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药物依赖性是指药物与机体长期相互作用,使机体在生理机能、生化过程和(或)形态学发生特异性、代偿性和适应性改变的特性,停止用药可导致机体的不适和(或)心理上的渴求。非临床药物依赖性研究可为临床提供药物依赖性倾向的信息,获得的非临床试验数据有利于指导临床研究和合理用药,警示滥用倾向。药物依赖性试验方法:(1)躯体依赖性试验:反映受试物躯体依赖性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自然戒断、催促戒断和替代实验,无论是自然戒断还是催促戒断,动物都会出现一系列程度不同的表现,但不是所有戒断症状在一个受试动物身上都能出现。(2)精神依赖性试验:药物的精神依赖性是导致药物滥用的最主要因素,反映受试物躯体依赖性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自身给药试验、药物辨别试验、条件性位置偏爱试验和行为敏化试验,无论是自然戒断还是催促戒断,对于具有中枢活性的新药,评价其精神依赖性潜力,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保证临床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以下情形的药物应进行药物依赖性试验:(1)与已知具有潜在依赖性化合物结构相似的新的化合物;(2)具有麻醉、镇痛、镇静催眠、中枢兴奋、致幻等明显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3)复方中含有已知较强依赖性成分的药物;(4)已知代谢物中有依赖性成分;(5)拟用于戒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2.
药物依赖性的病理状态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药物或非治疗药物由于使用不当而出现病理状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依赖性。依赖性不仅原因很多,与之有关的病理状态,术语也多,极易产生混乱对其进行正确治疗是非常必要的。医疗与药物密切相关,对依赖性及其相关问题进行整理掌握,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本文就与药物依赖的病理状态,术语及其治疗相关的知识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3.
李倩  刘萍 《齐鲁药事》2006,25(9):548-550
药物依赖性包括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两种类型。精神依赖性是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精神效应,用药者对药物产生内在的异常强烈渴求感,不顾一切地寻觅和使用,重复体验和享受“欣快感”,避免断药后的身心折磨。而身体依赖是指依赖性药物长期作用于人体,使人体机能产生适应性改变,形成在药物作用下的新的平衡状态。一旦停药,生理功能会发生紊乱,出现一系列严重反应,称为戒断症状。阿片类依赖是一种细胞适应性反应,包括细胞机能适应和形态适应,从而导致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及组织结构的代偿性改变,最终达到病理状态的平衡[1…  相似文献   

4.
合理应用时间、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笔者简要介绍了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定义,以及相关药物在临床的应用情况。得出小剂量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法,而较大剂量且较少的给药次数是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最佳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5.
《中国乡村医药》2014,(10):56-56
世界卫生组织将药物依赖性分为精神依赖性和身体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又称心理依赖性。凡能引起令人愉快意识状态的任何药物即可引起精神依赖性,精神依赖者为得到欣快感而不得不定期或连续使用某些药物。  相似文献   

6.
羟甲芬太尼的精神依赖性系统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羟甲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镇痛苦,本实验采用3种动物、3种药物精神依赖性评介方法对其精神依赖性潜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羟甲芬太尼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依赖性潜力,但等效剂量的羟甲芬太尼的精神依赖性潜力低于吗啡,同时对其依赖性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推测其药物强化效应可能是通过阿片μ-受体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正> 阿片类物质包括天然、半合成和合成品三类。此类物质的反复使用容易产生耐受性以及精神和躯体的依赖性。由于阿片类可产生欣快感,诱惑用药者连续使用药物,以致发展成非用不可的强迫感。这样精神依赖是构成该类药物成瘾的药理基础。躯体依赖性是反复用药后产生的适应状态。中断用药可产生戒断综合症,表现为精神和躯体的一系列特有症状,使病人非常痛苦,甚至危及生命。阿片类之间有交叉依赖性,即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戒断症状,并能替代其所产生的身体依赖性。成瘾者突然停药,产生的戒断症状,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药房》2017,(2):273-275
目的:为规范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输注间隔时间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随机选择2016年5月28日我院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住院患者336例,对其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输注间隔时间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可能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结果:我院使用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大部分为β-内酰胺类药物;bid给药的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输注间隔时间<8 h的占84.62%;不规范间隔用药在bid给药与定点给药(q8 h或q12 h)的患者之间(68.75%vs.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科室和病区不规范输注间隔的发生率有较大差别。分析原因可能与医师、护士、科室及其他医疗条件等因素有关。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输注间隔时间过短,不规范情况突出,应从医师、护理人员、科室等多方加强管理、教育与培训,以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羟甲芬太尼是一种强效镇痛药,本实验采用3种动物、3种药物精神依赖性评价方法对其精神依赖性潜力进行系统评价,结果表明羟甲芬太尼存在着一定的精神依赖性潜力,但等效剂量的羟甲芬太尼的精神依赖性潜力低于吗啡,同时对其依赖性机理进行初步探讨推测其药物强化效应可能是通过阿片μ-受体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10.
