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到目前为止,已有10~20种方法之多,对于能够查出“中间带”(neutral zone)的跳动型眼球震颤,手术效果似较好。然而,对于钟摆型和查不出“中间带”的跳动型水平震颤,以及垂直震颤、旋转震颤和混合型眼球震颤等类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治疗效果则不够理想。 1979年以来,我们采用直肌联合的方法,治疗上述难以治疗的先天性眼球震颤,  相似文献   

2.
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采用Anderson及Parks法12例先天性眼球震颤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观察术后疗效。结果8例第一眼位眼震消失,9例头位改善,眼位矫正。结论手术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三棱镜在先天性眼球震颤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娜  王晓莉 《四川医学》2007,28(2):222-223
目的探讨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有效的非手术方法。方法对16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三棱镜移动中间带或利用集合减轻眼球震颤。结果采用此方法治疗的16例患者中,全部患者正前方注视视力均提高,代偿头位得到改善。结论三棱镜是一种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有效的非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背景]探讨手术治疗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治疗效果.[病例报告]采用 Parks5-6-7-8法及其 改良术式治疗8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病人.结果,原在住眼球震颤消除或减轻,异常头位消除或明 显改善,视力提高.[讨论]手术是治疗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行之有效的治疗办法.  相似文献   

5.
眼球震颤为一种有节律的不自主的眼球摆动,是中枢神经系统、眼外肌、视觉系统和内耳迷路疾病的常见体征.讨论眼球震颤诊疗心得.方法 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婴儿型眼球震颤矫正屈光不正,尽量提高视力.对于小角度的面部转动代偿头位,配戴三棱镜,其基底朝向与面部转动相反.隐性眼球震颤如果伴有斜视并有症状时,可考虑眼肌手术.眼球震颤阻断综合征对于大角度的面部转动代偿头位,一般采用手术矫正内斜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设计和效果。方法:对25例先天性水平和垂直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采用Parks修正法进行手术,合并有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结果:25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眼球震颤或代偿头位明显减轻或消失,11例合并斜视者,10例术后眼位正常,1例欠矫。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通过手术治疗后代偿头位明显改善,正前方视力提高,眼震减轻,合并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外观改善明显,手术效果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7.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检测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发病规律、检测手段、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方法 :采用 Anderson法和 Parks法 ,手术治疗 1 9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 (全部有代偿头位、均为水平冲动型 ,单纯眼震 1 6例、伴外斜视 2例、伴内斜视 1例 )。结果 :术后眼震正前方基本不颤 1 3例( 68.42 %) ,减轻 6例 ( 31 .5 8%) ;代偿头位消失 1 2例 ( 63.1 6%) ,改善 7例 ( 36.84%) ;眼球正位1 8例 ,1例外斜视欠矫约 5°;视力第一眼位全部提高 2~ 5行 ;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手术是治疗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的主要方法 ,且疗效肯定 ;手术最佳年龄 6~ 1 0岁  相似文献   

8.
诸力伟  沈莉  沈家珍 《浙江医学》2003,25(9):558-559
先天性眼球震颤是一种发病率低、原因不详、表现复杂、危害较重、难以治疗的眼病。有些具有中间带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矫正 ,使中间带移位 ,从而纠正异常代偿头位及视力。但对无明确中间带或合并斜视的患者 ,处理较棘手 ,若治疗不当 ,反而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后果。我院眼科最近对5例先天性眼球震颤患者 (其中先天性眼球震颤2例 ,先天性眼球震颤伴有斜视3例 )进行了手术治疗 ,效果良好 ,现报道如下。1.1一般资料5例患者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12、13、13、15、23岁 ,单眼正前方视力<0.11眼 ,0.1~0.29眼 ,均有代偿头位 ,代偿头位视力为0.27眼 ,0.3…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眼球震颤 (congenitalnystagmus ,CN)是一种病因不详、表现复杂、危害较重且难以治疗的眼病。手术治疗可减轻眼震改善视功能、矫正代偿头位 (compensatoryheadpos ture ,CHP) [1] 。我院 1994年 6月— 2 0 0 3年 4月采用手术治疗 33例CN患者 ,术后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伴有CHP的先天性跳动型眼球震颤患者 33例 ,其中 8例同时伴有水平斜视 ;男 2 3例 ,女 10例 ,年龄 5~ 2 4岁 ,平均 11.5岁 ;伴有内斜视 5例、外斜视 3例 ;单眼视力≤ 0 .14眼 ,0 .2~ 0 .5 4 5眼 ,0 .6~ 0 .812眼 ,>0 .85…  相似文献   

