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诊断在检眼镜下未发现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价值。方法:对101例(202眼)检眼镜下未发现DR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FFA检查。结果:45例(90眼)FFA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早期DR,病变包括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及黄斑水肿。结论:FFA能更早发现早期DR。  相似文献   

2.
陈小燕  宋绪华 《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72-1372,1411
目的 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方法发现检眼镜下未发现病变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提高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确诊率.方法 对101例(202眼)检眼镜下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其中46例(92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可见不同程度的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病变包括微血管瘤、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及黄斑水肿.结论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更早发现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3.
胡庆华  胡敏  吴丽琴  杨国华 《医学综述》2013,19(10):1876-1877
目的比较眼底照像(FP)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231例(462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并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结果 231例(462眼)糖尿病患者经FP诊断为DR 168例(310眼),其中Ⅰ期改变87例(162眼);而经FFA诊断为DR 196例(371眼),其中Ⅰ期改变114例(212眼)。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FA比FP能更早期、更准确地发现病变,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早期征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18例已确诊的糖尿病病人散瞳后,经眼底镜检查未发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者55例,对此55例病人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其中18例(32眼)出现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早期征象;微动脉瘤30眼(93.7%);毛细血管扩张16眼(50%);毛细血管闭塞13眼(40.6%);小静脉扩张7眼(21.8%)。这些早期征象,对揭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理有一定的意义,并提示对未出现视功能改变的糖尿病患者,应早期进行眼科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眼底数字成像系统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和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调查2006~2010年糖尿病患者480例(937眼),对其进行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检查以及直接检眼镜眼底检查,分析两种方法的一致性,对阳性结果选择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进行明确诊断及分期。结果诊断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123例,其中,使用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技术查出218眼,使用直接检眼镜检查查出223眼,检出DR的患者中89例患者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进行协助诊断分期,免散瞳彩色眼底照相与直接检眼镜检查在诊断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上具有一致性(P〉0.05)。结论眼底数字成像系统应用于早期到中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和诊断,具有高度敏感性和诊断优势。  相似文献   

6.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眼底荧光血管造影 (FFA)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的诊断价值。方法:对 12 0例 型糖尿病患者 2 4 0眼进行检眼镜与 FFA检查 ,分析两种检查在 DR诊断及分期中的差异。结果:检眼镜下正常眼底的 78眼中 ,FFA发现非增殖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DR) 2 4眼 ,占 30 .77% ;检眼镜下所见 NDR139眼中 ,2 7眼 (19.4 2 % )经 FFA证实检眼镜对其病变程度估计不足。 结论 :FFA是早期诊断 DR的较好方法 ,能准确对 DR进行诊断及分期  相似文献   

