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研究3种前体化合物和几种非生物诱导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Bge)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含量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影响。方法通过添加前体化合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丹参不定根,探讨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含量的影响。结果培养第0天饲喂前体化合物,发现添加1.0 mmol·L-1乙酸钠、0.5 mmol·L-1酪氨酸和0.5 mmol·L-1乙酸钠分别得到了最高的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含量和原儿茶醛含量。培养第16天各种非生物诱导子处理,发现超声处理丹参不定根产量和原儿茶醛含量明显增加;1.0 mg·L-1水杨酸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高盐和高糖促进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硝酸银和硝酸镧促进丹参酮ⅡA合成,但抑制了原儿茶醛合成。结论前体物和诱导子两阶段培养对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丹参不定根离体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对丹参不定根的离体培养进行系统研究。方法:考察了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植物生长物质等影响因子对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及其次生代谢产物含量的影响。结果:随着蔗糖质量浓度的增加,丹参不定根增殖倍数呈增长趋势,丹参酮的含量呈递减趋势变化,原儿茶醛含量呈折线变化,其中以添加30 g·L-1 的蔗糖最高;培养基pH为6.5, 5.5 (或6.0), 5.8时分别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的生长、丹参酮ⅡA的合成和原儿茶醛的合成。当接种量为2.5%时,丹参不定根的增殖倍数显著增加;MS培养基中附加0.5 mg·L-1 KT最有利于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结论:蔗糖质量浓度、培养基pH、接种量、植物生长物质显著影响丹参不定根的生长和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郭肖红  高文远  李克峰 《中草药》2007,38(3):429-432
目的研究培养基种类、盐强度和有机物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不定根生长及其丹参酮A和原儿茶醛合成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HPLC手段,考察培养基种类、盐强度和有机物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量的影响。结果通过考察MS、LS、B5、White和SH培养基对丹参不定根培养的影响,综合考虑不定根生长速率和有效成分的量,确定MS为基本培养基。改变培养基盐强度发现,高盐强度利于不定根生长,低盐强度促进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合成。MS培养基5种有机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丹参不定根生长起很大作用;甘氨酸有利于丹参酮ⅡA的合成;仅缺少肌醇、甘氨酸、VB1、VB6其中一种时,原儿茶醛合成均受阻。结论确定了丹参不定根悬浮培养的基本培养基为MS,培养基盐强度和有机物处理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郭肖红  高文远  李克峰 《中草药》2007,38(6):907-911
目的研究碳源、氮源和磷源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不定根生长及其有效成分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量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HPLC分析手段,通过改变培养基碳源种类和浓度、氮源和磷源浓度,研究其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丹参酮ⅡA、原儿茶醛量的影响。结果碳源、氮源、磷源对于不定根培养是必需的。以蔗糖为碳源,添加30g/L蔗糖,培养20d,不定根增殖倍数最高,60g/L蔗糖最适合丹参酮ⅡA合成,低质量浓度蔗糖更利于原儿茶醛合成。间歇添加蔗糖至培养25d,不定根增殖率是对照的2.3倍,丹参酮ⅡA量是对照的2.4倍。培养基NH4 和NO3-总浓度保持60mmol/L,NH4 /NO3-为1∶4、1∶4、1∶1时分别得到最大的不定根增殖倍数、丹参酮ⅡA和原儿茶醛的量。改变培养基KH2PO4浓度时,丹参不定根生长均比对照组旺盛,但高浓度KH2PO4抑制了丹参酮ⅡA合成。结论本实验确定了丹参不定根悬浮培养的最佳碳源种类和浓度、氮源比例和磷源浓度,表明不同碳源、氮源和磷源对丹参不定根生长和次生代谢物合成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实施颈静脉插管手术后,单次尾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10 mL·kg-1,含丹参素1.472 9 g·L-1,原儿茶醛0.229 0 g·L-1),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最大浓度(Cmax)分别为(73.73±11.46),(4.60±3.39)mg·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88±0.20),(1.13±0.61)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0.19±5.12),(2.15±1.56)mg·L-1·h。结论: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6.
