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农村交通事故伤残鉴定资料进行分析。受伤者男232人,女106人,年龄4~73岁,以40~50岁人数最多。肇事车辆中大货车、客车、机动三轮车占前3位。事故方式为车撞行人、车撞车、车辆自身事故3种。受伤者行人占48.8%、乘驾人员占28.4%、骑自行车者占19.8%、骑摩托车者占3.0%、1年中5月、8月、10月,1天中8~12时和15~17时事故发生率高。受伤部位以下肢和脑占第1位,颅骨和脾占第2位,中等伤残和轻伤残较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广州市3517宗摩托车车祸伤的分布。资料显示:摩托车驾驶者以四肢伤多见占43.41%,车祸中受伤的行人、骑自行车者等以头颈伤为主占45.10%。广州市于1988年8月1日执行摩托驾驶及乘坐者须戴头盔的条例后,摩托车驾驶者的头颈伤减少了27.38%,重度头颈伤发生率从29.98%降至21.41%,差异有显著性(χ2=8.29,P<0.01)。本研究肯定了戴头盔对减少头颈伤和重度头颈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交通事故意外伤害的高危人群,高危车种和高发时间,以揭示车祸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用流行病学原理对番禺市1997年发生的4 752宗交通事故(车祸)伤害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年共发生交通事故4 752 宗,造成268 人死亡,3 202 人受伤,死亡率为20.94/10 万。高发年龄是20~49 岁的青壮年,男性车祸死亡率(29.45/10 万)是女性死亡率(12.46/10 万)的2.36 倍;骑自行车者和行人特别是老年人是车祸的高危人群,共死亡124 人,占总死亡人数的47.46% ;摩托车是造成交通事故的高危车种,全年摩托车发生车祸101 宗,死亡105 人,占总死亡宗数的40.40% ,车辆死亡率为5.84/万辆。而交通事故的高发时间是夜间(17:00~24:00),共发生车祸1 709宗,死亡116 人,占总死亡人数43.28% 。结论 预防和控制车祸的对策是加强群众性的交通安全教育,改善道路安全设施和限制摩托车上牌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广东省居民交通伤害的流行特点和疾病负担情况。方法使用4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大城市、中小城市、1类农村和2类农村各3个县区进行调查,共调查18547人。结果交通伤害发生率为2.0%,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非机动车和摩托车是发生交通伤害的主要交通工具(88.2%),交通伤害发生时39.5%的人在驾驶,25.1%骑自行车,20.3%乘车和9.7%在步行。4.7%的交通伤者在伤害发生前6h喝过酒。轻、中、重伤害的比例分别为83.3%,15.6%和1.0%。伤者自己或他人处理占52.0%,医院门诊处理占29,9%,需要住院治疗占12.0%。结论交通伤害造成的疾病负担严重,广东省每年交通伤害186.4万人,住院22.4万人,门诊处理55.7万,残疾者1.9万,直接医疗费用19.2亿元。  相似文献   

5.
广州某中学学生常见伤害类型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目的 了解中学生常见的伤害种类和发生的详细情况,制定中学生伤害预防措施。方法 问卷调查广州某中学714名学生1年中的伤害发生情况。结果 714名学生的伤害发生率为46.5%,男、女生分别为45.2%和48.0%;伤害次数发生率为72.7%,男、女生分别为74.6和70.8%。按伤害次数发生率,常见的伤害种类依次是跌伤(26.2%)、车辆伤(12.7%)、碰伤(7.6%)、扭伤(6.65)、刀割伤(6.6%)和烧烫伤(2.8%)。跌伤和扭伤主要是由打球和跑步所致,车辆伤由骑自行车跌下所致,碰伤由碰撞到建筑物和家具所致,刀割伤和烧烫伤由做家务事所致。结论 中学生伤害的发生频率高,种类多,但有其分布特点和规律,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相似文献   

6.
萧山区居民车祸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萧山区车祸死亡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控制道路交通事故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萧山区死因监测系统2002—2007年资料,采用ICD—10编码进行伤害死因分类统计,计算车祸死亡率、死因构成等。结果萧山区车祸死亡率为26.28/10万,居伤害夕E因的首位,男性高于女性,车祸死亡率随着年龄的增加上升。9种车祸死亡类型中,位居首位的是人-车碰撞造成行人死亡,46.4%为60岁以上老年人。骑(乘)摩托车车祸死亡主要集中在20~59岁之间,占总摩托车死亡的91.8%,主要危害男性,占87.1%。结论车祸已成为威胁萧山区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社会各部门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道路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和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大连市道路交通伤害住院病例的分布特点,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大连市县级以上医院住院的道路交通伤害病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报告道路交通伤害住院病例11145例,其中男性占68.6%,女性占31.4%; 15~44岁5 251例(占47.12%),45~64岁4 234例(占38.00%);工人占48.9%,商业服务人员占11.1%,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占3.7%.住院病例道路交通的道路使用者类型前5位依次是行人(占38.1%)、骑摩托车人员(占15.1%)、机动车乘客(占5.7%)、骑脚踏车人员(占5.1%)、机动车司机(占2.6%).伤害病例住院费用为20 306元;伤害住院病例平均住院天数:16.8d;出院时致残者占3.7%,死亡者占3.1%.结论 伤害住院病例主要以行人和骑摩托车人员为主,男性、青壮年为道路交通伤害住院病例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2002年全国交通事故中的道路交通条件和伤亡人员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探讨伤亡的构成及交通条件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方法:以国家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布的2002年资料为依据,结合其它来源资料,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行人(步行)和乘客(乘车)是交通事故的弱者,最容易受到伤害,骑摩托车和自行车危险性也较大。在无控制状态下发生事故较多,占36.61%。白天发生的交通事故占69.98%;发生在平直公路上的交通事故占89.11%;晴天发生的交通事故占70.56%。结论:应采取综合措施对道路进行治理,加强道路建设,严格执法,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1997-2008年上海市闵行区交通事故死亡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以1997-2008年闵行区所有户籍居民的交通事故死亡资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百分构成、圆分布、电子地图等方法描述交通事故死亡人群、时间、地区特征;利用潜在寿命损失年、早死指数等指标分析交通事故死亡导致的疾病负担。交通事故死亡数据来自上海市死因监测系统,人口数据来自公安系统当年户籍人口资料。[结果]1997~2008年闵行区交通事故导致1198人死亡,年均交通事故死亡率为13.83/10万,标化死亡率9.90/10万,居伤害死因的第一位,男女性别比为2.06:1。死亡率、潜在减寿损失年、早死指数呈下降趋势。死亡人数中,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包括助动车)者占81.92%。60岁及以上年龄组死于交通事故的比例不断提高。农村交通事故死亡数占全区交通事故总死亡人数的41.84%(农村人口仅占18.52%),靠近城区的占8.16%(其人口占16.25%)。交通事故有向12月9日和周日集中的趋势。[结论]老年人群、行人、骑自行车者和骑摩托车(包括助动车)者交通事故死亡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0.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首份《道路安全全球现状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有127万人死于道路交通事故,其中46%为“弱势道路使用者”,即行人、骑自行车和摩托车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