任何抗菌药物抑制或杀灭细菌时均需要适宜的药物浓度和作用时间,不存在单纯依赖一种因素就可以在体内发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在靶部位的浓度至少大于MIC时,延长药物与细菌接触的时间才有意义。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使用的剂量在保证产生较好的抗细菌感染疗效的同时,还应保证其产生的血药浓度不超过最低毒性浓度。简述了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在认识的有关误区。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近年来医疗机构中成药及中药饮片使用的安全性,发现其中规律,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检索2004年-2009年CNKI收载的中医学与中药学、药学类影响因子≥0.5的统计源期刊中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不良反应个案,收集药品、患者及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相关信息并分析评价。结果:共收集个案报道200篇,病例244例,涉及包括中药饮片在内的126个品种。女性人群,中药注射剂以及清热解表类、祛瘀类品种发生ADR/ADE几率较高;全身性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皮肤损害是最常累及的系统或器官。结论:应正视中成药及中药饮片的安全性,着重加强患者过敏史的了解和辩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2.
孙昱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9,42(8):1503-1508
中药新药的注册申报涉及多种情况,其中中药经典名方、中药注射剂、中西药复方制剂等方面均为注册申报或中药监管所关注的热点或难点。重点比较了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中成药注册中固有药类别(古方)与中国内地经典名方(目前属于中药新药注册分类6.1类)注册申报的技术性资料要求的异同,同时对中药注射剂和中西药复方制剂不同的注册分类情况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3.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统计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分析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黑龙江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8年收集的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双黄连注射液引起的不良反应最多。结论加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控,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50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琳  魏国义 《中国医药》2009,4(12):986-987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注射液不良反应(ADR)发生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2008年我院50例中药注射液ADR报告进行归纳、分析与总结。结果导致ADR的中药注射液有16种药物,心脑血管用药的ADR发生率最高,为78.0%;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的ADR最常见,为28.0%。结论中药注射液的ADR发生比例较高,应加强对中药注射液ADR的监控,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5.
136例中成药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崔晓荣  石春生  宫淑艳 《中国药房》2011,(23):2191-2193
目的:了解中成药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6月收集的136例中成药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及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36例ADR涉及药品41个品种,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119例、26个品种。引起ADR的主要品种为心脑血管疾病药品。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结论:应重视中成药ADR,慎用中药注射剂,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0年1—12月收集的12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3例(144例次)ADR报告中,中(成)药引起的ADR居首位(72例次,占50.00%),其次为抗感染药(35例次,占24.31%);抗感染药中氟喹诺酮类ADR发生率最高,为48.57%(17例次);在123例ADR报告中,新的ADR为44例,其中中(成)药相关的新的ADR最多(37例)。结论:在今后的ADR监测中应加强对中(成)药及抗感染药的监测,并有针对性地实施ADR防治措施,降低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17.
15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了解合肥市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及引发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合肥市2007年1月113至2007年12月31日共收集到中药注射剂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126份,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方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26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中,涉及到药品不良反应154例。主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一器官及其临床表现为皮肤及附件损害。涉及国家药品不良反应通报品种3种。结论应合理使用中药注射剂,加强对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监测,确保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儿科应用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引起药物不良反应(ADR)的特点和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通过对本院2006年~2010年共发生的125例儿科中药及类中药注射剂ADR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25例ADR中男孩多于女孩,1~3岁年龄组患者比例最高,达52.0%.严重ADR发生的比例较高,占21.6%.细辛脑...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连州市人民医院中药注射液的药物不良反应(ADR),就如何防治ADR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2012年上报的可疑中药注射液ADR的资料,并结合临床工作实践,总结中药注射液ADR的影响因素。结果中药注射液ADR涉及的品种有13个,临床表现以皮疹、发热、头晕和寒战多见,存在年龄差异,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临床使用中药注射液应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遵循中医用药规律,辨证施治,严格掌握适应证、用法用量、溶媒选择、滴速控制等,避免中药注射液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唐洪梅  涂星  熊芬  王婷 《中国药师》2015,(7):1144-1147
摘 要 目的: 分析中药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的现状及发生原因,提出应对策略。方法: 查询近年中药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经验进行归纳分析。结果: 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涉及多个系统和器官,以皮肤及附件系统、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最为常见,主要由中药药物因素(如品种混乱、产地差异、污染等)、使用因素(炮制不规范、用法用量疗程不当、辨证错误或配伍不当等)和机体因素等造成。结论: 应当重视中药不良反应,对中药材从生产到使用各环节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和监管,建立完善警戒系统和补偿救济法律法规,加强临床合理科学用药,从医疗机构和临床药师、医生角度积极采取预防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