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成人肠套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着重研究其对成人肠套叠及其原发病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该研究整群选取并回顾性分析该院2008年4月—2015年4月收治并经手术证实的52例成人肠套叠患者;手术方法为传统开腹手术,术式为:单纯病变切除术,连同病变在内的部分肠切除术,包括相应的系膜及区域淋巴结在内的肿瘤根治术. 术前以多层螺旋CT轴位薄层扫描(平扫或平扫+增强)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分析肠套叠CT征象,查找其原发病灶.结果 手术结果显示,有49例属于顺行性肠套叠,3例属于逆行性肠套叠,其中回肠-结肠型肠套叠26例,结肠-结肠型肠套叠11例,小肠-小肠型肠套叠12例,结肠-直肠型肠套叠3例.术后病理诊断结果显示,良性病变23例,恶性病变28例. 术前CT诊断肠套叠47例,准确率为90.38%,正确诊断出原发病变38例,准确率为73.08%. 结论 多层螺旋CT对于成人肠套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发现其原发病变,对于其后期诊治起着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廖忠剑 《当代医学》2016,(28):29-30
目的:对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诊断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价值进行系统探讨。方法将通过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79例小肠原发性肿瘤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结果本组患者中,小肠腺癌37例,平扫表现为肠壁呈不规则、局限性增厚,存在明确的肿块,并伴有肠腔狭窄;增强扫描表现为病灶呈中等不均匀强化。小肠间质瘤23例,平扫表现为肠襻往肠腔外生长,且呈近似圆形状肿块;增强扫描表现为肿瘤实质期显著强化,并且为延迟强化。小肠淋巴瘤15例,平扫表现为肠壁为环形增厚;增强扫描表现为动脉期、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脂肪瘤4例,平扫表现是空肠内有近似圆形低密度肿块;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在小肠原发性肿瘤诊断中应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可更为准确的掌握病变部位、肿块大小,并可依照肿瘤强化情况判定肿瘤性质,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小肠间质瘤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表现。结果 35例中,肿瘤起源于空肠13例和回肠22例。CT平扫14例间质瘤密度均匀,21例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均明显强化,静脉期示肿瘤仍有强化。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并对鉴别诊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膀胱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膀胱癌的患者69例,患者均于术前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对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对CT扫描中肿瘤的大小、数目以及病灶的强化程度进行分析,通过与术后的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判断CT对肿瘤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膀胱癌患者的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对照,CT对膀胱癌患者病变检出的准确性高达94.20%;且对肿瘤的大小、形态、数目以及强化程度显示良好,能清楚区分肿瘤与周围组织、器官之间的关系。结论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膀胱癌诊断中,有较高的检出率,有助于早期临床医生实施外科干预,可作为为膀胱癌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胃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低张水充盈法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并多平面重建共检测26例胃肿瘤患者,并与胃镜及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比较。结果: 多层螺旋CT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100.00%,确诊率96.15%(25/26);增强扫描对胃癌的TNM分期能做出明确的诊断。结论: 多层螺旋CT对胃肿瘤的诊断价值较高,胃癌的术前分期首选螺旋CT增强扫描。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3):93-96+16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不同病理亚型肾癌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18例经病理证实的肾癌患者,术前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比较各肾癌亚型CT分期和病理分期的区别,平扫及各期增强的CT值、强化程度、方式,评价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对肾癌分期、分型的诊断价值。结果螺旋CT肾癌分期Ⅰ期77例,Ⅱ期9例,Ⅲ期19例,Ⅳ期13例,与术后病理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亚型肾癌患者CT平扫期、动脉期、实质期、排泄期CT值不同。乳头状癌平扫期CT值明显高于透明细胞癌和嫌色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增强扫描各期CT值均明显高于嫌色细胞癌及透明细胞癌(P0.05)。透明细胞癌以不均匀强化为主,而乳头状癌和嫌色细胞癌强化形式较混合。结论不同病理亚型肾癌在多层螺旋CT平扫、增强具有各自特征,多层螺旋CT对肾癌诊断分期及分型准确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癌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及其病理基础与分型。