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明确LPD的组织发生、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将该院一例LPD描述并结合国内外报道100多例,回顾分析LPD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预后。结果:LPD属比较少见的平滑肌肿瘤,其临床表现为多灶性、广泛分布于腹膜表面的小结节,酷似恶性肿瘤的转移过程,但通常被证实为良性组织学特征,LPD经活组织病检较易诊断,多见于育龄期妇女。虽然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病例已经报道,因为存在许多无症状病例,所以实际数量更多,恶变率约为7%-10%,术前误诊率可达100%。结论:LPD通常在术中即可经病理诊断。可酌情行全子宫或双附件及大网膜切除术,对于年轻或有生育要求者行保守治疗。术后严密随诊。腹腔镜是有选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临床表现、诊断与治疗。方法:结合我院确诊的1例LPD及国内外资料报道,分析该病的组织发生、病因、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术后随访等。结果:LPD的发生与性激素有关。缺乏特殊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在术中发现,经病理确诊,术前确诊率0%。结论:LPD是腹腔内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治疗要个体化,预后良好,无需化疗。但有恶性倾向,术后定期随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合我院一例LPD,回顾分析国内外报道LPD的临床表现、组织发生、诊断方法和预后。结果LPD的发生与性激素有关,多见于育龄期妇女,缺乏特殊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其特点是肿瘤呈结节状弥漫分布于腹膜的壁层及脏层,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由交错成束的平滑肌细胞组成,术前误诊率达100%。结论LPD是一种发生在腹膜的非转移性、同源性、多中心的良性平滑肌肿瘤,性激素对LPD发生有促进作用,通常在术中经病理诊断,可行全子宫切除或加上双附件切除,不需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4.
陈燕  党小雨  郝树远 《实用医技杂志》2003,10(10):1094-1096
目的:探讨腹膜播散性平滑肌瘤病(LPD)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征、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LPD病例并结合国内外文献100多例报道对该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组织发生及鉴别诊断和预后进行探讨。结果:肿瘤在腹腔内呈多发性结节状生长并突出于腹膜表面,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由交错成束的平滑肌细胞组成。分化良好。免疫组化染色示:Vim、Des、act、SMA、ER、PR蛋白均阳性。结论:表明LPD是发生有腹腔内的良性平滑肌增生性病变,必须与分化好的平滑肌肉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成人腹腔淋巴管瘤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诊治方法. 方法 综合分析101例成人腹腔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我院11例,国内文献报道90例. 结果 男性∶女性为1.2∶1,年龄18~77岁,平均54岁.临床表现为腹部包块54例(占53.3%),以腹胀不适或乏力等非特异性症状38例(占37.4%),4例表现为急腹症(占4%).术前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检查,部分病例行腹部B超及CT增强及MRI检查,2例行肠镜检查,1例行保留灌肠的CT平扫.术前所有病例均未能确诊,93例临床诊断正确,误诊8例,误诊率为7.9%.除1例行穿刺活检外,其余100例均手术治疗.术后除1例合并恶性肿瘤患者预后不良外,其余均无复发,疗效满意. 结论 腹腔淋巴管瘤是临床少见的良性肿瘤.术前诊断困难,需借助B超、CT及MRI等影像学技术综合进行诊断.手术治疗为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多无复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胃间叶肿瘤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华北石油管理局总医院2000年10月-2007年10月收治的有完整资料的20例胃间叶肿瘤病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胃间叶肿瘤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腹部肿块、腹痛和消化道出血3大症状最常见.肿瘤位于胃窦部12例,位于胃体及贲门部8例.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切除,行肿瘤单纯切除12例(60.0%),行远端胃大部切除术4例(20.0%),行胃近端大部切除术4例(20.0%),切除率为100%.病理确诊胃间质瘤18例,胃平滑肌源性肿瘤2例.术后随访14~90个月,平均56.5个月,死亡4例.术后辅以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5例,其中2例带瘤生存.结论 胃间质瘤治疗以外科手术和分子靶向药物治疗为主,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及病理结果选择不同术式,不需行淋巴结清扫,术中保证肿瘤的完整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方法 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情况.结果 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消瘦、腹部肿块及上消化道出血;术前确诊率:胃镜活检72%,消化道造影25%,CT 38%;术前误诊率为28%;术后组织标本幽门螺杆菌(HP)检出阳性率为84%.行根治性手术24例,全胃切除术3例,剖腹探查活检术3例,所有病例术后都明确病理分型及免疫组化结果 .结论 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胃镜及病理活检是主要的检查手段;外科手术是原发性胃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的重要治疗方法 ,该病常通过外科手术获得组织学诊断和分型;HP感染是原发性胃黏膜相关组织淋巴瘤的一个重要致病因素,应重视抗HP治疗.  相似文献   

8.
文章报道1例脾表皮样囊肿病例.患者以中上腹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B超、CT等检查示脾脏多发囊肿,行脾切除术,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脾表皮样囊肿.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结合文献,对该病例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巨大前列腺增生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巨大前列腺增生症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报告本院收治的1例巨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国外报道14例重量在500g以上前列腺增生症病例文献. 结果本例68岁,临床表现与文献报道一致,即排尿困难、尿潴留和血尿,前列腺重量600g.行耻骨上膀胱内前列腺切除术,术后无明显并发症.国外报道的14例中除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外,其余13例手术效果良好. 结论巨大前列腺增生症,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常可作出诊断,治疗应行前列腺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上腔静脉综合征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Han ZJ  Ren H  Ge F  Li SQ  Zhang Z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415-1417
目的 总结上腔静脉综合征(SVCS)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26例SVCS患者(男19例,女7例,年龄19~63岁)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表现、术前检查、手术方法、术后病理诊断和生存时间.病例纳入标准为影像学检查提示纵隔占位以及上腔静脉和(或)无名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无其他部位肿瘤,纵隔病变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无明确淋巴瘤的证据.结果 常见临床表现为颜面及颈部发绀、水肿,颈部及胸壁静脉曲张,头晕,头痛,咳嗽,呼吸困难.术前CT引导下穿刺活检,6例明确诊断胸腺恶性肿瘤,20例无法明确诊断.行原发病灶切除和上腔静脉人工血管置换术,20例患者获得根治性完全切除,6例因病变侵犯广泛行肿物大部分切除.术后中位生存期完全切除者为30个月,不完全切除者为11个月(P=0.0036);全组病例1年生存率为69.2%,5年生存率为7.6%.结论 手术切除方式是影响SVCS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