7.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FFA及视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君婷  郝友娟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27-1529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和视野检查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作用。方法:对确诊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45例患者50只眼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视野检查等,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50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早期视盘部分或大部分荧光充盈迟缓或缺损,伴有相应的视野缺损。结论: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应结合临床症状、眼底、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意义进行分析.方法 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期,根据分期情况选择合理治疗方案.结果 40例患者(共80只患眼)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后,有38例患者(76只患眼)得到确诊,诊断准确率为95.00%.38例确诊患者中,Ⅰ期患者10例,Ⅱ期患者9例,Ⅲ期患者7例,Ⅳ期患者6例,Ⅴ期患者4例,Ⅵ期患者2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主要表现为眼部毛细血管发生不同程度黄斑囊样水肿以及扩张、微动脉血管瘤.结论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价值高,可有效提高其早期检出率,并根据检出的分期结果进行针对性治疗,对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报告34例(37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通过观察34例(37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眼底荧光早期像,中晚期像的典型改变,提出眼底荧光造影对该病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34例(37眼)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与其他视盘疾病有许多显著不同。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视乳头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患者检眼镜下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荧光血管造影。方法 对常规眼底检查未见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 荧光血管造影正常44只眼,与眼底所见符合率为35.48%;异常表现共80只眼占64.52%。结论 眼底镜下未发现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眼底荧光造影出现了微血管瘤,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等早期改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造影(FF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眼底照像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对214例(428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及对视网膜病变进行分期,并根据分期指导治疗。结论眼底照像可作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的金标准,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是指导激光治疗和评定光凝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对 1 2 2例 ( 2 4 4只眼 )检眼镜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结果表明 :66例 ( 1 3 2只眼 )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及视网膜病变。这些病变包括毛细血管荧光渗漏、毛细血管扩张、微血管瘤、黄斑及视网膜水肿和毛细血管的闭塞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与糖尿病相关的视神经病变(DON)的眼底表现及荧光血管造影(FFA)特点。方法对126例(252眼)各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眼底及FFA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52眼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合并视神经病变者136眼(53.97%)。临床表现各异,视神经病变可无视力损害,也可有严重的视力下降。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出血、充血、色淡等。FFA表现为视盘新生血管、视盘充盈缺损、荧光渗漏及视盘晚期染色。DR患者中,Ⅰ期3眼(1.19%)有异常视神经改变,Ⅱ~Ⅵ期DR患者视神经异常分别为9眼(3.57%)、15眼(5.95%)、22眼(8.73%)、38眼(15.08%)、49眼(19.44%)。结论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有: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视盘水肿、视盘炎样改变、视盘新生血管、视神经萎缩。FFA对糖尿病相关性视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的荧光造影特征。方法对14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检查。结果148例患者中,82例(55.4%)荧光造影下有早期改变,包括70例荧光渗漏,30例毛细血管扩张,30例充盈缺损。结论荧光造影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诊断分期和指导治疗方面的价值。方法:采用FFA对135例(249只眼)糖尿病患者进行筛查,对DR临床分期进行修正,并根据FFA的分期指导治疗。结果:12只眼眼底检查未发现有DR的患者FFA显示有I期微血管瘤病变;11只眼Ⅲ期患者FFA显示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范围比检眼镜下检出棉絮斑范围广,l3只眼出现新生血管改变;20只眼Ⅳ期患者检出比检眼镜下更多的新生毛细血管及黄斑水肿改变。结论:FFA是作为DR分期的最佳标准,且为指导激光治疗和评定光凝疗效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63-65+75
目的探讨眼底照相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对糖尿病视网膜早期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临床分期的一致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2018年2月于我院内分泌科就诊并收治入院的糖尿病患者325例(650眼)为研究对象,散瞳后对患者进行眼底照相和FF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法在DR检出率以及DR分期中的差异。结果 FFA检出率(71.23%)与眼底照相检出率(66.15%)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底照相检查在DRⅥ期中的检出率显著低于FFA检查(P0.05),而在两种检查方法在DR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和Ⅴ期中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此外,FFA检查对眼底照相检查诊断DR修正率为22.00%。结论眼底照相检查可作为DR筛查和早期诊断的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而FFA检查能更加敏感、准确地诊断出DR并进行分期,为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DR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视野检查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等特征,探讨其对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58例(58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视野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眼底表现以视盘苍白水肿为最常见。视野主要表现为与生理盲点相连的象限性、相对性或绝对性缺损,其中上方缺损9眼(占15.5%),下方缺损21眼(占36.2%)。大部分36眼(62.1%)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为早期视盘缺血区弱荧光,晚期荧光增强。结论:本组病例42只眼(占72.4%)仅依靠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可以确定视盘缺血的部位,16只眼(占27.6%)视盘缺血部位的确定需要结合视野检查结果。因此,视野检查结合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提高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在临床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确诊收治的63例(97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底检查及FFA检查,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正确率情况。结果 63例患者经FFA检查确诊59例,诊断正确率为93.7%,常规眼底检查确诊42例,诊断正确率为66.7%,不同检查方式诊断正确率之间的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能够提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诊断正确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在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9.
徐冬岩  王清  陈兆杰 《吉林医学》2010,31(23):3835-3836
目的:探讨免散瞳眼底照相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筛查的意义及可行性。方法:对2010年2月~2010年7月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患者887例(1774只眼)进行免散瞳眼底照相检查,然后行DR分级,并对Ⅲ级及其以上的患者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结果的一致性。结果:887例患者中56.9%(505例)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DR,其中123例(13.86%)患者出现了新生血管及大量出血点,行FFA检查后,检查结果与免散瞳眼底照相结果高度一致。结论:免散瞳眼底检查可以作为DR的早期筛查的方法,其检查结果与FFA高度一致,为DR的研究及治疗提供了统一、标准、公正、客观、有效地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比较眼底照相(FP)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在藏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临床诊疗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85例(170眼)通过检眼镜初诊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分别进行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将两种方法诊断的DR分期进行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比两种方法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85例(170眼)藏族DR患者通过眼底照相诊断为轻度NPDR者50眼(29. 4%),中度NPDR者52眼(30. 6%),重度NPDR者60眼(35. 3%),PDR者8眼(4. 7%)。而通过FFA诊断为轻度NPDR者35眼(20. 6%),中度NPDR者66眼(38. 8%),重度NPDR者53眼(31. 2%),PDR者16眼(9. 4%)。眼底照相与FFA两种检查方法判断DR临床分期结果的一致性较好(K=0. 733,P<0. 01),一致率为81. 2%。结论在藏族患者DR的诊断中,眼底照相与FFA检查对DR的分期诊断一致率较好,但眼底照相可能出现DR分期诊断的偏差,FFA检查在诊断及分期中有着更为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