丹参及其三种化学提取物体外抗凝血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七种同属不同种的丹参注射液,均具有完全性抗凝血作用,对上海第九制药厂19批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均有完全性抗凝作用;对四个不同产地丹参注射液进行了比较,发现具有大致相似的抗凝作用,但以北京最优,南通次之,广州第三江,西最差;两种工艺过程——通N2和不通N2在抗凝作用上无区别;复方丹参中,降香无抗凝作用,起抗凝作用为丹参;复方丹参紫外吸收、原儿茶醛含量与抗凝作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从丹参中提取的丹参素、丹参酮和原儿茶醛,其抗凝作用最强的是丹参酮、其次为原儿茶醛、第三为丹参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丹参水溶性部位钙拮抗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方法 :采用荧光探针Fura-2定量分析法 ,分别测定丹参注射液及其活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对离体健康成人红细胞胞浆Ca2+ 浓度的影响。结果 :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均有降低成人红细胞胞浆Ca2+ 浓度的作用 ,并表现出剂量依赖性 ,二者合并用药 ,药效相加 ,作用与丹参注射液相似。结论 :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可能是丹参注射液钙拮抗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大黄素与Al3+、Fe3+、Fe2+、Cu2+四种金属离子的配位作用,从配位化学角度探讨大黄素治疗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 s disease,AD)的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GaussianView软件,设计大黄素与Al3+、Fe3+、Fe2+、Cu2+ 四种金属离子可能形成的配合物;采用Gaussian09软件,在HF/3-21G水平下,对配合物进行几何的优化和振动频率的分析,并在B3LYP/6-31G*水平下进行自然键轨道分析。结果 大黄素与Al3+、Fe3+、Fe2+、Cu2+四种金属离子均可以形成11和21配比的配合物,这与已有的实验预测相吻合,除此之外,大黄素与Al3+和Fe3+还能形成31配位的配合物,且31配比的配合物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金属离子与大黄素配位时,配位能力由大到小依次是:Al3+ > Fe3+ > Cu2+ > Fe2+结论 基于前期文献调研和计算结果,本研究推测大黄素治疗AD的作用机理为:大黄素通过配位患者体内的Al3+、Fe3+、Fe2+、Cu2+等“金属离子外邪”从而除去AD“毒损脑络”之“内生毒邪”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严硕  高文远  王娟  黄滔  曹宇 《中国中药杂志》2009,34(16):2027-2030
目的:研究不同生物反应器对丹参不定根培养的影响.方法: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考察小同生物反应器对丹参不定根生长以及丹参不定根有效成分丹参酮Ⅱ_A(TA)及原儿茶醛(PA)含量积累的影响.结果:不同反应器培养丹参不定根中,60°圆锥型反应器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有效成分的积累.测定60°圆锥型反应器中的丹参不定根生长曲线以及有效成分产物积累曲线形如"S"型.丹参不定根培养在第35天达到最大生物量为16.24 g·L~(-1)(鲜重),有效成分丹参酮Ⅱ_A(TA)和原儿茶醛(PA)在第40天达到最高,分别为0.23,0.51 mg·g~(-1)干重.结论:60°圆锥型反应器最有利于丹参不定根有效成分的积累,本实验对于丹参不定根大规模培养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建立同时测定丹参胶囊中脂溶性成分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及丹参酮IIA和水溶性成分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及丹酚酸A的含量的方法。方法:脂溶性成分:采用Welch ultimate XB-C18(250 mm×4.6 mm,5 μm)色谱柱,以乙腈-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70 nm。水溶性成分:采用Thermo Syncronis C18(250 mm×4.6 mm, 5 μm)色谱柱,以甲醇-乙腈-0.02%磷酸溶液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为286 nm。结果: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B、丹酚酸A、二氢丹参酮I、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分别在0.472-9.44 μg(r=0.999 8)、0.352-7.04 μg(r=0.999 9)、0.244-4.88 μg(r=1.000 0)、2.268-45.36 μg(r=0.999 9)、0.168-3.36 μg(r=0.999 9)、0.088-1.76 μg(r=0.999 9)、0.18-3.6 μg(r=0.999 9)、0.208-4.16 μg(r=0.999 9)和0.17-3.4 μg(r=0.999 9)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在97.48%-98.59%之间。