10.
前言先天性眼球震颤有多种手术方法,1972Dellosso根据定量的眼球运动记录法而判定眼球震颤的静止位、从而决定术式及切除肌与量。至今为止,对于先天性眼球震颤和为了矫正面部偏斜手术,多采用对水平肌的手术。而对上下肌仅有少数学者的零星报导。本文对三例以显著的颏抬高为主诉,有上下方面静止位呈摆动性—跳动型眼球震颤的病人,施行了眼上下肌手术矫正其头位异常,获得了良好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nystagmus,CN)是先天性眼球震颤的一种。自1995年10月至今,我们采用A型肉毒杆菌毒素(botulinumtoxinA,BTXA)治疗CN77例,手术治疗CN29例,现将治疗结果分析比较,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106例中,男69例,女37例。BTXA组77例,男50例,女27例,12~27岁;手术组29例,男19例,女10例,6~20岁。其中水平跳动型73例,BTXA组52例,手术组21例;钟摆型31例,BTXA组23例,手术组8例;垂直旋转震颤BTXA组2例。手术组4例合并…  相似文献   

12.
特发性眼球震颤手术治疗1例宁夏自治区人民医院眼科乌日立我院用双眼肌后徒加缩短术治疗特发性眼球震颤1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患者,男,15岁。自2岁高烧后发现眼球震颤,视物歪头面向左转,戴镜无改善,于1989年7月20日收住院。家族史(一)。体检...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28例先天性水平冲动型和垂直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分别采用Parks或Kestenbaum法进行手术,合并有斜视者同时矫正斜视。结果28例患者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眼震明显减轻或消失,头位扭转角改善或消除,11例伴有斜视的患者,8例术后眼位正常,3例欠矫或过矫,但斜视度均较术前减小,外观改善。结论先天性冲动型眼球震颤患者术后视力提高,跟震减轻,头位改善,合并斜视者可同时矫正斜视,改善外观,手术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4.
石代红 《当代医学》2011,17(31):119-120
目的分析采取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采取手术方法治疗的先天性眼球震颤患儿的病例资料与护理措施,总结临床护理中的要点,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护理组,出院时评估并对比两组护理满意率。结果术后第一眼位眼震基本消失14例,消除率为66.67%;护理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性护理可有效减轻患儿术后不良反应所致的痛苦,提高患儿及家长对疾病的认识水平,改善患儿预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张琪  潘以方  聂明  柯黎  周莹 《浙江医学》2004,26(10):757-758
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congenial idiopathic nystagmus,CIN)是指出生时或出生后4个月以内出现的原因不明的一种不自主的眼球运动[1].由于本病常致患儿头位异常、视功能发育受阻[2],因而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发育.我们于1991年2月~2003年11月采用戴三棱镜及手术治疗了9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先天性白内障临床特点与术后视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表现特点,是否合并眼球震颤,与白内障手术术后视力预后的关系.方法:分析1999至2000年"健康快车"在贵州、广西接诊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共81例84只眼(78例为单眼,3例为双眼),其中合并眼球震颤者13只眼,未合并眼球震颤者71只眼;男性50例,女性31例,年龄5~38岁.对于除外智力障碍及其他眼部先天异常和眼外伤史,能够进行视力检查,具有手术适应证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并对术前、术后的最佳矫正视力进行比较.结果:合并眼球震颤眼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O.05以下有3只眼(23%,3/13),0.05~0.3有9只眼(69%,9/13),0.3以上只有一只眼(8%,1/13).Fisher精确概率法统计显示,合并眼球震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无眼球震颤组术后视力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05以下有6只眼(8%,6/71),0.05到0.3之间有24只眼(34%,24/71),0.3以上41只眼(58%,41/71).无眼球震颤组与合并眼球震颤组的术后视力改善比较,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无眼球震颤的先天性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手术后视力预后较好,明显优于合并眼球震颤的患者,但后者应考虑多因素手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治疗不同类型的斜视时反复的斜视手术会导致眼肌的纤维化,随后会发生眼球运动受限。如果要求眼肌的移位和转向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就有必要行肌腱延长术。本文应用聚四氟乙烯(Goretex)并观察使用者的舒适程度、相容性和剂量-效率关系。方法:3例患者因反复手术治疗先天性内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及合并水平斜视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对28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及合并水平斜视的患者,采用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眼斜视矫正术+内外直肌后巩膜固定术。结果:28例患者主导眼第1眼位视力均提高2行以上,代偿头位消失26例(92.86%),双眼正前方无眼颤或很轻微26例(92.86%)。部分患者双眼视功能较术前有所好转。结论:对合并水平斜视的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行主导眼中间带移位术联合斜视矫正术+直肌后巩膜固定术,不仅能改善原在位视力,还能使正前方眼颤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9.
我科于2005-2007年对20例先天性特发性眼球震颤患者,采用parks(5-6-7-8)法加部分调整的原则,对头位扭转角一次性矫正手术治疗,临床效果较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对3例诊断为先天性冲动性眼球震颤的患者手术治疗,术后观察2~3年,近期效果满意,无头位代偿,视力提高,眼震减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