吻合口,可提高其重建屈指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寻求治疗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的新方法,以期简化操作,减小手术创伤,提高手术疗效。方法 在实验研究成功报告的基础上,选择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或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患者进行神经端侧吻合术。结果 14例病人经术后6月~16月随访,受损神经术后功能完全恢复者13例,部分恢复者1例。结论 神经端侧吻合术是以基础研究为依据,正确指导临床应用的崭新术式,对修复晚期周围神经损伤伴神经缺损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疗效快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为全臂丛神经撕脱伤的伸指功能重建寻找一种新的有效的神经移位方法.方法 经纵隔直视下切取一段膈神经,以增加其长度.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截断锁骨,找到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本组12例臂丛神经撕脱伤,男10例,女2例;年龄6~39岁,平均28岁.伤后到手术时间2~11个月,平均6个月,其中全臂丛神经撕脱伤11例,中、下干撕脱伴上干不全损伤1例.术前需胸透及电生理检查均证实患侧膈神经功能良好.结果 经纵隔内直视下切取膈神经可使其长度增加3~7cm,平均4cm.12例均实施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的直接吻合,其中3例术后随访1年以上,有2例指总伸肌肌力恢复到2级,另1例吸气时指总伸肌内有新生电位出现.结论 经纵隔内切取膈神经可使其长度明显延长,可与下干后股进行直接吻合重建伸指功能,初步临床应用证实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神经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65,自引:7,他引:58  
目的研究周围神经端侧吻合后远端神经的再生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用37只Wistar大鼠,分成A、B两组。A组:切断腓神经,在邻近的胫神经干外膜上开一1mm小窗,将腓神经远端吻合到胫神经干侧方开窗处。B组:切断腓神经后,在胫神经干和远侧腓神经干外膜上各开一小窗,取对侧相应的腓神经以端侧吻合的方式桥接于胫、腓神经干两窗之间。两组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作神经组织学、电镜及图像分析仪检测:(1)神经再生的数量和质量;(2)定性定量观察神经再生情况;(3)再生神经的数目、密度及截面积。结果直接端侧吻合或神经桥接移植的端侧吻合,均可使神经再生,且再生纤维的质量与端端吻合组(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被吻合神经-胫神经的功能亦无影响。结论神经端侧吻合可作为神经损伤后一种新的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20.
周围神经损伤端侧吻合法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世纪初Balance首先报道了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方法 ,将离断的面神经与副神经作端侧吻合治疗面神经瘫 ,虽因术后出现面部和肩部同时产生运动而放弃了该术式 ,但却肯定了端侧吻合方法的有效性。几十年来 ,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外科治疗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和方法 ,但与临床应用均有相当的距离 ,特别是在神经缺损太多、无法端端吻合的情况下 ,仍以自体、异体神经移植为主。由于自体神经来源有限 ,而异体神经存在排异反应等问题 ,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组织工程才刚刚起步 ,所以探索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和机制仍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进入 90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