结论:该方法稳定,重复性好,可用于丹参胶囊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生物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不同非生物诱导子(Ag+,Co2+,α-氨基异丁酸)协同作用对丹参毛状根培养生产丹参酮的影响。方法:在丹参毛状根培养基中添加不同诱导子及诱导子组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3种主要丹参酮(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yeast extract与各非生物诱导子在不同浓度下的组合对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都发挥了较好的协同诱导作用,而对隐丹参酮的协同诱导效果不显著。其中,yeast extract和Ag+(300μmol.L-1)协同作用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Ⅰ产量,是对照组含量的13.9倍,诱导协同作用系数为3.0。yeast extract和Co2+(100μmol.L-1)协同作用获得了最高的丹参酮ⅡA产量,是对照组含量的14.5倍,协同作用系数为2.1。yeast extract和α-氨基异丁酸(200μmol.L-1)的组合是唯一一个比单个诱导子更有效地提高了隐丹参酮产量的组合,隐丹参酮的产量达到1.28 mg.g-1,是对照组含量的30.3倍,诱导协同作用系数为1.3。结论:利用生物诱导子yeast extract和不同的非生物诱导子进行协同作用,其诱导效果比单独使用某一种诱导子的诱导效果更好,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丹参总酚酸与三七总皂苷合用(5∶1)灌胃给药后大鼠血浆中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方法,并对其进行药动学研究。方法 采用HPLC-UV方法测定,色谱柱:Zorbax SB-C18 column (4.6 mm×250 mm, 5 μm),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以乙腈和体积分数为0.026%的磷酸水溶液梯度洗脱,血浆样品以体积分数为10%的盐酸酸化,而后用乙酸乙酯萃取2次,并根据测定结果求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4种成分的日内与日间RSD均小于15%,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0%,线性关系良好。原儿茶醛在10.0 min 达峰,ρmax为6.466 mg·L-1,AUC0-∞值为82.1 mg·min·L-1,迷迭香酸在11.7 min达峰,ρmax为10.50 mg·L-1,AUC0-∞值为564.8 mg·min·L-1,紫草酸在20.8 min达峰,ρmax为5.950 mg·L-1,AUC0-∞值为1 123 mg·min·L-1,丹酚酸B在8.3 min达峰,ρmax为48.12 mg·L-1,AUC0-∞值为4 026 mg·min·L-1结论 该法适用于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和丹酚酸B的血药浓度测定与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金属离子Eu3+,Mn2+和连翘酯苷的配位作用?方法:用荧光光谱法,通过分析连翘酯苷与金属离子作用后荧光的变化来考察它们之间的配位作用?结果和结论:Eu3+与连翘酯苷在水溶液中形成1∶1的络合物,Mn2+不与其形成络合物?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冠心宁冻干粉针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ypersil ODS2C18柱(4.6 mm×250 mm,5 μm),流动相甲醇-0.5%冰醋酸水溶液(4.5∶95.5),检测波长280 nm。结果: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分别在3.004~45.06 μg·mL-1r=0.999 5,n=6)和0.300 6~4.509 μg·mL-1r=0.999 3,n=6)呈良好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1%和97.9%。结论:测定方法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评价冠心宁冻干粉针质量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双波长HPLC测定丹参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的含量的方法。 方法: 使用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色谱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5 nm(丹参酮I)和269 nm(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 结果: 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ⅡA分别在各自进样量范围内与峰面积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均在0.9997以上,各成分平均回收率均在98.0%~100.1%(n=6),各成分回收率RSD均不过3.0。 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简便,可作为丹参中主要菲醌类成分的质控与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羊栖菜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红细胞相关生化功能影响的研究。