方法:回顾分析5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肾细胞癌病例,术前均经螺旋CT平扫、皮质期、实质期增强扫描及肾盂期扫描,观察总结肾癌螺旋CT多期扫描的影像特征并分析其与病理基础和类型的关系。结果:CT平扫中病灶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19例,稍高密度9例,混杂密度30例;增强扫描皮质期54例明显强化和中度强化,3例为均匀强化,51例为不均匀强化,4例为轻度强化,17例肿瘤边缘有毛刺征象。肾实质期所有病灶增强迅速减退,肾盂期扫描病灶强化进一步减低。有20例肾癌出现肾周邻近脏器侵犯及淋巴结转移。结论:不同病理类型肾癌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层螺旋CT多期扫描能更好地显示肿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肾癌的诊断准确率和分期能力,为制定手术方案及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DCY)检查技术在小肠肿瘤性病变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良恶性肿瘤,所收集病例术前均先行螺旋CT常规平扫,其后行MDC T增强扫描和多种重建显示技术检查,检查前口服足量对比剂.结果 17例小肠肿瘤均得到良好显示,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0例.结论 MDCT平扫加多期增强扫描结合多种重建显示技术,对小肠良恶性肿瘤的定位、定性诊断以及恶性肿瘤分期方面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多层螺旋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全腹平扫及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到2018年1月到医院就诊卵巢肿瘤患者80例,其中良性肿瘤5例,恶性肿瘤7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测。统计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能,统计两种检测方式术前分期的符合率。结果CT增强扫描诊断准确性、敏感性均高于CT平扫(P<0.05);CT增强扫描术前分期总符合率(94.67%)高于CT平扫(82.67%)(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卵巢癌患者进行术前分期符合率更高。  相似文献   

10.
李慧峰 《基层医学论坛》2013,(35):4731-4732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的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在临床诊断申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0月-2012年10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35例胃肠道肿瘤患者的CT资料。结果35例起源于胃18例。小肠11例,结直肠4例,肠系膜2例;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平扫密度多均匀,增强所有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呈持续明显强化,4例发生转移;经多层螺旋CT检查者有32例准确诊断,准确率为91.43%。结论多层螺旋CT较常规CT检查对判定胃肠道肿瘤的部位、形态和内部结构更为准确,对其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6例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的CT特征及CT在该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0月经免疫组织化学及病理证实的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2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Siemens Sensation 64层螺旋CT机进行检查,总结患者多层螺旋CT影像学资料特征。结果 26例患者中,9例病变部位在胰头、17例在胰体尾部。肿瘤密度不均匀,由囊性与实性成分混合组成,囊性成分平扫呈液体低密度影,实性成分平扫则呈低或等密度。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与延迟期中度不均匀强化,且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肿瘤包膜多为完整。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CT特征包括密度不均匀,增强扫描囊性成分无强化,实性成分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与延迟期中度不均匀强化,且呈渐进性向心性强化,多有完整包膜,较为明确,利于患者的确诊,具有较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间质瘤(GIST)术前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对我院64例GIST患者进行检测,分别进行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结果输入ADW4.2工作站重建,由我院2名资历较深的影像科医师进行阅片,分析64例患者多层螺旋CT扫描结果。结果 64例GIST患者胃41例、小肠15例、直肠3例、食管3例、网膜2例。形态:类圆形或椭圆形51例、不规则分叶状13例。分布:胃肠道腔外42例、胃肠道腔内15例、胃肠道腔内外7例。黏膜状态:黏膜光滑41例、黏膜有明显溃疡23例。囊实性49例、实性15例。密度:平扫及肝实质比较均匀密度基本一致29例,周边等密度内部较低31例,4例瘤内有气体影,均无钙化。增强扫描可见肿瘤均匀强化33例,不均匀强化31例。均匀强化患者31例良性,2例潜在恶性,不均匀强化1例良性,11例潜在恶性,19例患者恶性。结论多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可准确鉴别肿瘤良、恶性,可为术前病理判断及手术选择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胃间质瘤64排螺旋CT图像表现特征及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结果证实的胃间质瘤患者43例,患者均进行64排螺旋CT检查,并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进行收集,分析胃间质瘤的CT图像表现特征及64排螺旋CT在胃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3例患者经CT检查结果显示15例良性,25例恶性,3例交界性肿瘤。23例位于胃部,9例位于小肠,8例位于结肠,3例位于肠系膜。CT平扫病灶部位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表现,肿块密度多数显示均匀,仅8例软组织密度影显示不均匀;CT增强扫描肿瘤于静脉期强化最为明显,且于肿块周围出现簇状小血管影,动脉期强化程度较静脉期弱。