方法建立肿瘤动物模型,分高、中、低剂量腹腔给予羊栖菜多糖7 d,采集红细胞,制备红细胞悬液,运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测定荷瘤小鼠红细胞内[Ca2+]的变化;运用相关试剂盒测定红细胞膜表面唾液酸含量和Na+,K+-ATPase及Ca2+,Mg2+-ATPase活性的变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红细胞膜电位水平的变化;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红细胞电泳合淌度的变化。结果羊栖菜多糖能降低荷瘤小鼠红细胞内[Ca2+],升高膜表面唾液酸的含量,增强膜表面Na+,K+-ATPase及Ca2+,Mg2+-ATPase的活性,提高红细胞膜电位水平,提高红细胞的电泳合淌度。结论羊栖菜多糖可调节或恢复S180荷瘤小鼠红细胞多种生理生化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5种紫珠属药材中总酚、总黄酮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5种紫珠属药材总酚和总黄酮的含量;采用清除O2-·,DPPH·,ABTS+·,·OH评价法、Cu2+螯合法、Fe3+还原法及对大豆卵磷脂脂质过氧化的抑制效果评价它们之间抗氧化活性的差异。结果: 5种药材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相差较大,其中,裸花紫珠含量最大;各种方法所得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有区别;除了抗脂质过氧化外,其他方法所得结果均与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呈正相关。结论: 5种紫珠属药材富含总酚和总黄酮成分,具有较强抗氧化活性,可以作为天然抗氧化剂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分别评价了齐多夫定及其乙酸酯 (AZT-E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结合常数、结合位点数、结合类型、共存金属离子对结合的影响。 方法: 在不同温度下运用荧光猝灭光谱法,同步荧光光谱和紫外光谱法,研究AZT,AZT-Es分别与BSA的相互作用,利用Stern-Volmer方程处理实验数据,得到结合常数,结合位点。 结果: 在温度为289~310 K时,AZT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以静态猝灭为主;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制低温下为静态猝灭,高温下静态和动态猝灭共同作用;上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主要为疏水作用,以摩尔比约 1:1结合;同步荧光光谱显示,AZT-Es的加入使BSA的酪氨酸残基和色氨酸残基构象同时发生了变化,与BSA残基所处环境的疏水性降低;在298 K时共存Ca2+,Zn2+,Mg2+,Cu2+,Pb2+等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微乎其微。 结论: 不同温度条件下AZT,AZT-E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不同;两种体系的结合力为疏水作用;金属离子对两种体系结合常数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冠心宁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含量.采用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 μm),以乙腈-3%甲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流速1 mL·min-1,柱温30 ℃,检测波长280 nm.结果显示,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分别在进样量0.006 00~4.00,0.006 15~4.10,0.006 00~4.00,0.006 06~4.04,0.006 09~4.06 μg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分别为0.999 3,0.999 4,0.999 3,0.999 1,0.999 2;回收率(n=6)分别为98.9%(RSD 0.75%),98.1%(RSD 1.2%),100%(RSD 0.77%),98.7%(RSD 1.7%),102%(RSD 0.68%).按所建方法对13批样品中上述5种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冠心宁注射液中丹参素、原儿茶醛、迷迭香酸、紫草酸、丹酚酸B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0.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质量考察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建立RP-HPLC测定复方丹参注射液中丹参素及原儿茶醛的含量,比较不同厂家复方丹参注射液的质量。方法利用RP-HPLC对本品进行质量评价。共收集由11个厂家生产的14批样品。结果用HPLC测定2个活性成分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分别在7.5~150.0 μg·mL-1和2.5~50.0 μg·mL-1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达0.999 9。平均回收率丹参素为101.07%(RSD=1.26%,n=5)、原儿茶醛为101.84%(RSD=1.54%,n=5)。11厂家原儿茶醛的含量均符合部颁标准(WS-3-B-3289-98)规定,但厂间差异较大。结论测定方法灵敏、准确、可靠。厂家K的结果较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