结论64排螺旋CT对胃间质瘤病灶情况显示清楚,对肿瘤的定位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小肠腺癌诊断的价值。方法对27例经手术或内镜活检证实的小肠腺癌(十二指肠14例,空肠8例,回肠5例)的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图像MPR重建在GE ADW4.3工作站进行。结果 18/27例病灶表现为肠管息肉状或菜花状软组织密度影;9/23例腺癌表现为肠壁增厚。其他表现包括:肝内胆管明显扩张1例,肝内外胆管不同程度扩张4例,不完全性肠梗阻7例,;淋巴结肿大8例,病灶侵犯胰腺2例,累及肠系膜、大网膜7例,表现为密度增高,呈并可见结节状影;1例病灶合并肠套叠;血管包绕3例。三期增强扫描动脉期较平扫强化CT值平均增加22HU,门脉期进一步强化CT值平均增加34HU,延迟强化强化稍下降但仍强于动脉期,CT值平均增加29HU。结论螺旋CT扫描可有效显示小肠腺癌的直接征象和合并征象。多平面重建有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及远处转移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35):112-115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增强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6 例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影像特征,评价多层螺旋CT 结合血管重建技术对肠及肠系膜损伤的诊断价值。结果 在86 例BMIs 患者中,单纯小肠损伤共35 例(40.7%);小肠合并肠系膜损伤21 例(24.4%);单纯结肠损伤共15 例(17.4%);结肠合并小肠损伤5 例(5.8%);结肠合并肠系膜损伤3 例(3.5%);单纯肠系膜损伤7 例(8.2%)。多层螺旋CT 增强扫描及血管重建的主要表现为小肠或结肠肠壁增厚,肠管连续性中断;肠系膜损伤,肠系膜血肿形成,造影剂外渗;腹腔、盆腔及腹膜后积液(血),腹腔内游离气体。结论肠及肠系膜损伤(BMIs)患者的MSCT 增强及CTA 影像表现具有特征性,对于BMIs 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在胃肠道肿瘤及并发症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胃肠道肿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观察分析胃肠道肿瘤的直接CT征象及并发症征象。结果 CT可以直接发现胃肠道肿块的32例,肠管壁增厚11例,肠梗阻18例,肠套叠3例,肠扭转5例,消化道出血1例,肠系膜血管增粗26,肠系膜淋巴结肿大15例,肝脏转移7例,大网膜转移3例。结论多排螺旋CT在消化道肿瘤的诊断方面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CT表现的特点及良恶性鉴别诊断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收治3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螺旋CT三期扫描,总结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及良恶性肿瘤鉴别方法。结果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平扫以等密度结节为主,增强扫描强化明显,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多体积大,多见完整包膜结构,动脉期以不均匀或环形增强为主。实性患者动脉期强化形式均为中度或明显强化,囊性/囊实性患者则以轻度强化为主54.6%(6/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与无功能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CT表现均存在一定特征,可帮助临床诊断提供有用信息,且良恶性的鉴别诊断也有一定规律可循,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实现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诊断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观察CT影像学表现。结果 34例患者中,极低危险度3例,低危险度9例,中等危险度7例,高危险度15例。极低、低危险度肿瘤好发于胃部、肿瘤最大径5cm,内生型为主,形态规则,增强扫描显示明显强化、均匀强化;而中、高危险度可发生于任何部位、肿瘤最大径多5cm,以外生型为主,形态不规则,少数存在远处转移,增强扫描显示不明显强化、不均匀强化。结论 128层螺旋CT诊断GIST有明显的影像学特征,对判断疾病危险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诊断老年人肺癌疾病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49例肺癌患者,在同一时间段内分别给予患者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和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对肺癌的诊断情况。结果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显示径线〈5 mm、5~10 mm及〉10 mm的数量分别为14例、21例及8例,与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常规多层螺旋CT扫描相比,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对坏死、钙化、细短毛刺、分叶征、磨玻璃征、空泡征、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等肺癌征象的显示率无显著降低,其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多层螺旋CT扫描在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可以清晰显示肺癌的各种征象,在老年人肺癌筛查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老年人肠梗阻是临床常见急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发展快等特点,总结老年人肠梗阻早期全腹螺旋CT扫描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三年来40例老年人肠梗阻早期行16层螺旋CT全腹扫描的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比,参阅文献资料.结果 40例老年人肠梗阻中,32例手术证实为结直肠癌,占80%,6例手术未发现肿物,为麻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